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被曲解的名言
- 格式:doc
- 大小:17.08 KB
- 文档页数:7
被误解的古语
1、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这里的毒,由于发音相近而被误传,本意应是“豁达大度”的“度”。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原意:“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
3、无奸不商。
原句:“无尖不成商”。
无尖的“尖”来源于我国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将斗装满之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改竖尖儿。
4、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原句: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原意是: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就是天理难容呀!
5、空穴来风。
原句:“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
6、王八蛋。
原句:忘八端。
这是古代民间的一句骂人话。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
盘点《论语》中那些经常被我们误解的话最近在家读《论语》,发现很多句子和我们平常理解的意思有出入,甚至相差甚远,下面,从这些被误解的句子中挑出一些常用的,我们来盘点一下。
1、父母在,不远游。
出自《论语·里仁》,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几乎被人们当作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
认为,只要父母还健在,我们就不应该出远门,要在家里守着侍奉父母。
实际上,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叫“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年迈的时候,尽量不要长时间远离家门,如果有事非要出去的话,尽量事先向父母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出去,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生活上的一应事情。
2、三思而后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我们常用这句话劝诫别人,为求稳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再三思考才能行动。
然而,这句话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意思是,季文子每次做什么事都思考很多遍,反复斟酌,孔子说,大可不必如此,只要思考两遍就行了。
正所谓“过犹不及”,小心谨慎过了头,也会浪费时间,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以德报怨。
出自《论语·宪问》。
古往今来,“以德报怨”一直被君子当作为人处事的准则,用来显示自己宽容大度的胸怀,意思是用恩德来回报仇怨。
可是,这并不是孔子的本意。
当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回报仇怨这种做法怎么样时?孔子的回答是,若要用恩德回报仇怨,那该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在孔子看来,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正直回报仇怨,用恩德回报恩德。
所以说,对待小人,我们不应该主张无条件的宽容,否则,还有谁愿意做君子呢?4、学而优则仕。
出自《论语·子张》,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我们很容易认为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在学习方面优秀了,就可以去做官了。
其实,并非如此,这句话的原句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做官的有了空闲的时间和多余精力就可以去学习了,而学习的有了空闲的时间和多余的精力就可以去做官了。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各种受到曲解的名言这段视频只是我无意中拍到的。
1、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原句:“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
”爱迪生想强调的是后面。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吾生有崖,而知无崖。
”一向被尊为金科玉律。
原句:“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
”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
也就是说,庄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生命有限,不该没完没了地去追无限的知识。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一直被翻译为: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提倡愚民的理论根据。
实际上,这句话是这样断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如果人民的素质高,就给他们自由宽松的环境;如果人民的素质不高,就要教化他们。
这和孔子是倡导“有教无类”的思想相吻合。
不同的断句,大相径庭的意思。
断章取义害死人啊。
4、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意思是:战士之间的约定,说要一起死。
后面的两句是说,现在和我约定的人都走了,我怎么活啊?现在变成写夫妻关系的了。
5、以德抱怨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有人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以德抱怨”。
但是,由于被人曲解,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6、对牛弹琴一般认为是指那个音乐家非常愚蠢。
但其实,故事是这样说的:古代的琴师对牛弹奏美妙的音乐时,牛只顾吃草。
《论语》里被人们曲解的名言大家都知道四书五经这个称呼,其中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周易》)、《春秋》,分别代表五部书,一直以来,大家都对这些名言的解读过多而常被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那么下面就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常被人误解的名句吧。
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实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倡导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遭到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再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这句话是说: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不是教给人们要自私。
二、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恩怨,其实“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涨姿势!原来孔子的这10句话,你都理解错了一直以来,孔子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小史表示,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2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1、以德抱怨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
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
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1-15)《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1-15)(2009-05-19 12:44:18)十一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详解: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攻”和“异端”。
有把“攻”当成“专治”的,更有甚者,把“异端”解释成“不走中道”的,这些,都是胡解。
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对《论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割裂去解释,真是“斯害也己。
”朱熹,宋朝大儒,他在《论语集注》里就把“攻”当成“专治”。
但“攻”的古字,声“工”,从“攴”。
金文“攴”,手持器械打击,相应,“攻”的本义是“攻打”。
而“攻”的“专治”等意思,是相当后期才出现的,是从“攻打”引申为“加工”再引申为“研究”才出现的。
而且,“攻”一般也不解释为“专治”,也就是“研究”而已,而不是“专门研究”。
而“研究异端”,甚至是“专门研究异端”,又有什么问题?所谓一事不明,儒者之耻,异端不研究,怎么知道是异端?连异端都不知道,怎么正之同之?所以,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攻”,就是本义“攻击、攻打”的意思。
“异端”,有人解释成“不走中道、钻牛角尖、标新立异”之类的,这种解释确实够“不走中道、钻牛角尖、标新立异”了。
如果说“端”是“头、边”等意思,那“异”于“端”,那不正好是“中”?这一点上,朱熹是对的,他解释的“异端”就是通常所理解的“异端”,就是“别为一端”、“非圣人之道”的意思。
但由于他把“攻”解释为“专治”,“攻乎异端”就成了“专治非圣人之道”。
可惜朱熹没生在当代,否则他一定觉得“专治非圣人之道”不是“斯害也己”,因为现在流行的是“专治梅毒”、“专治痔疮”、“专治不孕”,把“非圣人之道”当成“梅毒、痔疮、不孕”给“专治”了,又有什么不好?怎么会是“斯害也己”?玩笑,就不继续了。
“攻乎异端”,就是“攻打、攻击非圣人之道的别为一端者”。
“斯害也已”,“这是灾害、损害呀”。
是对什么的损害、灾害?是对行“圣人之道”的损害、灾害。
《论语》被误解最多的8句话《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经典的儒家著作。
但是千百年的流传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
1 言必信,行必果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
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常被后人当作诚信的美德来赞扬,但其实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真相: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
孔子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要逊色很多,是“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但“抑亦可以为次”(也还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孔子从来就不是个认死理的古板之人。
“信”是有前提条件的,并非一味地固执守信。
守“信”准则,有个“道义”前提,如果离开这个大原则,就不是真正的信。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孔子的本意。
2 三思而后行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
现在人常用三思而后行,来劝人在行动前要多思考,要反复斟酌。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
做事前多思考,是个好习惯,也是成熟、负责的表现。
但凡事有度,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
真相:我们来看看孔子的原话是怎么说的。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这个人遇到事情总是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
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鬼谷子》中讲到:“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
想太多,反而容易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迟迟无法决定;做事太优柔寡断跟太急躁冒进都不可取。
3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有人说,孔子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把女性与小人一般看待,这句话也让孔子背上了歧视女性的骂名。
其实不然。
真相:这段话的原文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71)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钱穆:先生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一定专主的,也没有一定反对的,只求合于义便从。
”李泽厚:孔子说:“君子对待天下各种事情,既不存心敌视,也不倾心羡慕,只以正当合理作为衡量标准。
”详解:首先,以上三个解释都有逻辑问题。
杨解,“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么干”就是一个规定,怎么能说没规定呢?而符合钱解的君子,显然按其翻译,对“合于义”专主,对“不合于义”的就反对,怎么能说“没有一定专主的,也没有一定反对的”?李解是同样的问题,既然有“正当合理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就有“存心敌视”与“倾心羡慕”了,这个心,就是以“正当合理作为衡量标准”。
“适”,本义是“往、到”,引申为“归向”;“莫”,通假“慕”,“向往”的意思。
“义”,名词动化用法,“取义”的意思,但这不是“舍生取义”里的“取义”,那里的“义”变成了一种上帝式的无聊道德规范,这里的“义”是“仪”的古字,“容貌”的意思;“比”,就是“小人比而不周”里的“比”。
“归向”落实为一种行动,“向往”只是思想里那一点东西,因此“莫”比“适”程度上要轻点。
君子对于天下的事物,不会立一个绝对的标准、上帝的模式之类的玩意在行为上去“适”,甚至连思想里的的“莫”都不会有。
但历史上,无数的人,就是要在天下的事物里,忽悠点玩意出来,让人去“适”、去“莫”,然后这些徒子徒孙就当炮灰、传教士不断折腾。
这一切,都不是君子所为。
君子不但自己不去“适”去“莫”那些偶像、上帝、道之类的忽悠玩意,更不会去制造这些玩意,这天下,没一法可得,没一法可失,没有什么值得去“适”去“莫”的。
但光无“适”无“莫”,依然不是君子所为。
君子无“适”无“莫”天下任何一物,但也不轻视天下任何一物。
那种号称天下无“适”无“莫”,然后就扮成所谓的高人高士者,不过是“适”去“莫”这些所谓高人高士的无聊玩意。
论语断章取义的句子《别被断章取义的〈论语〉误导啦!》嘿,大家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呀,就是听到一句特别有名的话,觉得老有道理了,可后来才发现,原来这句话是从一大段话里摘出来的,而且意思可能完全不是自己之前理解的那样。
就说《论语》吧,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宝库,可有时候一些句子被断章取义了,还真是会闹笑话呢!比如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咱经常听人说做事情要多想想,想好了再行动,免得后悔嘛。
这句话本身没错,可它原本后面还有半句呢!“再,斯可矣”。
意思就是说,思考个两遍也就行了,别过于纠结。
你想想看,要是真的一直思来想去,那得错过多少机会呀!本来能抓住的好时机,就因为想太多给放走了。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超便宜的好东西,你想着哎呀我再考虑考虑,等你回过味儿来,人家早卖光啦!还有“父母在,不远游”,这话让好多人都觉得只要父母还在世,就不能出远门。
哎呀呀,那这么说的话,大家就都别出去闯荡啦,都守在父母身边。
但其实人家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呢!就是说呀,你要是出去玩或者闯荡啥的,得有个计划,告诉父母你去哪儿,啥时候回来,让他们放心。
这样一来,不就合理多了嘛。
你不能只抓住前半句,就给自己找个理由不出门奋斗呀,那不是辜负了大好青春嘛。
咱可不能被这些断章取义的句子给糊弄了呀,不然真的是会误解老祖宗的意思呢。
就像有时候我们听别人传话,传到最后可能完全不是原来那个事儿了。
《论语》这么经典的著作,咱们得好好去研读,别光听别人说个一两句就以为自己懂了。
我就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聊天,他特严肃地跟我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然后还一副很懂的样子。
我当时就乐了,跟他说你可别就记住这半句呀,你得去看看完整的解释,这句话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可不是咱现在理解的这个意思。
他听了后还恍然大悟,说原来是这样啊。
你看,这就是断章取义惹的祸呀。
所以啊,咱们在学习和理解经典的时候,可不能偷懒,得全面地去了解,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其中的智慧和魅力。
可别再被那些断章取义的句子给带偏啦,不然闹笑话事小,错过了宝贵的知识可就亏大喽!让我们一起正儿八经地去品味《论语》,别再只盯着那些被断了的章节啦!。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缠中说禅目录《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 (1)《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 (3)《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 (5)《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4) (6)《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 (7)《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 (8)《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7) (10)《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8) (11)《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9) (12)《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0) (13)《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1) (17)《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2) (19)《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3) (21)《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4) (23)《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5) (27)《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6) (30)《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7) (33)《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8) (36)《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9) (39)《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0) (41)《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1) (43)《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2) (47)《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3) (49)《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4) (51)《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5) (53)《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6) (54)《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7) (55)《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8) (56)《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9) (58)《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0) (62)《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1) (66)《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2) (69)《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4) (76)《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5) (79)《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6) (84)《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7) (87)《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8) (89)《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9) (91)《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40) (95)《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41) (97)《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42) (101)《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43) (105)《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44) (110)《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45) (118)《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46) (120)《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47) (121)《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48) (122)《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49) (123)《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0) (124)《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1) (125)《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2) (126)《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3) (127)《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4) (129)《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5) (130)《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6) (131)《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7) (132)《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8) (133)《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9) (135)《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0) (137)《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1) (139)《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2) (141)《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3) (143)《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4) (144)《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5) (146)《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6) (148)《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7) (150)《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8) (150)《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9) (152)《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70) (153)《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71) (154)《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刚出差回来,发现生意场上附庸风雅之风大盛,翻云覆雨地云雨起国学来,大概都要争当“儒商”了。
首页» 天下纵横» 网闻大观» 正文盘点那些被曲解的古诗词和名言名句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的话只说半句,意思就完全不同,然而有些话就是只流传了半句,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些句子吧(有些真的吓到我了~)1、父母在,不远游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和理由。
点评:不是不让你去啊有木有……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庄子·养生主》。
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但却忽略后面那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意思简述: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点评:就是告诉你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求……3、三思而后行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出自《论语·公冶长》现在的人多误解了意思,觉得做事应该想三次甚至更多.而孔子的意思是想两遍就赶紧去做,想来想去的还不行动你麽几啥啊!4、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后半句:世人若学我,如同進魔道。
出自道济禅师(活佛济公)之口。
这句话本是一个悲壮的典故:话说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成都)时,在城外的庙里驻扎,还强迫寺里和尚吃肉。
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答应不屠城,我就吃肉.”张献忠答应了,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念着这句话.他是为了城里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
济公认为只是大神通圣人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吃肉。
而济公自己吃了两只死鸽可以吐出两只活鸽来。
如果你也可以做到,尽管吃肉,做不到的话还是老老实实持戒吧!点评:无知的凡人呐,绝对不要混淆概念,狮子跳的过去的悬崖,兔子去跳只能摔死。
5老来多健忘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偶作寄朗之》点评:人家老白是想跟老婆表白浪漫一下说无论老成啥样,神马都不记得都不会忘了想你,不是说自己老了就痴呆了!你说孩子们怎么就那么不懂事呢?6、闭门造车朱熹《〈四书〉或问》卷五:“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论语被误解最多的8句话99的人都不知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虽然流传甚广,但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语句可能存在被误解的情况。
以下是可能被误解较多的八句话及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这是一个更广义的理解,强调了尊重他人和避免伤害的原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学习然后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学到的东西能够适时实践,不是很令人高兴吗?”。
这里强调的是实践和应用,而不仅仅是复习。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通过对旧知识的温习,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和领悟”。
这里强调的是温习的过程,以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思考。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聪明且喜欢学习,不以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聪明且爱好学习,同时愿意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这里强调的是虚心和谦虚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知道,同时也要承认自己的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里强调的是对自己认知的客观认识和谦虚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与别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这里强调的是随时随地的学习的态度。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虑”,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坦荡、无所忧虑;小人则经常心怀忧虑、心绪不宁”。
这里强调的是君子的心胸坦荡和无忧无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而无所得”。
被误解的孟子名言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 这句话被误解为孟子主张个人任意行为,忽视了其强调遵循天命和规律的重要性。
2. "存天理,灭人欲" - 这句话被误解为孟子主张完全抑制个人欲望,实际上他强调的是要调适欲望,以符合天理。
3. "仁者爱人,不仁者爱物" - 可能被误解为孟子提倡对人以外的物体漠视,实际上他只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可能被误解为孟子主张普通人必须承担整个国家兴衰的责任,实际上他只是在强调每个人都应当尽力做出贡献。
5. "上善若水" - 可能被误解为孟子主张人们应该追求无欲无私的境界,然而他实际上强调的是人们应该效法水的柔软和善良。
6. "人之初,性本善" - 可能被误解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然而他的实际观点是人的本能是善,但仍需要教育和培养来发挥正面品质。
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这句话被误解为只学无思或只思不学都是错误的。
实际上,孟子强调学习和思考相互依赖,二者缺一不可。
8.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可能被误解为孟子认为君子应该与众不同,而小人应该与众同。
实际上,他强调的是君子应该有独立思考能力,而小人则盲从他人。
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这句话被误解为孟子拒绝与他人交流和学习,实际上他强调的是要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思想。
10. "生无可恋,死无可怖" - 可能被误解为孟子主张对生活和死亡无所畏惧。
然而他实际上是在强调一个人应当遵循正道,无论生死都无愧于心。
11. "养心莫善于寡欲,志气莫善于安宁" - 可能被误解为孟子主张人们应该追求无欲无求的状态,然而他实际上是在强调要控制欲望,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2)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杨伯峻:孔子道:“赐!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子贡答道:“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道:“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钱穆:先生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
(随又说)不是吗?”先生说:“不是的。
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李泽厚:孔子说:“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多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对。
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对。
我是用一个基本看法来贯串它们。
”详解:本章字面意思很简单,但所有的解释,都把孔子的“一以贯之”当成用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看法、一种逻辑、一个上帝、一种主义为基础的子贡类的“一而贯之”。
当然,这种观念很常识,人,从最原始的对自然神秘的崇拜,把自然、天、神秘力量当“一”,到巫教类的,把人与自然、上帝、天之间某种灵魂类的沟通、神秘的感应为“一”,再到所谓的理、道、梵、绝对精神、自然规律、科学知识、资本力量、拜物教等等为“一”,人如浮萍,总要寻“一”为依靠,甚至要弄一个所谓的“人”出来,人道主义一番,其实都如喝鹿趁阳焰,自渎闹剧一场。
“一以贯之”,可一者,必是“不患”者,对于现实中的人,最基础的、最前提性的、最可“一”的,就是当下的现实本身,一切离开当下现实的,都非一。
如前所说,《论语》的关键在承担,承担什么?就是承担这当下的现实,必须首先承担这当下的现实,才可能有改造、超越。
“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就是“一以贯之”的另一种说法,直下承担,才可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才可能“一以贯之”,否则就只能继续制造些名言的垃圾来延续自欺欺人的把戏。
“之”,没有具体所指,可以泛指一切当下现实中一切的东西,可以是具体现象,也可以是某种抽象理论,可以包括现实人生中一切可以被“识”的东西。
多学并不能识之,如果不能当下承担,所谓的多学,不过是名言游戏。
误解的论语中的语句1. 好多人误解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
可别以为孔子是歧视女性啊,在当时的语境里,“女子”和“小人”指的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德行较差的人呢。
就像我们现在说某些没素质的人,并不是针对某个群体。
我有个朋友,一听这话就特生气,说孔子怎么这样,等我给他解释完,他才恍然大悟。
2. “父母在,不远游”常常被人误解为只要父母健在就不能出远门。
其实啊,后面还有“游必有方”呢。
这意思就是要是出去的话得有个明确的去处,让父母知道。
我邻居就是,他一直想出去闯闯,可他爸妈老拿这句话压他,他以为孔子太死板了。
后来我给他讲了完整的意思,他就跟爸妈好好沟通,现在在外地工作也挺好的。
3. 有人觉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说统治者要愚弄百姓。
哎呀,这可大错特错啦。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于老百姓,可以让他们按照我们的引导去做,但是很难让他们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就像教小孩一样,有些道理他们一时半会儿懂不了,但我们还是要引导他们做好事。
我在村里听到一些老人这么说的时候,就赶紧纠正他们。
4. “吾日三省吾身”,很多人以为这只是每天反省三次。
其实呢,这“三”是个虚数,表示多次的意思。
就好比我们说“再三叮嘱”,并不是真的就叮嘱三次。
我同学说他每天就反省三次,我就笑话他太死板,然后给他解释了真正的含义。
5. 不少人误解“学而优则仕”是说学习好了就一定要当官。
错啦,“优”在这里是有余力的意思。
是说学习好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些其他的事,比如当官来为社会做贡献。
我表弟学习好,家里人就一直想让他当官,他很苦恼。
我给他讲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后,他就轻松多了,现在在做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
6.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很多人认为是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
其实它是在说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大家都做好自己的角色。
这就像一个球队,前锋、后卫、守门员都得各司其职。
我和一个历史爱好者讨论的时候,他一开始也误解了,后来听我说完就觉得很有道理。
缠中说禅《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1-35)缠中说禅《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1-35)(2009-05-22 22:06:32)三十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杨伯峻: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钱穆:先生说:“不要愁别人不知我,该愁我不知人。
”李泽厚:孔子说:“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
”详解:以前所有解《论语》的人,看到这几章“不患”、“患”的来回折腾都要晕,面对几乎一致的话,最终所有人都只能用一招,就是说这是重出,应该是孔子反复丁宁,所以《论语》就记了好几次。
但这种解释荒谬透顶,请问,难道孔子几十年就说了这500多句话?难道相应的话,就这几条反复说,其它都只说一次?难道编辑的人就不知道这些话都差不多,就不会筛选一下?其实,所有的原因都是以前解《论语》的人根本就自己糊涂,搞不懂,分不清,硬找些理由来下台阶。
就像这章,这三位也就采取相同态度。
其实,《论语》里没有什么重出、多余的话,银碗盛雪,分不清是眼拙,怪得了谁?眼拙还编故事掩盖,就不是眼拙那么简单了,那是心有问题了。
如果不对《论语》完全通晓无误,又有什么资格解《论语》?这一章并不是什么重出,而是就着上一章来,在一个更具体的问题上展开讨论。
如果说前面两章分别站在根本性以及人类社会的一般性角度讨论问题,那这一章就在人类社会的内部结构上揭示其“不患”与“患”。
在人类社会的内部结构上,“人之不己知”是其“不患”,正因为有了“人之不己知”的“不患”,才有了“不知人”的“患”。
“人之不己知”,在人类社会结构内部是无位次的,人类社会,必然由人构成,而只要是人,就是“不己知”的,正因为“不己知”的无位次,才有了“不知人”的位次。
“不己知”是社会中所有人存在的必然状态,如果真有什么“人性”,唯一可能的“人性”就是“不己知”。
任何理论,如果违背了这个“不己知”,就是荒谬可笑的。
例如,有某种上世纪被无数人吹捧的主流经济学,以所谓人的理性为前提,这种经济学只能是垃圾经济学。
《论语》中被曲解的名言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
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丘本人,“少也贱”,做过仓库管理员,放过牛羊,充当过吹鼓手,他的理想是恢复尧、舜、文、武时期的礼乐,绝对是一个有志青年。
一直以来,这个有志青年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
实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
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
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
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
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同样被人误解的名句还有“相濡以沫”,多少人
借这个词表达情感,却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真可谓是南辕北辙。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秦伯》,一般人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但问题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真相: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读”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断句的重要性大家都懂,举以下二例再次强调:“一男子扬言要整成都教授,导致成都教授纷纷搬家”,“草帽路飞说要当上海贼王,后来上海居民加紧防盗”。
父母在,不远游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
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
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
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
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愚不可及误解:“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公冶长》,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
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
真相:我们来看原句,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
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
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
下次再有人说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给他讲这个故事。
老而不死,是为贼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很多不愿赡养老人
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
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真相:此句原话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
”用网友们的话来表示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自古最凄凉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
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多少人唏嘘不已。
言必信,行必果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
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
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
“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
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误解:“三十而立”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
十一长假又要到了,想必不少父母要拿出这句话来说事儿,下面小史来告诉你真相是什么。
真相:
孔子还说过:“立于礼。
”(《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
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
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
所以以后再有人用这句话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学而优则仕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多少中国父母将这句话视为家训:“你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公务员!”“读好书才能有好仕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些理解都不对。
真相:这句话的原话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优”指的是悠闲,学有余力。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习”不是复习,而是演习,实习的意思。
出仕就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真相:这句其实是互文见义。
其实原意是:“仁智者乐山水,
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
”多少人还在洋洋得意:我喜欢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