语文高考解题技巧成语使用的十大误区
- 格式:ppt
- 大小:6.40 MB
- 文档页数:76
高考成语最容易误用的十种情况分析(八)九、不合语境(成语的使用要注意合乎语法,合乎语境,与句中语境的和谐,不能不合惯用句式,不能不合情合理)1、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痞子蔡就是屈指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
(浙江卷第4 题C.项)“屈指可数”意思是扳一扳手指就数得清,形容寥寥无几。
句子前面说“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后面又说“屈指可数”,这样前后矛盾,与语境不合。
2、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湖南卷第 4 题 B 项)“谈笑自若”指在不平常的情况下,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
从语境来看,没有什么不平常的情况,显然与语境不合。
3、我不是笼统地反对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方言,因为适当地使用方言,能够使人物形象鲜活,乡土气息浓郁;我只是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在文学作品中滥用方言,因为方言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辽宁卷第 4 题 A 项)“青红皂白”比喻是非、情由等,句中“不分青红皂白”不恰当,不合语境。
老师点拨:(1)形相近而义不同。
成语外形非常相似,有的甚至只有一字之差,意义相差也很大,所以要注意不同语素之间的差别。
这类成语迷惑性很大,最容易造成混淆。
一蹴而就、一挥而就、不容置疑、不容置喙;不孚众望、不负众望、不胜其烦、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以为然、不以为意、海底捞月、海底捞针;目不交睫、目不见睫;事倍功半、事半功倍;无所不至、无微不至;一发而不可收、一发而不可收拾;一诺千金、一掷千金;一文不名、一文不值;自食其力、自食其果、前仆后继、前赴后继等等。
(2)形相近而义相似。
辨析它们时,应分析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主要从使用范围、使用对象、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意侧重点等方面去辨析。
如“良莠不齐”与“差参不齐”使用对象不同,“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褒贬色彩不同,“另眼相看”与“刮目相看”语意侧重点不同等等。
成语使用十大误区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写文章不加标点”。
而实际上整个成语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例3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类似成语还有:五风十雨对簿公堂大快人心屡试不爽久假不归差强人意万人空巷光怪陆离不刊之论涣然冰释空穴来风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冯河酒囊饭袋有口皆碑不足为训不以为然人面桃花奇文共赏城下之盟穿云裂石身无长物细大不捐间不容发罪不容诛大方之家等等二、不明语源,不知本义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
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成语运用回到其本义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例4、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5、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例6、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例7、节日的秦淮河畔充满了喜庆气氛,灯红酒绿,十分热闹。
成语运用中的十大错误类型第一类望文生义第二类对象误用第三类褒贬颠倒第四类语义轻重的误用第五类语境不合第六类形义相近的误用第七类多重含义的误用第八类表意重复第九类语法功能的误用第十类谦敬错位第一类望文生义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
10. 不名一文:名:指占有。
形容穷到极点,连一文钱也没有。
11.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2.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3.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14.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5.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知音或乐曲高妙。
16.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17.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18.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遭受灾难。
19.别无长cháng物:长物:多余的东西。
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原指生活俭朴。
现形容人贫穷。
20.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
21.如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22.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23.间不容发:形容情势极其危急。
24.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25.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26.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27.下车伊始: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28.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29.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30.盲人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成语使用十大误区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写文章不加标点”。
而实际上整个成语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例3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类似成语还有:五风十雨对簿公堂大快人心屡试不爽久假不归差强人意万人空巷光怪陆离不刊之论涣然冰释空穴来风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冯河酒囊饭袋有口皆碑不足为训不以为然人面桃花奇文共赏城下之盟穿云裂石身无长物细大不捐间不容发罪不容诛大方之家等等二、不明语源,不知本义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
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成语运用回到其本义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例4、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5、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例6、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例7、节日的秦淮河畔充满了喜庆气氛,灯红酒绿,十分热闹。
更多高考政策信息天天象上高考季:高考成语十大陷阱及应对策略成语以其具有结构的相对稳定性、意义的整体性、时空的习用性、形成的历史性以及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而在汉语语言中发挥着生要的作用,成语的正确使用也以其具有很好的应用性、能力性和综合性而成为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
明确高考成语考查的设题规律,无疑对高三的复习很有帮助。
高考成语十大陷阱第一类: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意蕴上的理解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蕴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误用。
如:【范例】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解析】“目无全牛”原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来比喻技艺极其纯熟,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
而例⑴由于望文生义,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因而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第二类:对象误用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它用。
【范例】201宿舍里的六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解析】“豆蔻年华”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专指十三、四岁少女,这里用在青年小伙子身上,实在是笑话。
第三类:褒贬颠倒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范例】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解析】该成语形容所看到的事物美好到了极点,是一个褒义词,用在弄虚作假,蒙骗上级身上,犯了“褒词贬用”的错误第四类:语义轻重的误用诱你不知深浅,在大小轻重不分上设题。
【范例】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发挥。
高考语文作文技巧:成语辨析八大误区高考语文作文技巧:成语辨析八大误区一、望文生义:有的成语其含义并不在字面上,而是与其字面意义相左、相反或无关,使用时一定要仔细分析、甄别其内涵,考查其与所在语境是否协调。
例如: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度缺乏。
二、张冠李戴:是由于对成语的使用范围不明造成的。
例如: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三、不辨褒贬:有的成语意思相近,然而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这时就需要根据语境加以区别,不可褒贬误用,词不达意。
例如: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四、不合逻辑:对于有些成语的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表面意义理解这一层面,更要从逻辑角度出发,体味该成语的运用是否与其所在语境相协调。
如: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五、叠床架屋:不明白成语的确切含义,从而造成了语境中的一些词的含义与成语自身的含义重复。
如: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六、一知半解:有些成语由于我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从而造成了对选项的错误判断。
如: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七、古今异义:有些成语有古今两个意思,但在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的本意已经不复存在,而只存在它的引申义,如不注意这一特点,就容易犯“舍末逐本”的错误。
如:四名共同作案的盗窃分子,正在坐地分赃时,被及时赶到的警察擒获。
八、忽视习惯:许多成语具有自己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不可随意改变,在运用时应引起我们注意。
如: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高考成语最容易误用的十种情况分析(一)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有时用其引申义或比喻意义,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说话或文章里,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错误类型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1.弹冠相庆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
多用作贬义。
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
2.不刊之论例: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刊:削。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
不刊之论,是指不能删简的言论。
句中却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大错。
3.文不加点例:古人写文章不加标点,所以有文不加点之说。
点:涂改。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可是句中却将“点”理解为“标点”,这就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4.差强人意例: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5.空穴来风例: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收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空穴来风,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句中将这个意思理解反了。
6.不足为训例: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是不足为训的。
训:准则。
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
句中却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是没有理解“训”的意思。
7.始作俑者例: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始作俑者,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
常见成语使用的十大误区标签:杂谈分类:成语(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来历,加之有些成语中某个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和使用上的困难,如果不仔细辨析,不追根溯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曲解成语的错误。
如:A.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07年全国卷Ⅱ)解析:“等量齐观”遇出自清代周中孚《郑堂札记》“若李沧溟者,诸体少完善,惟七绝差胜,只堪与谢四溟之五律等量齐观”。
等,同等;量,衡量;齐,同样。
意思是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应该是同等看待,一样衡量。
此处应该用“异彩纷呈”。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2005年浙江卷)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仰止,指仰望、向往。
成语的意思是指高尚的道德使人仰望,而此题中将“高山仰止”误解为“面对书山,停止不前”,因而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练习中积累:容易望文生义的盲点成语集锦第一组(31个)抱残守缺出师无名/出师有名河东狮吼信手拈来惨淡经营侧目而视差强人意代人捉刀叠床架屋振聋发聩河清海晏叹为观止一念之差不可收拾分庭抗礼耿耿于怀计日程功明日黄花人心不古首当其冲万人空巷坐拥百城在劫难逃瓜田李下紧锣密鼓五风十雨不赞一词师心自用存而不论持之有故第二组(25个)曾几何时:指过去没有多久。
不能理解为“不知什么时候”。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
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或不屑一顾”。
不忍卒读:形容文章悲惨动人,重在悲。
不能理解为“文章的好或坏”。
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
不能理解为“缺少整体性、系统性”。
感同身受: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蒙受恩惠一样。
不能理解为“共鸣”。
雅俗共赏:指人的文化水平的高低。
不能理解为“作品的雅俗”。
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遵循或效仿的法则。
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08高考研讨会交流材料高考成语运用复习误区及备考建议成语运用是连年高考的必考题型之一,也就必然引起广大老师和学生的高度关注。
但在新课改后高考命题以“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转换的背景下,我们的部分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方法指导上仍稍显滞后,以致于在高三成语运用复习时费力不讨好,高考试题中成语运用相对较低的正确率就是个很好的明证。
鉴于此,笔者就高考成语运用复习中存在的误区谈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备考建议。
误区一:老师越俎代庖,学生被动积累误区二:沉于模拟题海中,过于强调技巧误区三:过于“考题本位化”,复习知识面狭窄误区四:急于求成,成语知识一知半解误区五:备考建议:由知识观念转向能力观念变老师主动为学生主动以试题为参照,注重更新让积累成为习惯问题一:命题形式和试卷结构会如何变化通过对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07年各科高考试卷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高考命题形式日趋多样化,高考试题在打破知识板块壁垒,加大学科内知识整合力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这些高考试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将各学科内部知识板块进行了相互综合,昭示出清晰的命题指向;在通过改造、扩充、延伸传统试题,稳定试卷难度的前提条件下,向“题海”战术提出了挑战;在看似简单的背景知识下,创新设问方式和答题指向,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全面性。
问题二:新高考中新课标的能力要求该如何体现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基础,突出能力,关注综合,重视潜力注重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新大纲吸收了新课标的能力要求,在试题设计中注意发掘考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的角度看,新课标教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而高考要体现区分度,体现选拔性,要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新生服务,因此这种大规模的考试想要体现个性化和多样性,肯定要受到一定的局限,必须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这就很难在真正意义上顾及学生的个性特征。
成语使用的十大误区(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来历,加之有些成语中某个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和使用上的困难,如果不仔细辨析,不追根溯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曲解成语的错误。
如: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2005年浙江卷)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仰止,指仰望、向往。
成语的意思是指高尚的道德使人仰望。
而此题中将“高山仰止”误解为“面对书山,停止不前”,因而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二)断词取义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凝固性,一经形成,就不轻易改变,如果在使用时,只选取成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抛开成语其他词素的意义,就会导致成语意义与句子语义相悖的错误。
如: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意思是首先受到某种势力的攻击或遭受到某种灾难。
而该句在使用的过程中,只择取了成语中“首”的意思,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使之与语境中“要解决”之意相悖。
(三)词意重复成语一般精练警策,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子中语义的比较对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意义与句子语义的重复。
如:③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引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
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句③中“贻笑大方”是被内行人笑话的意思,已含有“让人”之意,与句中的“让人”重复。
句④中“生灵涂炭”的“生灵”是“百姓”之意,与前面的“人民”重复。
(四)形近混淆有的成语与其它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如:⑤在这次比赛中,中国队运用灵活的攻换转换战术,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早早奠定了胜局。
(2005年北京春招卷)⑥“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俱全,但该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高考成语考查题的十大误区江苏省东台市四灶中学郏生祥一、望文生义1、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2006年全国卷Ⅰ)“拍手称快”多用来形容仇恨得到消除,正义得到伸张,或目的得到实现时的痛快心情。
这里误解为“拍着手喊痛快”,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2、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2006年全国卷Ⅰ)“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指因一时的疏忽或考虑不周而引起严重的后果。
这里误解为“一个念头的差别”,也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3、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2006年全国卷Ⅱ)“不足为训”指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
这里误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同样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容易误用的还有:“不赞一词”、“目无全牛”、“侧目而视”、“罪不容诛”、“别无长物”、“登堂入室”、“差强人意”、“文不加点”、“首当其冲”等。
二、褒贬失当4、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2006年江苏卷)“评头论足”本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后也指对人对事说长道短,多方挑剔,含贬义,这里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5、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2006年重庆卷)“睚眦必报”指像被人瞪了一眼那样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形容心胸极其狭窄。
属贬义词,这里误当作褒义词。
6、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2006年安徽卷)“巧立名目”指变法儿定出许多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含贬义,这里误当作褒义词。
容易误用的还有:“危言危行”、“叹为观止”、“耳提面命”、“无所不为”、“亦步亦趋”、“趋之若鹜”、“彻头彻尾”、“彪炳千古”等。
高考语文作文技巧:成语辨析八大误区1、高考语文作文技巧:成语辨析八大误区一、望文生义:有的成语其含义并不在字面上,而是与其字面意义相左、相反或无关,使用时一定要仔细分析、甄别其内涵,考查其与所在语境是否协调。
例如: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度缺乏。
二、张冠李戴:是由于对成语的使用范围不明造成的。
例如: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三、不辨褒贬:有的成语意思相近,然而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这时就需要根据语境加以区别,不可褒贬误用,词不达意。
例如: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四、不合逻辑:对于有些成语的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表面意义理解这一层面,更要从逻辑角度出发,体味该成语的运用是否与其所在语境相协调。
如: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五、叠床架屋:不明白成语的确切含义,从而造成了语境中的一些词的含义与成语自身的含义重复。
如: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六、一知半解:有些成语由于我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从而造成了对选项的错误判断。
如: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七、古今异义:有些成语有古今两个意思,但在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的本意已经不复存在,而只存在它的引申义,如不注意这一特点,就容易犯“舍末逐本”的错误。
如:四名共同作案的盗窃分子,正在坐地分赃时,被及时赶到的警察擒获。
八、忽视习惯:许多成语具有自己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不可随意改变,在运用时应引起我们注意。
如: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对格式的要求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