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 格式:doc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执业助理冲刺金题中医妇科学第六章:带下病1.下列各项ꎬ不属带下过多脾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ꎬ无臭气ꎬ绵绵不断B.面色白或萎黄ꎬ四肢倦怠C.纳少便溏ꎬ四肢浮肿D.五心烦热ꎬ失眠多梦E.舌淡胖ꎬ苔白ꎬ脉细缓2.下列各项ꎬ不属带下过多肾阳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带下量多、质清稀如水ꎬ终日淋漓不断B.腰酸如折ꎬ小腹冷感C.小便频数清长ꎬ夜间尤甚ꎬ大便溏薄D.畏寒肢冷ꎬ面色晦暗E.烘热汗出ꎬ头晕耳鸣3.带下过多脾虚证的治法是A.健脾益气ꎬ固涩止带B.健脾益气ꎬ清热止带C.健脾益气ꎬ升阳除湿D.健脾益气ꎬ清热利湿E.健脾益气ꎬ除湿止带4.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的治法是A.清热泻火B.清热解毒C.利湿解毒D.清热利湿E.清热止带5.下列各项ꎬ不属带下过少血枯瘀阻证临床表现的是A.带下过少ꎬ甚至全无ꎬ阴中干涩ꎬ阴痒B.面色无华ꎬ头晕眼花ꎬ心悸失眠C.面色晦暗ꎬ畏寒肢冷D.经行腹痛ꎬ经色紫暗ꎬ有血块ꎬ肌肤甲错E.舌暗ꎬ边有瘀点瘀斑ꎬ脉细涩6.患者自诉三天来带下量多、色白、质黏腻ꎬ呈豆腐渣样ꎬ外阴瘙痒ꎬ胸闷口苦ꎬ小便短赤ꎬ舌红ꎬ苔黄腻ꎬ脉滑数ꎮ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五味消毒饮B.完带汤C.苓桂术甘汤D.知柏地黄丸E.止带方7.患者ꎬ女ꎬ27岁ꎬ已婚ꎮ近几个月来带下量多、黏稠、色黄ꎬ胸闷心烦ꎬ纳少便溏ꎬ舌淡红ꎬ苔黄略腻ꎬ脉细ꎮ其治法是A.清热利湿止带B.健脾利湿止带C.健脾益气止带D.清热解毒止带E.补肾健脾止带8.患者ꎬ女ꎬ32岁ꎬ已婚ꎮ带下量多、色淡黄、质黏稠ꎬ无臭气ꎬ面色萎黄ꎬ四肢不温ꎬ舌淡ꎬ苔白腻ꎬ脉缓弱ꎮ其治法是A.清热解毒除湿B.清热利湿止带C.温肾助阳ꎬ涩精止带D.滋阴益肾ꎬ清热祛湿E.健脾益气ꎬ升阳除湿9.患者近半年来带下量少ꎬ阴中干涩ꎬ阴痒ꎬ面色无华ꎬ头晕眼花ꎬ心悸失眠ꎬ神疲乏力ꎬ经行量少ꎬ色紫暗ꎬ有血块ꎬ下腹有包块ꎬ舌质暗ꎬ边有瘀点瘀斑ꎬ脉细涩ꎮ其治法是A.补血益气ꎬ活血化瘀B.滋补阴血ꎬ活血化瘀C.补血益精ꎬ活血化瘀D.补血填精ꎬ破血下瘀E.补血益气ꎬ破血下瘀(10~11题共用备选答案)A.知柏地黄丸B.萆薢渗湿汤C.完带汤D.补中益气汤E.右归丸10.治疗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ꎬ应首选的方剂是11.治疗带下过多脾虚证ꎬ应首选的方剂是1.D2.E3.C4.B5.C6.E7.A8.E9.C 10.A11.C1.【解析】带下过多脾虚证的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ꎬ或带如涕如唾ꎬ绵绵不断ꎬ无臭ꎬ面色白或萎黄ꎬ伴四肢倦怠ꎬ脘胁不舒ꎬ纳少便溏ꎬ或伴四肢浮肿ꎬ舌淡胖ꎬ苔白或腻ꎬ脉细缓ꎮC项五心烦热ꎬ失眠多梦属于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的临床表现ꎮ7.【解析】由题干带下量多、黏稠、色黄ꎬ胸闷心烦ꎬ纳少便溏ꎬ舌淡红苔黄略腻ꎬ脉细ꎬ诊断为带下过多湿热下注证ꎬ治法是清热利湿止带ꎮ8.【解析】由题干带下量多、色淡黄、质黏稠无臭气ꎬ面色萎黄ꎬ四肢不温ꎬ舌淡ꎬ苔白腻ꎬ脉缓弱ꎬ诊断为带下过多脾虚证ꎮ因为脾气虚弱ꎬ运化失司ꎬ湿邪下注ꎬ任脉不固ꎬ带脉失约ꎬ则带下量多ꎻ脾虚中阳不振ꎬ则面色萎黄ꎬ四肢不温ꎻ舌淡ꎬ苔白腻ꎬ脉缓弱均为脾虚湿困之证ꎮ脾虚治法是健脾益气ꎬ升阳除湿ꎮ。
带下病中医中药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及全身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本病应与杂病中的阴痒互参,因为两病常同时存在。
西医所称的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表现为带下异常为主时,可参本病辨证论治。
带下病诊断要点凡出现带下量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阴痒者,便可诊断为本病。
必须进行妇查及白带涂片检查,找出病位及病因。
但也有不少检查正常而诊为带下病者,本病尤其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赤带、赤白带、黄色带或臭秽带下,尤其是更年期妇女或绝经后妇女出现上述症状时,要警惕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病证,及早诊治。
带下病辨证分析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湿从内生;或下阴直接感染湿毒虫邪,致使湿邪损伤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带浊下注胞中,流溢于阴窍,发为带下病。
带下病的辨证有虚实之分。
临床以实证较多,尤其合并阴痒者更为多见。
一般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无臭者,属虚;带下量多,色、质异常有臭者,属实。
本病的治疗以祛湿为主。
脾虚者,健脾益气,升阳除湿;肾虚者,补肾固涩,佐以健脾除湿;湿热者,清热利湿;湿毒者,清热解毒利湿;感虫阴痒蚀烂者,必须配合阴道冲洗和纳药等外治法。
带下病辨证论治脾虚型【证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无臭气。
面色较黄,颜面及足跗浮肿,神疲纳呆,四肢不温或便溏。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1.主方完带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处方:白术15克,山药30克,党参20克,车前子15克,苍术15克,陈皮6克,白芍15克,柴胡6克,黑荆芥9克,炙甘草6克,白芷10克,扁豆30克。
水煎服。
如气虚明显者,加北黄芪、升麻,以益气升阳。
兼痰湿较重,头重胸闷,痰多者,加法半夏、白芥子、冬瓜仁、茯苓之类,以化痰止带。
兼腰酸等肾虚者,加金樱子、芡实、鹿角霜之类。
如有附件炎、盆腔炎体征者,适加疏肝活血之品,如丹参、赤芍、香附、败酱草。
如有宫颈糜烂,大多可作宫颈火烫及波姆机等治疗。
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
带下病是指妇女在非月经期间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并伴有异常
气味、颜色变化、瘙痒、疼痛等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带下病主要与久病虚损、饮食不洁、情志不遂、湿邪侵
袭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中医名词解释如下:
1.浊气:指瘀血、淤滞的气体在体内聚积引发的病理状态。
带下
病中的浊气多指由于慢性炎症、湿邪侵袭等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
2.湿邪: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邪。
湿邪常由饮食不洁、居室潮湿、气候湿寒或湿热等因素引起,进入人体后可导致带下病的发生。
3.虚损:指机体的气血、阴阳等营养物质不足或失调的状态。
长
期体内虚损会影响子宫、卵巢等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带下
病的发生。
对于带下病的治疗,中医常采用调理脾胃、祛除湿邪、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生活习惯,如
保持阴道清洁、避免性生活过频、避免饮食寒凉刺激等。
同时,中医也强调心理因素对带下病的影响,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与压力。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3型题 2. A3型题 3. A1型题患者,女,38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味;口苦口腻,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中医诊断为A.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B.带下过多湿热下注证C.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D.带下过多脾湿化热证E.带下过多肾阳虚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2.治宜A.清热解毒B.清热利湿,解毒杀虫C.滋阴益肾,清利湿热D.疏风化浊,除湿杀虫E.健脾渗湿,清热除湿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3.方宜首选A.龙胆泻肝汤B.萆?渗湿汤C.易黄汤D.八正散E.止带方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4.(假设信息)若此患者症见带下色黄绿如脓,呈泡沫状;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赤头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则治宜A.清热解毒B.清热利湿,解毒杀虫C.清肝利湿止带D.清热利湿化浊E.健脾渗湿止带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5.方宜首选A.萆?渗湿汤B.龙胆泻肝汤C.五味消毒饮D.止带方E.易黄汤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患者,女,30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如涕,无臭;面黄倦怠,纳少便溏;舌淡体胖,苔白稍腻,脉细。
6.此病例中医诊断A.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B.带下过多肾阳虚证C.带下过多脾虚证D.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E.带下过多湿热下注证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7.治法为A.健脾益气,升阳除湿B.温肾培元,固涩止带C.滋肾益阴,清热利湿D.清利湿热,解毒杀虫E.清热解毒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8.方宜首选A.内补丸B.止带方C.易黄汤D.补中益气汤E.完带汤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9.(假设信息)若患者带下日久,滑脱不止,处方宜加A.杜仲、川断B.芡实、乌贼骨C.香附、艾叶D.砂仁、厚朴E.黄柏、苍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10.(假设信息)若此患者日久不愈,湿化为热,证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味,方宜A.知柏地黄汤B.龙胆泻肝汤C.止带方D.易黄汤E.五味消毒饮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带下病患者,女,38岁,避孕措施采取不当,反复流产。
中医妇科带下病中医妇科带下病一、概述妇科带下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发生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阴道或外生殖器部位的异常分泌物增多、颜色、气味变化等。
中医学认为,带下病多由湿热、湿寒等病理因素引起,治疗时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二、病因病机⒈湿热带下病病因:长期不洁、不卫生、性生活不规律等原因导致湿热病邪侵入阴道。
病机:湿热壅盛,阴道黏膜出现炎症反应,引起分泌物增多、色黄、气味烈等症状。
⒉湿寒带下病病因:受寒湿邪气侵袭,或因长期居住潮湿环境导致湿气郁滞。
病机:湿邪与正气相搏,湿气阻滞不行,阴道黏膜受寒湿邪影响,出现分泌物增多、色白、气味不显的症状。
三、辨证施治⒈湿热带下病症状特点:带下色黄、黄稠,有刺激性气味,伴有阴部瘙痒、灼热感,小腹胀痛等。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常用药物/方剂:黄连石斛汤,龙胆泻肝汤等。
⒉湿寒带下病症状特点:带下色白稀薄,无明显气味,伴有阴部冷感、不适或胀痛,腰腿酸软等。
治疗原则:祛寒化湿,温通经络。
常用药物/方剂:小青龙汤,四逆汤等。
四、注意事项⒈保持外阴清洁卫生,避免过度清洗和使用刺激性洗液。
⒉避免性生活不洁,定期更换卫生巾或护垫。
⒊饮食上忌辛辣、油腻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肠胃通畅。
⒋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潮湿环境的长期暴露。
五、附件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等进行辨证施治。
⒉方剂:中药组方的处方形式,是指将数种中药配伍在一起,通过特定的制剂方法加工而成的药物形态。
⒋中医妇科诊疗指南:针对妇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指南,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
中医妇科学――第九章带下病一、选择题A型选择题1.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是:A.风邪B.寒邪C.热邪D.湿邪E.燥邪2.下列不属于带下病的是:A.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气B.带下量多,清冷,质稀,淋漓不断C.带下量不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D.经行之前,带下量多,色白,无臭气E.带下量多,黄绿如脓,臭秽难闻3.完带汤的药物组成是:A.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B.白术山药党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C.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炙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草D.白术山药人参赤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E.白术山栀子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4.易黄汤的药物组成是:A.山药芡实车前草白果黄柏B.山药芡实车前子白果黄柏C.山药大黄车前草白果黄柏D.山药芡实白豆蔻车前子黄柏E.山药山茱萸白果车前草黄柏5.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
证属:A.肾阳虚型B.湿热型C.湿热下注型D.阴虚挟湿型E.脾阳虚型6.湿毒蕴结型带下病证见:A.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臭气,或如泡沫状,或色自如豆渣状B.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C.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质稠,恶臭难闻D.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清稀,绵绵不断E.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B型选择题A.完带汤B.易黄汤C.内补丸D.止带方E.龙胆泻肝汤1.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
选用:2.脾虚湿郁化热,带下色黄粘稠。
有臭味。
选用:3.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腰痛如折。
选用:A.萆藓渗湿汤B.五味消毒饮C.止带方D.知柏地黄汤E.完带汤4.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臭秽难闻。
选用:5.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
选用:6.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干涩不适,或灼热感。
选用:x型选择题1.带下病的病因病机包括:A.脾阳虚B.肾阳虚C.阴虚挟湿D.瘀血阻滞E.湿热下注2.生理性带下量多见于:A.青春期B.经期前后C.氤氲期D.妊娠期E.哺乳期3.带下病最常见色的异常包括:A.白带B.赤带C.黄带D.赤白带E.青带4.生理性带下的产生需具备:A.肾气充盛B.脾气健运C.冲脉旺盛D.任脉通调E.带脉健固5.与带下病需要鉴别的疾病有:A.白浊病B.激经C.白淫病D.漏下E.经间期出血二、填空题1.五色带下包括、、、、。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瘦聚J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
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J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所谓带下医,即女科医生。
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
《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脏俱虚损者,为五色带俱下。
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
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这里不予赘述。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
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瘤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带下病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阳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若脾虚湿郁化热健脾除湿清热止带-易黄汤(山前黄柏芡实果)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芪附子紫菀菟鹿肉,桑螵蛸潼白蒺藜肉苁蓉),精关不固用固经丸(龙牡三子苓蛸石)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阳,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芡实金樱子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肝经湿热下注-龙胆泻肝丸+苦参黄连,湿浊偏渗-萆薢渗湿汤+苍藿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土茯苓薏仁完带汤: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二、带下量少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例题:1.“居经”、“避年”之说最早记载于:A《皇帝内经》 B《千金要方》 C《伤寒论》 D《脉经》2.在——中提出:女子不孕与“五不女”的先天生理缺陷有关A《傅青主女科》 B《黄帝内经》 C《经效产宝》 D《广嗣纪要》3.行经、养胎、哺乳的物质基础是:A气血 B天癸 C 脏腑 D 胞宫4.横行于腰部,总束诸经的奇经是:A冲脉 B任脉 C 带脉 D 督脉5.健康女性,一般初潮年龄为:A 10岁B 12岁C 14岁D 16岁参考答案1 D2 D3 A4 C5 C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补血养血、止痛安胎-当归芍药散2)虚寒:暖宫之痛、养血安胎-胶艾汤 3)气郁:疏肝解郁、止痛安胎-逍遥散三、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四、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五、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六、堕胎、小产1)胎陨难留:祛瘀下胎-脱花煎加益母草2)堕胎不全:益气祛瘀-脱花煎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七、胎死不下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2)淤血阻滞: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加芒硝3)湿阻气机:健脾除湿、祛瘀下胎-平胃散加芒硝、枳实八、异位妊娠1)未破损期:杀胚消癥、化瘀止痛-新宫外孕1号方 2)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癥-新宫外孕2号方 3)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新宫外孕3号方九、鬼胎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加枳壳、牛膝2)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下胎-荡鬼汤3)寒湿郁结:散寒除湿、逐水下胎-芫花散 4)痰浊凝滞:化痰除湿、行气下胎-平胃散加芒硝、枳壳十、胎萎不长1) 肾气亏损:补肾益气、填精养胎-寿胎丸加党参、覆盆子、桑葚子 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育胎-胎元饮加续断、枸杞子 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养血育胎-保阴煎加枸杞、桑葚子十一、妊娠小便淋痛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十二、胎气上逆1)肝气犯脾:疏肝健脾、理气行滞-紫苏饮2)脾胃湿热:清肺胃热、降逆化痰-苓白汤十三、胎水肿满1)脾气虚弱:健脾渗湿、养血安胎-鲤鱼汤2)气滞湿阻:理气行滞、利水除湿-茯苓导水汤去槟榔十四、妊娠肿胀1)脾虚:健脾除湿、利水消肿-白术散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五苓散 3)气滞:理气行水-天仙藤散十五、妊娠心烦 1)阴虚火旺:养阴清热除烦-人参麦冬汤 2)痰火内蕴:清热涤痰除烦 -竹沥汤 3)肝经郁火:疏肝清热除烦-丹栀逍遥散十六、妊娠眩晕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2)气郁痰滞:健脾理气、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十七、妊娠痫证1)肝风内动:养阴清热、平息肝风-羚角钩藤汤2)痰火上扰:清热开窍、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安宫牛十八、妊娠咳嗽1)阴虚:养阴润肺、止嗽安胎-百合固经汤2)痰饮:健脾除湿、化痰止咳-六君子汤3)外感:祛风散寒、宣肺止咳-桔梗散十九、妊娠失音1)肾阴不足:滋肾养阴、清热润肺-麦味地黄丸2)肺阴亏虚:养阴润燥、清肺开音-养金汤二十、胎位不正1) 气虚:益气养血、安胎转胎-八珍汤 2)气滞:理气行滞、安胎转胎-保产神效方二十一、过期不产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送胎 -八珍汤 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促胎产出-催生安胎救命散例题:1.来院就诊的24岁妊高征孕妇,对估计病情及决定处理方案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是a.全血黏度比值及血浆黏度比值b.测定血细胞比容c.眼底检查d.测定血谷-丙转氨酶值e.测定尿雌激素/肌酐值2.25岁初产妇,妊娠37周。
带下病
概述
大纲要求:
带下病的定义
带下病的治疗原则
概述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
带下病的辨证(复习):
应以带下量、色、质、气味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作为依据。
带下量多、色淡质稀无臭为虚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证;
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如水,多为阳虚;
带下量多或不多、色黄或赤白带下,质稠多为阴虚夹湿;
带下量多、色淡黄或白、质稀无气味,伴神疲乏力多为脾虚;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味,多为湿热;
赤白带下质稠或带如脓样,有臭味或腐臭难闻,多为湿毒;
带下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带,大多为肾精亏虚,天癸早衰,任带虚损。
带下过多
大纲要求:
带下过多的定义
病因病机
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外治法
预防与调护
定义: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
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病因病机
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有内外之别。
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是产生内湿之因,
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摄生不洁,或不洁性交等。
辨证要点
主要是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异常以辨寒热虚实。
带下色淡、质稀者为虚寒;
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热。
临证时,结合全身症状、舌脉、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
(带下色杂,味臭秽难闻者,为热毒)
辨证论治
脾虚证(16年)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白或萎黄,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
若脾虚湿蕴化热,症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味者,治宜健脾祛湿,清热止带,方用易黄汤。
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
阴虚夹湿证(16年)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烘热汗出,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汤。
湿热下注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小腹作痛,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方药:止带方。
若肝经湿热下注,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阴痒;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头晕头痛;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肝利湿止带,方用龙胆泻肝汤。
若湿浊偏甚,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薢渗湿汤加苍术、藿香。
热毒蕴结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烦热头晕,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带下过多证型多,脾虚完带病可瘥。
肾阳亏虚内补丸,阴虚夹湿知柏托。
湿热止带方正用,热毒五味消毒活。
注意几个变证及用方:
脾虚湿蕴化热证用易黄汤。
肝经湿热下注证,用龙胆泻肝汤。
湿盛证,用萆薢渗湿汤。
用方趣记:(花)五万,治内脂。
(脂肪多,导致带下多)
五——五味消毒饮,万——完带汤,治——知柏地黄丸
内——内补丸,脂——止带方。
带下过少
大纲要求:
带下过少的定义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带下过少的定义
带下过少是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病机是阴液不足,不能渗润阴道。
肝肾亏损、血枯瘀阻是导致带下过少的主要原因。
辨证论治
肝肾亏损证
主要证候: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部干涩灼痛,或伴阴痒,阴部萎缩,性交疼痛,甚则性交干涩困难;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烘热汗出,烦热胸闷,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方药: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血枯瘀阻证(16年)
主要证候: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中干涩,阴痒;或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血虚之象),神疲乏力,或经行腹痛,经色紫黯,有血块,肌肤甲错,或下腹有包块;舌质黯,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血虚+血瘀)
治法: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方药: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阴液不足带下少,肝肾亏虚左归找。
血枯瘀阻用小营,服后安然乐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