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怎样建成国都的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首都北京(一)——北京之历史、人文、地理简述北京之地,一片重山环绕的半封闭小平原,西面与太行山脉东麓和秦岭东部余脉相接,北面和东北面横亘着燕山山脉,东南面向广阔的华北大平原敞开。
侯仁之先生在其著作《北平历史地理》中提到,美国地质学家贝利·维里斯曾生动地将这片三面环山、一面开敞的小平原称为“北平湾”(北京湾)。
由于燕山的天然屏障作用,北京湾内降雨丰富,冬季温度相对较高。
古浑河、古白河接近平行地从西北向东南流经北京湾,交汇后最终注入渤海湾。
中心地区处于两河之间,由黏土和黄土覆盖。
从气候、水土方面来看,古代北京湾不愧为一块风水宝地。
周口店龙骨山,位于传统北京城几何中心点景山西南约50公里之外。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间,晚期猿人北京人就已经在此繁衍生息,并与年代更久远的元谋人一样留下了制造石器和使用火这两项早期人类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距今约3万年前,晚期智人山顶洞人在此地建立母系氏族公社,他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并制造了我国最早的工艺品(用穿孔石珠、兽牙和海蚶壳做成的项链饰品)。
虽然关于北京人、山顶洞人与现代人类之间的关系尚无统一定论,也无法证明他们的足迹是否到达过现在的北京城中心所在之地,但他们的出现以及留下的文化成就足以证明北京确实是一处历史悠久、适宜孕育人类文化之地。
北京城,地处中原农耕区与塞外游牧区之交汇处,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正是由于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北京得以从边疆之城发展为王朝国都。
据现有文字记载,北京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和800余年建都史。
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后进行了分封,其中“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蓟、燕两个诸侯国的分封,被普遍认为是北京建城之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蓟已经变成燕国的都城,虽然相对中原地区而言只是边疆之城,但直至五代十国时期都是历朝历代重兵把守之重镇。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之后,封建王朝最大的边疆问题已经由西北部转移到北部、东北部,此时蓟城已更名为幽州,作为扼守北方游牧区进入中原农耕区最短天然通道的门户,幽州这一边疆城市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北京城的建设与历史演变北京城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它的建设和演变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的繁荣与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北京城的建设和历史演变,以及它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北京城的建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5年的西周时期。
那时,北京地区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城市,称为“蓟”。
随着时间的推移,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在公元938年,辽朝的皇帝耶律阿保机将蓟改为“中都”,成为辽朝的首都。
这标志着北京城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辽朝统治期间,北京城的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城墙、宫殿和寺庙等建筑开始兴建,为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辽朝的统治并不长久,随后金朝取而代之。
金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规模扩大,城墙加固,街道修整。
这时期的建筑风格也开始融合了汉族和蒙古族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金朝建筑风格。
到了元朝时期,北京城成为了元朝的首都。
元朝的统治者忽必烈下令将北京城改名为“大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他修建了许多宫殿、寺庙和陵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现在的故宫。
元朝时期的北京城将汉族和蒙古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元朝建筑风格。
明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明成祖朱棣将北京城改为明朝的首都,并将其命名为“北京”,意为“北方的京城”。
他兴建了明朝的皇城、皇宫和城墙,使北京成为了一个宏伟的都城。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宏大、庄严为特点,这在今天的北京城中仍然可以看到。
清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清朝的皇帝康熙将北京城改为清朝的首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他修建了许多宫殿和寺庙,其中最著名的是颐和园和圆明园。
清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宫廷气息,给北京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到了20世纪,北京城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
在建国初期,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扩建。
新的政府机构、学校和工厂开始在城市中兴建,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北京的历史故事简介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关于北京历史的简要概述:
1.建城历史:北京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5 年,当时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北京地区从此开始有了城邑。
2.金朝时期:公元1115 年,金朝在北京地区建立了中都,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3.元朝时期:公元1271 年,元朝建立,将中都改为大都,作为首都。
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4.明朝时期:明朝建立后,将大都改为北平。
明朝时期,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修建了紫禁城等著名建筑。
5.清朝时期:清朝建立后,将北平改为北京,并在此建立了清朝的皇宫。
清朝时期,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
6.近现代时期: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7.文化遗产: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天安门广场、长城等著名景点,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
我们的国都——北京北京(Beijing),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办公所在地。
国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一个中央政权总是与其国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有时我们以国都所在地来代指中央政府。
你们知道为什么新中国要定都北京吗?升国旗鸣放礼炮之后,毛泽东激昂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决定北平改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确立国都,是开国过程中头一件需要解决的大事。
众所周知,北京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拥有如此优势的北京,当然是国都的理想地址。
但是,新中国的国都究竟定于何处,经历了一个酝酿的过程。
1.西柏坡首次议定都按照毛泽东的最初推算,解放战争要打五年,而战争的实际进程大大提前,建立新中国的问题自然提上了日程。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由陕北迁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
图为中央领导人办公处所俯瞰。
建国,首先要考虑的是首都设在哪里。
历代王者兴,都把国都选址作为头等大事,国都的选址也确实影响到了一些朝代的盛衰。
毛泽东不是封建王者,但他也开始考虑国都的地址。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粥时等率中央机关东渡黄河,进入晋绥解放区,结束了转战陕北的历程。
4月4日,他们离开兴县,过五台山向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城南庄进发。
转进路上,毛泽东不止一次地想起明朝的迁都问题。
明朝朱元璋建国定都在南京,传到朱棣的时候,迁都北平,这一政治中心的变化,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均发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中国的首都建在哪里呢?五台山上刚刚下过一场春雪。
经过清扫的公路仍然很滑。
毛泽东看到山路难行,车轮空转,就从车上走下来,徒步往山上爬去。
当晚,毛泽东等一行在山顶的塔院寺借宿一晚。
民间对这一晚传说很多,如与僧人论古,请高僧算命等等,但无准确的考证。
第二天,毛泽东又参观了山上密集的寺庙群,然后离开五台山进入河北。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首都,其城市建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古代城市的构建到现代城市的规划,北京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变迁。
古代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主要是针对战争和保卫国家安全而进行的。
在元朝时期,作为蒙古的都城,北京的城墙被修建得异常坚固厚实,北京城的地势也因此被改变,城池处于高处,四周环绕着护城河,构建出了气势磅礴的皇城。
在明朝时期,明朝皇帝朱棣将北京定为都城,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
皇城院内有金水河、太和殿、乾清宫、神武门等建筑群,成为了明代北京“九重之都”的代表。
到了近代,北京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
20世纪初,北京市成为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中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作为首都,成为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1953年,北京市成为中国第一座建成的综合规划城市。
这个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完备周密的城市规划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典范和范本,同时也为全球城市建设树立了标杆。
在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建立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度化、科技化管理体系,准确地预测和布局未来城市发展方向,逐渐建立起生态、文明、现代化、开放的新首都。
新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北京市城市综合管理办法》、《北京市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
同时,为了果断处理与城市建设中的矛盾与纠纷,在着力发展城市的同时,北京市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保护规划,以保护红墙黄瓦、绿树成荫的独特历史文化底蕴,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如今,北京市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漫长历程,从城墙战争的保卫到现代化的科学规划规划,北京已成为全国的城市建设标杆和社会进步的代表。
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的融入,不但为民众创造了一个安全优美舒适的居住空间,而且也为全球城市建设奠定了先河。
未来,北京将会继续不断发展和变迁,成为更加现代化的都市,让人们在其中尽情生活、工作和成长。
北京大事记年表重新梳理北京大事记年表重新梳理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承载着无数的重要事件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重新梳理北京的大事记年表,从建都以来到现代,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建筑、体育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事件,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北京的发展历程。
一、建都和繁华时期(公元前1045年 - 公元907年)1. 公元前1045年:北京首次被历史记载,当时称为蓟城,是西周的一个重要城池。
2. 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迁都蓟州,标志着北京开始成为重要的政治中心。
3. 公元1153年:金世宗完颜雍迁都北京,并改名为中都,成为金朝的首都。
4. 公元1215年: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攻破中都,建立元朝。
北京成为元朝的首都,并开始建设大都城。
5.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首都迁至北京,并改名为大都,开始修建紫禁城。
此后,北京成为明朝和清朝的首都,称为北京城。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繁荣(公元1368年 - 公元1911年)1. 公元1553年:明穆宗朱载垕开始大规模修建皇城和紫禁城,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城典礼。
2. 公元1644年:清顺治帝入主北京,清朝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此后,北京成为清朝的政治中心。
3. 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下令重建北京城墙,并进行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为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城市基础。
4.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被外国军队占领,签订了《北京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北京失去了政治地位。
三、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历史(1912年 - 现在)1.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京成为首都。
此后,北京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继续保持首都地位。
3.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为中国展示了崭新的形象。
4. 2019年:北京迎来了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北京的重要历史地位。
明清时期出于那些考虑定都北京北京市境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
东距渤海150公里。
她的东南部为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区;她的西部山地,为太行山脉的东北余脉;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
北京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
其雄踞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西部、北部、东北部,由太行山(西山)与军都山及燕山山脉所环抱,造成形似“海湾”之势,故自古就有“北京湾”之称。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
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
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 40平方公里。
人口1150万。
北京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北京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气候的不同特色,不论你何时来京观光,均有迷人的风彩。
北京春秋季较短,夏冬季稍长。
一月份较冷,月均气温-4.7℃,七月份稍热,月均气温2 6.1℃。
年均降雨量650毫米,无霜期180天。
这里地理位置显赫,山川雄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历来被视为藏龙卧虎的神州宝地。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
远在70~5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
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国—燕国,在此建都,名“蓟”,从此“燕京”之名流传至今。
公元前三世纪后,此地历为秦、汉、隋、唐各朝的北方重镇。
公元十世纪初,我国东北的契丹族建立辽朝,将这里作为陪都,名南京。
1125年,女真族兴起,灭辽而建金朝,正式于此建都,定名中都,并大兴土木,建起三十六座豪华的宫殿。
中都城在今广安门一带,但1215年毁于兵火。
这一年,我国北方的蒙古族举兵南下,相继灭了金朝和避于杭州的南宋王朝而统一了中国。
1267年,元朝以金代的大宁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都城,改名为大都,此是今天旧北京城的前身。
北京慢慢发展的历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分阶段介绍北京慢慢发展的历程。
公元前1045年,北京地区出现了活动的蔚然大冢文化,这是北京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之一。
随后,北京又陆续出现了辽东镇、燕京等古代国家和都城,此期间,北京成为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元代时期,大都成为了元朝的首都,这一时期的北京有许多重要建筑和文化遗址,如大都城墙、天坛等,这些遗址成为了后来北京发展壮大的基础。
明朝时期,北京正式成为了明朝的首都,并得到了大力发展。
明成祖时,北京开始修建了以紫禁城为代表的许多宏伟建筑和皇家园林,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清朝时期,北京继续保持了首都地位,并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清朝时期,北京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兴建了许多西洋建筑,如颐和园和圆明园等,使得北京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中心。
在这一时期,北京人民积极响应革命的号召,为推翻封建压迫而努力奋斗。
1912年,中华民国的临时政府成立于北京,标志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继续成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为了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和交通设施。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北京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之一。
从古至今,北京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国际大都市,北京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如今,北京已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创新中心,国内外的人们纷纷慕名来到北京,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明朝的都城北京的建设与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其都城北京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象征。
本文将探讨明朝时期北京的建设与发展。
一、北京的建设明朝初年,朱棣(后来的成祖)选择北京作为都城,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
北京的建设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1 初期建设明太祖朱棣登基后,他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为此,他首先修建了一条从南方运输木材和砖块的运河,即后来有名的运河大街。
同时,他还大量征用了劳工和资源,修建了一座宏伟的皇宫——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朝皇帝在北京的居住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一。
紫禁城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北京的建筑水平,还为明朝的政治中心提供了一个恢宏的场所。
1.2 中期建设明成祖继位后,进一步推动了北京的建设。
他在西边修筑了宽阔的大街,即后来的长安街。
同时,他还把北京的城墙扩大了数倍,并增加了许多城门。
这些建设使得北京的城市规模更加壮观,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北京的发展明朝时期,北京不仅在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
2.1 政治中心明朝时期,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皇帝及其官员在此处理国家大事。
北京的政治地位使得其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决策和管理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政治精英和才俊。
2.2 经济繁荣由于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交通便利,使得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明朝时期,北京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吸引了许多商人和手工业者。
尤其是明成祖时期,他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鼓励商业发展,使得北京的经济日益繁荣。
2.3 文化繁华明朝时期,北京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繁荣,也成为了文化艺术的中心。
许多文人墨客和学者聚集在北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此外,明成祖还在北京建立了太学,为培养优秀的文人提供了平台。
三、总结明朝的都城北京在建设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初期的修建运河大街和紫禁城,到中期的扩建国墙和长安街,北京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水平不断提高。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北京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 北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对北京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有一定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北京的历史必背知识点。
1. 北京的建城历史北京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当时,北京地区是燕国的领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后来,北京成为辽、金、元等朝代的重要城市,并在明朝时成为了中国的首都。
2. 明朝时期的北京明朝时期,北京被定为国都,并建设了紫禁城、天坛等重要的建筑物。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将北京的城墙进行了扩建,并且修建了今天的皇城和外城。
此外,明朝时期的北京还是有很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如刘基、文征明、张献忠等。
3. 清朝时期的北京清朝是北京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北京成为了清朝的首都,紫禁城成为了清王朝的王府。
乾隆时期,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也在北京建设。
同时,乾隆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字狱,对新兴学术思想进行了限制。
4. 北京的近代历史近代以来,北京经历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在北京成立,并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在此期间,北京发生了“五四运动”、“五卅惨案”等一系列的重要事件。
此外,抗日战争时期,北京也成为了重要的抗战堡垒。
5. 当代北京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北京成为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首都机场、北京新国展等重要设施的建设,使得北京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城市之一。
同时,北京也被选为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地,并通过了城市改造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提升。
6. 北京的文化特色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特色。
京剧、豫剧、评剧等传统戏曲在北京都有自己的表现和发展。
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思想也对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北京还有众多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大剧院等。
对于高考历史考试来说,掌握这些关于北京的基本知识点将有助于解答相关的考题。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等途径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北京背后的历史故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座城市背后隐藏着许多令人着迷的历史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北京的魅力。
本文将分享一些有关北京的历史故事,带您一同探索这座城市的不凡之处。
一、北京的建城历史北京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这里是燕国的都城。
后来,随着朝代的更迭,北京成为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首都。
在元朝时期,北京被称为大都,成为蒙古帝国的政治中心。
明朝时期,朱棣(后来的明成祖)定都北京,并将其命名为北京,意为“北方之京”。
清朝时期,北京成为满洲人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并留下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和文化遗存,例如紫禁城、圆明园等。
二、紫禁城的故事紫禁城是北京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也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它由乾清宫、太和殿等建筑组成,是中国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紫禁城的建设始于明成祖朱棣,历经数十年才完工。
在紫禁城的故事背后,有许多传奇和谜团。
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子旋风和午门之谜。
相传,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在太子旋风的袭击下死亡,从此之后,稍有风吹草动的时候,人们都会惴惴不安。
而午门则是宫殿入口的正门,有一个著名的传说称,如果皇帝从这里出去,就无法再回到紫禁城。
三、圆明园的沧桑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部。
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宫廷园林。
然而,这座美丽的花园在19世纪遭受了一场可怕的劫难。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焚毁了圆明园,掠夺了无数宝物。
这场劫难至今仍被中国人民铭记,圆明园也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象征。
四、北京的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是老北京的象征,它们以狭窄的巷道、四合院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而闻名。
走进胡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老北京的岁月中。
胡同里的小巷弄堂是老北京的精华所在,这里存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
胡同里的人们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在胡同的街角可以看到街坊邻里们围坐一起聊天、下棋、纳凉。
一、我国古代都城的历史我国古代都城的建设模式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都城的建设模式受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其中,北京城作为我国古代都城的代表之一,其建设模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都城的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北京城的建设模式1. 历史沿革北京城,又称燕京、京师,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北京城的建设始于辽代金国,成型于元明清三代,经过了数百年的沧桑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建设模式。
2. 地理环境北京城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这种地理环境为北京城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 规划布局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呈现出“九九”字格局,主要有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
内城以紫禁城为中心,外城则以内城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城市规划紧凑有序,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和权力结构。
4. 城墙建设北京城的城墙采用了传统的夯土城墙结构,城墙高大坚固,为城市的安全和防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城墙的建设模式对于我国其他古代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5. 宫殿庙宇作为我国古代都城的代表之一,北京城内的宫殿庙宇建设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具有浓厚的宫廷文化特色。
6. 街巷坊市北京城的街巷坊市密布,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商贸繁荣,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7. 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古代都城的典型代表,北京城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紫禁城、天坛、圆明园等,为世人所瞩目,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
三、北京城的建设模式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北京城作为我国古代都城的典型代表,其建设模式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当继承和发扬北京城的建设模式,努力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现代都市。
1. 城市规划布局借鉴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现代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中心城区的布局和建设,形成紧凑有序、功能齐全的城市中心。
古代定都北京的原因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曾多次成为古代中国的都城,其成为古代定都的原因具有多方面的考量。
下面将从地理位置、政治因素、军事考量、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古代定都北京的原因。
首先,北京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和华北山脉之间,北靠燕山,南临黄河,地势平坦,水文系统发达。
这样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军事防卫和经济交通的发展,使得古代政权更容易在这里建都。
同时,北京地处东西方重要交通干线的交汇点,有利于统一管理和控制国家的内外事务。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古代定都北京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北京,曾先后成为辽、金、元、明、清等多个王朝的都城。
古代帝王往往选择坐镇政治中心以集中国家政权,加强统治。
而北京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中国王朝统治的中心,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权力。
此外,北京附近的水源充足,有利于政府管理和居民生活,也是选择定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者,军事考量也是北京成为古代都城的原因之一、北京周边山脉环抱,地势险要,具备良好的防御条件。
尤其是燕山脉北麓的居庸关及蔡河,永定河等自然屏障,为北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防线。
在古代战争频繁的时代,选择一个易于防守的地方作为都城,有助于提高国家的安全性。
此外,经济因素也对古代定都北京起到了推动作用。
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北京一直是重要的商贸中心。
古代定都选择北京,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
北京地处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方便国家财政和商业交往的集散地,有利于国家财政资源的集中调配,推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最后,文化因素也是北京成为古代定都的原因之一、北京自古以来就是汉族的文化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北京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文化氛围浓厚。
在这个城市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融合交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这种古代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使得北京成为了古代帝王选择定都的首选之地。
综上所述,古代定都北京的原因主要涉及地理位置、政治因素、军事考量、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
北京是中国历后期的五个朝代建都之地,这五朝指的是辽(公元916~1125年)、⾦(公元1115~1234年)、元(公元1279~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5~1911年)。
辽代只把北京作为陪都,⽽真正在这⾥建中央都城的,不始于辽⽽始于⾦。
据《⾦史·海陵纪》记载:“贞元元年三⽉⾟亥,上⾄燕京……⼄卯以迁都诏中外,改燕京为中都。
”燕京就是北京在当时的名称,⾦建都之后改称中都。
这段记载⾥说的贞元元年为公元1153年;三⽉⼄卯合阳历为4⽉21⽇。
但是考证北京建都的历史应该从辽代开始。
契丹族是世代⽣活于辽河上游的⼀个游牧民族。
公元916年,契丹族⾸领耶律阿保机统⼀了各部落,建⽴了契丹国,建都城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称为“皇都”。
随后登基称帝(辽太祖),改国号为“辽”。
同时期的中原正处在“五代⼗国”政权纷乱的时期。
公元936年,即五代时期后唐清泰三年,后唐的⽯敬瑭为篡夺政权,以许诺割让国⼟为条件,换取辽太宗(耶律阿保机次⼦耶律德光)发兵协助。
⽯敬瑭篡位当上了后晋皇帝,随之割让北⽅国⼟幽、蓟、云、朔等⼗六个州(史称“燕云⼗六州”)送给辽国作为回报,并尊称辽太宗为“⽗皇帝”,⽯敬瑭⾃⼰则做了骂名千载的“⼉皇帝”。
当时割让给辽国的幽州城,在今天北京西南的⼴安门⼀带。
公元938年,辽太宗将国都“皇都”改名为“上京临潢府”,定幽州为“南京析津府”,定辽阳(今辽宁省辽阳)为“东京辽阳府”,其后于公元1007年定今内蒙古宁城西南为“中京⼤定府”,公元1044年定云州(今⼭西省⼤同)为“西京⼤同府”。
以上就是辽国的“五京”,⼀个国都和四个陪都。
幽州被升格为辽国的陪都后,改称为“南京析津府”,也称“燕京”。
北京城的别称“燕京”即始于此。
在辽国统治塞北时期,世居松花江流域的⼥真族逐渐强⼤起来。
公元1112年,辽国天祚帝到混同江(松花江)渔猎,按惯例⼥真各部落⾸领都得前来朝拜。
在宴会上,⼥真族完颜部落的⾸领完颜阿⾻打不肯屈尊献媚,险些被天祚帝杀掉,由此引发完颜阿⾻打决意反抗辽的统治。
北京千年帝都的演变与辉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千年以来,这座城市经历了无数的兴衰与演变,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北京帝都的演变与辉煌,展示其独特的历史魅力。
一、建都与帝国辉煌公元938年,北方辽国的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在此建立了燕京,成为辽代的都城。
此后,金、元、明、清等朝代陆续将北京作为帝都,成为中央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尤其是明清两代,北京的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古代帝国建筑的代表,如紫禁城、天坛等举世闻名的建筑群。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北京作为古代帝都,其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首先是城市布局,北京采用了南北轴线的布局方式,将皇城和外城分隔开来。
皇城内有紫禁城,外城有天安门、前门等重要的历史建筑。
其次是建筑风格,北京的建筑以传统的木结构为主,注重布局、色彩和装饰的和谐统一。
这些古代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巅峰,吸引了无数游客和研究者的目光。
三、文化与艺术的繁荣作为帝都,北京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聚集地。
从明代的文人雅士到清代的京剧、曲艺,北京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艺术作品。
尤其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北京的文化繁荣达到巅峰,许多优秀的书画家、文学家、戏曲家活跃于此,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近现代的变革与发展进入近代以后,北京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的建立,北京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1949年,中国共产党宣布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标志着北京继续发展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迅速推进,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相继建成,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
五、世界遗产与现代都市北京作为一个千年古都,拥有众多的世界遗产,如长城、故宫等。
这些世界遗产不仅是北京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与此同时,北京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高楼大厦、繁华商业街区、现代化的交通系统构成了北京的现代面貌。
北京千年古都的震撼历史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千年古都,拥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令人震撼的历史故事。
从古代帝王的统治到现代繁荣的都市,北京见证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事件和时刻。
本文将为你揭示一些关于北京震撼历史的故事。
1. 北京的建都史北京的建都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
在接下来的历史中,它相继成为了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
每个朝代都留下了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紫禁城和天坛。
2. 固执的辽金战争北方辽金战争是13世纪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
金朝建都于北京后,辽朝试图收复失地。
在长时间的激烈战争中,金朝坚守北京,最终击退了辽朝的进攻,并确立了其在中国北方的统治地位。
3. 明朝的威严与荣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也是北京历史中的重要时期。
明成祖朱棣重新将北京作为都城,并着手打造了崭新的紫禁城。
而明英宗在他的统治下,重修了北京最为著名的建筑之一——天坛,并将其作为祭天和祈福的场所。
4. 紫禁城的秘密紫禁城是北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见证了明、清两朝的统治。
除了其壮丽的建筑外,紫禁城还隐藏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秘密。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宫廷谜团,如宫女的生活、后宫的权力斗争和皇帝的秘密住所等。
5. 北京的抗战岁月在20世纪30年代,北京成为了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场。
这一时期,北京人民勇敢地抵抗日本军队的进攻,展现出了坚韧和勇气。
而中国著名抗日战争的纪念碑——抗战胜利纪念碑,也位于北京。
6. 建国后的焕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将北京确定为首都。
自那时起,这座城市开始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都市。
如今的北京,既保留了古都的历史风貌,也展示了现代中国的繁荣与发展。
7.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
这一盛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推动了北京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奥运场馆如鸟巢、水立方等成为了北京的新地标,也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实力和潜力。
北京是怎样建成国都的金中都宫殿遗址纪念阙正在建设中国地理学会地理知识编辑委员会编辑的《地理知识》(1953年1月号)刊有侯仁之先生的署名文章《迎接北京建都八百年》,文章认为:北京建都始于公元1153年4月21日。
侯仁之原文如下:通常我们说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近五个朝代建都之地,这五朝指的是辽(916~1125)、金(1115~1234)、元(1279~1368)、明(1369~1644)、清(1645~1911)。
但是辽朝只把北京作为陪都,并没有真正在这里建都。
真正在这里建都的,不始于辽而始于金。
《金史》海陵纪有如下的记载说:“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京……乙卯以迁都诏中外,改燕京为中都。
”这是北京正式建都的开始,燕京就是北京在当时的名称,正式建都之后,改称中都。
贞元元年合公历为1153年;三月乙卯合阳历为4月21日。
所以到本年4月21日,正是北京建都八百周年的纪念日。
公元916年,即五代时期后梁贞明二年,世代生活于辽河上游地区的游牧民族契丹族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族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国(后改称辽国),定都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命名为“皇都”,自称皇帝,即辽太祖。
公元926年,即五代时期后唐同光四年,辽太祖去世,其次子耶律德光于公元927年即位为皇帝,即辽太宗。
■地处今北京城西南广安门一带的幽州,被升格为辽国的陪都公元936年,即五代时期后唐清泰三年,后唐军阀石敬瑭为篡夺后唐政权,以许诺割让国土为条件,换取辽太宗发兵协助。
得逞之后,石敬瑭做了后晋皇帝,他割让北方国土幽、蓟、云、朔等十六个州(史称“燕云十六州”),送给辽国作为回报,并尊称辽太宗为“父皇帝”,石敬瑭自己则做了千载骂名的“儿皇帝”。
当时割让给辽国的幽州,即在今天北京城西南部的广安门一带。
公元938年,即后晋天福三年,辽太宗将国都“皇都”改名为“上京临潢府”,定幽州为“南京析津府”,定辽阳(今辽宁省辽阳)为“东京辽阳府”,加上后来于公元1007年定今内蒙古宁城西南为“中京大定府”,公元1044年定云州(今山西省大同)为“西京大同府”,辽国共建有一个国都、四个陪都,号为“五京”。
由此,自公元938年起,地处今北京城西南广安门一带的幽州,被升格为辽国的陪都,被称为“南京析津府”,也称“燕京”。
北京城的别称“燕京”,即始于这时。
在辽国统治期间,世居松花江流域一带的女真族逐渐崛起。
为削弱女真族实力,辽国把一部分女真部落迁居到辽阳以南,由辽国官员直接统治,史称“熟女真”。
没有迁居,不受辽国直接统治的那些女真部落,史称“生女真”。
公元1112年,辽国天祚帝到混同江(即松花江)渔猎,按惯例,“生女真”各部落首领都必须前来朝拜。
在宴会上,天祚帝命令各部落首领依次起舞祝酒,“生女真”完颜部落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不肯屈尊献媚,险些被天祚帝杀掉。
自此,完颜阿骨打决心积蓄力量,起兵反辽。
公元1113元,完颜阿骨打率久受辽国欺凌的“生女真”各部落起兵攻辽,连获胜仗。
公元1115,完颜阿骨打创建金国,定都于今黑龙江省阿城东南,命名为“上京会宁府”,自称皇帝,并改名为完颜旻,即金太祖。
■完颜亮没有说出的另一个迁都动机,是由于他系政变篡位公元1123元,金太祖在夺取了辽国的“南京析津府”即“燕京”之后,于归途中去世。
其弟完颜晟即位为皇帝,即金太宗。
公元1125元,金太宗俘获了辽国皇帝天祚帝,辽国灭亡。
金国兵锋,指向北宋。
公元1126年,即北宋靖康元年,金军攻陷北宋国都开封。
金国在燕京设立了“中书枢密院”和“行尚书省”,以就近统治管理新征服的北方(对金国而言是南方)广大地区。
公元1135元,即南宋绍兴五年,金太宗去世,由金太祖的孙子完颜亶即位为皇帝,即金熙宗。
南宋的岳飞主战抗金及秦桧的主和投降均发生在金太宗及金熙宗在位期间。
公元1149年,即南宋绍兴十九年,金太祖的另一个孙子、时任丞相的完颜亮发动政变,杀死了酗酒嗜杀、残暴成性的金熙宗,即位为皇帝。
公元1151年阴历四月,完颜亮即位的第三年,下诏预备迁都燕京。
他在诏书中说明了迁都的理由,他说:以前新征服的南部地区(指北宋失去的北方半壁江山),统治未稳,边防未宁,法令未具,所以设临时机构加以镇守,但那不是长久之计。
现在北方民清而事简,南方地远而事繁,地方官员要向上京会宁府请示工作,往返一次费时半年,不如迁都燕京,位置居中,地势冲要,便于控制四方。
完颜亮没有说出的另一个迁都动机,是由于他系政变篡位,很多豪门势族不拥护他,他想换个环境,以摆脱敌对势力的牵制。
由于抗金名将岳飞已于公元1142年被秦桧害死,多年来南宋君臣偏安江南,求和纳贡,也给了完颜亮实现迁都大计的外部环境条件。
■金中都大兴府辖区面积大于今北京市为了贯彻迁都的意图,完颜亮还亲自向官员们做说服工作。
他对一个叫梁汉臣的官员说,我栽了200棵莲花,都没有成活,这是什么原因?梁汉臣心领神会地回答说:“自古江南为桔,江北为枳,非种者不能栽,盖地势也。
上京(指会宁府)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莲。
”梁汉臣还说:“燕京自古霸国,虎视中原,为万世之基。
”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在莲花池栽种了大量的莲花,今天北京还有莲花池这个地名和遗迹。
完颜亮派官员梁汉臣、张浩、蔡松年等征调军队40万人、工匠民夫80万人去燕京营建宫殿城池。
还派画工去北宋故都开封,测量描绘北宋宫殿,呈完颜亮审阅批准,依样仿建。
营建宫殿的木材取自真定府(今河北省正定),营建城墙的黄土取自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史载当时自涿州至燕京运土的方式,是用大批民夫排成人墙,“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涿州至燕京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见《顺天府志·金故城考》)。
史载完颜亮为加快建都进度,曾多次赏赐工匠民夫,其中公元1151年阴历八月那次,赐每人帛一匹,合银一两。
工匠民夫们因劳累、瘟疫死亡的也为数甚多。
在完颜亮的严厉督催下,上百万军民工匠奋力劳作,只用三年时间,燕京新都的宫殿城池基本完工(后期工程仍在续建)。
公元1153年阴历三月乙卯日,完颜亮下诏正式迁都燕京。
为此,他特意改元,建新年号为“贞元”元年,升内外文武官员皆进官一等。
为促使留恋故土的贵族们尽快搬迁,也为了防止敌对势力盘踞故都危害自己,完颜亮还下令彻底捣毁旧都上京会宁府的宫殿宅第,夷为平地。
完颜亮模仿辽国的“五京”制度,宣布燕京新都为“中都大兴府”,另外立四个陪都:今内蒙古宁城西南为“北京大定府”,北宋故都开封为“南京开封府”,今辽宁省辽阳为“东京辽阳府”,今山西省大同为“西京大同府”。
金中都大兴府下辖十县一镇,十县是大兴、宛平、安次、漷阴(今通州)、永清、宝坻、香河、昌平、武清、良乡,一镇是广阳镇(今丰台区)。
辖区面积大于今北京市。
■大安殿基址在今白纸坊立交桥北端东侧,于10年前建设“西厢道路工程”时被发现辽国时期的燕京城(南京析津府)是辽国“五京”之中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一个城。
辽燕京城中心位置在今广安门一带,城墙平面呈正方形,周围27里,共开有8个城门,东面是安东门、迎春门,南面是开阳门、丹凤门,西面是显西门、清晋门,北面是通天门、拱辰门。
现在北京仅存的辽代建筑,也是北京现有年代最古老的地上建筑物,就是当年矗立在辽燕京城内的密檐式十三层八角砖塔,位于今北京广安门北滨河路西侧天宁寺院内,距今已有上千年。
金中都城是环绕着辽燕京城扩建而成的。
城墙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北城墙与辽燕京城北墙重叠,东、南、西三面向外扩展,周围36里,面积约为辽燕京城的1.8倍。
共开有13个城门,东面是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南面是景风门、丰宜门、端礼门,西面是丽泽门、颢华门、彰仪门,北面是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光泰门。
中都城中心的皇城东西向窄,南北向长,其基址重叠在今广安门南滨河路一线,平面呈长方形,周围9里,共开有4个城门,东面是宣华门,南面是宣阳门,西面是玉华门,北面是拱辰门。
皇城之内是宫城,有宫殿36所,排列九重,正殿是大安殿,是皇帝上朝和典礼的地方。
大安殿基址在今白纸坊立交桥北端东侧,于10年前建设“西厢道路工程”时被发现。
皇城之内还建有太后寿康宫、太子东宫、妃嫔十六宫、文楼、武楼、来宁馆、会同馆等宫殿楼阁。
金中都的皇宫完全仿照北宋故都开封皇宫的样式,承袭北宋末年奢华浮艳的风格。
其部分建筑构件,大部珍宝陈设,也是当年从开封掠来的原物。
清代官书《日下旧闻考·宫室》中说,金中都的皇宫“其宫阙壮丽,延亘阡陌,上切霄汉,虽秦阿房(宫)、汉建章(宫),不过如是。
”皇城西门玉华门外,是皇家园林同乐园,建有柳庄、杏庄、瑶池殿、鱼藻池等胜境。
鱼藻池又名太液池,在今白纸坊立交桥西侧鸭子桥路西端,解放后经过疏挖,命名为“青年湖”,现已无水,池底生满野草。
公元1153年底,金朝的社稷坛落成,用以祭祀土神和谷神。
金朝的太庙名“衍庆宫”,用以供奉先帝的神主牌位。
完颜亮还将先帝的皇陵也迁移到金中都来。
新建的皇陵在西郊大房山云峰寺,并设置万宁县负责保护和管理,后改名奉先县,元朝时改名房山县,即今北京市房山区。
大房山下建有谒陵行宫,名为“磐宁宫”。
■今天的钓鱼台、玉渊潭、香山、玉泉山、北海、陶然亭,都是当年金代皇家的离宫别馆公元1155年阴历十月,金太祖、太宗、德宗(完颜亮之父,被追尊为德宗皇帝)灵柩运至中都,停放在皇宫正殿大安殿。
阴历十一月,先帝灵柩入葬新建的大房山皇陵。
这件事标志着完颜亮迁都程序至此完成。
自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建立中都,至金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迫于后起之雄蒙古成吉思汗的频繁进攻,迁往北宋故都“南京开封府”,至金贞祐三年(1215年)中都城陷落,被蒙古军彻底捣毁,金中都共存在63年。
在这63年中,金代为北京地区留下大量名胜古迹。
今天的钓鱼台、玉渊潭、香山、玉泉山、北海、陶然亭,都是当年金代皇家的离宫别馆。
1990年在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工地发现的城墙水关遗址(已辟为博物馆),现存于昌平区铁壁银山的法华禅寺塔林,都是金代遗存。
举世闻名的永定河卢沟桥,更是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的,当时叫广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