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同步练习
- 格式:ppt
- 大小:593.00 KB
- 文档页数:5
1.蜡烛的变化
一、选择题
1、生米煮成熟饭,这是()的变化。
A.化学变化
B.没有生成新物质
C.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
2、下列物质的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
A.易拉罐压扁
C.水结冰
B.食盐溶解
D.火柴燃烧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
A.两种物质是否混合在一起
B.两种物质的形状是否改变
C.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D.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4、与苹果腐烂的变化类型一样的是()
A.米饭烧焦
B.脸上的汗水慢慢没了
C.爆玉米花
D.树叶变黄
5、制造蜡烛的过程始终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蜡这种物质
B.蜡块大小
C.蜡块形状
D.蜡块颜色
答案:1.C 2.D 3.C 4.A 5.A
二、判断题
1.蜡烛受热熔化产生新的物质。
()
2.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杯壁内会出现水雾。
()
3、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燃烧后产生灰烬。
()
4、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产生新的物质。
()
5、蜡烛和纸片燃烧后都产生新的物质。
()
答案:1.× 2.√ 3.√ 4.√ 5.√。
第五课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3.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蜡烛)看!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第一个实验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交流。
第二个实验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三个实验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
六年级科学上实验题实验一:馒头发霉的原因我的问题:小明家前天买的馒头,今天发霉了。
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器材: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我的猜想:馒头可能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方案:1. 温度对馒头发霉的影响:取两快大小和新旧程度相同的馒头,分别用塑料袋包好,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中冷藏。
每天按时观察并记录出现的现象。
2. 水对馒头发霉的影响: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并记录。
实验结论: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二:蜡烛的变化实验实验器材:蜡烛、火柴、酒精灯、蒸发皿、干玻璃片、小刀、试管夹。
我的问题:加热蜡烛,蜡烛会有什么变化?点燃蜡烛使其燃烧,蜡烛会有什么变化?我的猜想:加热蜡烛,蜡烛会熔化。
点燃蜡烛,蜡烛会变成烟。
实验方案:1.用小刀切割一点蜡烛,放在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蜡烛,观察现象。
2. 点燃蜡烛,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加热蜡烛,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实验三:探究物质的变化(一)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坩埚、火柴、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
我的问题:溶解的食盐还能再变成食盐吧?我的猜想:溶解的食盐还能再变成食盐。
1.向烧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支架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二)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实验器材:烧杯、火柴、盘子、小勺、方座支架(带铁圈、石棉网)、坩埚、酒精灯、水泥。
我的问题:水泥和水混合后,还能再恢复原状吧?我的猜想:水泥和水混合后,不论通过什么方式都不能恢复原状。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填空1、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仅仅是物质形态发生了变化;而蜡烛、木块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物质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他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产生新物质2、蜡烛燃烧时,会产生新的的物质——二氧化碳。
3、食盐放入水中,一会儿就看不到了,这是因为食盐溶解到水中的缘故。
4、玻璃这样的物体破碎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
食盐的变化属于可逆变化,水泥的变化属于不可逆变化5、金属在有水,有空气、有酸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6、金属在盐水中比在空气中生锈速度要快。
7、物质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有利也有弊。
二、判断1、鸡蛋变质了,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它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2、玻璃破碎后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而木材变为桌椅后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这两个变化性质相同。
(×)3、给铁涂上油漆是为了让金属隔绝空气,防止铁生锈。
(√)4、空腹最适宜喝牛奶。
(×)5、橘子汁与牛奶同时饮用,对人的身体没有坏处。
(×)6、空气干燥能减缓金属生锈。
(√)7、金属在真空中不易生锈。
(√)三、选择1、木材燃烧①产生新的物质。
①能②不能2、水泥加水后,就②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①能②不能3、铁钉在②的环境下容易生锈。
①干燥②潮湿4、③适宜饮用牛奶。
①早上②中午③睡觉前5、我们捏面人时,只是面的②发生了变化。
①性质②形态6、改变物质的形态或产生新的物质,对我们的生活③。
①有利②有害③有弊有利6、木材燃烧、金属生锈是物质的①发生了变化。
①性质②形态五、小发明:发明生活用的胶水,写出使用材料名、方法步骤、发明结果、发明感受。
准备:40mL脱脂牛奶、10mL醋、纱布、小苏打、透明杯子1个。
(1)、将40mL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中,加入10mL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2)、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5.蜡烛的变化
1.观察蜡烛的变化。
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
切割
加热
点燃
……
2.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仅仅是发生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发生了变化,还会发生的变化。
3.根据物体的变化方式进行分类。
(1)捏橡皮泥(2)弯折铁丝(3)鸡蛋在醋中产生气泡(4)划着火柴
(5)打碎玻璃(6)纸燃烧(7)糖熔化(8)布制作成衣服
(9)折叠纸玩具(10)铁生锈
分类标准分类结果
形状发生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
化
参考答案
1.略。
2.形态形态产生新物质
3.形状发生变化:(1)(2)(5)(7)(8)(9)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3)(4)(6)(10)
1。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变化类似于蜡烛燃烧这样的变化的是()。
A.蜡烛熔化B.铁熔化C.铁生锈2.坐在行驶的汽车内的乘客以()为参照物时,他是静止的。
A.汽车内的物品B.路边的景物C.马路3.下列运动方式属于摆动的是()。
A.荡秋千B.推箱子C.锯木头4.马的常规运动方式是对角线换步法,即()。
A.左前左后、右前右后B.左前右后、右前左后C.左前右前、左后右后5.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做()。
A.形态B.参照物C.标准6.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
A.运动状态B.惯性C.静止状态7.马是四肢运动的动物,四肢的常规运动方式是(),即左前右后,右前左后的交替循环。
A.对角线换步法B.垂直线换步法C.平行线换步法8.下列变化能产生新物质的是()。
A.木条燃烧B.蜡烛溶化C.冰块融化9.下列物质变化中,属于可逆变化的是()。
A.把木材做成桌子B.种子发芽C.水变成冰10.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时,以下的选项()项与此没有关联。
A.时间B.距离C.方向11.以下的现彖中,属于惯性现象的是()。
A.汽车急刹车时货物倒向车头B.气球随风飘C.火箭升空12.给铁制品的表面涂上()最容易使其生锈。
A.油漆B.水C.食用油D.白醋13.测量物体运动快慢用不到的一种器材是()。
A.烧杯B.尺子C.钟表14.下列金属中,最不容易生锈的是()。
A.铜B.铁C.金15.下列变化能产生新物质的是()。
A.牛奶变质B.水蒸发C.玻璃破碎16.蜗牛、马、豹中运动速度最快的是()。
A.蜗牛B.马C.猎豹17.根据你的调查发现人的血压最高的时间是()。
A.早上B.中午C.傍晚18.下列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是()。
A.铁生锈B.纸做成纸杯C.蜡烛熔化19.人奔跑时候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时()千米A.36B.72C.1820.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是正确的。
5.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蜡烛的变化》课标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我设计本课的三维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姓名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1•像蜡烛熔化纸折叠这样的变化,仅仅是()发生了变化;像蜡烛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2•生活中类似蜡烛燃烧变化的,如()、()等。
3•水受热后能变成水蒸气,遇冷能变成冰。
水在这些变化中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但()生成新物质,而木柴燃烧则()新物质生成。
4•将一根光亮无锈的铁钉放人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然后取出,会看到铁钉表面覆盖上了一层红色的物质。
此实验过程中()新物质。
我会判1•做泥塑或面塑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2•蜡烛熔化后,不仅是形态上发生了改变,而且产生了新物质一一蜡烛油,这种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3•面粉制成馒头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4•木块燃烧可以产生新物质。
()5•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
() 6.石块被破碎只是发生了形状的变化变化过程中并没有生成新物质。
()三我会选1.仅仅是形态变化的是();不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
A.海水晒盐B.食物腐败C木材燃烧D.冰融化成水E面粉做成馒头F玻璃破碎2•下面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是()A.蜡烛熔化B.铁块变铁水C馒头发霉D.木条折断3•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A.白糖加热至焦黑B.木材做家具C火柴燃烧D食物消化1.有些物质变化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叫();通过一定的方式不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叫()2•像冰块、食盐、白糖等物质,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恢复原来的样子,属于()变化,像水泥加水、泥烧成砖块、花生榨成花生油、种子发芽等,变化后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属于()变化。
3•将白糖放入水中,白糖会“消失”,水会变()•将水蒸发,白糖又变成了固体,说明这个变化是()。
4•将白糖加热,先看到自糖培化,后看到白糖慢慢变黑。
白糖熔化属于()变化,白糖变黑属于()变化。
二我会判1•食盐溶解在水里属于不可逆变化。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堂检测题班级姓名______等级__ __1.病毒1、病毒由()和()组成。
病毒不能单独存在,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内。
2、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病毒分三类:()病毒,如();()病毒,如();()病毒,如()。
2.细菌班级姓名______等级__ __1、在()、()、()、()都可以找到细菌,它们无处不在。
2、细菌三种:()、()、()。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利与弊)有哪些?3、自然界中无数的腐生细菌会促使动植物遗体不断地()、()。
动植物遗体分解生成()、()和()。
4、细菌的繁殖方式是()。
5、细菌对自然界中()的循环骑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馒头发霉班级姓名______等级____1、馒头发霉的条件:()和( )。
2、霉菌、酵母菌都属于()。
3、真菌对人类有哪些有益?4、真菌是一类既不属于()又不属于()的生物。
5、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用来发酵的(),味道鲜美的(),都属于()。
4.食用菌班级姓名______等级__ __1、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吸收土壤中的()和()进行腐生生活的。
2、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
3、蘑菇是食用菌,其他的食用菌还有()、()、()、()。
4.蘑菇的结构有()()()()()。
5、有的蘑菇有毒,采集时不要用手()采集完后,要及时().5.蜡烛的变化班级姓名______等级__ __1、蜡烛的变化可以有两种,加热蜡烛,由固体变成液体是()的变化;蜡烛燃烧()的变化。
(完整word版)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堂练习题全册2、下列物质哪些是形态发生变化,哪些是产生新物质。
(1)纸飞机(2)小麦变面粉(3)面粉变成馒头(4)铁变成铁水(5)鸡蛋放入醋中(6)熟了的鸡蛋(7)肉熟了(8)橡皮泥做出小人物(9)火柴燃烧(10)树叶黄了(11)糖加热后化了(12)糖糊了(13)易拉罐被踩扁了(14)植物生长(15)木块折断(16)铁生锈(17)玻璃杯打碎(18)蜡烛融化形态变化有();产生新物质变化()3、蜡烛燃烧变成了()()()6.食盐和水泥班级姓名______等级__ __1、物质还会发生()变化和()变化。
63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题科学试题1-13课(7)六年级科学上册1、病毒一、填空。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结构的特殊生物。
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和内部的()组成。
2、根据病毒所寄生的细胞不同,我们可以将病毒分为三类:专门寄生在()和()细胞里的()病毒,如();专门寄生在()细胞里的()病毒,如();专门寄生在()细胞里的()病毒,也叫()。
3.你小时候患过腮腺炎、水痘吗?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4、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 )、()等。
5、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里,所以病毒要比()小得多。
二、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1、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主要措施是注射疫苗。
()2、病毒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中,并对这些生物造成危害。
()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他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4、病毒不能独立生存。
()5、病毒是一类能够独立生存的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三、简答题。
1、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的活动特点是什么?【答: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最小的病毒只有20毫微米,最大的病毒有300毫微米,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四、连线将疾病与引起该疾病的病毒名称用线连接起来脊髓灰质炎乙型肝炎非典型肺炎艾滋病SARS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2、细菌一、填空。
1、细菌的()极强,()繁多,分布(),与人类的关系()。
2、细菌有三种形态,分别是()、()、()。
3、动植物遗体被分解成()、()和(),又是植物制造()必不可少的原料。
细菌对于自然界中()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4、细菌是一类()的生物, 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才能观察到。
5、生活中()、()、()、()等,都用到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