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近代国家观念的初步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335.00 KB
- 文档页数:20
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中国的国家主义思潮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国家的崛起。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国家主义兴起的背景近代中国的国家主义思潮在西方工业革命、列强入侵以及中国内部的社会动荡背景下逐渐兴起。
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持续遭受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屈辱,国家的独立和民族尊严受到强烈的挑战。
这使得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华文化的衰败和中国社会的软弱,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思想体系,来振兴国家、实现国家的富强。
二、国家主义思潮的思想基础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西方的启蒙思想、民族主义等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
启蒙思想在18世纪兴起于欧洲,倡导理性、人权和法治等观念,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近代国家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则强调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认为只有民族的团结和独立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这些思想的传入深深地触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弦,他们开始认识到中国国家的弱小和落后,追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的理想。
三、国家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孙中山。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提出了“兴中华,恢复民权,建设民国”,倡导了国家主义思想,号召民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孙中山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以及中国现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孙中山,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还有其他重要的代表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积极推动了国家主义思潮的发展和传播。
康有为强调“君权即国权”,提倡君主立宪和法治,主张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来振兴中国。
梁启超则强调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四、国家主义思潮的影响与启示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首先,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为中国人民唤醒了民族意识和自豪感,推动了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浪潮,并最终取得了国家独立和解放。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涵盖了近代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国家观念从最初的模糊概念逐渐形成,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
本文旨在对这一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特点,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社会变革和历史演进的反映。
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面临着内外交困、社会动荡等各种挑战,因此国家观念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中国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在西方现代国家观念的介入下,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统一的整体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和探索。
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政治上,中国社会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衰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这些历史事件都对国家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使国家观念成为理解和适应这一过程的重要工具。
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和融合,也使得国家观念逐渐具备了独特的特点和内涵。
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它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过程,在实践中经历了多次的试验和调整。
其次,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步由模糊的概念转变为更加清晰和具体的理论框架。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和实践位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通过对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及其背后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国家观念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更有针对性的探索和努力。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分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因素,并对其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我们全面理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论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摘要:在近代动荡、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国内双重矛盾的影响中,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萌芽的初现阶段,民族资产阶级对西方近代国家观念的推进发展阶段,以及最终的形成确立阶段。
由于它的发展和形成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的,因此带着一定的时代背景特点,其最终的形成和确立,对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过程;时代背景;影响近代的中国,是一个经历巨大考验与变化的国家,在清政府日渐腐朽时部分有识之士则在西方的文明与船坚利炮的冲击下,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思想的转变,对王朝与国家的相关概念也开始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向社会传播他们所学到的新思想。
随着人们对西方近代国家文明的认识逐渐加深,旧的传统王朝“天下”观念开始逐渐被打破,国家和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并最终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的近代化国家观念。
一、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从根深蒂固的古代王朝“天下”的国家观念,转换到以“民”为主的近代国家观念,是中国国家观念在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突变,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现阶段,传统国家观念的打破“天下”的传统国家观念,自封建王朝时代以来就深深根植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家就是以当朝帝王为中心,以边缘地带为附属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的天朝大国。
直到自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盲目态度,仍然固步自封的大清王朝被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进攻的时候,人们才被迫重新开启了对世界的认知。
虽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天下”的王朝国家观念,使人们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以及中国之外的世界。
然而,对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些概念在条约签订时,并没有被清王朝所意识到,仅把条约视为“权衡之计”而无动于衷。
但是,面对列强的种种侵略,当时的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冲击了,使得他们开始正视世界,将自己所学习到的西方知识和理念,著书立说,向人们展示真实的世界面貌。
如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给人们介绍了世界地图板块的基本构成,以及各大洲的基本情况,魏源则在《海国图志》中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进行了描绘,这些著作的出现为当时的人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所处的世界位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发。
近代国家观念形成分析论文国家是现代政治制度建立的基础和核心,而国家观念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对于一个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
本文将从近代国家观念的源流、演变和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近代国家观念的源流近代国家观念与国家形成过程紧密相连。
在欧洲,近代国家观念来源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人文主义,主张人的思想自由和个性自由,为后来的国家民族意识开辟了道路。
宗教改革运动则是倡导信仰自由,将个人的信仰权利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两个运动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甚至是革命的理念。
在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源流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封建科举制度的逐渐崩溃,这导致了官员权威的严重削弱,加上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意识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保护国家的利益;第二个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引发了一些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和政治秩序的反思,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制度理念,比如说民主、宪政、法治等。
二、近代国家观念的演变近代国家观念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启蒙理性主义阶段、民族主义阶段和现代化国家意识阶段。
1. 启蒙理性主义阶段启蒙理性主义阶段是近代国家观念的发轫阶段,其特征是弱化神权和封建专制,强调人的自由和理性。
这一思想在欧洲和美国广泛传播,影响了后来的法治、民主、人权思想。
2. 民族主义阶段民族主义阶段是近代国家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征是以民族作为国家的核心,追求民族独立和民族自豪感。
从17世纪末开始,欧洲各国出现了一股民族主义的风潮,其中法国大革命是民族主义的高潮。
在亚洲和非洲,民族主义也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3. 现代化国家意识阶段现代化国家意识阶段是近代国家观念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特征是国家现代化的理念。
在这一阶段,国家不再是简单的政治实体,而是社会组织、经济体系和文化场域的整体。
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作者:张慧芳来源:《卷宗》2013年第11期摘要: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是国家历史形态的分水岭。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体系,影响了历代王朝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政策。
从王朝天下到民族国家,华夷之辯,魏源“师夷”思想的现代意蕴,它依据“世界历史”的视野,提出了与文化中国“判然异趣的近代中外文化观,构建起“主权中国”理念的源头价值,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近代性的外交思路。
关键词:国家观;民族国家;近代国家观念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直到近代民族国家首先在欧洲兴起,而那时的中国并无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只有夷夏观念。
中国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存在,对立阶级在缓和、冲突中相持了几千年。
这自然而然形成了当时人们的国家观念。
直到清朝社会中晚期,封建社会已走入群途末路时,仍自居“天朝大国”的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知之甚少,盲目自大,致使传统的国家观念并未改变,但世界形势的发展已不允许中国继续走“小国寡民”的休闲生活。
鸦片战争中英军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华帝国腐朽的大门,引起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亦使讲究礼仪道德的天朝失去了往日“协和万邦”、“宾服蛮荒”的威严,传统的封建文化已无法阻挡西方文化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滑向了丧权辱国的深渊,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的有识之士,通过著书立说,使中国人对世界、对自己有了新的,较为准确的看法与认识,推动着近代国家观念的酝酿和萌芽,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了当时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气候物产、文化教育制度、交通贸易、民俗风情等,其中有十七卷着重介绍欧洲各国,分析英国强大的原因,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和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各国的概况,这些书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世界大势及各国状况,第一次把“天下”的概念建立在近代地理科学的基础上,正如姚莹所说:“四海万国俱在目中,足破数千年茫昧。
”(1)中国人为我独尊的传统国家观念被打破,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以及向西方学习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开始了中国人在认知上由天下转变为国家的艰苦历程。
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演变作者:孙海宁来源:《祖国》2019年第11期摘要:近代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是传统制度瓦解和国家不断前进的过程。
在古代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国家”的概念,而传统的天下一家的观念一直是主要的意识形态。
在晚清时期,中国逐渐从封闭的天朝国家转变为现代民族独立的国家。
本文介绍了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意义以及经验教训,对于当前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近代中国; ;国家观念; ;演变中国的近代,内忧外患,国家在一片混乱之中。
由于受到国内外统治者的双重压迫,广大农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各种起义反抗接连不断。
与此相反,欧美等国在19世纪之后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新兴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他们不断在海外开拓殖民地,贫穷而落后的中国成为各个国家蚕食的对象,中国一步步丧失了国家主权,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学东渐”影响下,新一代知识分子不在安于现状,积极救亡图存,立志改变中国,争取独立。
中国人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对国家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传统的国家观念不复存在,新的先进的国家观念开始慢慢形成。
一、近代新的国家观念的形成(一)近代国家观念的萌发近代的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世界-天朝观”是人们的主导思想,是清政府抵御西方国家的制度基础。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开始肆无忌惮地入侵,中国遭受着外国侵略和国内战争的双重折磨,此时,近代民族国家的观念开始初步萌芽,国家意识逐渐跌到谷底。
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天下观”支撑体系開始发生变化,中国文化传统的优越感在人们心中消失殆尽,中国逐渐开始从封闭自大的天朝之国转变为追求民族独立解放的国家。
鸦片战争后,“天朝上国”观念发生了动摇,中国一跃变成被列强分割蹂躏的“香饽饽”。
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风雨飘摇,社会结构和体系发生剧烈震荡,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传统的封建文化被西方文化激烈冲击,在与社会现实重重矛盾的摩擦中,打破了传统中国中心主义思想中的国家意识和观念。
每次看到奏国歌升国旗的场面时,我总会热血沸腾,一种自豪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是因为我爱我的祖国,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相信大家也会有这种感受。
而这种思想从产生到被广泛接受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简述一下近代中国人国家观念一步步增强的过程。
首先,说一下什么是国家,国家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恩格斯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咱们今天不去说这些拗口的概念,就谈谈我对国家的理解,我理解的国家就是生活在这个国中的人民共同的家,大家相互依靠,荣辱与共,那么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应该如何对待这个家呢?首先,要认同他,家虽穷,终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我最终的归宿。
其次,如果有人企图破坏这个家,那家庭里的每个成员自然应当团结起来,承担起保卫他的责任。
今天在我们看来这都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古代人却不这么认为。
下面回到1860年的中国,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对中华文明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联军撤退后,中国的老百姓来到了圆明园,他们来圆明园干什么呢?救火?救人?都不是。
人们争先恐后地把建筑材料搬回家,搜罗被联军遗漏的宝物,他们心里就没有国家这个概念。
国民愚昧到了这种程度,哪有不亡国的道理。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为什么说好男不当兵呢?保家卫国不是很好嘛,但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当兵是一种很不被看好的职业,古代有一种刑罚,叫做发配充军,守边疆便成了犯人的专利。
再到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征兵方式,叫做抓壮丁,可以看出人们对当兵这一职业的排斥。
抛去当时当兵待遇等客观因素不讲,人们不愿意当兵,因为他们看不出当兵的意义在哪里,拼死拼活地打仗为了什么。
百姓连当兵都不愿意,更不可能主动去保家卫国了,于是在侵略者到来时,人们的做法就是躲在家里,对外面的事情不管不顾,抵抗似乎成了政府的特权,而政府是怎么做的呢,大家都很清楚。
第31卷第2期2019年4月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Vol.31No.2Apr.2019晚清国家观念的初步形成王媛(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被打破,随着与西方交往的日益密切,一些士大夫开始逐渐形成了近代国家观念。
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90年代前,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的国家观念处于传统“王朝”国家观念向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转变,有维护国家主权意识,但主权意识又不甚清晰,国家观念并不全面,是一个从萌芽到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时期。
从这一时期三个重大事件——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和中法战争中便可见一斑。
关键词:晚清国家观;初步形成;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5X(2019)02-0061-07DOI :10.16595/j.1671-055X.2019.02.011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concep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Wang Yuan(College of Humanities,Yunn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000,China)Abstract:After the Opium War,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ew of the world was broken,and with the close contact with the West,some literati and officials began to form the modern concept of state.From the Opium War to the before the 1890s,China ’s modern concept of state was initially formed.During this period,the con ⁃cept of state was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dynasty ”to the concept of modern nation-state,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state sovereignty was preserved,but the consciousness of sovereignty was not very clear,and the concept of state was not comprehensive,and it was formed from the bud to the initial stage.And a period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The three major events of this period,the Opium War,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China-French War,it can be seen.Key words:the state view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formed preliminary;the Opium War;the China-French War;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收稿日期:2018-12-05作者简介:王媛(1994-),女,安徽宣城人,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历史过程。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影响了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国家观念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所谓国家观念,是指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归属、责任和使命的理解和感知。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家观念的演变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晚清时期,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侵略和国家动荡的危机。
这种危机使得一些思想家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发展方向,努力在中国社会中培养和推广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国家观念逐渐发展并与现代化进程相互影响。
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近代国家观念的培育阶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现代国家观念的塑造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对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近代国家观念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挑战。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和战争,这些事件对国家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国家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中华文明观念到近代的爱国主义观念,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观念,不同的国家观念在不同的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总之,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历史过程。
通过对中国国家观念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国家意识的塑造。
同时,对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建设的意义与启示。
在接下来的章节,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并分析影响中国国家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以及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特点和对中国未来的意义与启示。
浅议中国近代国家意识的产生浅议中国近代国家意识的产生浅议中国近代国家意识的产生2015-06-26历史论文浅议中国近代国家意识的产生浅议中国近代国家意识的产生河南省鹿邑县教师进修学校张国宁到了近代,面对蜂拥而来的西方各国,中国社会开始从天朝至上的同心圆结构坠落到一个民族林立的全新体制中。
在强大的各国列强前,中国社会开始认识到原来“天下”并不属于中国,而中国却属于“天下”,而且是“天下”中比较落后的一个国家。
中国人也开始知道了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等一大批西方国家的存在,逐渐这些国家名字及其所代表的含义开始在中国社会意识中变得清晰有别。
在这种对“他者”的辨别吸收过程中,中国的社会心理潜移默化的完成了对“自我”的体认。
文化;国家;他者“中国”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周朝,“先秦时期的典籍如《尚书》、《诗经》、《管子》、《墨子》、《孟子》、《庄子》、《列子》、《吴子》、《礼记》、《国语》、“春秋三传”中,均有“中国”一词”。
“据有人考证,在现存的五十三种先秦时期的典籍中,提到“中国”一词的共有25种,凡178次。
”“中国”的初始意义指的是中央之国,如周朝以分封制立国,各分封国按照亲疏远近由里向外成辐射状分布,最里层为周,这时“中国”主要指周天子的京畿区域,或者周天子的都城,这里“中国”主要从地理范畴进行定义的,当时“中国”的基本含义指的是地理学上的区域概念。
后来随着历史发展,“中国”衍生了另外一种文化象征,如古代中国周边环布着众多少数民族政权,这些政权并不信奉儒家学说,也不受儒家教义的束缚,因此,对于生活在中国腹地且以儒家文化为社会主导的人们而言,他们称自己为“中土”人或“中国”人,这时候,“中国”实际代表了一种文化内涵和象征,从而使“中国”又成为“天下”文化中心的代名词。
总之,“中国”一词无论表达哪一种含义,都带有“中心”的色彩,一为地理上的中心,另一为文化的中心。
中国中心观因周朝的分封制被确立,随着分封制的结束,儒家文化开始独尊,“中央之国”的天下中心观得到巩固。
论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一近代中国社会,内忧重重,矛盾纷起.政治上,统治机构得腐朽堕落,官吏得横征暴敛,频繁得天灾人祸以及土地得高度集中,使农民生活困苦,甚至无立锥之地,被迫奋起抵抗.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以及云南、四川、台湾、两广、山西、湖南等地起义,此起彼伏,风起云涌.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更将农民起义推向高峰,引起清政府与广阔士绅阶层得极大恐慌.经济上,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得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得格局,因帝国主义得入侵而逐渐解体.一部分拥有财宝得地主、官僚、商人开始投资于新式工业,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进展.但同时,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得双重盘剥,使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不到应有得爱护与进展,引起新兴资产阶级得不满.他们“于万死中求一生,惟盼望有善良之政府,实行爱护产业之政策,庶几有所怙恃而获即安.”[1](p5 )要求建立适合资本主义进展得新型国家得呼声越来越高.同时,西欧及日美各国在19世纪以后,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工业革命得发生,使其经济持续高速进展.他们野心勃勃地在世界各地开拓殖民地,地广人多而贫穷落后得中国就成为其追逐得目标.先进得炮舰撞开了中国紧闭得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帝国主义一步步地陷中国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在这亡国灭种得危险时刻,建立一个什么样得国家,才能“富国强民”,不受列强欺侮,就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考虑与探究得咨询题.内忧外患使在“西学东渐”妨碍下得新一代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救亡图存”、改变中国得迫切性.WcOm他们介绍大量得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中国,强烈揭露抨击清政府得腐败,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人中引起非常大反响.如严复翻译大量外国政治书籍,对封建制度提出尖锐批判,他介绍得学讲“自有左右舆论之势力”[3];梁启超、杨度等人创办刊物,揭露清政府“关于内惟知窃财,关于外惟知赠礼,人民之生命财产,非其所咨询”得真实面目[4],认为“苟欲救之,舍立宪外,既无他策”[5];而孙中山更为大胆地提出:“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效法美国总统选举,废除专制.”[6](p226 )在他们得大力宣传下,“自由民权之讲,膨胀于国民之脑中,莫不愤慨于国权之衰弱,而切齿于政府之腐败者.”[7] 中国人得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关于国家得认识较以往亦有所不同.旧得传统国家观念被打破,而新得近代化国家观念则在孕育和形成中.二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得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一)传统国家观念得打破及近代新国家观念得萌芽“国家是社会在一定进展时期上得产物;国家是表示:那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得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得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得阶级,不致在无谓得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毁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得力量,这种力量应该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得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得同时日益同社会脱离得力量确实是国家.”[8](p194)中国在“家天下”得封建时代,皇帝作为国家得最高统治者而存在,对立阶级在冲突、缓和中相持了几千年.汉唐盛世得繁荣业绩,使庞大得中国在人类历史上灿烂夺目、独领风骚.这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当时人们得国家观念;中国是天朝大国,其他国家均是其藩属;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再与他国贸易.对世界上其它国家知之甚少,盲目自大.到了清朝,封建社会已走入穷途没路,专门是中晚期,千疮百孔,积弱积贫,但传统得国家观念并未改变.面对西方得冲击,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企图过“小国寡民”得休闲生活.但世界形势得进展已不同意它接着照旧路走下去了.“与外界完全隔绝是保存旧中国得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得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得时候,接踵而来得必定是解体得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得木乃伊—接触新奇空气便必定要解体一样.”[9](p247)1840年得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辰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得总理衙门,其差不多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10](p55 )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理应有得全国性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得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清政府也仍不具有主权观念.外国为了把清政府“牢靠地和西方缚在一起”,使之“欲退不能”,[11](p222—223)敦使中国遣使出国.清政府认为“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于为难,用国外人为使,则概不为难.”[12](p27)1868年,任美国人蒲安臣为出使欧美各国得钦差,聘英国翻译官柏卓安(j·m·brown)为“左协理”, 法藉税务司德善(e·de·champs)为“右协理”,组成一个三十人得大杂烩使团.蒲安臣在访咨询期间,违反国际惯例,于1868年7月28日“擅自单独”[13](p214)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w·h·seward)缔结“由西华德拟定得”[11](p227)《中美续增条约》,取得在中国招华工及设立学堂得特权.而清政府难道承认和批准了此条约,这是人类外交史上得旷古奇闻,是中国得奇耻大辱.令人欣慰得是中国怎么说还有一批有识之士,他们受外敌入侵得刺激,开始面向世界,著书立讲,将整个世界展现于人们面前,使中国人对世界、对自己都有了新得、较为正确得看法与认识,推动着近代国家观念得酝酿与萌芽.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了当时世界各要紧国家得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教育制度、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等,其中有17卷着重介绍欧洲各国,分析英国强大得缘故,同时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得观点.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介绍了有关地球得差不多知识和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各国概况,对欧美国家着墨更多,其中还涉及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得情况.这些书从不同角度描绘世界大势及各国状况,对中国产生非常大妨碍.中国人唯我独尊得传统国家观念被打破,认识到了中国得落后以及向西方学习得必要性和迫切性.专门是一批新兴得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各自提出了救亡图存,建立民族民主国家得观点和方案.(二)近代各种国家观念及其主流得产生外敌得入侵,激起了中国人得爱国热情,从太平天国运动、反洋教斗争到义和团运动,汇合成反帝爱国运动得巨流.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更具有先进性,在这一爱国潮流中勇居前列,做出了瞩目成绩.民族资产阶级是伴随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进展而产生得,但外国资本得排挤及清政府得压制使他们步履维艰.上海商务总会讲:新式工商业者阅“数十年之经历,可为艰难备尝矣.其中颠顿狼狈,时起时仆,佹得佹失.通盘计算,幸胜之日少而败绩之日多”[14].再加之“我民族今日权利尽失,疲靡忝茧,‘支那人’三字为地球上可嫌可恶之名词”[15].为了摆脱帝国主义侵略,进展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活跃于政治舞台,呼喊奔跑,盼望能建立一个独立得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但由于出身、地位不同,民族资产阶级又分为上层与中下层,而他们得国家观念也相应地有所不同,各有千秋.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多与清政府联系紧密,拥有雄厚得资本,因此,更具有保守性.他们主张以上书、请愿、宣传等方式,在保留封建君主得基础上,通过改造清政府,召开国会,制定宪法,建立责任内阁.同时进展实业与教育,培养民智、民德、民力,使群众逐渐具备“国民资格”,过渡到民主立宪,建立民主国家.这一派以张謇、汤寿潜、汤化龙等人为代表,借日俄战争中日本胜利之机,在国内掀起长达六年得立宪运动,动员起广泛得民众力量给清政府施加压力,以期实现自己关于建立新式国家得主张.但他们得失败,却证明了君主立宪制在中国实行得非现实性.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更深,其改变现状得要求也更迫切和强烈.他们主张革命排满,推翻清王朝,消灭君主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得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在革命派内部,由于阶层、集团不同,对清政府得压迫感受不同,对各族人民了解程度不同,在“反满”咨询题上产生分歧.有一小部分人受汉族正统观念及西方单一民族国家妨碍,认为“一国之内不容有二族”[16],宣扬大汉族主义.如章炳麟在《排满评议》中讲:“举一纲而众目张,惟排满为其先务.”“光复中国之种族也,光复中国之州郡也,光复中国之政权也.”[17]汪精卫认为:“吾汉族,非排满则其政治能力亦固无伸张也耶.”[18]他们混淆了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得界限,误解了“反满”得真正内涵.实质上,“反满”是为了救国,为了反对帝国主义.“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百倍于满洲.”但为了“无使清人,百人协以谋我”,[19]就应该摧毁帝国主义能够“擒之纵之威之胁之,为所欲为”[20](p61)得工具——清政府.孙中山作为革命派得代表人物,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得民族主义观点.他得观点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得主流思想,同时通过与立宪派及革命内部非主流思想得论争,逐渐被国内广阔民众所同意.他讲:“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族得人便要排斥他.”“我们并不恨满洲人,只恨害汉人得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得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6](p325 )孙中山得民族主义为反满——独立——平等,即反对满清政府,用资产阶级共和国取代君主专制之清朝,建立一个不受外国操纵得主权国家.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际上与各国处于同等地位,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正如他在同盟会宣言中所讲:“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得国家.”[21](p68—70)孙中山得这种国家观念,根源于他关于国家得认识.他认为:“国家是基于自然力(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适应等)天然进化而成得民族(或单一得或结合得),通过武力所造成得团体.”[22](p590)“国家是人人一辈子死所在得地点.国家得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22](p498)“只要改造人心,除去人民得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得基础革新.”建立了三民主义国家,就达到了“人类进化之极则.”[22](p498)(三)近代国家观念得差不多确立革命派发动起义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得事实,证明了其国家观念得可行性与正确性,从而使国内人民深信共和,拥护共和.即使与革命派有分歧得立宪派也尽弃前嫌,加入共和国得行列.而某些封建主义分子复辟帝制得幻想,也在共和国得海洋里化为泡影.共和国得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逆转得历史潮流.在人们心中,中华民国将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而立于世界,不再遭受侵略与压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第一条、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不.”[23](p30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讲:“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持和平主义与我友邦益增睦谊,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不同.”[23](p17)中国在国际上要求与他国地位平等,独立自主,享有主权,在国内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享受同等权利与自由得近代国家观念差不多形成.尽管,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局限性,仍然承认革命前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及所借之外债,让与各国之种种权利,同时爱护各国在华人民之生命财产,[23](p20)对帝国主义有一定妥协, 但在外交方面,却表现了其主权观念得加强.例如,在1919年得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向大会提交了几项讲帖:要求胶澳租借地、胶济铁路及德国所有他项关于山东省权利之直截了当归还得讲帖;要求废止一九一五年五月二十五日条约换文事之讲帖;中国盼望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租界、关税自由权之讲帖.[24](p5—27)对争回中国之主权提出正当要求.在山东咨询题上,对和会得决定提出抗议:“要知山东咨询题,关于四万万人民以后之幸福,而远东之和平与利益皆系因此也.中国代表认为,对三国会议对山东咨询题之解决方法,提出正式抗议,乃其职责也.”[25](p319—321)同时,在国内人民反帝反封建得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代表团最终拒签和约,声明:“媾和会议,关于解决山东咨询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义务,不能签字,中国全权愿竭诚布除,静待世界公论之裁判.”[25](p352—353)这是中国代表第一次在损害国家主权得条约上拒绝签字,表现了中国人主权观念得加强以及近代国家观念得成熟.三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得形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得妨碍.(一)中国政府为了争取国家独立自主,通过外交途径争回大量因不平等条约而丧失得国家主权.北京政府时期,外交部在一些世界性外交家顾维钧、颜惠庆等得带领下,为国家得利益坚韧地推行收复权利得工作,取得了非常大成功.如在1921—1922年得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迫使日本同意撤出山东、英国归还威海卫,九个强国宣布将尊重中国主权,让关税提高至5%,还订立了关税最终自主和废除治外法权得条款.1924年,在中苏协定中,使俄国放弃治外法权及在天津、汉口得租界和庚子赔款.南京政府在1928年又宣布拥有关税自主权.[26](p298)强烈得民族感和国家主权观念得进一步加强与深化,使外交家们为了中国得独立与各帝国主义国家周旋,进行艰难得谈判与争取,收回了大量国家利权.尽管中国政府得这些外交活动,并未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得操纵,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得状况,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得损失,同时产生了巨大得社会妨碍和国际妨碍,从而使中国在国际上得声誉与地位渐高.(二)自由、民主、平等观念在中国民众中得普及和同意,对统治者得独裁行为有一定抑制作用.辛亥革命后,各地军阀混战割据,国家政权四分五裂,统治者又大搞独裁,企图破坏共和.但由于近代国家观念已形成,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广泛地存在于中国民众之中,使其并不敢明目张胆地公开行动.“在1916—1928年时期得大部分时刻内,北京政府在1912年临时约法得基础上进行工作.”[26](p293)其先后颁布得《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9年8月12日)、《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25年12月11日)等几部国家全然法,在国体、人民权利等方面都继承了《临时约法》得差不多精神,规定在共和政体下,使人民享有一定得权利和自由.尽管这些宪法条例在政局混乱得中国并不能真正得以实现,只是统治者掩盖其独裁行为得一面遮羞布,但其存在,却使统治者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推翻共和、恢复帝制来满足自己为所欲为得愿望,只能通过召开国会以使其要求合法化.而共和制下总统、总理、议会之间得斗争,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总统得权力,对其独裁专权有所限制.因此,能够讲,中国民众近代国家观念得根深蒂固,对中国社会政局也产生了非常大妨碍.中国近代,由于内忧外患,使一切有爱国心得中国人都在惨痛得事实面前猛醒,民族意识高涨,掀起了轰轰烈烈得反帝反封建得民族民主运动,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列宁讲过:“在全世界上,资本主义完全战胜封建主义得时代,是同民族运动联系在一起得.”“建立最能满足现代资本主义这些要求得民族国家,是一切民族运动得趋势”.[27](p508-509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也正是随着民族民主革命得进展逐渐孕育形成,同时反过来又促进了民族民主运动得进程.尽管,这种国家观念还有许多不完善得地点,关于国家得认识也有不正确得方面,但较之传统国家观念怎么说已有了非常大进步,具有了近代化得色彩与本质,代表了一个时代得特点,表现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得进展与转变,同时产生了巨大得国内国际妨碍,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得意义.【参考文献】[1]张孝若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4[m]香港:龙门书店,196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3]胡汉民述侯官严氏最近政见[j]《民报》,(3)[4]杨度《中国新报》序[j]《中国新报》,(1)[5]梁启超今日救亡之法论[j]《中外日报》,1907—09—01[6]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7]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今后之政党[m]《新民丛报》, (9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5卷[m]北京:故宫博物院,民国十九年[11]刘培华近代中外关系史: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2]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51卷[m]北京:故宫博物院,民国十九年[13]马士中华帝国外交关系史: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8[14]《申报》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七日[15]阙名论中国之前途及国民应尽之义务[j]《湖北学生界》,(3)[16]余一民族主义论[j]《浙江潮》,(3)[17]《民报》第21卷第8号[18]蛰伸论满洲虽欲立宪法而不能[j]《民报》第1号[19]章太炎革命军约法回答[j]《民报》第22号[20]无名氏义和团有助于中国讲[a]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60[21]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3]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8卷[c]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4]外交公报[a]1919,(8),程道德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5]王芸生六十年得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1[26]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7]列宁论民族自决权[a]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