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脑室外引流的手术配合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38
脑室出血手术引流后护理配合摘要:脑室出血发病急,症状体征重,需要尽快做头颅CT能迅速作出诊断。
为了解除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行脑室引流术可迅速减轻颅内高压;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良好通气,而且有利于痰液的吸除。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尿量变化,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有异常变化及时纠正。
高热者予物理降温,保护脑细胞,降低脑组织耗氧量,有助于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增加脑组织缺氧的耐受力。
关键词:脑室出血;脑室外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选择侧脑室钻孔引流术一般是为了解除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脑室内主要为未凝固血液时可采用此手术方式。
如果主要为凝固血液时可行开颅切开皮质进入脑室清除血肿后置管引流。
腰大池引流可加速脑室内的血液吸收,防止血性脑脊液引起蛛网膜粘连造成的迟发型梗阻性脑积水。
如果脑室系统出血引起记性梗阻性脑积水就不适应腰大池引流,因为急性梗阻可致颅内压急剧升高为腰大池引流禁忌、如果梗阻形成时上部的压力很高腰穿后下部的压力低,压力差增大更容易引起脑疝。
考虑有梗阻或压力较高时可考虑侧脑室穿刺术。
如果压力不高或无明显梗阻症状是可早期腰大池引流,防止蛛网膜颗粒的粘连。
如出血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出现急性梗阻性脑积水,颅压进行性增高,得不到及时处理可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收集整理我院2011年2月-2014年4月间收治脑室出血病例64例,治疗上行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注射治疗,护理方面加强基础监护,保持呼吸道畅通,严密检测体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集整理我院2011年2月-2014年4月间收治脑室出血病例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44-78岁,所有病例经过确诊后确诊后立即手术。
采用局麻或者加基础麻醉下行单侧或双侧脑室前角安置引流管,通常采用内径4-6 mm多孔硅胶引流管,抽吸出部分血凝块及血液,通过三通外接引流器。
引流装置保持一定高度,一般在穿刺点引流切口上10 cm-20 cm为宜,不能将引流装置随意抬高或降低,注意保持引流穿刺点敷料干燥及切口的清洁,及时更换敷料。
脑外科开颅手术配合常规一.麻醉方式:静脉复合麻醉,气管内插管二.手术体位:1.仰卧位适用于额顶部血肿2.侧卧位适用于顶颞及枕部血肿三.物品准备:1.手术器械及敷料:开颅基础器械包1个、无菌持物钳一套、颅骨钻包一个、大剖包敷料1个、手术衣包1个2.一次性用物:22#.11#刀片、双极电凝镊、吸引连接管、吸引头、护创贴膜、骨蜡、头皮夹、50ml.5ml注射器1个、线锯条、明胶海绵、1#.4#.7#丝线、大三角缝针2个、中号三角缝针1个、小圆针2个、硅胶引流管、引流袋、棉垫绷带3.专用物品:神经外科头架4.仪器:电刀、颅骨钻、中心吸引器1套四.手术步骤及配合:1.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打开无菌包后将术中所需物品置于手术台上。
2.递大刀弧形切开皮肤、皮下及腱膜层,准备好头皮夹及骨蜡,及时止血。
3.递骨膜剥离器协助游离皮瓣完毕,递大圆针双7#丝线固定皮瓣,皮瓣下方以干纱布块衬垫。
期间安装颅骨电钻。
4.递颅骨钻钻孔,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及时冲洗,递刮匙清除钻孔处骨屑,必要时以脑棉片填压,骨蜡止血。
5.递导板保护,线锯柄钩持线踞踞开骨瓣,暂时取下的颅骨用生理盐水纱布包裹保存,递咬骨钳咬平骨窗边缘,骨蜡填塞。
6.11号尖刀切切开硬脑膜,双极电凝镊钳夹止血,脑棉片保护脑组织,。
明胶海绵填塞止血,用注射器吸生理盐水清洗手术野。
7.缝合硬脑膜清点棉片、缝针数目。
摆放硅胶引流管,逐层缝合。
五.术中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若为开放性的颅部损伤要做彻底的清创后再进行开颅手术。
皮肤消毒范围要广泛。
2.注意脑棉使用后的清点。
3.术中加强巡视,注意保持各种管道通畅。
六.体位注意事项:仰卧位:1.摆放时要注意保护病人的眼睛和耳朵,双眼涂金霉素眼膏并用眼贴覆盖,耳朵塞棉球,防止消毒时消毒液的刺激剂手术时的压迫。
2.在身体受压部位垫软垫,防止压伤。
3.上肢外展<90度,防止臂丛神经损伤。
4.使用约束带式松紧适宜,以能平插一掌为宜,以防血管受压。
医院手术室颅脑外科手术的护理配合一、概述1.手术物品准备(1)常规物品①敷料包:开颅包、手术衣、中单。
②器械包:前开器械包、后开器械包。
③一次性物品:吸引器皮管、手套、电刀、11号刀、皮刀、双极电凝、冲洗器、骨蜡、手术贴膜、伤口贴膜、1号线、4号线、7号线、输血器、明胶海绵、速即纱、头皮夹、显微镜套、电钻套。
(2)特殊物品:头架、神外显微镜、神外显微镜器械、头皮夹、皮筋、棉片、开颅钻、电磨钻、气磨钻、超声吸引器(CUSA)、脑室镜。
10ml注射器2个、引流管、神外自动牵开器、乳突拉钩。
2.麻醉方式:全麻、局麻。
3.手术体位:按手术部位及术中惯用的体位而定,保证视野显露良好,操作方便,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胸部受压,以防止头部过低增加脑水肿和出血为原则。
注意保护病人的眼睛,在消毒前贴好防水贴膜。
(1)仰卧位,肩下、枕部垫软垫,躯干抬高15°,头后仰10°,头架固定,头左或右旋时,需反方向垫肩。
适用于额、额颞、鞍区手术。
(2)俯卧位,用头架,上胸及髂部垫软枕,腹部悬空,颈部伸直略向前,适用于颅后窝及枕部手术。
(3)侧卧位,全侧适用于顶部、颞部或颞顶部手术。
侧卧位适用于枕顶、颅后窝手术。
腋下垫软枕,健侧腿屈曲,患侧腿伸直,两腿之间置软枕,患侧上肢用托手架,躯干及骨盆用沙袋固定。
4.消毒(1)一侧幕上开颅时,消毒范围应超过中线4cm左右,前至眉弓,后达枕部发际。
(2)额部时,颜面部分应用酒精消毒,不使用碘酒消毒。
(3)颞部时,耳廓内外须消毒,外耳道口应置一棉球塞上。
(4)后颅时,枕部、颈部及肩部消毒。
5.手术铺单(1)头下垫双折1块中单,包1块油布。
(2)5块治疗巾铺切口及托盘(第一块治疗巾横内翻1/4折铺于病人头部左侧;第二块治疗巾横外翻1/4折铺于病人头部右侧;第三块治疗巾竖内翻1/4折铺于托盘及病人头上部;第四块治疗巾完全打开横铺于托盘上;第五块治疗巾竖1/2折铺于病人头下部),4把巾钳固定。
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病变引起脑积水,导致颅内高压危及生命而感染尚未控制者。
2.脑脊液蛋白较高或有病原菌,不适合行分流术者。
【禁忌证】
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
【术前准备】
1.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脱水降颅压治疗。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根据须穿刺的部位(前角或后角)决定体位和手术切口。
4.常规消毒铺巾。
5.全层切开头皮各层和骨膜,乳突牵开器牵开。
6.颅骨钻孔一用骨蜡封闭骨窗边缘,
7.电灼硬脑膜后“十”字切开。
8.以脑室外引流管带芯向预定方向穿刺,有突破感后,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继续将引流管送人脑室约2cm左右,将外引流管固定于头皮。
9.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引流管接密闭外引流装置。
10术后积极抗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查调整抗生素。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切口各层和颅骨板障,避免感染扩散。
11严格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
12不要过快、过多释放脑脊液,以免引起颅内出血或小脑带切迹上疝。
【手术后并发症】
1.切口不愈合,形成窦道。
13感染扩散。
14脑脊液漏。
15周围脑组织损伤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
16颅内血肿. 17癫痫。
脑室闭式引流术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一、操作规范:1.术前准备:包括患者与家属的充分沟通,解释手术的目的、步骤、风险和术后护理。
并做好手术器械、药品、消毒物品的准备。
2.麻醉:脑室闭式引流术一般采用全身麻醉。
在麻醉前,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3.体位:患者通常采取平卧位,并使头部略微低于心脏水平。
操作时,头部应保持固定,以便于手术进展。
4.消毒无菌:手术区域应进行消毒无菌处理,包括患者的头皮和手术者的双手。
手术者应穿戴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
5.穿刺定位:在脑室引流术中,需要通过穿刺头部皮肤和软组织,准确定位到脑室。
这是手术中最重要的一步,必须慎重进行,避免误伤脑组织。
6.引流管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目的,选择合适的引流管。
一般采用软管引流,确保通畅和安全。
7.引流管的放置: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手术情况,将引流管插入脑室。
要注意避免弯曲和扭曲,以免影响引流的效果。
8.引流管的固定:在引流管插入脑室后,需将引流管固定在头皮上,防止其脱出或移位。
通常采用缝线固定或者使用引流固定器。
9.引流系统的连接:将引流管与引流系统相连,确保引流的通畅和无菌。
引流系统应置于低于引流部位的容器中,以便于排出引流液。
10.引流量的监测:术后需要监测引流液的量和性质。
正常情况下,引流液应为清亮无色,量少;如出现混浊、血性或过多的引流液,应及时观察和处理。
二、注意事项:1.术前评估:在手术前,需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确保手术安全。
2.术中观察:术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术后护理: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引流情况。
术后1-2天内,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应及时缓解并观察。
4.感染预防:手术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的风险。
术后,应注意引流口周围的消毒和保洁,定期更换引流系统。
5.并发症处理:如术后出现感染、引流堵塞、脑膜炎等并发症,需及时处理。
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配合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配合方法。
方法78例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
两组患者均施行脑室外引流术,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手术操作流程,观察组患者予以护理配合。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配合效果、术后麻醉苏醒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配合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术中配合率为87.2%,两组患者护理配合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为(10.8±3.1)min,观察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为(5.6±2.1)min,观察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要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脑室出血患者采取脑室外引流术进行治疗的时候,给予其相应的护理配合,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使临床各项服务均能够满足患者的需要。
关键词脑室出血;脑室外引流术;护理配合脑室出血,就是患者尚未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颅内血管出现破裂,血流进入脑室系统中而引发的综合征。
通常情况下,脑室出血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所谓原发性是在脑室脉络丛或室管膜下区位于1.5 cm的位置出血;继发性则是在室管膜下区的1.5 cm外出血破入脑室[1]。
临床治疗该种疾病,脑室外引流术较为适用,而为促使手术能够顺利实施,术后顺利康复,需要给予相应的护理配合。
本文研究分析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配合方法。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脑室出血患者78例。
男40例,女38例,患者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7.3±10.8)岁。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脑室外引流术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根据CT显示脑室出血的分型与脑室扩大的具体情况,利用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术。
将单侧管置入于血肿相对较少的侧脑室,双侧脑室出血需要进行侧脑室置管引流。
手术日期Operating Date: 主刀医生Operating surgeon:第一助手First Assistant:第二助手Second Assistant:麻醉方式Anesthesia Type: 全麻麻醉人员Anesthesiologist:术前诊断:自发性脑室内出血Pre-operative Diagnosis: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术后诊断:自发性脑室内出血Post-operative Diagnosis: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手术名称: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Procedure Performed:Bilateral ventricular drainage术中发现Findings(Normal+ Abnormal):术中先取右额直切口切开头皮,分离暴露颅骨,手摇钻钻孔,电灼硬脑膜后尖刀挑开,彻底止血后行右侧脑室额角穿刺,穿刺顺利,置入约6.5cm(距皮层)后可见血性脑脊液流出,颅内压极高;予皮肤固定,明胶海绵填塞,缝合手术切口。
再行左侧脑室外引流术,取左额直切口切开头皮,分离暴露颅骨,手摇钻钻孔,电灼硬脑膜后尖刀挑开,彻底止血后行左侧脑室额角穿刺,穿刺顺利,置入约6cm(距皮层)后可见暗红色浓稠血性液流出;予皮肤固定,明胶海绵填塞,缝合手术切口。
手术经过Description of Operative Procedure:1.全麻后,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2.术中先取右额直切口切开头皮,分离暴露颅骨,手摇钻钻孔;3.电灼硬脑膜后尖刀挑开,彻底止血后行右侧脑室额角穿刺,穿刺顺利,置入约6.5cm(距皮层)后可见血性脑脊液流出,颅内压极高;4.予皮肤固定,明胶海绵填塞,缝合手术切口;5.再行左侧脑室外引流术,取左额直切口切开头皮,分离暴露颅骨,手摇钻钻孔;6.电灼硬脑膜后尖刀挑开,彻底止血后行左侧脑室额角穿刺,穿刺顺利,置入约6cm(距皮层)后可见暗红色浓稠血性液流出;7.予皮肤固定,明胶海绵填塞,缝合手术切口;8.手术过程顺利,带气管插管安返ICU病房。
脑室引流的手术配合1.用物准备:1.普通用物:中单,剖腹包,大夹被,小夹被,手术衣,手套,1#,4#,7#号线束,吸引器,头套,电刀,清洁片,电凝镊,冲洗球。
2.特殊用物:脑外器械盆,电钻及配件,金属吸引起头,骨膜剥离器,尖刀片,皮筋,棉球,脑外手术贴膜,脑室引流管+导丝,乳突撑开器,神经剥离子,艾迪森氏镊,脑外头架,骨蜡,脑棉,脑压板,手柄。
2.体位:一般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出血部位的不同而采取不同部位,摆体位时,一般头至头架上以防移位(仰卧位时,注意勿压眼球)。
3.麻醉:大多采用局麻,病情不稳定时静脉麻醉辅助4.配合过程:1.清点用物。
2.常规消毒,消毒前用干棉球填塞病人耳孔以防消毒液流入,清醒病人瞩闭眼,昏迷病人应用胶带贴合眼睑,以防消毒液溅入眼内损伤角膜。
3.铺巾,顺序为:头下一块方巾或夹被——小夹被双层折叠铺在器械升降台上——切口周围铺四块方巾——小夹被铺于头侧——大夹被铺于器械升降台上——铺剖腹单——贴脑外贴膜——方巾一块铺升降台——方巾一块折成口袋,巾钳固定在升降台两端。
4.将吸引器,双极电凝用皮筋固定在升降台两端的巾钳上。
5.切口周围局麻(根据需要加盐酸肾上腺素)。
6.递刀片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双极电凝止血。
7.分离帽状腱膜,暴漏颅骨,乳突撑开器撑开切口。
8.递骨膜剥离器剥离骨膜,电钻钻颅骨钻孔,孔洞用湿盐水棉球填塞,髓腔渗血较多可用骨蜡封闭。
9.尖刀片挑开硬脑膜,艾迪森氏镊持脑室引流管插入血肿腔,引出积血,放血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再次出血。
10.用10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反复灌洗血肿腔,直至吸出的液体呈粉红色为止。
11.清点用物,小圆针1号丝线缝合皮下,中三角针4号丝线缝合皮肤,三角针7号丝线固定脑室引流管。
12.切口覆盖敷料,套上头套。
13.常规处理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