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超光速发生器的设计方案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310.50 KB
- 文档页数:17
超光速实验的一个新方案黄志洵(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024)摘要:Einstein 的理论并非神圣不可侵犯,超光速将开启新物理学的大门,而自1955年以来一系列理论与实验研究企图发现超光速现象,多个实验显示超光速是可能的。
本文在回顾1955年至2009年的研究后,得到“超光速是可实现的科学陈述”的结论。
因此,狭义相对论关于“没有可以超光速行进的事物”的说法归于无效。
飞出太阳系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理想,飞行速度最好达到光速或超光速。
当然这很难做到,但也不是绝对不可能。
1947年超声速飞机试飞成功突破了“声障”一事已成历史,而可压缩流力学似可用到超光速研究中来,即以空气动力学成就作为突破“光障”的参考。
从理论上讲研究“量子超光速性”是很重要的,具体包含两个方面:量子隧穿及量子纠缠态,它们分别对应小超光速(/v c <5)和大超光速(/v c >104)。
现时的超光速研究可考虑用圆截面截止波导(WBCO )来改造直线加速器,再检验电子的运动;亦即用量子隧穿以实现超光速,而在经过势垒之后波和粒子的能量减弱。
这与突破声障的情况(例如Laval 管)相似。
为了研究飞船以超光速作宇宙航行的可能性,必须尝试使中性粒子(中子、原子)加速运动并达到高速。
然而现实是不存在中子加速器,因此发现以超光速运动的电子(奇异电子)是科学家不妨一试的实验课题。
从波动力学和波粒二象性的观点看,“群速超光速”在实验中取得了广泛的成功,预示着粒子形态的电子以超光速运动的可能性存在。
但后者与前者一样必然是“小超光速”。
这正好体现了电磁作用的传递速度(电磁波本征速度)仅为光速的事实,作者简介:黄志洵(1936- ),男(汉族),北京市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U n R e g i s t e r e d亦即无论波动或粒子的运动都只能在特殊条件下比光速c 稍快。
关键词:超声速;超光速;量子超光速性;直线加速器;截止波导;奇异电子1 引言超光速研究的意义可从几方面说明。
《超光速现象观测》的实验设计摘要:本实验设计以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正确解读和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原子的微观描述为基础,得出速度超越c(真空中的光速)的光线可以有的结论,并给出“超速”光线的观测方案。
预测的观测结果将证伪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假设:光速不变原理。
关键词:超光速;观测;实验设计1 实验原理1.1 对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正确解读――光速相对不变原理通过电动力学我们知道,电场与磁场相对运动会产生电磁波,并向外辐射。
电磁波的速度与电场或磁场的运动速度无关。
与其它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然而电磁波之所以会产生,电场与磁场缺一不可,亦即电场与磁场此时应当作为一个系统或说一个物体对待,其“静止”参考系坐标原点是电场与磁场交变的中心。
则,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正确解读――光速相对不变原理:光线以固定的速率c离开“静止”物体。
即真空中光线相对于光源的速率为c。
光子在前行的途中遇到物体表面的原子发生反射,或遇到介质中的原子发生折射的过程分为:①不完全受激吸收。
②不完全自发辐射。
描述如下:①不完全受激吸收。
光子遇到原子时,以原子为静止参考系原点,入射光子的速度作矢量修正。
原子吸收光子的能量,跃迁到“准”高能级。
称为不完全受激吸收。
准高能级不稳定,迅速进入不完全自发辐射过程。
此过程的时间间隔在宏观上表现为光线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c。
②不完全自发辐射。
准高能级原子跃回原来的能级,辐射出相对于自己速率为c的光子。
此过程中原来的“快”光子的动能损失被原子获得,宏观表现为光压。
“慢”光子的动能则靠降低光子的频率来补充,表现为红移。
原子“吸收-辐射”光子成为“新”光源,并表现出宏观上的反射、折射规律。
1.3 光速相对不变原理的宏观描述真空中,“静止”光源以速率c发射光线,相对于光源运动的观测者将观测到不同的光速。
相对于光源运动的物体或介质,反射或折射后的光线红移,速率相对于物体或介质为c。
光线在“静止的”介质中都是以确定的速度运动,无论这道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
一种简易的超宽带纳秒级脉冲发生器设计赵红梅;马琳琳;崔光照【摘要】为了得到超宽带纳秒级窄脉冲信号,在对UWB脉冲产生方法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逻辑器件的简单脉冲产生电路.对实际制做的电路进行了测试,能够得到重复频率为10 MHz,脉冲宽度约为4 ns,幅度约为500 mV的窄脉冲.该电路成本低,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工程实用性较强.%In view of the existing methods, a kind of UWB signal generator based on the digital logic device is designed to obtain the ultra-wideband (UWB) nano-seconds narrow pulse signal. Practical circuit has been tested, and narrow pulses, in which the repeat frequency is 10 MHz, pulse width is about 4 ns and amplitude is about 500 mV, have already been obtained at the same time. This circuit has low cost, simple structure and is easy to construct, which, as a result, has strong practicability.【期刊名称】《现代电子技术》【年(卷),期】2012(035)019【总页数】3页(P12-14)【关键词】超宽带;纳秒级窄脉冲;数字逻辑器件;TTL【作者】赵红梅;马琳琳;崔光照【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784-340 引言近年来,超宽带(Ultra-Wide Band,UWB)无线通信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欲望日益强烈。
然而,由于光速的限制,传统的航天技术难以实现星际旅行。
近年来,曲速引擎作为一种可能实现超光速旅行的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研究曲速引擎的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可行性。
二、实验目的1. 理解曲速引擎的原理,包括曲率泡的形成、时空扭曲等;2. 通过实验验证曲速引擎的可行性,为星际旅行提供技术支持;3. 探索曲速引擎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三、实验原理曲速引擎是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原理,通过在宇宙中制造曲率泡,使航天器在曲率泡内部实现超光速航行。
曲率泡是一种可以在空间中形成高度弯曲的区域,使宇宙的时空产生扭曲。
曲速引擎的工作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1. 激活能量场或物质场,在航天器周围形成曲率泡;2. 曲率泡内的时空被扭曲成一个管道状的结构;3. 航天器通过这个管道状结构,实现超光速航行。
四、实验方法1. 实验装置:本实验采用模拟曲速引擎的装置,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能量场发生器:产生能量场,用于激活曲率泡的形成;(2)曲率泡探测器:检测曲率泡的形成和时空扭曲情况;(3)航天器模型:模拟实际航天器,在曲率泡内部航行。
2. 实验步骤:(1)启动能量场发生器,产生能量场;(2)检测曲率泡的形成和时空扭曲情况;(3)启动航天器模型,在曲率泡内部航行;(4)记录航天器模型的航行速度、时间等数据;(5)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曲速引擎的可行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曲率泡的形成:实验结果表明,能量场发生器能够成功产生能量场,并在航天器周围形成曲率泡。
2. 时空扭曲:曲率泡探测器检测到曲率泡内部的时空被扭曲成一个管道状结构,符合曲速引擎的原理。
3. 航天器航行:实验过程中,航天器模型在曲率泡内部航行,记录到航天器模型的航行速度超过了光速。
4.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验证了曲速引擎的可行性。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曲速引擎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巨大的能源需求、辐射问题、操控难度等。
小型超光速发生器的设计方案初探田茂正(贵州印江县新业乡九年制学校555205)摘要:为了论证物理学界关于超光速的假设,以及论证流体场论中有关超光速理论的推导,打破狭义相对论中极限速率的思维桎梏,本文利用了齿轮传动装置,巧妙地论证了刚性实物的超光速实验设计方案。
结论得出:只要齿轮能保证绝对的刚性,那么齿轮的转动速率就会无极限;换句话说:那种认为实物不可能达到光速或超光速的说法应该是不正确的。
超光速实验的最新设计方案,对重新认识当前的整个力学基础,以及完善流体场论,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对宇宙大爆炸理论中的“暴涨模型”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它对21世纪的力学发展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超光速理论;齿轮传动装置;超光速实验设计方案;绝对的刚性;无极限。
The first explores on design project for the smallsuper-light-velocity machineTian maozheng(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of Xinye, Yinjiang, Guizhou 555205,China)Summary:In order to discuss assumption of super-light-velocity for physics-circles,And argue for super-light-velocity theory in the flowing field theory,Breaking theory of the limiting velocity in Relativity,This text made use of the device for gearwheel,To argued skillfully the design project of super-light-velocity experiment for rigid object。
一种利用电磁能产生的共振引力波实现超光速飞行的机器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电磁能产生的共振引力波实现超光速飞行的机器,尤其是一种超光速飞行机器。
背景技术现有常规火箭都无法实现超光速飞行的目标,这给人们的星际旅行带来非常大的不便。
本超光速机器利用电磁线圈发生的低频电磁波,产生的引力波来实现超光速飞行的目的。
电磁线圈发生的低频电磁波产生的引力场的频率很低,这个频率会和宇宙某个黑洞辐射出来的引力波发生共振,进而使电磁线圈周围的产生很大的引力场,同时使电磁线圈周围的空间发生扭曲。
所以,当本机器在这个扭曲的空间中移动1m时,就相当于在正常空间中移动了300000km,这就实现了超光速运动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常规火箭都无法实现超光速飞行的缺点,笔者开发了一种利用电磁能产生的共振引力波实现超光速飞行的机器。
这种机器依靠在通电圆柱型线圈里面高速旋转的矩形线圈发生的低频电磁波产生的引力,来产生引力场,这个引力场产生的引力波频率和宇宙中的某个黑洞产生的引力波频率基本一致,这两个引力波之间产生共振,进而使圆柱型线圈外面的空间发生扭曲。
当本机器在这个扭曲的空间中移动1m时,就相当于在正常空间中移动了300000km,这就实现了超光速运动的目标。
引力波的波长一般较长,频率一般较低。
例如,地球的重力场强度的波长λ=9.3685*10^15(m),频率ν=3.2*10^-8(1/s)。
所以要使线圈产生频率很低的电磁波才能使电磁波形成的引力发生的引力波频率较低。
如图1所示,高压直流电源A负极接电感,电感接圆柱型线圈,圆柱型线圈接开关,开关接高压直流电源A正极,电容接在高压直流电源A正极和负极之间。
接通高压直流电源B的矩形线圈在圆柱型线圈中高速旋转。
如图2所示,矩形线圈位于圆柱型线圈的中部,两者的中心线重合,矩形线圈绕中心线在圆柱型线圈内部高速旋转。
圆柱型线圈产生电场,旋转的矩形线圈受到该电场作用产生磁场,进而产生电磁波。
光子发生器的制作方法光子发生器?这玩意儿可不简单啊!要制作它,那可得好好动一番脑筋。
咱先来说说材料吧,你得找到一些特殊的晶体,就像寻找宝藏一样,可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哟!这些晶体要能在特定条件下发出光子,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然后呢,还需要一些精密的电路元件,这可就像人的神经系统一样重要,得把它们连接得恰到好处,不然光子可出不来哦。
接下来就是组装啦!这可不像搭积木那么容易,每一个零件都得放在它该在的位置,就好像给它们安排座位一样,不能有丝毫差错。
你想想看,要是放错了,那光子还能顺利产生吗?那肯定不行啊!然后就是调试环节啦,这就好比给汽车做保养,得让一切都运行得顺顺利利的。
你得不断地调整各种参数,看看光子的产生情况,是不是够亮,够稳定。
这可不是一次就能搞定的事儿,得有耐心,反复尝试。
哎呀,你说这制作光子发生器难不难?就好像要建造一座微型的魔法城堡一样,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得精心挑选和放置。
不过呢,一旦你成功了,看到那神奇的光子闪烁起来,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啦!就像你辛苦种的花儿终于绽放了一样,那种成就感简直无与伦比。
在这个过程中,可不能粗心大意哦,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让你的努力白费。
就好像走钢丝一样,得小心翼翼,保持平衡。
而且还得有创新精神,不能总是照着别人的方法来,得想出一些自己的点子,让你的光子发生器与众不同。
你可能会问,这值得吗?那当然啦!当你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光子发生器发出那神秘而美丽的光芒时,你就会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不仅仅是一个科技作品,更是你智慧和努力的结晶啊!所以啊,朋友们,勇敢地去尝试制作光子发生器吧!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收获也会让你惊喜不已。
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虽然路途艰难,但登顶后的风景会让你终身难忘。
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
一种低成本的超宽带脉冲发生器设计韩艳伟;唐朝云;刘丽珍【摘要】脉冲发生器是UWB通信中的核心部件之一.为了满足超宽带通信的需求,文中基于双极性晶体管设计了一种可用于OOK调制的低成本超宽带脉冲发生器.电路包括脉冲整形电路和振荡器电路两部分,触发脉冲经脉冲整形电路转换为一个窄脉冲,并输出至振荡器电路的控制级,用于控制振荡.实测结果表明,脉冲幅度达到约2.4V,脉冲频谱中心频率为4 GHz,10 dB带宽可达1.1 GHz.【期刊名称】《电子科技》【年(卷),期】2018(031)007【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UWB;脉冲发生器;双极性晶体管;OOK调制【作者】韩艳伟;唐朝云;刘丽珍【作者单位】广州中海达定位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1400;广州中海达定位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1400;广州中海达定位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782超宽带(UWB)信号,在频谱上与噪声类似,有着保密性好、抗多径干扰、时间分辨率高的优点。
2002年, FCC发布了低功耗UWB频谱规范,允许免授权使用该频段,频率覆盖3.1~10.6 GHz。
此后,对UWB技术的研究和商业应用大量出现,包括:UWB高速通信、精确定位、无损检测等[1-4]。
在很多应用场景中,需要采用电池供电或无电池供电,这必然要求低功耗UWB技术[5-8] 。
UWB脉冲的产生技术是UWB的核心技术之一。
UWB脉冲的性能参数包括:脉冲幅度、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PRF)、脉冲频谱带宽(BW)等。
多种器件可以产生UWB脉冲,包括:CMOS逻辑门电路[9-10]、阶跃恢复二极管[11-12]、雪崩晶体管[13]等。
这些方式用于超宽带低功耗通信都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如逻辑门电路输出幅度较低、雪崩晶体管需要较高的工作电压,另外,通过这些方式直接产生的UWB脉冲含有较大的低频分量,这些低频分量不宜通过微波天线辐射出去。
基于集成电路技术的超短激光脉冲发生器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课题在各领域得以解决,也有许多新的科技逐渐浮现。
其中,集成电路技术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可以将多个功能融合在一块晶片中,从而达到高度集成的效果。
而在激光技术领域,超短脉冲激光器由于其高功率、高精度和高效率的优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基于集成电路技术的超短激光脉冲发生器的设计和研究。
超短脉冲激光的应用领域超短脉冲激光器的时间宽度通常在皮秒或飞秒级别。
由于它的高功率和高精度的优点,超短脉冲激光器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1. 生物医学领域:超短激光脉冲可以用于微创手术或微切割,其切口小并且可以避免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在生物成像方面,超短脉冲激光器可以用于非线性光学显微镜和二次谐波显微镜,使得显微镜的分辨率更高。
2. 材料加工领域:超短脉冲激光可以用于表面微加工、材料切割和成像,加工效率高,对物质造成的损伤小。
3. 通讯领域:超短脉冲激光可以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其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Tbps级别。
基于集成电路技术的超短激光脉冲发生器设计超短脉冲激光器的产生,需要通过调节光谱宽度和频率来实现。
因此,超短激光脉冲发生器的设计必须具备以下主要特点:1. 高效的光学系统:超短脉冲激光器的光学元件是产生超短脉冲的关键因素,包括稳定的谐振腔、放大器和非线性晶体。
2. 超快速先进的电路设计:超短激光脉冲发生器需要非常快速的调节和控制电路来使产生的脉冲更短。
因此,电路设计需要采用超快速的电子元器件,例如高速的压控振荡器(VCO)、快速的开关和高速运算放大器等。
3. 集成电路技术:为了实现高度集成的效果,现今已经采用集成电路技术将多个基本器件融合在单一芯片中,通过复杂的布局设计来实现更高效的超短激光脉冲发生器。
总结基于集成电路技术的超短激光脉冲发生器已经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个高效的光学系统,超快速的先进电路,所有复杂器件之间的有效耦合,以及优秀的晶体等方面的支撑。
小型超光速发生器的设计方案初探田茂正(贵州印江县新业乡九年制学校555205)摘要:为了论证物理学界关于超光速的假设,以及论证流体场论中有关超光速理论的推导,打破狭义相对论中极限速率的思维桎梏,本文利用了齿轮传动装置,巧妙地论证了刚性实物的超光速实验设计方案。
结论得出:只要齿轮能保证绝对的刚性,那么齿轮的转动速率就会无极限;换句话说:那种认为实物不可能达到光速或超光速的说法应该是不正确的。
超光速实验的最新设计方案,对重新认识当前的整个力学基础,以及完善流体场论,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对宇宙大爆炸理论中的“暴涨模型”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它对21世纪的力学发展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超光速理论;齿轮传动装置;超光速实验设计方案;绝对的刚性;无极限。
The first explores on design project for the smallsuper-light-velocity machineTian maozheng(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of Xinye, Yinjiang, Guizhou 555205,China)Summary:In order to discuss assumption of super-light-velocity for physics-circles,And argue for super-light-velocity theory in the flowing field theory,Breaking theory of the limiting velocity in Relativity,This text made use of the device for gearwheel,To argued skillfully the design project of super-light-velocity experiment for rigid object。
The conclusion show that:Only if the gearwheel can guarantee the absolute rigidity,So the wheeling velocity of gearwheel would limitless limit;In other words:It may be incorrect that theory on object can not attains light-velocity or super-light-velocity。
The latest design project of the super-light-velocity experiment,To know current whole mechanics foundation afresh,And prefect the fluid-field theory,These can not neglect it;Moreover,It is helpful to “the soaring model” on great explosion theory of the cosmos,The soaring is what universe was rapidly getting very great;It may have certainly function to promote mechanics development in 21 centuries。
Key phrase:super-light-velocity theory;the device for gearwheel;design project of super-light-velocity experiment;absolute rigidity;limitless limit。
※0引言为了论证物理学界关于超光速的假设,以及论证流体场论中有关超光速的理论推导,本文创造性的设计出一种新的实验方案,企图证明实物的超光速假说。
在研究物质速率的过程中,由于前人认识水平和实验水平的相对有限性,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真空中的光速是物质的极限速率,一切实物不可能达到光速,更不能出现超光速现象。
在这一理论的桎梏下,要提出超光速的理论是很困难的。
虽然在1980年,物理学家古斯(音译)提出了超光速的概念,建立了宇宙膨胀的“暴涨模型”,但他关于“超光速”的概念只是一种假说,未曾得到有力的实验论证;另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NEC研究院由王力俊(音译)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实验中也曾记录到一束光的脉冲,以超光速的速率穿过一个充满铯的腔室,但王的实验受到物理学界的质疑。
因此,物理学界关于超光速的假说和实验还缺乏有力的说服力。
为了找到超光速的有力证据,作者进行了长期的思索后认为:(1)要论证超光速原理,必须设计出超光速实验的实物装置,才能使人们信服;(2)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实物在达到光速或超光速时,其能量无比巨大,由能量守恒定律和现有的技术手段来看,实现实物的光速或超光速是不可能的事情;(3)除非我们敢于放弃现有的物理理论,寻找出另一条巧妙而又有效的办法,使实物的速率逐渐变大,以达到或超过光速;(4)按目前的技术和理论而言,要使实物的运动速率逐渐变大,有两条最有效的途径:一是利用高能加速器对带电粒子进行加速,这种方法虽能使粒子的速率趋近于光速,但却永远不能达到光速;二是利用杠杆传动原理对实物的转速逐级放大,这种办法可能没有速率限制;(5)因此,权衡利弊后发现:要使实物的速率达到或超越光速,只有靠杠杆的传动原理啦!(6)另外,人类现有的技术使得我们无法用直杠杆来达到超光速,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把视线投在曲杠杆上;而曲杠杆包括滑轮和轮轴,单个滑轮和轮轴又无法实现超光速,这就迫使我们去研究滑轮组和若干个轮轴的组合体;(7)由于利用滑轮组实现超光速需要太多的滑轮,从而使装置过于庞大,而且滑轮过多会使摩擦力增大,进而减少实验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权衡利弊后认为:使用若干个轮轴的组合体来实现超光速可能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办法;(8)由于轮轴和轮轴间传动可以借助齿轮来实现,而且轮轴的大小轮都可以做成齿轮的形状,这时的轮轴组合体实际已变成了齿轮组合体。
很明显,这时的齿轮组合体就是齿轮传动装置。
于是,经过上述严密的筛选,使得我们把可能实现超光速的最佳物体,集中体现在齿轮传动装置上。
但是,凭借什么样的齿轮传动装置才能实现超光速呢?这就成了我们思考超光速理论的最后问题。
因此,寻找最有利的齿轮传动装置,以找到超光速的最佳实验,就成为本文探索的最终目标。
在经过多次的失败后,于2004年6月20日黄昏,作者在玩具齿轮的启发下,忽然豁然开朗:既然快速转动的小齿轮B1能通过接触作用带动大齿轮A0缓慢转动,那么反之,缓慢转动的大齿轮A0也能通过接触作用带动小齿轮B1快速转动;如果这个小齿轮B1与另一个大齿轮A1固定在同一根旋转轴①上,则在B1的带动下,A1也应该快速旋转;当这个快速旋转的大齿轮A1又带动另一根轴②上的小齿轮B2时,B2又会以更快的速度旋转;如果又一个大齿轮A2被固定在轴②上,那么,在B2的带动下,A2也会以更快的速度旋转……像这样,一根轴上的大齿轮通过接触作用带动另一根轴上的小齿轮旋转,这个小齿轮又带动固定在同一根轴上的大齿轮旋转……如是持续下去,则大齿轮的旋转速率越来越大,以至于达到甚至超越光速!正是这一思路,使我们从此找到了征服极限速率的理论!为此,作者利用了齿轮传动原理,对齿轮的转动速度逐级放大;最后发现:虽然齿轮的半径很小(R=1cm),但是,到了第十级后,齿轮将以大于2倍光速的速率转动!从而在理论上有力的论证了超光速的存在。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由超光速的假说出发,激活自己的思维,并且结合自己在流体场论中有关超光速的推导,大胆放弃、分析和想象,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最后发现了超光速的论证方法。
结论认为:刚性齿轮的转速从理论上来说是没有极限的,实物达到光速或超光速是完全有可能的!那种认为光速是一切物质的极限速率的说法可能是错误的。
(这里之所以不敢肯定,是因为在没有良好的实验条件下,科学界不应该有最新真理的裁判官!!!)超光速实验的理论发现,对于重新认识相对论力学、完善基础力学,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它也有力地论证了流体场论中关于超光速的推导,为21世纪的力学革命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它对宇宙大爆炸理论中的“暴涨模型”是一个最有力的支持;它首次提出了突破时空束缚的最新观点(实物的超光速论),为人类最终研制超光速飞行器作了不可忽视的理论探索!人们对力学的认识也必将由此进入另一个崭新的天地!?1实验设计及原理分析如图,矩形方框是垂直于纸面的薄金属板(厚度为2mm),共有13根互相平行的由细金属棒制成的旋转轴;每根轴上都固定着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轴与齿轮的平面垂直;并且大齿轮的半径为10mm ,厚度h=0.5mm ,大齿轮的齿数D=100齿,小齿轮的齿数d=10齿;每根轴上的大齿轮必与另一根轴上的小齿轮有效接触,以便传动;由于每根旋转轴的大小一样,大齿轮的形状完全相同,加上小齿轮的齿数均等,因此由齿轮传动原理:i = D/d =ωd /ωD ……(1.0)可知:两个相互接触的齿轮,大齿轮的齿数D 是小齿轮齿数d 的几倍,则小齿轮的转速ωd 必是大齿轮转速ωD 的几倍。
于是,当D=100齿的大齿轮转1周时,d=10齿的小齿轮会转10周;也即说:相互接触的两个齿轮,小齿轮的转速是大齿轮转速的10倍。
假定旋转轴和旋转轴承之间没有摩擦,相互接触的两个齿轮又接触良好(既不松也不紧),并且假定这个装置(包括轴、轴承和齿轮)具有绝对的刚性;绝对刚性的含义是说:AB○12 ○11 ⑩ ⑨ ⑧ ⑥⑤④③②①○不管用多大的力,或是齿轮旋转得多么快,装置都不会发生变形。
于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当○0轴上的大齿轮○A0在单位时间内转1周时,○1轴上的小齿轮○B1必定会转10周,因而固定在○1轴上大齿轮○A1也要旋转10 周;也即说,○A1的转速ω1是○A0转速ω0的10倍;又大齿轮○A1与○2轴上的小齿轮○B2相接触,由前面的齿轮传动原理可得:小齿轮○B2必然旋转100周,因而与○B2在同一根轴上的大齿轮○A2也要转100周;也即是说,○A2的转速ω2是○A1的转速ω1的10倍,因而ω2也必然是ω0的100倍……以次类推,可知:旋转轴○n上的大齿轮○An的转速ωn必是ω0的10的n次方倍,即ωn=ω0×10 n……(1.1)于是可得○n轴上大齿轮○An和○0轴上的大齿轮○A0间的线速度关系V n=V0×10n……(1.2)假定○0轴上的大齿轮○A0的转速V0=1r/s(转/秒),由于所有大齿轮的半径R=1cm,则在单位时间(1s)内,V0=1r/s=2ЛR/s=2Л×10-2m/s;于是,○An轴上的大齿轮的转速 V n=2л×10-2×10 n m/s =2л×10 n-2m/s取л=3.14,则当n=10时,必有V10=6.28×108m/s>2×(3×10 8m/s)=2C其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