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职官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621.50 KB
- 文档页数:36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一、概述1.谈古代官制,先从“官”字说起官,作为一个整体,历来有多种称呼和解释。
“官”字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
西周时又称“寮”,亦作“僚”。
《诗.大雅.板》中有“及尔同僚”一语,“寮”被解释为”官”《说文解字》释为“事君也”,官是为君主效命,为君主服务的。
君、臣、民三者间,凡称“臣”者都可视为“官”,或已具备了做官资格的人。
祁隽藻(1793-1866),清代著名文人,结合自己的为官经历,在不同场合下,对“官”字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官”者“管”也。
古语说“尧舜官天下”,这个“官”字是“公有”的意思,是说尧舜的天下是天下万民的,是天下万民共有的官长。
“管”是在“官”字上面加“竹”字头,是说尧舜在治理天下的时候,茅檐不翦,土阶不修,住的是草屋,门前的台阶是土砌的,日子和老百姓完全一样。
只有这样,这个“官”才能变成“管”,才能够代替上天管理天下万民。
2.学习官制的重要性(一)官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说从夏朝开始,就有了职官的设置。
至少从商朝起,就有了确切有关职官的记载。
《左传.定公五年》“职官五年正”,即以“职官”泛指众官。
大约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周官》(即《周礼》),表述了“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的一套宏大的职官体系。
(二)官制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
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三)官制是治史的钥匙,入门的途径3.古代官制的基本特征(一)官是替君治民的官为君治民,即官为君而设,这是古代官制最本质的特征。
可以说,效忠皇帝、俯首帖耳、惟命是从,是古代官僚的真实写照。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成为为官者的不变信条;“贞观之治”时代,唐太宗接纳谏诤以“忠君”为前提。
因此,皇帝个人的政治素养以及个性、涵养、兴趣等,对于官僚群体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用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套官员的职位和职务等级体系。
它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
下文将从官员的选拔方式、官员的等级与职务以及官员的权力与责任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
首先,官员的选拔方式。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考试选拔,二是通过世袭或举荐选拔。
其中,考试选拔是中国古代的一大特色。
例如,自唐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
乡试是在地方进行的一次考试,通过后就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省城或者大城市进行的一次笔试和口试,通过后就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就是在皇宫内进行的一次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官员职位。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选拔官员的过程更加公平公正,也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广阔的渠道。
其次,官员的等级与职务。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等级分为九品、十二品和二十四品等多个等级。
九品官分别是卿、令、从官、郡守、推官、知府、县令、主簿和司狱。
十二品官分别是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和从九品。
二十四品官分别是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正十品、从十品、正十一品、从十一品、正十二品、从十二品、正十三品、从十三品、正十四品和从十四品。
不同的官员等级可以对应不同的职务,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官员体系。
最后,官员的权力与责任。
中国古代的官员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职责。
他们负责管理国家和地方的政务、治理百姓、制定政策等。
不同等级的官员有不同的权力与责任。
例如,卿官是最高等级的官员,他们承担着重要的职责,直接辅佐庙堂之上的君主。
而县令则是地方官员的代表,负责政务和民生管理。
官员的权力和职责相互制衡,使得国家和社会的运转更加有条不紊。
古代官职排名皇上下来是什么古代官位等级即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官职排名吧。
古代官职排名皇上下来是什么秦朝官制; 秦始皇赵政•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
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编辑本段中央官制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强大的君权以及对旧公族的特权的不断削弱,也是秦国最后取代在文化上优越的其他各国而统一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后来的汉朝官制也延续了秦朝官制这一特点。
秦王赵政[1][2]称始皇帝后,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丞相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
(《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国丞相之设始于秦武王二年,是年设左、右丞相,秦昭王三十二年,改相邦(汉代讳为“相国”)。
秦王赵政[3][4]未亲政时,以吕不韦为相邦,并置丞相昌平君,期间或左右二相并置、或设独相、或称相邦。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李斯为左丞相,冯去疾任右丞相。
秦二世诛李斯、冯去疾,以赵高为中丞相。
秦制,出任丞相的人均受封侯爵。
御史大夫秦创置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为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通典·职官典二》:「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与战国时列国普遍设置的负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的御史不同,秦国的御史专掌纠察百官,是中国古代专门监察官制度的发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大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篇一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历代职官制度所谓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那个地点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科举是以考试为要紧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职官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我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显现的,因此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形十分复杂。
我国古代职官的进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夏、商两代,前后大约一千年。
(商)国君称“后”称“王”,手下要紧官员称“史”、“巫”。
商后期王族长老称“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比干。
治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
(殷纣王在位,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辞职隐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谏,被罚作奴隶;纣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则因进谏被剖心致死。
孔子讲,“殷有三仁焉”。
)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百年。
国君称“天子”、“天王”。
王位继承人称“太子”、“东宫”。
王妻称“后”。
(《诗·小雅·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国和邑是地点政府。
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能够代王行事。
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治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治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
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
太史之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奠礼仪,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
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宰”、“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小臣”。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一、制度的背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
早在商代,由于武庙、宗庙、祖庙的建立,宫廷中便出现了吏、仆、属等人员来管理宫廷事务。
周朝的封建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基础,封建诸侯通过诸侯大夫来管理谏纳卿士,这样建立了一个具有等级森严的职官系统。
而在秦朝,由于强化了集权制度,建立了县官制度,使得地方行政机构的职官制度也得以建立。
随后的汉朝,明确制定了九等官爵的制度,进一步将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善。
二、制度的结构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结构非常复杂,一般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中央官制按照从上到下的层级分为数个最高行政机构,如太常、太宰、太尉、司徒等,而每个行政机构里又分为不同的官职,如太宰下辖的有协律、将军、大鸿胪等。
地方官制则按照地区来划分,例如北方的京兆府、南方的揚州府等,每一个地区里都设有地方官员来管理行政事务。
此外,还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官员,如太常寺、大行台、盐铁署等。
这些机构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官员任命与管理系统。
三、制度的运作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运作一般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的。
首先,中央政府通过选拔考试的方式选出一部分优秀的人才,然后根据岗位需求将其分配到不同的职官中。
官员们将按照等级进行排名,官职越高,责任越大,待遇也越高。
此外,中国古代职官制度还注重官员的监管与考核。
官员在就任之前需要接受考试或面试的检查,而在任内也会接受不定期的考核与评估。
如果官员表现出色,则有可能获得晋升或奖励;如果表现不佳,则有可能被贬谪或惩罚。
四、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这一制度的完善为中国古代政府的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选拔与任命,政府能够获取到一批能力较强的官员来管理行政事务,从而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
其次,职官制度的运作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
官员们的晋升与贬谪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标准进行的,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发生。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一套复杂且多变的官僚系统。
这套制度从西周时期开始逐渐发展和完善,经历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变革。
以下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一些关键特点:一、西周时期●官职分封制:基于封建制度,君主将土地和政治权力分封给诸侯和贵族。
●九品中正制:这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根据官员的品行和家世来确定其官职。
二、秦朝●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吏部选举: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开始有了科举考试的雏形。
三、汉朝●推恩令:为了稳定社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推恩令,将官职赐予功臣的子孙。
●九品官人法:类似于西周的九品中正制,依据家世和品行选拔官员。
四、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科举考试为主要的官员选拔方式,减少了对世袭制度的依赖。
●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机构,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五、宋元明清●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出现了不同级别的考试,如乡试、会试和殿试。
●内阁和六部:明清时期,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则负责具体事务。
六、特点总结●等级制度:官员分为不同等级,有严格的品级之分。
●考试选拔:从隋唐开始,科举考试成为主要的官员选拔方式。
●官僚体系: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官僚体系,包括地方和中央两个层级。
●世袭与任命:早期官职多半世袭,后来逐渐转向考试和任命制度。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不同朝代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摇摆。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科举制度,它促进了社会流动,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古代文化——职官制度古代文化,职官制度古代文化中的职官制度是指古代社会中的各种职位和官职的设立、职责分工以及选拔任用的制度。
在古代文化中,职官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和统治者权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古代职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人类社会。
当时,人类开始建立社会组织,为了更好地管理事务,必须将各种任务分工,有人专门负责农耕,有人负责狩猎,有人负责守卫领地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需要有一些人来统筹协调各种事务,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于是,各种职官制度逐渐产生。
最早的职官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夏朝、商朝和周朝等时期。
在这些朝代中,国家事务由君主和贵族们共同管理,具体的职官则主要由贵族子弟担任。
这些职官有的是管理领地的官员,有的是负责司法和征税的官员,有的是军事将领等。
职官制度的实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治理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官制度逐渐演化,趋向更加规范和系统化。
在中国的秦朝时期,实行了较为完善的官僚体制。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非常庞大的官僚系统,各级官员按照等级层次和行政区划,负责不同的事务。
这些官员通过考核选拔,以及严格的晋升和降级制度,确保了官员们的忠诚和能力。
不仅在中国,职官制度也在其他古代文明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就采用了较为完善的职官制度。
雅典的市民由选拔出的官员组成,他们负责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官员都是公职人员,不但不领取工资,还需要自己出钱操办公务。
这种职官制度在中小规模的城邦中较为常见,而在大型帝国中较为少见。
职官制度在古代文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首先,它有助于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通过设立各种职位和官职,可以让合适的人负责相应的事务,提高管理效率。
其次,职官制度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控制和操纵社会的手段。
通过选拔和任用合适的官员,统治者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巩固自己的权力并加强统治。
最后,职官制度还反映了社会的等级结构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包括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
比如,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司,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也是一大特色。
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古代文化——职官制度古代文化,职官制度古代文化中的职官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代社会政治组织和管理体制之一、职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及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职官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代,经历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但是真正完整和系统的职官制度则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秦代开始形成,不过该制度在汉代进行了进一步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制度。
职官制度是根据职位等级和功绩来安排和管理官员的职务、待遇和任命。
根据职官制度,官员根据官位等级的高低,按照特定的程序晋升和升迁。
官员的职务和待遇不仅取决于其个人才能和功绩,还与其家世和出身有关,有明确的上升和下降规则。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区分,最高级别的称为“九品中正制”,官员按照等级分为九品,每个品级又分为上中下三等,拥有不同的头衔和待遇。
等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官员的权力、荣誉和社会地位。
除了官员的等级划分之外,职官制度还对官员的任命、考核和晋升设置了具体的制度。
例如,官员的任命是由皇帝或朝廷正式任免,有明确的程序和规定。
同时,官员还需要参加科举考试才能晋升到更高的官员职位。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拔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才进入官场,为官员的选拔提供了公平和公正的机制。
职官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为国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政府机构和组织体系,使得国家能够有序地进行管理和治理。
其次,职官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晋升和发展的途径,使得个人能够根据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同时,职官制度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规范了官员的行为和责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然而,职官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由于官员的任命与家世和出身有关,出现了官僚主义和世袭现象,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和进步的发展。
另外,职官制度的等级划分也导致了权力的集中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削弱了地方自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