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信号交叉口驾驶员行为博弈分析
黄选伟;汪晶;张邻
【期刊名称】《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32)004
【摘要】为了研究车辆通过信号交叉口时的驾驶员决策行为,从博弈角度出发,根据影响驾驶员决策行为的性格因素,以及不同策略之间的势因素,通过时间细化,建立基于重复博弈下影响驾驶员决策行为的效用函数.通过驾驶员在行进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分析驾驶员获得的效用,得到动态博弈中驾驶员的最优决策.同时通过实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例证表明:第一,对于冲动型的驾驶员在决策初始时刻最可能选择减速策略;第二,温和型的驾驶员选择加速或减速策略;第三,谨慎型的驾驶员选择减速策略.【总页数】6页(P52-56,84)
【作者】黄选伟;汪晶;张邻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108;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108;南昌航空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
【相关文献】
1.信号交叉口过街行人和机动车驾驶员行为演化研究 [J], 窦水海;苟娟琼
2.考虑车辆价值的倒计时信号交叉口驾驶员驾驶行为建模 [J], 潘福全;张丽霞;刘涛;康国祥;李敏;王丰元
3.诱导条件下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J], 李振龙
4.基于驾驶员反应行为的诱导博弈分析 [J], 李静;范炳全
5.信号交叉口处公交车驾驶员视觉特性分析 [J], 潘福全;李炜聪;闫仕源;张丽霞;李昕光;李敏;徐巧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市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机动车交通特性研究
吴波;钱惠静;刘浪
【期刊名称】《重庆建筑》
【年(卷),期】2009(008)008
【摘要】在城市道路网中,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的瓶颈.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道路环境等的不同,不同地区的交通活动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本文采用视频技术和人工观测技术.研究了重庆市机动车在市政道路信号平面交叉口时的交通特征,为交叉口立体空间设计和信号配时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总页数】4页(P3-6)
【作者】吴波;钱惠静;刘浪
【作者单位】重庆市建设委员会,重庆,400014;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400074;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40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12.35
【相关文献】
1.重庆市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机动车交通特性研究 [J], 吴波;王春萱;李木子
2.城市行人-非机动车共享道慢行交通特性研究 [J], 于姗姗;陈峻
3.重庆市道路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研究 [J], 郑艳;陈希为;柴娟
4.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分析 [J], 张宇;黄秋菊
5.信号交叉口右转机动车与行人和非机动车冲突研究 [J], 苏岳龙;魏铮;程思瀚;姚丹亚;张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号:交通流理论之梅苑路与物华道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分析学生姓名班级成绩指导教师(签字)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2012年6月23日梅苑路与物华道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分析摘要: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行人交通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步行则是人类最原始然而又最基本的交通行为方式。
我国城镇人口密集,步行交通量很大,这是我国城镇交通特点之一。
无论交通工具多么方便,步行环境多么不好,人们步行的交通方式都不会消失,人们采取任何交通工具和任何目的的正常出行,其起、终点总少不了出行。
而行人一般都希望能自由自在、毫无顾忌地到达目的地。
行人大多数不熟悉交通法规,任何人不必通过法规考试就可以当行人;另一方面,行人对车辆遵守交通法规的要求和信赖却往往又过高,总想按自由自在的要求在街上行走。
在交通系统中,行人是弱者,最容易受到伤害,行人与车辆相撞难免非死即伤,因此交通管理应以保障行人安全为重。
英国学者布凯南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一个人能否自由自在、东张西望地悠然地走路,对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质量是非常有用的。
”现目前,我国是达不到这种境界了。
一、混合交通流特性我国城市道路是混合交通流,主要特点是交通主体多样,即有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和大量的行人流。
交叉口是不同方向、不同类型交通流的交汇点,各种交通流在不同管理方式下的特性存在差异。
城市交叉口机动车流特性1.1信号交叉口(1)饱和车头时距分析(2)饱和流率分析(3)损失时间分析(4)冲突交通流(5)交叉口行车受阻时间1.2停车、让路标志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特性取决于冲突交通流及其间隙分布等情况。
(1)交通流向分析(2)交通流间隙的利用1.3 环形交叉口交通流特性(1)环道优先的合流特性(2)合流车辆和环道车辆的车速(3)合流车前后车头时距与合流位置的关系(4)合流车与干线车的速度差及其车头时距关系(5)环道上车头间隔的利用(6)交织段长度对通行能力的影响(7)交织段宽度对通行能力的影响2 交通量数据处理通过各种调查手段获得交通量原始数据后,经分析处理得到以下结果:(1)混合交通量换算为当量交通量。
第47卷增刊2008年7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A C T A S C I EN TI A R U M N A T U R A L I U M U N I V E R S I T A TI S S U N Y A TS E N IV01.47Sup.Jul.2008基于信号控制的城市道路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研究’贾丰源1,严凌1,董洁霜1,关志超2,杨东援3(1.上海理工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0093;2.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40;3.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200092)摘要:城市道路环形交叉口同一般平面交叉V I相比,具有冲突点少、车流连续、行驶安全、便于管理等优点。
在许多城市道路交叉口采用。
然而,随着城市道路交通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原有许多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交通问题日益尖锐。
如何有效地利用环形交叉口的时空资源,最大限度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是从交通信号控制角度研究解决环形交叉口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号控制;城市道路;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中图分类号:T 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29-6579(2008)S1-0020-05环形交叉口是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组织渠化交通的一种交叉形式,其交通特点是进入交叉口的不同方向交通流,均按照逆时针方向(有些国家按顺时针方向)绕中心岛作单向行驶,并以较低的速度连续进行合流与交织,直至所要去的路口分流驶出,一般无信号控制。
环形交叉口与一般平交口相比,一方面没有冲突点,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另一方面,进入环道的车辆可以不用信号管制,以一定的速度连续通过环道,避免了一般交叉口内信号控制产生的周期性交通阻滞,因而提高了交叉口的运行效率。
但是由于受中心岛环形车道上交织段的影响,不论环形交叉口各进口道有多少条车行道,其直行车与左转车都要在环道上交织行驶,当交织段长度小于2倍的最小允许交织段长度时,其通过量实际上只相当于一条车道的通过量,故其通行能力只能达到一条车道的最大理论值;当交织段长度大于2倍的最小交织段长度时,其通行能力通常会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会太大,因而其允许通过量仍不会很高。
S C A TS信号控制系统中行人过街时间设置方法研究——韦栋熊文华51SC A TS信号控制系统中行人过街时问设置方法研究韦栋1熊文华2(1.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广州510030;2.广州至信交通顾问有限公司广州510030)摘要在城市交通管理中,行人过街时间的设置一直是易被忽视的问题。
针对现有人行过街时间计算的有关方法难于应用于SC A TS信号控制系统的现实情况,以广州市为例,研究基于S C A T S信号控制系统的行人过街时间计算模型和方法。
通过实际观测研究.得出了行人过街的集散特性、不同人群的步行速度特点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SC A T S信号控制系统特性的行人过街时间模型和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同时,给出了主要模型参数的参考取值表,以及模型计算结果在SCA T S信号控制系统中的使用方法,保证了行人过街时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交通管理;信号控制;s cA T S;行人过街时间中图分类号:U49l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3/j.i s sn1674-4861.2013.02,012行人过街安全问题一直都倍受交通出行者及管理者的关注。
如何保障行人在通过交叉口或路段时获得合理的过街时问.进而降低其与机动车冲突的风险,是目前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中非常重要,但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针对行人过街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文献El i中针对行人过街的控制规则进行了规定,但没有给出行人过街时间的计算方法;文献[2]将行人过街时问分为W a l k和Fl as hi ng D on’t W al k2个部分,并结合路口人流量、周期、过街长度等因素给出了建议的经验值。
但是国外行人特性与国内差别较大,不能直接利用。
国内针对行人过街时间也有一定的研究,其中文献[3—9]都给出了行人过街时间的计算公式,但考虑的因素主要是过街长度,对其他因素考虑较少,且与悉尼交通自适应协调系统(s yd—neyc oor di nat ed adapt i ve t raf fi c s ys t em.SC A T S)使用要求不吻合。
过街行人交通特性分析摘要:过街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屡见不鲜,对行人安全及机动车通行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本文在分析行人过街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分别就行人的交通共性,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及无信号交叉口交通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行人过街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就保障行人过街安全措施提出建议关键词:行人;交通特性;交叉口;安全保障Abstract: the cross the street pedestrians and vehicle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common occurance, safety and motor vehicle traffic on pedestrians caused extensive damag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edestrians cross the street, and some basic issues of common pedestrian traffic respectively, signal intersection pedestrian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and no signal intersection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destrian crossing the street, and to ensure the safety measures across the street are proposedKeywords: pedestrians;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Intersection; security虽然现今城市交通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步行交通仍是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之一,相关调研表明,在淄博市,步行出行占所有出行的46.7%。
机非混行交叉口交通特性分析与管理控制方法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机非混行交叉中交通参与者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三者的交通特性,分别研究了机非混行交叉口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的交通通行能力特性和安全特性以及对环境的要求特性,提出了基于交通冲突的机非混行交叉口分类方法,从交通性、安全性以及环境要求等三方面,对其进行了机非混行条件下的适用性分析,选择了影响机非混行交叉口交通管理控制措施的影响指标。
关键词:机非混行交叉口交通管理交通控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出行量越来越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
交叉口作为道路网络节点,往往是影响交通运行水平的关键,也多为事故多发点之地。
如何采用先进的手段对交叉口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控制,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国外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相对较多,所以交叉口交通问题比较严重,使得交叉口的交通管理控制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活跃[1-2]。
国内很多学者专家对我国叉口交通问题作了长时间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3-4]。
但是,有关此方面的研究较多地考虑了机动车,而对非机动车考虑不是很充分。
1、机非混行交叉口交通特性分析1.1 机非混行交叉口机动车交通特性分析一般情况下,机非混行交叉口交通参与者主要包括三方面,一为机动车,二为非机动车,三为行人。
当机动车驶入没有非机动车干扰的交叉口时,由于受到其他路口车流的干扰或者信号灯的控制以及交叉口几何线形的影响限制,车辆行驶速度要比路段行驶速度有所下降。
下降值由交通流组成情况、交叉口控制方式、交叉口物理属性以及驾驶员的驾驶特性决定。
1.2 机非混行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特性分析非机动车通常包括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助力车,在我国这样一个号称自行车王国的国家,很多城市自行车出行比例相对较大。
非机动车在交叉口通行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交通流特性:摇摆性,群体性,离散性,潮汐性,多变性,遵章性差。
(2)骑乘者心理特性:胆怯心理、侥幸心理、超越心理。
单个交叉口的混合交通通行特性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单个交叉口混合交通组织的通行特性的分析,归纳总结,以求能达到最大渠化的要求,并提出最优解决方案,从而能够更好的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保障交叉道路上的车流和行人的交通安全,并提高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
关键词:交叉口;混合交通;相位;相序;绿灯间隔时间;周期在路网中,道路纵横交织,形成大量交叉,而对于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的相交处就被称为交叉口。
交叉口是车辆、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为交通的咽喉。
因此,正确设计道路交叉口,合理组织、管理交叉口交通,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方面。
道路交叉口分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两类,但因为经济问题在我国立体交叉出现的还比较少,大部分交叉口仍采用平面交叉,这也是交叉口事故占总交通事故比例较大的一项原因。
1基本特性我国城市的道路交通流的基本特征表现是由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共同组成的混合交通,车辆组成复杂、性能差异性大,这就使得在同一道路上行驶的性能比较差的车辆易干扰比较好的车辆的行驶,同时易造成超车等行为的发生,既影响了通行又无法保证交通安全。
对于交叉口的混合交通的情况下,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的通行特征和物理属性各不相同。
行人启动最快,加速时间短;非机动车行驶轨迹不固定,左转时与机动车的冲突为区域形式,面积较大;机动车启动慢,速度快,加速时间长但加速快,行驶轨迹较固定对信号灯的变色存在滞后性[1]。
这三种交通流在红绿灯时的通行特征如下表: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绿灯期间绿灯初期没有启动损失时间,成群进入交叉口,流量大易于同同向自行车混行粘滞在一起几乎没有启动损失时间,成团进入交叉口左转车与同向直行机动车抢占冲突点存在启动损失时间(一般为2秒左右),目前通常认为前4辆车不能以饱和车间空距通过交叉口停车线绿灯中期以恒定的速度大量通过交叉口,和自行车混合对同向右转机动车造成阻碍直行车侧向膨胀影响本方向机动车通过,左转车等待对向直行机动车空隙通过冲突点以恒定的速度和饱和流量通过交叉口绿灯末期零星地通过,在此时和黄灯时间内进入交叉口容易受机动车的阻挡间断少量的通过,此时和黄灯时间内进入交叉口的车辆容易对下一相位的车辆造成延误驶离流量等于到达流量,并且存在绿末和黄灯末期损失时间;在黄灯时容易使驾驶员产生困惑、犹豫,进退两难红灯期间几乎不愿等待红灯,沿最短路径过街心理明显,违章率最高趋先心里突出,易于压缩成团状,彼此间距很小,密度比膨胀时大的多形成停车波向后延伸聚集,较少发生闯红灯的现象,比较遵守交通规章表1-1案例分析具体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进行分析:《义乌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情况排查表》显示,义乌交通事故多发的35处路段和路口,从09年12月21日至10年11月20日,共发生交通事故4433起,造成29人死亡,231人受伤。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分析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行人过街设施包括:人行横道、人行信号灯、安全岛、行人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2)《条例》对行人和机动车的先行权进行了规定:当有信号控制时,机动车与行人按照信号显示判断优先权;当没有信号控制时,机动车在与行人发生冲突时要进行减速或停止避让。
3)目前我国行人交通存在以下问题:
A、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
B、过街设施设置不当
C、信号设置不合理
第2章行人交通基础理论
2.1 行人交通特性参数分析
1)步行幅度
步行幅度(步幅)是指行人双脚同时着地时,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行人步幅的小与年龄、性别、心理状态、道路状况、天气等诸多因素相关。
当行人密度较小时,行人的行走不受其他行人的影响,步行幅度较为自由和稳定;而当行人密度较大时,行人的行为受到限制,行人的步行幅度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空间影响。
2)步行速度
步行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行人移动的距离,受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出行目的和交通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行人步行速度分布在0.5m/s -2.16m/s 之间,如果人群中存在老人和小孩,每个行人的步行速度都会受到影响。
3)步行空间需求
行人的步行空间需求是指行人无论是静止还是行走,所需要占有或预留的空间范围,该需求包括三个方面:静态空间需求、动态空间需求和心理缓冲空间需求。
4)可接受间隙
车流中前后两辆车的车头时距足够大,能使行人安全地从两车之间通过,就称这一车头时距为行人的可接受间隙。
5)可容忍等待时间
当行人的等待时间超过了其可以接受的最大等待时间时,即使知道有危险,行人也可能会选择从车流的非安全间隙中强行穿越,此时的等待时间称为行人过街可容忍等待时间,也称心理等待极限。
2.2 行人过街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
2.2.1 行人过街的行为方式
1)正常型
该类型指在通过人行横道时,始终保持均匀步行速度、稳步前进的行人。
2)中途加快型
指通过人行横道线时,前一半行走的步幅、速度正常,当走到道路中线后,
看到有汽车急速驶来,于是就在人行横道上急跑起来,加快速度抢行过街的行人。
3)中途放慢型
这类行人通过人行横道时,先是急忙快速奔跑抢行过街,到达道路中线后发现路上没有车辆来往,于是放慢速度稳步前进。
4)中途停驻型
行人通过人行横道途中,看到来往车辆较多,就停顿在道路中间止步不前,或者犹豫不决进退两难。
5)不稳定型
有部分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线时,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不认真观察交通状况,速度快慢也极其不稳定。
2.2.2 行人过街的心理特征
1)盲目的侥幸心理
行人往往缺乏交通安全意识,而且总是高度信赖驾驶人对交通法律法规的遵循,认为车不敢撞人,即使自己违规闯红灯行走也不会有危险。
2)贪图个人便利
行人在目的地明确的情况下,为了缩短行走距离,尽快到达目的地,会趋向于走直线走近路,会想方设法穿过车流,在人行横道以外径直朝着目标前进。
3)集团心理
当行人成群结伴过街时,则会觉得人多力量大,对于驶来车辆也不避让。
4)从众心理
当行人通过人行横道时,如果看到别人闯红灯或是抄近路而不被阻拦时,也会选择相同的行为。
2.3 行人交通流理论
2.3.1 行人交通流参数
Q=K*V
行人流量Q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宽度人行横道的实际行人数量,单位为p/ms。
行人速度V :单位时间内行人通过的距离,包括时间平均速度和空间
平均速度,时间平均速度指行人流在某一段时间里通过某个断面的平均速度;空间平均速度指某一时刻所观测的区域内行人流速度的平均值。
行人密度K :某一时刻单位面积的行人数量,单位为p/m2,反映人行横道上行人的密集程度。
综合交通流三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可知:当密度较小时,行人可以自由行走,速度较高,且流量不大;随着密度增大,流量增加,速度下降;当密度增加到最佳密度时,流量达到最大值,速度低且行人保持跟随行为;当密度继续增大,流量和速度都下降,直到速度趋近于零,出现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