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半衰期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什么是半衰期半衰期(Half-life)是指某种物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其数量减少到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半衰期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药物代谢、化学反应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半衰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一、半衰期的定义半衰期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物质数量减少到原来数量的一半所经过的时间。
它是放射性元素衰变速率常数(或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倒数,并且与物质分子的性质、温度、环境等因素有关。
二、半衰期的计算方法半衰期的计算通常涉及到放射性衰变或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对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半衰期:T1/2 = 0.693 / λ其中,T1/2代表半衰期,λ代表衰变常数。
衰变常数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
对于一级反应的化学反应,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半衰期:T1/2 = 0.693 / k其中,T1/2代表半衰期,k代表反应速率常数。
反应速率常数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
三、半衰期在放射性元素衰变中的应用半衰期在核能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研究不同元素的半衰期,可以确定他们的放射性衰变速率,进而用于核反应堆的设计和放射性物质的储存与处理。
四、半衰期在药物代谢中的应用药物的半衰期是指在体内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减少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通过研究药物的半衰期,可以确定用药频率和剂量,从而保证药效的持续和安全。
五、半衰期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半衰期可以用来描述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通过研究反应物的半衰期,可以确定反应的速率和反应物消失的趋势,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过程。
六、总结半衰期是指某种物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其数量减少到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半衰期的计算方法涉及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
半衰期在放射性元素衰变、药物代谢和化学反应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研究半衰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衰变掉一半所需要的统计期望时间。
是放射性核素的固有特性,不会随外部因素而改变。
放射源的强度衰减到它的原来数值的一半所用的时间。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原子核的衰变规律是:N=No*(1/2)^(t/T) 其中:No是指初始时刻(t=0)时的原子核数 t 为衰变时间,T为半衰期,N是衰变后留下的原子核数。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长短差别很大,短的远小于一秒,长的可达数万年。
物理学在物理学上,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一个样本内,其放射性原子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越短,代表其原子越不稳定,每颗原子发生衰变的机会率也越高。
由于一个原子的衰变是自然地发生,即不能预知何时会发生,因此会以机会率来表示。
每颗原子衰变的机率大致相同,做实验的时候,会使用千千万万的原子。
编辑本段爱因斯坦定律:当原子开始发生衰变,其数量会越来越少,衰变的速度也会因而减慢。
例如一种原子的半衰期为一小时,一小时后其未衰变的原子会剩下原来的二分一,两小时后会是四分一,三小时后会是八分一。
原子的衰变会产生出另一种元素,并会放出阿尔法、贝塔粒子或中微子,在发生衰变后,该原子也会释出伽傌射线。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公式E = mc^2,衰变是其中一个把质量转为能量的方式。
通常衰变所产生的产物多也是带放射性,因此会有一连串的衰变过程,直至该原子衰变至一稳定的同位素。
编辑本段化学只有符合一级动力学的化学反应才具有稳定的半衰期数据,与核衰变不同的是,化学反应的半衰期数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对于一般的反应,当温度上升时,反应速率常数会升高,半衰期会相应缩短,反之则会延长。
对于一些反应,确定反应的半衰期与温度的关系,会有助于预测反应机理。
非一级动力学反应的半衰期会随着起始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时检测反应体系浓度的变化可以了解半衰期与起始状态之间的联系,从而了解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级数和表观速率常数。
简述半衰期概念及临床意义
半衰期是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概念,它是指物质或物质的活性物质在经过其复合或活化后,从体内随时间消失的一半的时间长度。
它是在药物治疗中常见的概念,被用于衡量药物在体内的时间和功效。
半衰期是一个受到某种外界因素或内部因素影响的随机过程,用来说明特定的物质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在生物体内衰减到它原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它可以被用来表征一种药物或药物活性物质在体内的消失速度,也可以用来描述某种内部时间特异性反应,或用来模拟物质在体内的消失速率。
半衰期概念对于药物治疗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用来确定药物在体内的有效剂量。
药物的有效剂量是指在药物治疗期间给予病人的最小药物量,使得病人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的剂量。
在确定有效剂量时,需要考虑半衰期的长短,因为它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消失速度。
如果药物的半衰期短,它的剂量要比其半衰期长的药物要低,以维持治疗的有效性。
半衰期概念也可用于药物处置方面。
例如,有时,当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时,可以根据该药物的半衰期来调整其使用,使其能够尽快从体内消失,以消除不良反应。
此外,半衰期还可以用来衡量抗药性,因为抗药性是指能够逆转药物作用或抵抗药物影响的微生物。
半衰期较长的药物更难被微生物抵抗,因为它在体内的活性可能会更长时间维持,而不易被微生物抵抗。
半衰期概念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医生正确使用药物,确定有效治疗剂量,合理防治抗药性,并且可以更有效地处理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
总之,半衰期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在药物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医生正确使用药物,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药物的半衰期
(一)药物半衰期的含义
药物清除的快慢多用“半衰期(T1/2)”表示。
半衰期是指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消除快的药物T1/2短,消除慢的药物T1/2长。
经5个T1/2后药物浓度下降到原来的3%左右,可认为基本消除完毕。
根据该药的半衰期长短决定给药的间隔时间。
对于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来说,半衰期相对延长,如按常规给药,有引起中毒的危险。
(二)半衰期的意义
T1/2对临床用药方案可提供很好的指
导。
1.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调整用药间隔时间。
2.按半衰期连续给药,估计达稳态血浓度的时间。
3.估计停药后药物的消除时间。
药物半衰期名词解释药物半衰期是指药物从人体内被生物系统排除掉或代谢掉所需的时间。
它通常用来衡量药物在人体内的留存时间。
药物半衰期是通过监测药物浓度的减少来确定的。
通常来说,药物在人体内的浓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半衰期是指药物浓度减少到其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物的半衰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用来确定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
一般来说,药物会通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离开体内,而半衰期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它衡量了药物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
半衰期的长短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特性。
药物会通过肝脏、肾脏或其他生物系统进行代谢和排出,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也不同,因此其代谢和排泄速度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可能需要几天或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排除,而有些药物的半衰期较短,可能只需几小时或几分钟就可以排除。
药物半衰期的长短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都有影响。
如果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它在体内的留存时间更长,药物浓度也更稳定,这可能使药物的疗效更持久。
但是,如果药物的半衰期过长,它在体内可能会积累,增加药物的副作用风险。
相反,如果药物的半衰期较短,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较短,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给药,以维持稳定的药物浓度。
而给药频率的增加可能会增加患者的不适和不便。
总之,药物半衰期是衡量药物在人体内的停留时间的重要指标。
药物半衰期的长短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都有影响。
了解药物的半衰期可以帮助医生合理地制定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案,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同时,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药物半衰期也可以帮助他们合理地按时用药,以确保药物的疗效。
放射性核素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长短差别很大,短的远小于一秒,长的可达数十万年。
原子核的衰变规律如下:
N=No×(1/2)(t/T)
其中:No是指初始时刻(t=0)时的原子核数t为衰变时间T为半衰期
N是衰变后留下的原子核数。
在物理学上,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一个样本,其放射性原子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越短,代表其原子越不稳定,每颗原子发生衰变的机会率也越高。
由于一个原子的衰变是自然地发生,即不能预知何时会发生,因此会以机会率来表示。
每颗原子衰变的机率大致相同,做实验的时候,会使用千千万万的原子。
从统计意义上讲,半衰期是指一个时间段T,在T这段时间,一种元素的一种不稳定同位素原子发生衰变的概率为50%。
“50%的概率”是一个统计概念,仅对大量重复事件有意义。
当原子数量“巨大”时,在T时间,将会有50%的原子发生衰变,从数量上讲就是有“一半的原子”发生衰变。
在下一个T时间,剩下未衰变的原子又会有50%发生衰变,以此类推。
但当原子的个数不再“巨大”时,例如只剩下20个原子还未衰变时,那么“50%的概率”将不再有意
义,这时,经过T时间后,发生衰变的原子个数不一定是10个(20×50%)。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原子核部自身决定的,与外界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常用放射性核素半衰期表。
化学反应中的半衰期化学反应中的半衰期是指反应物质数量减少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放射性衰变、化学反应速率以及药物代谢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半衰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1. 半衰期的定义半衰期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反应物质数量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对于一级反应(一种反应物转变为产物),半衰期是恒定的。
而对于高阶反应,半衰期可能与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相关。
2. 计算半衰期计算半衰期的方法取决于反应的级数。
对于一级反应,半衰期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t1/2 = 0.693 / k其中,t1/2代表半衰期,k代表反应速率常数。
一级反应的速率常数k可以通过实验测定获得。
对于二级反应,半衰期的计算公式为:t1/2 = 1 / (k[A]0)其中,[A]0代表初始浓度,k为反应速率常数。
3. 半衰期的应用3.1 放射性衰变半衰期被广泛应用于描述放射性衰变的速率。
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其活度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不同放射性同位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在核能的应用、放射性医学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3.2 化学反应速率半衰期可用于描述化学反应的速率。
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速率常数成反比,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半衰期来确定反应的速率常数。
了解反应速率对于优化工业生产过程以及理解自然界中的化学变化非常重要。
3.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分解、消除的过程。
半衰期被用于描述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
药物的半衰期越长,其对病患的作用时间越长。
了解药物的半衰期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用药剂量和频率,以确保药物达到理想的疗效。
4. 结论半衰期是化学反应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描述反应物质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通过计算半衰期,我们可以了解放射性衰变、化学反应速率以及药物代谢等的特性。
半衰期在核能、医学、工业和环境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对研究和应用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的半衰期举例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原子核的衰变规律是:N=No*(1/2)^(t/T) 其中:No是指初始时刻(t=0)时的原子核数
t为衰变时间,T为半衰期,N是衰变后留下的原子核数.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长短差别很大,短的远小于一秒,长的可达数万年.
计算半衰期的公式m=M(1/2)^(t/T)
其中M为反应前原子核质量,m为反应后原子核质量,t为反应时间,T为半衰期. 在物理学上,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一个样本内,其放射性原子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半衰期越短,代表其原子越不稳定,每颗原子发生衰变的机会率也越高.由于一个原子的衰变是自然地发生,即不能预知何时会发生,因此会以机会率来表示.每颗原子衰变的机率大致相同,做实验的时候,会使用千千万万的原子.
从统计意义上讲,半衰期是指一个时间段T,在T这段时间内,一种元素的一种不稳定同位素原子发生衰变的概率为50%.“50%的概率”是一个统计概念,仅对大量重复事件有意义.当原子数量“巨大”时,在T时间内,将会有50%的原子发生衰变,从数量上讲就是有“一半的原子”发生衰变.在下一个T时间内,剩下未衰变的原子又会有50%发生衰变,以此类推.但当原子的个数不再“巨大”时,例如只剩下20个原子还未衰变时,那么“50%的概率”将不再有意义,这时,经过T时间后,发生衰变的原子个数不一定是10个(20×50%).。
半衰期由什么因素决定
半衰期是放射性衰变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表示在一半的放射性核衰变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1. 核素的性质:不同的核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
核素的原子结构和核子的组成决定了其衰变的稳定性。
具有较大原子核和较多中子的核素通常更不稳定,其半衰期较短。
2. 放射性衰变模式:不同的放射性衰变模式(如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等)具有不同的半衰期。
例如,α衰变通常具有较短的半衰期,而β衰变和γ衰变通常具有较长的半衰期。
3. 核素的能量状态:某些核素的半衰期可能会因其能量状态而有所不同。
例如,核素的亚稳态或激发态可能具有不同的半衰期。
4. 环境因素:周围环境对核素的影响也可能导致半衰期的变化。
例如,核素的化学环境、温度、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其衰变速率和半衰期。
总的来说,半衰期受到核素本身的特性以及其所处的环境影响。
不同核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而同一核素的半衰期也可能因环境因素而有所不同。
1/ 1。
《半衰期》知识清单一、什么是半衰期半衰期,简单来说,就是指某种物质的量减少到初始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概念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以放射性物质为例,它们会自发地发生衰变,而半衰期就是描述这种衰变过程的一个关键参数。
假设我们有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经过一个半衰期后,其剩余量就会变为初始量的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剩余量就会变成最初的四分之一,以此类推。
二、半衰期的重要性1、在放射性物质研究中的应用对于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半衰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通过测量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我们可以了解其衰变的速度和规律,这对于核能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以及辐射防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核电站中,我们需要了解核燃料的半衰期,以确保其在安全的时间内产生足够的能量,同时也要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危害。
2、在化学中的作用在化学领域,半衰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些化学反应并非瞬间完成,而是随着时间逐渐进行。
通过研究反应中某种物质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即半衰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反应的速率和机制,从而优化反应条件,提高生产效率。
3、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意义在生物学和医学中,半衰期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过程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律,了解药物的半衰期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例如,某些抗生素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可能需要一天多次给药,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来杀灭病菌。
三、半衰期的计算方法1、放射性物质半衰期的计算对于放射性物质,其衰变遵循指数规律。
假设初始时放射性物质的量为 N₀,经过时间 t 后剩余量为 N,半衰期为 T₁/₂,则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N = N₀ ×(1/2)^(t / T₁/₂)通过测量不同时间点的放射性物质的量,并代入上述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半衰期。
2、化学反应半衰期的计算对于化学反应,半衰期的计算方法会因反应的类型和级数而有所不同。
半衰期的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指的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所花费的时间。
药物半衰期的计算:
药物半衰期(t1/2表示)的计算公式为: t1/2=0.693/k,其中k为消除速度常数。
只要求得某一药的K值,即可按上式计算出该药物的体内半衰期。
例如某药服用2小时后的血药浓度为25ug%,5小时后血药浓度为19ug%,则该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
K=(Inco-Inc)/t=(In25-In19)/(5-2)=0.091h 。
该药物的半衰期t1/2=0.693/k=7.6小时。
知道药物半衰期后,就可以适当参考半衰期的长短指导临床用药。
如庆大霉素在正常人的半衰期为1.798±0.419小时。
通过计算合理药用剂量方案,对于肾功基本正常的人,应为每日三次,每次肌注1.5mg/kg,这样句使药物在血中保持有效治疗浓度,也不会发生严重副反应,达到最好治疗效果。
半衰期是药物在人体内分解消失的速度的一种概念,也是衡量药物活性和剂量的重要指标。
第一段: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分解消失的速度,也是衡量药物活性和剂量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了一种药物在人体内分解消失的速度。
一个药物的半衰期指的是从人体开始服用药物到效力减半的时间,它反映了一种药物在人体内的分解速度。
第二段:药物的半衰期可以分为短半衰期和长半衰期,其中短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分解消失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而长半衰期则指药物在人体内分解消失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一般超过24小时。
第三段:药物的半衰期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它决定了药物的持续时间,即药物在人体内能够维持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
其次,它决定了服药频率,即药物必须达到有效浓度的服药频率。
第四段:半衰期的测定一般是通过对药物在人体内消失的速度进行测定,根据消失的速度,可以大致判断半衰期的长短。
此外,也可以通过放射性标记法来测定半衰期,即将一种放射性标记物加入药物中,然后在不同时间间隔内测量药物浓度,从而推算出半衰期的长短。
第五段:药物的半衰期是药物效果的重要参数,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剂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服用药物时,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来安排服药时间和剂量。
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知识想推荐给年轻人?
这个问题我必须答,因为我想为这里的年轻人介绍一种「可实现的成功学」。
希望这个我自创的理论,可以改变很多人的一生。
当我们评价一个事情值不值得去做、应该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应该抛弃单一的视角,而是分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看,一是该事件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认知、情感、物质、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即「收益值」;二是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会持续地较久较长。
这两个维度正交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四象限图。
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所有事情都可以放进这个图里面。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自己的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完成一次印象深刻的旅行、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时髦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游、吃一顿大餐、看AV撸管;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一首诗、背牢十个单词、看一本经典小说、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次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网上闲逛刷微博、使用微信陌陌知乎等进行成功率很低的勾搭。
如果我们反躬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做得最多的、最喜欢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备做的条件。
这个现象,就导致了一种结果,就是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
在沙坑里,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已从指尖划下,然后重新来过。
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得再多次,我们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但是长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样,它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
即便每一次事件的可见效益微乎其微,但是只要它的半衰期足够长,这个效益就可以传递下去,成为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
比如背单词,背一个单词,尽管可能过几天就淡忘,但是当你重新背这个单词的时候,第一次行动留下的底子还是在那里,它可以降低你再次记诵的难度。
但是假使你在玩神庙逃亡这个游戏,一个连续奋战几十分钟的战果可能在一次疏忽中就前功尽弃、灰飞烟灭,虽也许会留下一个高分纪录,但是这个数字,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再举一个例子,中午去食堂吃饭,不免要排队等上五到十分钟,这时大多数人会拿出手机刷微博打发时间,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你拿出的不是手机,而是一本诗集,读上一首诗,又会如何呢?也许你会被旁人当成异类、呆子、文青,但是没关系,也许那首诗的美,已经种在你的心里,并在某个时刻开始生根发芽。
我们知道乔布斯有一个著名的「人生三故事」的演讲,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
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他在读大学期间练习书法,这个经历锻炼了他的审美品味,从而使得他在后来的苹果产品中特别注重产品的美感,所以这件事情为其传奇式的成功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练书法这个事情的收益,对于我们普通人,放在当时和今天来看,都不那么高了,但是这个事
情对人生的影响却可以沉淀下来,在某个时空机缘的当口爆发惊人的力量。
所谓成功的人生,就是这样把无数个或大或小的收益累加起来的结果。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联想到时间管理中的「时间四象限法」,又称「艾森豪威尔法则」。
该理论将事件从重要性和紧急程度两维度进行分类,分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四类,并特别指出人们常常忙于去做不重要紧急的事,却忽略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我承认这个观点非常精彩,但是现实中,人们却很难履行这个法则并从中收益,因为我们现代人常常陷入了「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
「选择无能」就是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更有价值我不知道,比如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更有前途我不知道。
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决中寸步不行,直至饿死。
「执行无能」就是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就是不去做。
其实对广大拖延症患者来说,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所以,与其死守「艾森豪威尔法则」而不入,不如放下,拥抱简单、易做的「采铜法则」:
尽量少做或不做「短收益半衰期」的事情。
除了字面意思外,这个法则暗含两层含义:
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你就尽管去做,这个可以破除「选择无能」;
你不用去做那些宏伟高大的事情。
即便是去做那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比如你现在抽一分钟出来练几个字都可以,这就赚到了,就这样开始,没错!这可以破「执行无能」。
的确,读完这篇文章,你可能还是有点迷惑,你仍旧不知道你该干什么,以及到底干什么才能成功,但是你已经可以告诉自己——从现在这一刻开始——你可以不干什么了。
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一旦你消灭了那些不该干的事,余下的时间,不管你做了什么,都会为你增添力量,积累动能,你就会一步步地、头也不回地走向成功。
PS:评论中不少人问上知乎这个事情属于什么半衰期,我的看法是这取决于你上知乎的方式,这里我提供两个建议:
看半衰期长的答案;
写半衰期长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