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9年基层版)-PPT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77
20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84698.高血压基本定义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的疾病; 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经非同日(一般间隔 2 周)三次测量,血压140 和/或90mmHg,可考虑诊为高血压。
初诊高血压的检查评估(1)(一)病史采集①病史:发病年龄,血压最高水平,伴症状,降压药使用②个人史:生活方式(饮食,酒,烟)体力活动,女性避孕药③既往史:冠心病、心衰、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暂停征、肾病史④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其发病年龄⑤社会心理因素:家庭、工作、个人心理、文化程度(二)体格检查①年龄、性别②测血压,老年人坐立位③测身高体重,腰围④心率、心律、大动脉搏动、血管杂音(三)实验室检查 1 基本要求:尿常规、血钾、血红蛋白 2 常规要求:血常规、血肌酐、空腹血脂、血糖,尿酸,心电图,眼底,超声心动图 3 必要时检查:颈动脉超声、尿蛋白、尿微蛋白,胸片, PWV (四)靶器官损害表现●心脏:心悸、胸痛、心杂音、下肢肿●脑和眼:头晕、视力下降、感觉和运动异常●肾脏:多尿、血尿、泡沫尿、腹部肿块●周围血管:间歇性跛行,四肢血压脉搏、足背动脉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总数的 5-10%)常见继发性高血压: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大动脉疾病药物引起的高血压以下几种情况应警惕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发病年龄小于 30 岁;高血压程度严重(达 3 级以上);血压升高伴肢体肌无力或麻痹,周期性发作,或低血钾;夜尿增多,血尿、泡沫尿或有肾脏疾病史;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伴头痛、心悸、皮肤苍白及多汗等;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双侧上肢血压相差 20mmHg 以上;降压效果差,不易控制。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级级别正常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 1 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2 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3 级高血压(重度) 18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收缩压(mmHg) / 舒张压(mmHg) 120 和 80 120~139 和/或 140 和/或和/或和/或和/或和 80~89 90 90~99 100~109 110 90 按患者的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其它危险因素和病史血压(mmHg) 1 级高血压SBP140~159 或DBP90~99 2 级高血压SBP160~179 或BP100~109 3级高血压 SBP180 或DBP110 Ⅰ无其它危险因素低危中危高危Ⅱ 1~2 个危险因素中危中危高危Ⅲ 3 个危险因素??㏒??琰茞???㏒??琰茞???㏒??琰茞?靶器官损害并存临床情况高危高危高危注:SBP 为收缩压, DBP 为舒张压。
2019年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高血压定义: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
SBP≥140 mmHg和DBP<90 mmHg 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 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二)分类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1]。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见表1。
(三)流行病学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既往调查比较,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
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5%,46.1%和16.9%,较1991年和2002年明显增高。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明显增多,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3]。
二、病因学高钠、低钾膳食,超重与肥胖,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钠、低钾膳食以及超重与高血压关系最大[2,4],另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烹调盐日摄入量为10.5 g[5],虽低于1992年的12.9 g和2002年的12.0 g,但较推荐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
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超重组和肥胖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倍[4]。
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2]。
三、病理生理机制[6,7]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血压的调节受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影响以及很多解剖、生理、生化方面的因素影响,基本的血液动力学特征表现见图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编撰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
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估计现患高血压2亿人。
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是高血压。
心脑血管病死亡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降压治疗的好处得到公认,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风险及心脏病风险。
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高盐饮食,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过度紧张是高血压发病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防治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专家培训指导、媒体宣传教育、企业支持参与、社区具体实施。
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就诊于城镇社区和乡村卫生服务机构,基层是防治高血压的主战场,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
因此,基层高血压的检出、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主要面向基层(城镇社区和乡村)医生,也适用于部分医院内科、老年科、其他专业的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管理者、医学教育者及其他卫生人员。
本指南作为基层医生培训教材和基层高血压防治的指导参考。
(高血压基本概念相见附件1)1.高血压的检出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俗称“无声杀手”。
建议正常成年人至少每2年测量1次血压;利用各种机会将高血压检测出来。
1.1血压测量1.1.1血压测量的重要性血压值是高血压诊断和疗效评估及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此测量的血压值应当准确。
(血压测量规范见附件2)1.1.2血压测量要点应使用合格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