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中的数学方法》1导读
- 格式:pdf
- 大小:253.80 KB
- 文档页数:17
语言学概论第四版答案语言学概论讲义,精致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语言学概论讲义,精致版”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语言学概论导言及第一章一语言学的性质语言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
汉语/英语/日语/。
语言学,研究某一民族或国家的语言,具体性、细致性、实践性语言学概论,研究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抽象性、概括性、理论性二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和分类(一)从研究方法和角度分:1、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其变化规律。
2、对比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和共同规律。
3、历史比较语言学:采用历史和比较两种方法发现几种语言在历史演变中对应的规律,拟测出语言的亲族关系。
4、描写语言学:截取语言发展某阶段的横断面,以静态描写的方法,记录语言的结构。
(二)从研究的时间关系看: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三)从研究对象看:个别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四)从研究范围和程度看:微观语言学——宏观语言学(五)从研究的侧重点看: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三语言学的回顾与小结1、语文学阶段:·语文学是一门研究古文献和书面语的学问。
目的:读懂古文献·语文学的特点:(围绕“小学”展开)a.b.c.d. 研究的对象是古文献和书面语带有主观臆测性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经学、哲学、文学、历史的附产品为后来真正独立的语言学提供了材料、奠定了基础2、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威廉·琼斯、葆朴、格里木等特点:a. 语言学已成为研究语言本身发展规律的独立学科。
b. 研究对象还是文献语言c. 仍带有某些主观臆测d. 为人类普通语言学的产生打下基础3、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索绪尔特点:a. 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侧重研究语言 b. 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c. 重视口语的研究 d. 重视结构和系统的思想4、形式语言学乔姆斯基特点:a. 追求人类语言普遍语法规则,并力求高度形式化b. 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解释人的语言能力c. 研究“理想的人”的语言能力d. 由面向人的语言学转而面向机器5、功能语言学韩礼德系统/功能6、交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四、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其他人文学科:哲学、文献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与各个自然科学:生物学、医学、数理逻辑、信息科学、认知科学既受其他学科研究的影响,也影响着其他学科。
《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统计学——实用指南》评述李虹霏【摘要】统计分析已经成为现代语言学中必需的研究工具,统计学的应用极大提高了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Vaclav Brezina编著的《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统计学——实用指南》(Statistics in Corpus Linguistics-A Practical Guide)主要介绍了统计思维的核心原则,对如何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应用统计学进行数据分析提供了详尽指导.本文旨在对该专著进行评述,梳理语言研究中统计学的应用方法,为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提供借鉴.【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9(010)003【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语料库;语料库语言学;统计学;数据可视化【作者】李虹霏【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8一、引言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日渐扩展,其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跨学科性不言而喻,这使得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亟须推陈出新。
语言学家需要对真实发生的语言现象进行描写,对广泛提出的语言理论甄别验证,因此统计学成为语言学分析的重要助力。
《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统计学——实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由兰卡斯特大学学者Vaclav Brezina编著的一本全面介绍统计学原理、方法及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应用的专著。
本书由剑桥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全书共296页,旨在将统计学知识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相结合,增强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让读者在无须具备统计知识的情况下掌握统计学核心原则,在语言研究中熟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1]。
二、结构与内容《指南》整体根据语言学研究主题进行编排,全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共8章。
第一部分有1章,为全书的导入部分,通过实例说明了统计思维基本原则在语料库数据分析的应用过程,解释了统计学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到第七章,根据语言话题进行编排。
R. 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张辉 齐振海 导读(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 引言R.W. Langacker撰写的两卷本的《认知语法基础》是认知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的发轫之作。
同其它三本认知语言学奠基著作一样(它们分别是G. Lakoff 和M. Johnson的《我们所依赖的隐喻》(1980)、G. Lakoff《女人、火和危险的事情》(1987)和M. Johnson的《心中之躯》(1987)),这两卷本是摘引率最高的认知语言学著作之一。
由于《认知语法基础》创建了一种崭新的和与众不同的研究语言和其结构的理论,其中Langacker创造了一套特殊的术语,因此这两卷都比较艰涩难懂。
第一卷主要讨论理论假设,介绍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对语言结构进行最佳描写的所需的工具和概念。
除了第一卷中的详细论述外,Langacker为使语言学的读者能尽快掌握其基本理论,在不同的论文集中用较为浅显的语言构画了认知语法的基本观点,它们分别是“认知语法概述”(An Overview of Cognitive Grammar) (Rudzka‐Ostyn 1988)、“概念化、符号化和语法”(Conceptualization, symbolization and grammar) (Tomasello 1998)和“动态的以用法为基础的模式”(A dynamic usage‐based model) (Barlow and Kemmer 2000)。
读者在阅读第二卷之前,要想尽快地掌握认知语法基本思想,可参阅这些文章。
Croft 和Cruse (2004:1)指出, 认知语言学有三个基本的理论假设:(1)语言能力不是一个自主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faculty);(2) 语法就是概念化形成过程(conceptualization);(3) 语言知识源起于语言的使用。
这三个理论假设的中心论题是,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一般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一、填空1、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语言)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半球制约。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二、判断正误(对)1、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错)2、当说话者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时,话语中不具有主观性。
(错)3、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对)4、抽象思维要以语言为形式依托。
(错)5、布洛卡区在大脑的右半球前部。
(错)6、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对)7、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
(错)8、汉语名词没有数的变化,所以汉语没有区别单数和多数的概念。
三.思考题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的手段?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信息传递工具:(1)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辅助性的交际工具(2)体态语等伴随性的副语言交际工具,(3)盲文、手语等类语言交际工具。
但这些交际工具或者使用范围的有限,或者运用效率低下,或者使用频率不高,很难与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相提并论。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
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
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信息传递工具当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外语教学法流派演变中的“钟摆现象”评析发布时间:2021-08-03T16:24:09.7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9期作者:徐鹏[导读] 外语教学法的更替与变迁所形成的这种“钟摆现象”,其实质一方面是由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内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是顺势应时而生的产物徐鹏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 201701摘要:外语教学法的更替与变迁所形成的这种“钟摆现象”,其实质一方面是由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内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是顺势应时而生的产物。
同时,新的教学法流派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不断整合旧教学法的合理原则及框架,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过程。
教师应该淡化方法意识,强化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关键词:教学法流派;钟摆现象;外语教学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横断学科、社会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七个学科本身都是独立的学科,但不能直接应用于本学科的语言教学,但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特别是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习的本质、语言运用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四个方面对本学科产生影响,提供理论养料甚至理论依据。
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础。
1根据目前国际上外语教学法专家的观点,本文将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水岭,将各种外语教学法的流变与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历史阶段来研究。
将20世纪80年代以前外语教学法新旧更替的时代称为“方法时代”,将80年代以后开始注重结构和功能并重的时代称之为“后方法时代”。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时期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和相邻新兴学科发展的影响,不同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在当时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的时代大背景下顺势应时而生。
形成了具有不同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人才观、工具论、本源论的教学法流派。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外语教学界出现了“教学法”过时论之说。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的策略发布时间:2023-03-20T06:31:36.27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1期作者:胡蓉[导读] 学生在学习数学内容的过程中,离不开逻辑推理的运用。
胡蓉湖南省湘乡市第四中学 411404摘要:学生在学习数学内容的过程中,离不开逻辑推理的运用。
教师利用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案例展开分析,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概念以及结论等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其中的内在思想,体验对真理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不断发展轨迹,从而让数学成为学生可以更好接受的一种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中数学;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策略引言高中生的逻辑思维正处于高速发展和趋于成熟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数学教学尤为重要。
教师应正确分析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以创新性和体验性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的深刻内涵,使他们在课内外相结合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一、逻辑推理的含义逻辑推理是一种论证模式。
在逻辑推理的理论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逻辑推理的作用是根据其他陈述来为一个陈述进行辩护,这类辩护后来发展成为标准的证明模式,并被独立出来。
教育领域中,“证明”这一术语主要应用于数学学科,一些研究者从数学的角度来定义“证明”这一概念,即将前提与结论的逻辑推演联系起来,这里主要涉及的推理形式是演绎推理。
但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英语中的“证明”常被当作“证据(evidence)”的同义词,而后者与经验相关,所以一些学者也从经验式论证的角度来理解论证模式和逻辑推理,这里涉及的推理形式主要就是归纳推理。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不当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依然沿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方法,没有根据高中数学知识的新变化、新要求进行相应改进,全盘照搬以往的数学学习方法,导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
一些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面对包含各种要素的数学题目缺乏分析耐心,导致审题不清,没有厘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不能马上准确回忆与联系数学知识点,没有形成科学的解题思路以及解题策略,因此难以解答疑难数学问题、综合性数学问题。
《普通语言学教程》导读费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使语言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们从一个侧面来认识这一点:乔姆斯基主导的“转换-生成”语法对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派)的批评是众所周知的。
该理论出现之后,“结构语言学”似乎已成了历史陈迹,是保守、过时的象征。
简·艾奇逊主张为这个术语正名,他强调:“结构语言学不是一定要归属于语言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或学派。
索绪尔之后的整个语言学都是结构主义的”①。
换言之,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是语言研究历史的自然延续,他们之间并不存在断层。
索绪尔和《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影响当然绝不局限于语言学领域,它还为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提供了方法论和具体概念上的支持。
1960年代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文科学中最普遍的先锋运动倾向之一就是结构主义,它正在取代‘原子论’的观点和‘整体论’的解释”。
结构主义运动是一股洪流,它广泛进入并冲击了20世纪的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领域。
而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是结构主义的基石”②。
我们可以通过几组关键词,如“语言和言语”、“语言符号”、“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语言类型学”、“方法论”和“学术精神”等把握《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基本内容。
语言和言语《普通语言学教程》以探讨语言的本质开篇。
索绪尔指出,当时的语言学之所以“还没有成为一门科学”,是因为“它从来没有费功夫去探索它的研究对象的性质”。
他强调,语言学并不研究言语活动的一切现象。
言语活动包括物理的(声波)、生理的(发音器官)和心理的要素,以及个人和社会、历史和现实等各种因素,如果同时研究这些现象,“语言学的对象就象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离奇古怪、彼此毫无联系的东西”,③而不是成为科学研究对象的现象。
基于此,《教程》提出了著名的语言(language)和言语(speech)之区分。
①简·艾奇逊著,方文惠、郭谷兮译注:《现代语言学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页。
评价理论研究发展概述发布时间:2021-09-03T03:33:26.286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8期作者:张晟[导读] 为人际意义态度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分析工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进步。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 519085摘要: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的补充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外评价理论应用发展的综述,回顾了评价理论的发展,国内外学者都将评价理论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语篇中,证明了评价理论可以应用在不同领域,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对今后进一步拓展评价理论提供了基础和方向。
关键词:评价理论;理论应用;研究综述引言评价理论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和语境理论。
元功能概念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有三种元功能,即概念元功能、语篇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
概念元功能包括人类在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经验建构。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在人际元功能中。
语篇元功能强调不同语篇资源的组织方式,强调语篇的衔接。
评价理论建立在人际元功能缺失的基础上。
在人际元功能范围内,没有一个固定的系统来研究语篇中的态度。
马丁的评价理论弥补了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态度分析的不足,为人际意义态度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分析工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评价理论起源于马丁和怀特发起的“正确写作”计划。
项目语言部分的研究后来发展为评价理论。
马丁教授将评价理论定位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部分,它处于语篇语义学的层面(Martin,1995)。
Martin&Rose将评价定义为一种评估,即态度协商,即情绪和价值指示的强度以及读者的一致性(Martin&Rose,2003)。
这样,评价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Martin和White将评价系统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态度、介入和级差(Martin&Rose,2003)。
态度是第一个出现在头脑中的项目,它可以进一步分为情感、评判和鉴赏。
语言学名著导读整理一、填空1、《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索绪尔唯一的著作,但它是现代语言学经典性的奠基之作。
2、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是当之无愧的现代语言学之父。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三组重要关系:语言和言语、共识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
4、叶斯伯森将词分为五类:名词、形容词、代词、动词、小品词(副词、介词、连词、感叹词)5、叶斯柏森将语言的关系分为:组合式、连系式6、布隆菲尔德首先区分了自由形式和黏附形式。
7、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形式的四种配列方式:词序、变调、变音、形式的选择。
8、生成语法的创始人是乔姆斯基,代表作《最简方案》、《生成语法》9、被看做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著作是《生成语法》10、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对外界世界的发现和判断是通过脑内先天机制产生的。
11、对语言研究采取形式主义演绎研究方法,即伽利略研究风格。
12、当代语言学研究分为形式句法和功能语法。
13、语言类型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跨语言比较。
14、韩礼德语言学的六个核心思想:元功能或纯理功能思想、系统的思想、层次的思想、功能的思想、语境的思想、近似的或盖然的思想。
15、句法象似性的三个原则:距离象似原则、顺序象似原则、数量象似原则。
1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叶斯柏森《语法哲学》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乔姆斯基《最简方案》韩礼德《功能语言学导论》克罗夫特《语言类型学和普遍语法特征》二、名词解释1、向心结构:一种结构是向心的,就是其中一个成分可以代替整个结构的功能,该成分叫中心语。
分为两类:并列的,如the boy and girls;从属的,如fresh milk。
2、离心结构:一个结构是离心的,即其中任何一个成分都不能在功能上代替整个结构,如the man fell。
3、黏附形式:不能单说的语言形式叫黏附形式。
如Johnny的-y,playing的-ing。
其他所有的形式都是自由形式。
4、语言类型学:研究各种语言的特征并进行分类的学科。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 pdf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答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答案”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第一章语言的功能一、填空1、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语言)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半球制约。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二、判断正误(对)1、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错)2、当说话者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时,话语中不具有主观性。
(错)3、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对)4、抽象思维要以语言为形式依托。
(错)5、布洛卡区在大脑的右半球前部。
(错)6、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对)7、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
(错)8、汉语名词没有数的变化,所以汉语没有区别单数和多数的概念。
三.思考题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的手段?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信息传递工具:(1)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辅助性的交际工具(2)体态语等伴随性的副语言交际工具,(3)盲文、手语等类语言交际工具。
但这些交际工具或者使用范围的有限,或者运用效率低下,或者使用频率不高,很难与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相提并论。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
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
《语言学中的数学方法》1导读冯志伟一、 在语言学中使用数学方法的学术背景法国数学家J. Hadamard(阿达玛)曾经说过:“语言学是数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
Hadamard不愧是一位具有远独特创见的学者,他用自己的慧眼,早就清楚地看出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是最容易与数学建立联系的学科。
然而,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历史上,学者们是经过了相当漫长的过程,才逐渐认识到语言学和数学之间的这种亲密的关系的。
传统语言学的目的在于规定正确的读和写的种种规则,这样的语言学有点像法律。
历史语言学用谱系树的方法来表示不同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这样的语言学一如生物学。
结构语言学着力于研究语言的结构,力图找出语言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样的语言学则酷似化学。
那么,语言学和数学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语言学和数学都是有相当长历史的古老学科。
语言学历来被看做典型的人文科学,数学则被许多人看成是最重要的自然科学。
在学校的教育中,语文和数学被认为是两门最基础的学科,成为了任何一个受教育者的必修课。
它们似乎成了学校教育的两个极点:一个极点是作为文科代表者的语文,一个极点是作为理科代表者的数学,在一般人看来,语文和数学似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很少有人想到,这两门表面上如此不同的学科之间竟然还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可是,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学者却慧眼独具,敏锐地看出了语言和数学之间的联系。
早在19世纪中叶,就有人提出过用数学来研究语言现象的想法。
例如,1847年,俄国数学家В.Я.Вуляковский(Buljakovski,布里亚柯夫斯基)认为可以用概率论来进行语法、词源及语言历史比较的研究。
1894年,瑞士语言学家De Saussure(索绪尔)指出,“在基本性质方面,语言中的量和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有规律地表达出来”,后来,他在其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年)中又指出,语言学好比一个几何系统,“它可以归结为一些待证的定理”。
修订版《语⾔学纲要》学习指导书练习与思考答案语⾔学纲要学习指导书课后答案:第⼀章语⾔的功能三.思考题(指导书P15)1、为什么说语⾔是⼈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的⼿段?除了语⾔之外,⼈们还使⽤其他的信息传递⼯具:(1)⽂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辅助性的交际⼯具(2)体态语等伴随性的副语⾔交际⼯具,(3)盲⽂、⼿语等类语⾔交际⼯具。
但这些交际⼯具或者使⽤范围的有限,或者运⽤效率低下,或者使⽤频率不⾼,很难与语⾔这种交际⼯具相提并论。
⽂字记录语⾔,打破了语⾔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活中起着重⼤的作⽤,中⼩学语⽂教学主要就是教学⽣识字、阅读、写作。
但是,⽂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相⽐。
⼀个社会可以没有⽂字,但是不能没有语⾔;没有语⾔,社会就不能⽣存和发展。
⽂字是在语⾔的基础上产⽣的,只有⼏千年的历史。
在⽂字产⽣以前,语⾔早已存在,估计有⼏⼗万年。
今天世界上没有⽂字的语⾔⽐有⽂字的语⾔多得多。
⽂字产⽣以后要随着语⾔的发展⽽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是⼀种辅助的交际⼯具。
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信息传递⼯具当中,⾝势等伴随动作是⾮语⾔的交际⼯具;旗语之类是建⽴在语⾔,⽂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具;⽂字是建⽴在语⾔基础之上的⼀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具;语⾔是⼈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具。
2、语⾔的⼈际互动功能表现在哪些⽅⾯?说话者在传递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在表达着主观的情感、态度和意图,寻求听话者的反馈。
⽽受话者在接收说话者传递的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了解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感态度,从⽽做出回应。
这样语⾔就成为说话者和听话者间交际互动的⼯具。
例如:张三和李四同时在教室看书,张三坐在窗⼦边的位置,李四坐在中间位置。
A.李四说:“今天⽓温很低。
”B.张三说:“我马上关上。
”A、B的对话表达了⼀种委婉的请求。
李四说“今天⽓温很低”的⽬的并不是反映今天的天⽓,⽽是向坐在窗户边的张三请求将窗户关上。
3、为什么说思维离不开语⾔?思维需要语⾔(1)语⾔是⼈类思维的⼯具,思维活动必须⽤语⾔作⼿段(2)语⾔是保存思维成果的媒介。
简述现代语言学中的концепт发布时间:2021-10-21T08:49:09.126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6期作者:李若馨[导读] Концепт是人类中心范式主导的现代俄语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语言世界图景特征的重要体现。
但观念研究的实质就是思维或心智的语言化研究,所以不论是认知语言学派还是语言文李若馨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46摘要:Концепт是人类中心范式主导的现代俄语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语言世界图景特征的重要体现。
但观念研究的实质就是思维或心智的语言化研究,所以不论是认知语言学派还是语言文化学派,其目的都是在于解释观念的社会意义和本质,从而确定民族语言意识和文化类型,只是对концепт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关键词:观念;语义;语言文化;语言世界图景语言文化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研究民族文化特点以及不同文化交际的基础上,整合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方面的跨学科问题。
文化观念是语言世界图景的基本单位,也是语言文化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语言个性在语言认知层面的内容。
文化观念存在于人的意识中,通过语言实现外化的形式表达。
各类语言单位使我们深入到各民族文化观念世界的钥匙,通过对不同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我们能够发现不同民族对世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这表现在文化观念体系里的空缺现象,不同民族在语言层面的表达方式相应就有很大区别。
一、俄罗斯学者们对концепт的不同解读俄语词汇“концепт”这一概念最早是从数学逻辑中借用。
“концепт”从拉丁语conceptus(动词concipere“受孕”)翻译而来,字面意思是“понятие,значение”。
俄语中的“концепт”一词是С.А.Аскольдов于1928年发表在杂志?Русскаяречь?中的?Словоиконцепт?一文中最早作为术语被使用。
[2]这篇文章开拓了现代科学观念-文化-逻辑研究方法,这一术语在俄罗斯语言学中很久没有再被使用,但是几十年后,“观念”出现在认知语言学代表的著作中,研究了人类认知系统。
数学在语言学中的应用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要弄清楚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而数学是关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这两门学科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随着现代数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一些数学家和语言学家逐步提出用数学来研究语言的想法,而且这种语言和数学结合的研究慢慢变成现实.语言学的发展,要求运用数学的方法客观地,精确地分析语言;在系统整理,测定计算和总结概括语言材料时,运用数学的方法,并结合其他研究手段,能使语言学家更加深入探索语言的结构和话语构成的秘密;在机器翻译,语言信息处理,人工智能,情报自动检索系统和人机对话管理系统里,自然语言的一切信息必须转换成计算机的数学语言.这就要求语言学的数学化,而正是在语言学的数学化的过程中诞生了数理语言学.一般而言,数理语言学可分为四个分支学科:统计语言学,代数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模糊语言学.但事实上,代数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模糊语言学都是侧重于信息处理,着眼于自然语言向机器的数学语言的转化,只是所用的数学方法不同.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三者的研究逐渐趋于统一.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数理语言学分为统计语言学和信息处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主要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和信息论方法来统计,处理语言资料,如对语言成分出现的概率和频率进行统计以选定基本词汇.美国的语言学家齐普夫("消耗最小"(最经济)这一基本原则联系起来,提出了齐普夫规律:,它表示词表上词的效率及其排列序号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中表示词表中的序号,表示序号为的词的效率,是常数,根据测定,值约为.由这个规律我们可知,如果词表包含数十万个词,那么,其中头1000个常用的词占该语言的文章中全部出现词的80%,因为:这说明,只要掌握一种语言中的1000个最常用词,就有可能读懂该语言文章的80%,这个事实对于语言教学及自然语言信息处理都是十分重要的.语言学家有时需要统计某个作家的词汇总量,如果我们简单地直接计算,那将会是一项很庞大的工作.于是有语言学家运用数学知识,得出了由某部作品来推定词汇总量的公式:,为该作品中不同的词数,为个词中只用一次的词数,为由决定的指数.由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算出雨果的词汇总量为60000.不同作者,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用词,用句特点.对其进行统计处理,可探求作家文体特点,也可推定作者不详的文献作者和年代不详的文献的写作年代.此外,统计语言学下的语言年代学,可通过语言的词汇统计,来测定语言存在的年代或推测分化的年代.信息处理语言学主要运用离散数学,数理逻辑,模糊数学对语言进行研究,把自然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在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信息处理语言学的发展是与数学的发展联系最紧密的.20世纪50年代机器翻译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要求人们对于传统语言学概念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提出精确的语言模型.自然语言经过语言模型的抽象数学描述之后,就比较适于计算机处理了.其中主要应用的就是离散数学的集合论,数理逻辑和算法理论.但这种研究只是从句法机构的角度研究语言,很难解决自然语言的歧义问题.从70年代起,为了解决自然语言的构造问题,数理语言学必须寻找新的途径以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即语义学领域.人们开始运用数理逻辑,计算机科学,以计算机为手段来研究自然语言.把深层结构作为形式语言的符号系统来处理,一般采用图论中的数形图作为分析表达的工具,探讨形式语言与表层结构的关系,以便有效解决自然语言中的歧义现象.随着模糊数学的发展,数理语言学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模糊数学进入语言学领域的客观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来探索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的辩证关系.模糊数学的创始人扎德提出"隶属度"(又译为"一致性")的概念,作为模糊语义的度量方法,用"1"表示属于这个集合,而"0"表示不属于这个集合,0与1之间的小数表示接近该集合的不同程度,并可由此推出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关系.根据模糊语义和模糊逻辑的数学方法,对于某些语言变量给出适当的隶属度的函数,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对于复杂的信息系统进行处理,使计算机接受一部分自然语言的模糊表述,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编制程序的效率.随着当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数字化的语言文字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给数理语言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这也正是其发展的动力,现代语言学也必将由此而产生一场新的革命,数理语言学必将有一个光辉的前景.而其中数学的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的发展必将带动语言学的发展.(作者系北京大学外语系二年级学生王悦)小瞰美术中的数学个性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音乐,舞蹈,每件艺术晶都有其独立于其他作品的个性.这些令人难以捉摸的个性犹如闪烁的繁星散满了艺术的天空.如果,我们可以找到一种表现它们个性的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它去了解艺术,那么艺术虽然广博也就不那么神秘了,而这个工具就是数学.数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不同作品的个性.古代,不同地区的文明创作的美术作品是不同的在古埃及的壁画中,人物造型是以侧面的头部,正面的身体和侧面的腿脚为构图特征出现的.正如侧面的形象比正面的形象更具有"鸟"的本质特征,这样的人物造型也是画家们选择的表现"人"的最好的,最有力的,最真实的形象.然而,更深一步思考,我们便可以看出,古希腊的艺术家们已经注意到如何在一个平面中表现立体的物体,从而使它更具真实性和运动感.实际上,他们正是借助于角度的变换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借助角度的变换用平面表示立体,这正是古希腊壁画中的数学个性.而澳洲人则找到了一种比变换角度更有效的立体表示法: "X"光透视画法.这种方法可以将动物的骨骼内脏都全盘画出.瞧,我们的艺术大师们又向立体几何迈进了一步,谁敢说数学家没有从绘画中得到过灵感呢同时代的非洲木雕,却展示了另一种艺术风格,那里的许多作品充分利用方,圆,柱,三角,楔形等几何体的无穷组合方式,饶有趣味地寻找脸和五官,身体和四肢的结构,来传递某种艺术和仪式的象征意义.正是这种造型的几何味道,使非洲人的艺术品显得简洁而夸张,这与数学的概括性不谋而合.几何造型法的使用和夸张的概括性正是此时非洲木雕的数学个性.在美洲,圆柱则得到了特别的宠爱,"图腾柱"是艺术家们最有力的造型和最过瘾的创作.事实上,这体现了美洲人对空间强烈的欲望.因为,柱体是最具有空间征服力的.这种欲望一直延伸到现在,激励我们对高维空间的不懈探索.另一方面,美洲艺术与中国美术又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他们都善于利用线条的生长,穿插,交叠和排列等产生无穷无尽的组合,而这一过程遵循严格的规律,如中国商周青铜器上的铭纹和汉代漆器上的图案.古希腊,不愧是数学的摇篮,也是数学地震的震中地带,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数学个性是最丰富,也是最有深度的.希腊众神的雕像是古希腊艺术中璀璨的明珠.但无论是信使赫尔基斯,海神波赛冬,还是美神阿芙洛荻特,他们的作品都普遍具有"三段式"的姿态.重心偏于一腿,身体微侧,使人体肩胸,腰腹,腿脚处于一个轻松又不松弛的状态,身体两侧形成松紧对应的优美"S"型曲线.头,胸,腹,腿微妙地朝向三个不同的方向.这构成一种灵活,舒适的美,而完全不同于古埃及的正面,古板的雕塑.看来,古希腊的雕塑家一定对重心很有研究.他们做到了"运动中的平衡".正由于希腊人对人体美的追求,他们比其他人更重视比例的应用.在雕塑家留西坡西眼中,1:8的头身比是身体最美的比例.而黄金分割更是将数学推理与感官感受结合成最迷人的比例:l:1.618.在希腊人的人体雕塑中,线条的长短,粗细,身体的高低及四肢,五官的比例都能进行精确的测量.我们惊讶地发现,闻名世界的希腊人体雕像的两大特征恰恰是数学个性的体现:巧妙地安排重心,精确地计算比例.二,在现代,不同时期的不同派别,也在他们的作品中诠释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如果说印象主义画派是在描摹自然,那么表现主义画派就是在创造自然,而抽象主义则纯粹是在压缩自然.例如:莫奈,雷诺阿的大自然真实,生动,又丰富,美丽.而凡·高,高更,蒙克,他们崇高的社会感或不幸的遭遇使他们在画中增添了明显的主观情感因素:一切事物都发生了强有力的扭曲和变形.而到了康定斯基,自然彻底变成了一些基本的元素.抽象艺术使用的是经过抽象的最典型,最本质的人人都能看懂的符号.从具体到抽象,从表面到本质,从有形到符号,这一过程与数学的发展何其相似,艺术与数学越走越近了.画派并不能代表每个画家,不同的画家将个性推向了顶峰,而数学依旧蕴涵于每一种个性之中.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开创了立体主义的先河,他通过主观的理性筛选,将对物体前后左右的不同知觉按主观构想拼凑在一起,很多符号被毕加索概念化了,实际上,这是将立体表现为平面的过程,也是将对象打碎再重组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些像微积分,但又不完全是,或许它可被数学家借鉴解决一些面积和体积的问题.而雷诺阿则对中轴线情有独钟,他的画总是那么左右对称,如果他的画面上有两个人,那么,你总能发现那最明显的接触点一定在整个画面的中轴线上.克劳德·莫奈永远是一个谜,这个印象主义大师的画就像莫扎特的音乐一样为世人视为神晶.因为从不变中体现出变化的只有两个:一个在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中,另一个在莫奈的画中.他想画出光的振颤,水的波动,空气的透明,树叶的闪烁.他做到了,其他人没有.至于莫奈是否在他着色时运用了微积分的什么技巧,我们不敢说.但是,起码,我们可以把莫奈的这种精神同数学建立某种联系,而这个谜就让它成为一种永恒的美吧.这就是美术与数学,我们用数学区分不同艺术作品的个性,或许有些简单,但谁又知道它不是本质的呢只要有一件合适的媒体,人类可以走近任何领域,不是吗(作者系北京大学法律系二年级学生王睿)语言学与数学语言学和数学有什么关系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语言学应该是一门典型的人文学科.它和数学好像实在扯不上关系.如果我们光看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也确实看不到什么数学的东西来.但是现代语言学已经不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那个样子了.不但数学方法大量引入语言研究,有一些分支领域甚至可以说完全数学化了.社会语言学研究是使用数学工具比较早的一个领域.语言学研究有一个基本假设,认为语言是一个同质的,内部规则严整的系统.但是在进行社会调查后得到的样本却远非那么简单.从发音人自身来说,他会有口误,或者受到表达或情绪等因素影响.很难采集到像书面语那样整齐规范的材料.而如果让他念文章的话,那么采集到铲又不是真正活生生的口语材料.同一语言集团内部对语言的使用也是有歧义的,这无论在语言,句法还是词汇层面都有体现.比如拼音方案中的W,到底是个双唇的半元音还是别的东西.从语音规范角度当然认为这是个半元音.但实际情况是北京人有的把它发半元音,有的发成上齿咬下嘴唇的[v],而且在不同的音节中还表现不一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没能做出很好的解释.因为这样的现象只有通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才能解决.而社会调查就需要使用数理统计.一方面用诸如标准偏差等指标来排除显然有问题的样本,使我们的研究不会因为发音人的口误而得到错误结论.再用相关分析等方法,把不同的发音差异与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性别,地域,职业等非语言因素相联系,以获知这种语言歧异在社会的分布情况. 我们在社会调查后发现发成唇齿音的人集中在年龄为中年以下,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中,该音主要出现在韵腹非圆唇元音的零声母音节.通过这一调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预测,北京话将来很可能要出一个V声母,如"晚间新闻"应该念成Vanjian Xiven.实验语音学也是使用数学比较多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从一开始它就主要研究语音的生理,声学参数.傅里叶变换,线性预测是计算元音共振峰必不可少的数学工具.各种统计方法更是大量使用.近年来,随着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建构一套合理的语调变化的数学模型,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因为语音合成界一开始构筑的所谓"中性语调"概念,是一种不带任何强调,任何感情,最最平淡的语气.到现在,合成简单句基本问题不大了.但合成连续语篇就出问题了.人们在念文章时,总是会随着新旧信息的交替,强调的中心不断转移.即使是新闻报道中,也很难找出一句完全用"中性语调"说出的句子."中性语调"的句子连成语篇,没有重点,没有强调,人们很难听懂,甚至会听得昏昏欲睡,所以我们必须在这种"中性语调"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参数,使之成为现实的句子.这很像是一个自变量,经过一定函数关系转换成因变量.但是这只是简而言之的说法.人耳并不是声学仪器,虽然它也分析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质等要素,但最终得到的是一个囫囵的印象.相同音高条件下音强更大的音会感觉音高更高一些.所以声音四要素在语言中关系比较复杂.语调的数学模型还必须搞清各要素之间制约关系.我国学者提出的语言演变有阶无界理论,方言相似度计量研究也是数学方法在历史语言学,方言学等很多领域中的应用.此外还有词频研究,文章风格学研究都会涉及到数学.不过,这些只能说是数学方法在语言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说到底不过是数学浅层次的部分.数学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值得语言学参考.很多数学问题都是来源于现实世界中一些具体的问题.数学家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却把对象的具体属性统统抽离,而仅仅研究它的数和形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具有很大的普适性,这一点语言研究就应该借鉴.很多语言研究者,视野比较窄,只注目于自己研究的那种语言.在汉语学界尤为明显,动不动就爱说"这是汉语的特点"而不去想想这种研究对别的语言的作用,就更不用说对其他学科的方法论意义了.人类生理结构都是一样的,面对着的世界也是同一个世界,那么是不是很有可能表面看来有差异,背后隐藏着某一种一致呢这并非是凭空瞎想,对儿童语言习惯的研究就发现,世界儿童语言学习过程是非常相似的,在相同的生活阶段会犯相似的语言错误,再加上儿童语言习得的速度是惊人的,短短两三年就可以学会一种语言,而成人学习外语远远要吃力得多,而且不久就忘了.成人学外语一般是系统学习,而儿童却只是面对杂乱无章的语言世界,所以有人推测,人脑中先天就有某种语言机制.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与其说是习惯,不如说是调整.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的语言研究能站得更高一点,抽象去具体语言中很多琐碎的规则,就有可能找到潜藏在我们大脑中的语言机制.我们也完全可以设想,人类语言的差异可能仅仅在于具体的参数不同.就好像只要平行公理的参数不同,我们就可以得出欧氏几何,双曲几何,椭圆几何这样完全不同的几何体系.人类语言不过是涉及到的参数更多一些而已.西方语言学界正在兴起的原则参数语法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提出的.如果我们真的找到这样一个隐藏在人类纷繁复杂语言现象背后的原则系统,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外语学习的效率.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则是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强势文化的语言正在威胁到很多弱势语言的存在.很多语言已经灭绝,还有很多语言则处于濒危状态.为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要保护濒危动物.语言同样也需要保护.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与世界交流的独特方法.一套高度形式化的语言体系,有助于我们对那些语言的调查,因为一定程度上只要找那些参数的具体取值,而不必重复像以前调查那样的繁琐手续.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从少数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手段建立起一系列定理,公式,最后建构成庞大的理论体系.这大概也是数学最迷人,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公理化使它的基础牢固,简明,自洽;逻辑化使它更加严密;而定理,公式的建立使数学可操作性极强.我感觉前两者人们谈得比较多,而对定理,公式的意义却似乎谈得不多,所以在此多写两句.从理论上,可以说一切几何命题都可以直接从那几个公理推出,但这样作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 而定理,公式就相当于一个个预制件使处理可以跳跃前进.这事实上和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是相似的.人类语言的基础大概来自于对事物的命名.由于命名,使事物从混沌的世界中剥离出来,进入人类的认识世界,而后人就可以直接通过名称来认识世界,而不必重复前人的剥离过程.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体会不深,因为已经习惯了.如果我们看一些专业文献,会发现其中充满了多种术语,外行人根本看不懂.术语是什么,就是对本行业相关的一定事物,现象的命名,以后的讨论就能以它们为基础而不必再对其内涵作繁琐的描述.文明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正是这样层层叠积起来的,所以,数学体系中定理,公式的意义也很大.公理,逻辑推理,定理构筑起如此宏伟的理论体系,这也成为很多学科努力的方向.语言学家们也正在为此做出努力.但是语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它所涉及的对象包括了整个世界,要把"语言公理化"分外困难.记得开学初老师就举出了几个例子来说明人文学者在严密性方面的欠缺,这几个例子都与语言学有关.确实它们跟一些学者不够谨慎有关,但语言学家自有他的苦衷.比如"左"和"右",似乎是很好解释的词.但只要作个小实验就会发现远非那么简单.大家可以试着指着自己的右脸对另一个人说"你这边脸上粘了点脏东西".对方十有八九会摸自己的左脸.又如"前""后".在课堂里,请问A,B 两个位置,哪个是在讲台前面这里就涉及到语言中很多词意义是相对的,有相当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和人们熟悉的"高"和"矮"界线的那种模糊很不一样,我们在这里无法作过深的讨论.但需要指出,至少有一个元语言的问题.在数学中定理可以由公理证明,但公理却无法证明.语言中则存在了太多的类似公理的基本元素,用它们来解释其他词语可以,词典编纂时不能把它们丢下,因为它们大多是日常使用频率极高的词,但要解释它们实在相当困难,往往会出现循环解释.如果作科学概念的解释,虽然可能符合很多专业学者的胃口,但不符合语言实际.因为一个小孩子和一个老人对"生活"的理解,显然大相径庭,但没人会认为他们俩说"生活"这个词的时候是说的两个不同的词.所以词典在这个问题上很难解决.一个可行的努力是编一部只用固定数量(如1000个)词解释其他所有词,而对这些词本身只说明其用法的词典.虽然将语言学公理化是件非常艰辛的工作,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西方一些学者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中国学界似乎还没有很好的研究.词汇系统由于过分庞杂,公理化非常困难,但句法系统显然要规则得多.数学能够做到高度抽象,一个很重要手段是形式化,符号化.这使很多语言学家得到启示.能不能把语言看作一个按某种规则构成的符号串的无限集合呢基于这样的思想,语言学家把自然语言和计算机程序语言等人工语言放到了同一个平面来考察.用形式的办法统一作了描写,提出语言可以分为上下文有关语言,上下文无关语言和有限状态语言.当时计算机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叫ALGOL60的程序语言,发布后不久就发现语法里存在歧义.科学家们绞尽脑汁试图找到机械的方法来判断程序语言是否存在歧义.语言学家用形式语言理论证明程序语言属于上下文无关语言,这样的语言是无法用机械的办法判断是否有歧义的,从而回答了计算机科学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引起当时计算机学界的巨大反响.一些计算机科学家和语言学家深入合作,从而创立一个全新的学科:计算语言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采用集合论,数理逻辑,算法理论等方法研究语言,用计算机模拟自然语言的词法,句法和语义结构,研究句法结构和语义解释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办法,就有可能把语言理论的某些方面改造成数学那样的演绎系统.人类科学的发展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另一个就是探究我们神秘的心灵.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最强有力的工具,语言是研究人类心智世界最重要的途径.我们相信,数学和语言学的结合,必将为人类探索自身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杂谈考古学中的数学思想一,我看考古学考古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是以事实说话的.我曾拜读过沈从文先生的一篇驳王力先生的文章:"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事实是这样的:王力先生在他的"逻辑与语言"一文中附带提出了以下观点:。
《语言学中的数学方法》1导读冯志伟一、 在语言学中使用数学方法的学术背景法国数学家J. Hadamard(阿达玛)曾经说过:“语言学是数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
Hadamard不愧是一位具有远独特创见的学者,他用自己的慧眼,早就清楚地看出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是最容易与数学建立联系的学科。
然而,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历史上,学者们是经过了相当漫长的过程,才逐渐认识到语言学和数学之间的这种亲密的关系的。
传统语言学的目的在于规定正确的读和写的种种规则,这样的语言学有点像法律。
历史语言学用谱系树的方法来表示不同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这样的语言学一如生物学。
结构语言学着力于研究语言的结构,力图找出语言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样的语言学则酷似化学。
那么,语言学和数学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语言学和数学都是有相当长历史的古老学科。
语言学历来被看做典型的人文科学,数学则被许多人看成是最重要的自然科学。
在学校的教育中,语文和数学被认为是两门最基础的学科,成为了任何一个受教育者的必修课。
它们似乎成了学校教育的两个极点:一个极点是作为文科代表者的语文,一个极点是作为理科代表者的数学,在一般人看来,语文和数学似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很少有人想到,这两门表面上如此不同的学科之间竟然还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可是,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学者却慧眼独具,敏锐地看出了语言和数学之间的联系。
早在19世纪中叶,就有人提出过用数学来研究语言现象的想法。
例如,1847年,俄国数学家В.Я.Вуляковский(Buljakovski,布里亚柯夫斯基)认为可以用概率论来进行语法、词源及语言历史比较的研究。
1894年,瑞士语言学家De Saussure(索绪尔)指出,“在基本性质方面,语言中的量和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有规律地表达出来”,后来,他在其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年)中又指出,语言学好比一个几何系统,“它可以归结为一些待证的定理”。
1904年,波兰语言学家Baudouin de Courtenay(博杜恩·德·古尔特内)认为,语言学家不仅应该掌握初等数学,而且还要掌握高等数学。
他表示坚信,语言学将日益接近精密科学,语言学将根据数学的模式,一方面“更多地扩展量的概念”,一方面“将发展新的演绎思想的方法”。
1933年,美国语言学家L.Bloomfield(布龙菲尔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当时,学者们不仅提出了这些想法,还有人用数学方法对语言进行了实际的研究。
1851年,英国数学家A. De Morgen(德摩根)曾把词长作为文章风格的一个特征进行过统计研究。
1867年,苏格兰学者L. Campbell(坎贝尔)用统计方法来确定Plato(柏拉图)著作的执笔时期。
1881年,德国学者Dittinberger(迪丁贝尔格)进一步用统计方法把Plato著作的执笔时期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1887年,美国学者C. Mendenhall(门登荷尔)对不同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进行过统计分析,特别是研究了Shakespeare(莎士比亚)的作品。
1898年,德国学者F. W. Kaeding(凯定)编制了世界上第一部频度词典《德语频度词典》,1Mathematical Methods in Linguistics,《语言学中的数学方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3月出版,书号:ISBN 978-7-5602-9287-0/H•1068用以改进速记的方法。
1913年,俄国数学家А.А.Марков(Markov,马尔可夫)采用概率论方法研究过《欧根·奥涅金》中的俄语元音和辅音字母序列的生成问题,提出可马尔可夫随机过程论,后来成了数学一个独立的分支,对现代数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言结构中所蕴藏的数学规律,成了Марков创造性思想的源泉。
1935年,美国语文学家G. F. Zipf(齐夫)发表了Zipf定律(Zipf’s law),用数学方法描述频度词典中单词的序号分布规律。
同年,加拿大学者 E. Varder Bake(贝克)提出了词的分布率的概念,认为词典在选词时,应当以分布率为主要标准,频度为辅助标准。
1941年,英国数学家G. U. Yule(尤勒)发表了《文学词语的统计分布》一书,大规模地使用概率和统计方法来研究语言。
然而,不论是Вуляковский,Saussure,Baudouin和Bloomfield的想法和信念也好,还是Марков等学者的实际研究也好,都没有对语言学本身发生显著的影响。
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实践的要求所决定的,因为当时的语言学,主要是为语言教学、文献翻译、文学创作和社会历史研究服务的,在这样的社会实践要求下,语言学还没有很大的必要与数学建立直接的联系。
就是像Марков从语言符号序列的观察和分析中发现随机过程的卓越成就,在语言学界也鲜为人知。
语言学仍然沿着自己传统的道路,孤立于数学之外,迟缓地发展着。
与此同时,有一些杰出的学者学开始从计算机和通讯的角度来关注语言问题,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在计算机出现以前,英国数学家A. M. Turing(图灵,1912-1954)就预见到未来的计算机将会对自然语言研究提出新的问题。
他在1950年发表的《机器能思维吗》一文中指出:“我们可以期待,总有一天机器会同人在一切的智能领域里竞争起来。
但是,以哪一点作为竞争的出发点呢?这是一个很难决定的问题。
许多人以为可以把下棋之类的极为抽象的活动作为最好的出发点,不过,我更倾向于支持另一种主张,这种主张认为,最好的出发点是制造出一种具有智能的、可用钱买到的机器,然后,教这种机器理解英语并且说英语。
这个过程可以仿效小孩子说话的那种办法来进行。
”2A. M. Turing提出,检验计算机智能高低的最好办法是让计算机来讲英语和理解英语,他天才地预见到计算机和自然语言将会结下不解之缘,显示他不同凡响的洞察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那个充满了理智的时代,计算机的研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时,有三项基础性的研究特别值得注意:-- 一项是A. M. Turing(图灵)算法计算模型的研究,-- 第二项是N. Chomsky形式语言理论的研究,-- 第三项是C. E. Shannon(香农)概率和信息论模型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自动机理论来源于A. M. Turing在1936年提出的算法计算模型,这种模型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基础。
Turing的工作首先导致了McCulloch-Pitts(麦克罗克-皮特)的神经元(neuron)理论。
一个简单的神经元模型就是一个计算的单元,它可以用命题逻辑来描述。
接着,Turing的工作导致了Kleene(克林)关于有限自动机和正则表达式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与语言的形式化描述有密切关系。
Turing是一个数学家,他的算法计算模型是针对形式语言的,但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1948年,C. E. Shannon把离散马尔可夫过程的概率模型应用于描述语言的自动机。
1956年,N. Chomsky(乔姆斯基)从Shannon的工作中吸取了有限状态马尔可夫过程的思想,2A. M. Turing, Can A Machine Think?, Mind 50, 1950, 亦见The World of Mathematics (edited by J. K. Newman, pp.2099)首先把有限状态自动机作为一种工具来刻画语言的语法,并且把有限状态语言定义为由有限状态语法生成的语言。
这些早期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形式语言理论”(formal language theory)这样的研究领域,采用代数和集合论把形式语言定义为符号的序列。
Chomsky在研究自然语言的时候首先提出了上下文无关语法(Context-Free Grammar),但是,Backus(巴库斯)和 Naur(瑙尔)等在描述ALGOL程序语言的工作中,分别于1959年和1960年也独立地发现了这种他们提出的巴库斯-瑙尔范式(Backus-Naur normal form)与Chomsky的上下文无关语法是等价的。
这些研究把数学、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大大地促进了学者们采用数学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数学面貌。
N. Chomsky在他的研究中,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与自然语言置于相同的平面上,用统一的观点进行研究和界说。
Chomsky在《自然语言形式分析导论》一文中,从数学的角度给语言提出了新的定义,指出:“这个定义既适用于自然语言,又适用于逻辑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理论中的人造语言”3。
在《语法的形式特性》一文中,他专门用了一节的篇幅来论述程序设计语言,讨论了有关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程序问题,这些问题,是作为“组成成分结构的语法的形式研究”4,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来,并从计算机科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的。
他在《上下文无关语言的代数理论》一文中提出:“我们这里要考虑的是各种生成句子的装置,它们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同自然语言的语法和各种人造语言的语法二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将把语言直接地看成在符号的某一有限集合 V 中的符号串的集合,而 V 就叫做该语言的词汇......,我们把语法看成是对程序设计语言的详细说明,而把符号串看成是程序。
”5在这里乔姆斯基把自然语言和程序设计语言放在同一平面上,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用统一的观点来加以考察,对“语言”、“词汇”等语言学中的基本概念,获得了高度抽象化的认识。
这个时期的另外一项基础研究工作是用于语音和语言处理的概率算法的研制,这是C. E. Shannon的另一个贡献。
Shannon把通过诸如通信信道或声学语音这样的媒介传输语言的行为比喻为噪声信道(noisy channel)或者解码(decoding)。
Shannon还借用热力学的术语“熵”(entropy)作为测量信道的信息能力或者语言的信息量的一种方法,并且他采用手工方法来统计英语字母的概率,然后使用概率技术首次测定了英语字母的熵为4.03比特。
这些研究与数学和统计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属于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的基础性研究。
Turing, Chomsky和Shannon这三位学者的研究,为在语言学中采用数学方法提出了明确的思路,为语言学和数学的结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迫切要求进一步推动了语言学和数学的结合。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文献的数量与日俱增,世界各国每天出版的科技文献以数十万计,科技文献的这种增长情况被形容为“信息爆炸”(information explo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