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沧桑巨变(新编201908)
- 格式:ppt
- 大小:322.00 KB
- 文档页数:17
电视纪录片《沧桑巨变》观后感
《沧桑巨变》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纪录片,它以笔墨精良的画面和深远的视野,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沧桑巨变,也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对世界变化的看法。
在纪录片中,我们不禁惊奇地看到,这一千多年以来,随着文明技术、思想及文化的蓬勃发展,整个世界已从原始时代一路走向现代水平。
从最古老的政治组织到最新的社会运动,从最底层的社会生活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得以更精妙地呈现,从而使我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更难得的是,这部纪录片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世界的变迁,更是一种人类精神的变迁。
在片中,我们看到智慧、勇气、坚守、信心、希望等人类精神犹如潮水般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与未来,并为人类带来着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同时,这部纪录片也清晰地告诉我们,思想在决定着变迁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去看待变化,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步伐,进而引导变化的未来。
总之,观看《沧桑巨变》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是复杂的,但也充满着希望。
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重新认识、重新思考和重新塑造历史发展,以便促进未来的发展。
一、阶梯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始北大荒“北大荒”是黑龙江垦区所辖地域的俗称,它北以黑龙江、东以乌苏里江、东南以兴凯湖与俄罗斯为界,西同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与吉林省毗邻,横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地区,总面积540万公顷,相当于三个多北京市的面积。
“北大荒”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北大荒的黑土层是大量枯枝落叶落在地上,历经千百年之后,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即肥沃的黑土层。
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
“北大荒”自然资源丰富。
境内汇水面积在1 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近50条,天然湖泊泡沼200多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下含水层厚10~200米。
丘陵和山地密布着590多种植物,其中像野大豆、黄波罗、水曲柳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34种,还有人参、党参、五味子等130多种名贵中草药和猴头、木耳、蘑菇等真菌;动物200多种,其中白鹳、黑鹳、白尾海雕、虎头尾海雕、丹顶鹤、鲟鳇鱼、马哈鱼、大白鱼、野生东北虎、马鹿、黑熊、雪兔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数十种。
北大荒开发前生态环境优越,人们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形容当时的富庶。
材料二开发北大荒为解决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20世纪50年代,国家先后组织了十几万转业官兵和50余万城市青年开始了举世闻名的“北大荒”垦荒,之后,“北大荒”又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开发,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每年生产的粮食都在1 500万吨以上。
千里沃野上,北大荒人耕种的水稻、小麦、大豆、玉米一望无边。
北大荒又被人们称为“北大仓”。
但过度开荒使“北大荒”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大自然无情地向人们开出了巨额“罚单”。
北大荒初垦时,这里的黑土层一般都有60至80厘米厚,最深的地方可达1米,人们曾经欣喜地说这里的黑土“攥一把就能流出油”。
然而时光一晃,仅仅半个世纪,这里的黑土层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
电视纪录片《沧桑巨变》观后感电视纪录片《沧桑巨变》观后感今天是党校培训的最后一次课,老师组织大家观看了《沧桑巨变》大型历史记录篇。
当教室的灯光暗下,影片那雄伟高昂的音乐想起,同学们已经被这种庄严的气氛所感染,迅速的沉浸在影片曲折动人的情节中了。
我们一共组织大家集体观看了《沧桑巨变》纪录片的第一集,第五集和第十集。
首先是“共和国的奠基”讲述了我党在建国初期怎样带领我国人民艰苦奋斗,避免挨打与挨饿的历程,讲述了在新中国刚刚成立,面对美帝国主义对近邻朝鲜的侵犯,对新中国建设的威胁,我党内部是怎样经过激烈的思考与讨论才决定出兵朝鲜,以及,我中国志愿军战士是通过怎样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完成了,支援朝鲜,保家卫国这光荣的使命。
看着那一幕幕英勇战斗的情景,每个同学都被激发出了高昂的情绪。
接着是第五集“改革初亮剑”它描绘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是怎样一步一步规划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只用了短短的三十年,中国的面貌却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画面上,我国各项经济指标不断攀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稳步前进,没有哪一个中华儿女不会为祖国取得这样大的进步而感到无限的光荣与自豪。
最后一集是《继往开来》,它所展示的画面都是我们在座的同学记忆犹新的事情。
08年开年我国南方一场罕见的雪灾给人们节日的气氛平添的了一丝凉意,然而党和政府迅速投入抗灾减灾工作,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支援灾区,让所有灾区的人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芒。
然而雪灾的记忆刚刚淡去,那场让所有人至今仍刻骨铭心的汶川大地震又凶猛来袭。
在这场战斗中,中华民族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全国上下,大江南北都在党中央的带领下投入到了这场灾难的救助中来。
我们的温总理在第一时间感到了受灾现场组织救援工作,他那花白的头发,嘶哑的声音,在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潸然泪下。
我解放军官兵,武警战士,公安民警,党员干部,都积极的投入到抗灾工作中来。
他们在这场战斗中所表现的英勇无私,敢于牺牲的精神,不但感动了你我,也感动了世界上所有有良知的人民。
观《沧桑巨变》有感通过观看《沧桑巨变》,我们了解了新中国在各个时期建设和发展中的大事件,六十年的风风雨雨、沧海桑田,跟随着影片仿佛我们都一一经历。
六十年像一条河,奔腾着激情与豪迈,六十年像一幅画,描绘着发展与变化,六十年像一首歌,谱写着瞬间与永恒,六十年像一部诗,记录着曲折和辉煌。
祖国的六十年是一条蜿蜒的河,一幅壮丽的画,一首澎湃的歌,一部辉煌的诗。
影片的第一集名为“共和国的奠基”讲述了中国从“怎样避免挨打”与“怎样避免挨饿”到1949年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再到新中国成立的艰难历程。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上向全国人民大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的站立,是靠着无数革命先辈的生命换来的,这句宣誓,让我们多少中国人热泪盈眶! 1950年,国家刚刚成立,国内需要休养生息之际,朝鲜国土遭到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中国人民放弃了休息的机会,自愿组织起来,到朝鲜去支持朝鲜人民,经过三年艰苦抗争,最终赢得了朝鲜民族的解放。
完成了抗美援朝的国际使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影片也反映出我们也曾在曲折中探索,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开始拨乱反正、开启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
影片的第十集为“继往开伟业”,讲述了2008年与2009年的主要事件并展望了新中国的未来。
从2008年“两会”召开开始,到2009年初,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2008年年初的冰雪灾害、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的灾难,经历了北京奥运会胜利举办、神舟七号升天等鼓舞人心的大事,也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无不展示了中国目前的强大国力,反映了中华儿女的团结友爱,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通过此次观看大型纪录片《沧桑巨变》,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作用,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更是一个伟大的党。
观《沧桑巨变》纪录片有感
第二次党课,我们看了一部关于祖国六十年发展变化的纪录片——《沧桑巨变》,感触很深。
六十年,对于身后漫长的五千年历史,它似乎微不足道,但六十年中的日新月异,足以让历史感喟回眸。
六十年花开花落,六十年云卷云舒,我伫立在新中国历史的长河边静听波涛汹涌,我用手触摸着她前进的每一次心跳。
1949年,那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如深山的洪钟敲开了薄雾中的一轮红日,大地开始清明温暖。
尽管基石薄弱,外患不断,可四万万人民的心铸成了钢铁长城,他们战自然,战侵略,在短短的`十几年后就摆脱了积贫弱小的面貌,让国际上的老大帝国不再敢小觑觊觎。
当过兵,上过前线的七十岁的爷爷讲到这段历史常常变得壮怀激烈,仿佛又回到了这个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
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春潮澎湃,带来了中国又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这一段历史常让身历其中的爸爸妈妈感叹不已。
2008~2009年,这一段虽然短暂,却包涵了几个世纪的精华。
虽然经历了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的磨难,但中国人民挺过去了。
奥运会上,中国给世界展示了一个大国应有的壮阔和气度。
90后的我无法用拙劣的笔描绘新中国六十年中前进的每一次心跳,可我庆幸我能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起成长,我坚信能看到握在我们手里的未来天很蓝很蓝。
党员转正思想汇报:《沧桑巨变》观后感党员转正入党思想汇报:《沧桑巨变》观后感;敬爱的党组织:今天是我们数统学院分党校第42期培训课的第二次课,我们在9202教室观看了记录共和国60年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献纪录片——《沧桑巨变》。
这部影片全面回顾了建国以来各个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画卷,再现了中华民族及这块土地的百年沧桑,我看完后深受感动。
第一集《共和国奠基》展现了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开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的全过程。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有效的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迈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步伐。
我们顶住了帝国主义对新生的共和国的压力,完成了抗美援朝的国际使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第五集《改革初亮剑》从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开始,展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次在世界亮相的过程。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开始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第十集《继往开伟业》主要讲述XX和XX这两年中国的风雨历程,由于我们都亲自经历过,所以感受特别真切。
在XX这个不寻常的年份,我们遭遇了年初的冰雪灾害,目睹了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见证了北京奥运会胜利举办和神舟七号升天的伟大历史时刻,之后又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
雪灾、地震的灾难我们挺过来了,奥运会成功举办了,神舟七号也顺利升天,这一桩桩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生动画面,一幕幕催人奋进的记忆瞬间,都鼓舞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看完影片后,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敬意油然而生。
正是因为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我们才得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长达八十多年的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最大执着和坚强信念,追求、探索和领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终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
汇报人:某某声明:以上内容系本平台编辑整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感英雄中国叹沧桑巨变观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和灿烂文明;感五十六个民族共创和谐生活的祖国大好河山;赞近几十年来新中国的举世变化;叹自己内心如此的心潮澎湃:近代中国的历史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感到屈辱和痛心,然而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都不缺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义气之士。
记得一首随笔:“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壁破,难酬滔海亦英雄”,这是周恩来同志19岁的时候放弃去日求学,依然投身革命前夕所作。
何等的英雄气概!每当读起,我都能感受到19世纪中后期祖国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内忧外患的样子。
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革命斗争是多么艰难的过程。
也正是有了无数这样的不畏牺牲,默默奉献,追求真理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先烈,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美满的生活。
缅怀过去,使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倍珍惜,努力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不聊生,百废待兴。
现代政治制度建设一片空白,然而,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在我们党的英明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集中智慧和力量,在艰难中求索,在曲折中前行,在坎坷中进步。
经过短暂的几十年努力,我们已经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立足于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我们必需始终不移的坚持党的领导。
历史经验也向我们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
已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制约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
经过30多年的努力,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完全被打破,市场在资源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基本形成。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也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体制的改革也激活了企业的活力。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上,也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等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十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超过100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其次,科技实力不断提升。
中国在许多领域如航天、高铁、5G技术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福祉。
此外,教育普及和文化事业发展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实现了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全覆盖,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在不断推进,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通过推广和保护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最后,社会制度变革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扶贫攻坚计划等举措,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新中国建设以来的沧桑巨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正确领导、人民的辛勤劳动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等因素的支持。
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继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