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肾功能衰竭
- 格式:docx
- 大小:23.03 KB
- 文档页数:5
肾衰竭(医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肾衰竭概述•肾衰竭的病理生理•肾衰竭的治疗•肾衰竭的预防与康复•肾衰竭与慢性肾脏病•肾衰竭的中医治疗01肾衰竭概述定义肾衰竭是指肾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导致体内代谢产物和毒素排泄障碍,引发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分类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
定义与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急性肾衰竭病因:肾前性因素(如血容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肾实质损伤(如急性肾小管坏死、肾脏炎症、药物性肾损伤等)、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
慢性肾衰竭发病机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氮质血症。
病因: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
发病机制:慢性肾脏病变导致肾单位功能逐渐受损,出现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衰竭临床表现: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肾功能不全逐渐进展,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同时需排除急性肾损伤的可能。
临床表现与诊断02肾衰竭的病理生理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球滤过率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导致体内代谢废物和毒素排出受阻。
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肾小管是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可导致患者出现多尿、夜尿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水、电解质平衡。
肾功能障碍肾衰竭患者肾功能受损,尿量减少,可能导致水潴留和低钠血症等水代谢紊乱现象。
水代谢紊乱电解质平衡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肾衰竭患者可能出现低钾、低钙、高磷等电解质紊乱现象。
电解质紊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肾衰竭患者由于肾脏排泄功能下降,体内酸性代谢产物潴留,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肾衰竭患者由于肾脏排泄功能下降,体内碱性物质潴留,同时酸性代谢产物减少,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
第十章肾功能衰竭【知识结构提要】概念:病因→肾泌尿功能障碍→代谢物不能排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伴肾内分泌功能障碍概念:病因→肾泌尿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肾前性ARF:失血、脱水、创伤、感染、心衰等导致肾灌流减少原因与分类肾性ARF:肾缺血、肾毒物;肾脏本身疾患肾后性ARF:尿道结石、盆腔肿瘤、前列腺肥大等引起下泌尿道堵塞肾血流减少(肾缺血):肾灌注压下降;肾血管收缩;DIC发病机制肾小球病变: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等使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肾小管阻塞:肾缺血、肾毒物引起肾小管坏死所致急性肾衰竭原尿回漏:肾小管上皮坏死脱落引起少尿、无尿、蛋白尿、管型尿水中毒少尿期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少尿型ARF 氮质血症及尿毒症功能和代谢变化多尿期恢复期非少尿型ARF:占ARF的20%,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较好防治原则:治疗原发病;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控制氮质血症概念:慢性肾疾病→肾单位进行性破坏、肾泌尿功能障碍和水电内分泌功能紊乱原因: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高血压性肾硬化、SLE等肾储备功能降低期(代偿期):内生肌酐清除率在正常的30%以上发病进展肾功能不全期: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正常的25%~30%,有多尿夜尿肾功能衰竭期: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正常的20%~25%,有肾衰表现尿毒症期: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正常的20%以下,有尿毒症中毒症状慢性肾衰竭健存肾单位学说发病机制矫枉失衡学说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多尿、夜尿、等渗尿;蛋白尿、管型尿氮质血症水中毒、低钠血症功能和代谢变化电解质代谢紊乱低钾血症、晚期高钾血症高镁血症、血磷升高、血钙降低代谢性酸中毒高血压贫血和出血倾向概念:急慢肾衰竭晚期,除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还出现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尿毒症发病机制:尿毒症毒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功能和代谢变化高血压、贫血、出血倾向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和物质代谢障碍【目的要求】1. 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的概念。
知识结构提要 】 第十章 肾功能衰竭
概念:病因 →肾泌尿功能障碍 →代谢物不能排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伴肾内分泌功能障碍 概念:病因 → 肾泌尿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 肾前性 ARF :失血、脱水、创伤、感染、心衰等导致肾灌流减少 肾性 ARF :肾缺血、肾毒物;肾脏本身疾患
肾后性 ARF :尿道结石、盆腔肿瘤、前列腺肥大等引起下泌尿道堵塞 肾血流减少(肾缺血) :肾灌注压下降;肾血管收缩; DIC 肾小球病变: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等使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肾小管阻塞:肾缺血、肾毒物引起肾小管坏死所致 原尿回漏:肾小管上皮坏死脱落引起
少尿、无尿、蛋白尿、管型尿 水中毒
少尿期 高钾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 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多尿期
恢复期
非少尿型 ARF :占 ARF 的 20%,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防治原
则:治疗原发病;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控制氮质血症 概念:慢性肾疾病
→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 急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
尿毒症
原因与分类 发病机制
少尿型 ARF
功能和代谢变化
→肾单位进行性破坏、肾泌尿功能障碍和水电内分泌功能紊乱 SLE 等
30%以上
原因: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高血压性肾硬化、 肾储
备功能降低期(代偿期) :内生肌酐清除率在正常的
发病进展
肾功能不全期: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正常的 肾功能衰竭期: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正常的 尿毒症期: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正常的 健存肾单位学说
发病机制 矫枉失衡学说
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 多尿、夜尿、等渗尿;蛋白
尿、管型尿 氮质血症
功能和代谢变化
电解质代谢紊乱
25%~30%, 20%~25%,
有多尿夜尿
有肾衰表现
20%以下,有尿毒症中毒症状
水中毒、低钠血症
低钾血症、晚期高钾血症 高镁血症、血磷升高、血钙降低
代谢性酸中毒
高血压 贫血和出血倾向 概念:急慢肾衰竭晚期,除水、电解质及
酸碱平衡紊乱等,还出现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 发病机制:尿毒症毒素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功能和代谢变化 高血压、贫血、出血倾向 全身
各系统的功能和物质代谢障碍
【目的要求】
1. 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的概念。
2. 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生机制和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3. 熟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分期和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4. 了解尿毒症。
【 自测题 】
一、名词解释 1.肾功能衰竭 2.急性肾功能衰竭 3.少尿 4.无尿 5.氮质血症 6.慢性肾功能衰竭
7.夜尿 8.多尿 9.肾性骨营养不良 10.尿毒症
二、填空题 1.急性肾功能衰竭时造成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和。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为
下降, 其主要机制主要有:肾血流降低,
阻塞,原尿返流和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
3.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分为三期,即 、 和 。
4.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学说有:
、 、
和。
三、选择题
A 型题
1.判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佳指标是:
2.能使肾小球有效滤过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3.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会导致:
4.肾远曲小管功能障碍时容易发生:
5.急性肾性肾功衰的少尿期不会出现:
E .尿钠含量降低
6.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A .高血压 D .血清 NPN
B .贫血程度 E .内生肌酐清除率
C .血液 pH
A .肾血流减少 ,肾小管阻塞 D .入球小动脉舒张
B .血浆胶体渗透压
C .出球小 A 收缩
E .滤过面积减小 A .蛋白尿 B . 低钠血症
C .低比重尿
D .酚红排泄障碍
E .
血磷升高 A .正常血氯性酸中毒 D .尿氨增多
B . E .
高钾血症及肾小管性酸中毒 血碳酸氢钠升高 C .低比重尿
A .高血钾症
B .酸中毒
C .水中毒
D .低比重尿
A .原尿回漏入间质
B .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C .肾小管阻塞
7.急性肾功能衰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 .高钾血症 B .氮质血症 C .低钠血症
D .代谢性酸中毒
E .水中毒
8.昼夜尿比重均在 1.010 左右,主要反映: A .肾脏浓缩功能障碍 B .肾脏稀释功能障碍 C .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障碍
D . ADH 分泌异常
E .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 9.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一周内导致患者死亡最重要的原因是: A .高磷血症 B .低钠血症 C .低钾血症
D .高钾血症
E .高钠血症
10.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少可见于: A .急性肾小球肾炎 B .肾病综合征 C .肾盂积水
D .肾中毒
E .以上都不是
11.肾功能不全时易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为: A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C .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 E .以上都不
对
12.肾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 VitD 3 减少 D .氮质血症 B 型题
A .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B .肾性肾功能衰竭
C .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D .慢性肾功能衰竭
E .尿崩症 13.输尿管结石可引起 14.失血性休克早期可引起 15.失血性休克晚期可引起 16.大量使用磺
胺类药物可引起 17.严重溶血可引起
A .尿钠减少,尿比重升高
B .尿钠减少,尿比重降低
C .尿钠增多,尿比重升高
D .尿钠增多,尿比重降低
E .尿钠正常,尿比重降低 18.功能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出现 19.急性肾小管坏死可出现 20.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可出现 21.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可出现
四、问答题
1.试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时体内变化。
2.试述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B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D .抗凝血因子增多
B .酸中毒
C .PTH 增多
E .EPO 减少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因肾泌尿功能障碍使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综合征成为肾功能衰竭。
2.各种原因引起肾泌尿功能在短期内急剧降低,以致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从而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代谢产物急剧的综合征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3.成人尿量少于400ml/24h 称为少尿。
4.成人尿量少于100ml/24h 称为无尿。
5.因肾功能障碍不能充分排出代谢产物以及体内蛋白质分解过多,致使血液中非蛋白氮物质的
含量明显升高,称为氮质血症。
6.因肾单位呈慢性、进行性破坏,健存肾单位减少,引起泌尿功能障碍,导致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综合征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7.正常人白天尿量占每日总尿量2/3,夜间尿量占1/3。
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夜间尿量增加,甚至超过白天尿量,称为夜尿。
8.尿量超过2000ml/24h 称为多尿。
9.慢性肾功能衰竭特别是尿毒症时引起的囊性纤维性骨炎、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统称为肾性骨营养不良。
10.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严重阶段,因代谢终产物和内源性毒性物质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称为尿毒症。
二、填空题
1.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2.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
3.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4.健存肾单位学说矫枉失衡学说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
三、选择题
A 型题
1.E 2.A 3.E 4.B 5.E 6.B 7.A 8.C 9.D 10.A 11.B 12.E
B 型题
13 .C14.A15.B16.B17.B18.A19.D20.B21.D
四、问答题
1.试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时体内变化
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机体可出现:①氮质血症:肾功能不全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含氮的代谢终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在体内蓄积,因而血中非蛋白氮的含量增多,称为氮质血症;②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分解代谢增强,使酸性代谢产物增多,而排出减少,引起酸性代谢产物的潴留;肾小管的产氨和排泄氢离子的能力降低,导致酸中毒;③水中毒:水中毒主要由于肾排水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体内分解代谢增强,内生水增多所造成;④高钾血症:高钾血症主要由于钾排出减少;组织分解代谢增强,钾从细胞内释出;酸中毒使钾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低血钠时,肾小球滤过液中的钠钾交换减少,钾排出减少所致。
2.慢性肾功能衰竭常引起肾性骨营养不良,其发生机制是:①高血磷造成低钙血症,引起骨质钙化障碍;②继
发性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增强溶骨过程;③肾生成1,25-二羟维生素D3 减少,钙吸收减少;④长期酸中毒使骨质脱钙;骨质软化、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