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
- 格式:docx
- 大小:17.57 KB
- 文档页数:3
对西方哲学中唯物和唯心的再认识西方哲学对唯心和唯物的划分人们常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对立的两个基本派别,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和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就是哲学上的党性。
在哲学史上看到的无数唯心和唯物的对立,这种对立体现在精神第一还是物质第一的问题。
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二者在哲学意义上回答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时候答案完全不同。
我们从小受到的是唯物主义的教育,当今教科书在谈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时候告诉我们说:“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
但是否还会有其他答案或者解释?相信一定会有,否则我们就要将像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尼采等一大批被无数人们肯定的哲学家划入唯心主义的行列,而这种划入无疑也是对我们唯物理论的挑战。
那么,其问题和道理到底在哪里呢?唯物主义认同意识的客观存在实际上,我们纵观哲学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论的根本点就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作为唯物主义是认同意识的客观存在的,否则就不会有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说法。
同样也可以认识到,在这个世界里不光有物质的客观存在,同样也有真理或者说是规律的客观实在,掌握了这些规律的确可以带来物质的增加。
这也就是所说的“物质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和“规律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作为唯物主义者并非是仅仅的物质唯物主义者,首先不能将研究规律的客观实在的哲学家归类于唯心主义。
属于物质的人脑唯物主义提出的物质决定意识的根本原因是:意识来自于大脑,而大脑无疑是物质的,难道不是人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意识吗?的确,人脑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更是一台我们至今还没有研究透的机器。
这套精密的机器输入原料之后就会生产出产品。
马克思案例及点评分析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案例点评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案例。
人们常常认为哲学唯心主义是纯粹的“胡说”,唯心主义者简直是一群无法理喻的“疯子”。
那么在历史上为什么会产生唯心主义呢?为什么唯心主义在现在仍然在不断滋生呢?本案例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从区分“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两个概念入手,说明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唯心主义。
从“时间先在性”来看,就存在论的意义来说,自然界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因而“物质”是“意识”的“本原”;就认识论的意义来说,客观世界先于人的意识内落而存在,因而“客观世界”是“意识内容”的“本原”。
这种回答,不仅符合人类的经验常识,而且不断地被科学所证实。
从“逻辑先在性’’来看,它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问题,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所谓自为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一客体关系。
要想超越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达到辩证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理解,就必须从“逻辑先在性”的视角深入地研究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唯心主义正是片面地夸大这种具有“逻辑先在性”的认识的某个成分,并从这种被夸大了的认识成分出发去构筑具有某种极端性和片面性的哲学理论体系。
喜为人母的“猪孩”案例点评本案例以发生在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一个真实事件为例,揭示了人的意识的产生与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说明意识从起源上来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猪孩”王显凤由于亲生父母都是残疾人,幼年时缺少关爱,11年关键的生长发育期都是在与猪为伍,造成了她心理的严重畸形,感知世界混沌一片,既没有人的感觉能力,也没有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甚至个人情绪表现也极为简单。
逻辑先在性它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总体而言,它可以分为“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性和“自为”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
“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性: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自身的产生、演化和灭亡。
“自为”意义的逻辑先在性: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即客体之所以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以主体存在为前提的,主体在何种程度上把握到客体,客体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主体的对象,也是以主体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为前提的。
时间先在性它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
具体地说,一事物先于他事物而存在,这一事物较之他事物就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中,“时间先在性”问题具有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双重内涵:就存在论说,时间先在问题所陈述的是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就认识论说,时间先在问题所陈述的是客观世界与意识内容谁为本原的问题,即先有客观世界还是先有意识内容的问题。
逻辑先在性与时间先在性: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
它陈述的是事物之间在道理上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而“时间先在性”陈述的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即谁先谁后。
“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事实上都没有真正理解和区分“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实现了“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的辩证统一。
相对于“时间先在性”问题,“逻辑先在性”问题是较难理解的,它不能像旧唯物主义者那样以一种“常识思维”去解决问题,而是需要辨证的思维方式,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具体分析与评价。
从“逻辑先在性”角度认识哲学唯心主义关于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通常的解释是:人们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首先,遇到的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对于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不同回答,基本上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二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凡是主张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断言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意识或者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都是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尽管物质的本原论这个唯物主义方法的客观根据已经被科学史和人们普遍经验所证实,因为任何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但是唯心主义为什么还要无视科学事实否认物质本原呢?哲学唯心主义为什么还能够长期存在呢?一些“聪明”哲学家为什么搞这种唯心主义?这正是人们最为大感不解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科学事实问题,有一个逻辑关系问题,要解开这个谜,必须从必“逻辑先在性”角度认识哲学唯心主义。
一、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的区别列宁曾经指出,“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形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胡说。
相反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这说明哲学唯心主义长期存在有深刻的认识论的根源,因此,列宁评价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的,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某个环节出发,把它作为理解人的认识的出发点。
由此便造成了认识中的“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而这些却恰恰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如何理解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呢?这里的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理论问题,就是“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从“逻辑先在性”角度认识哲学唯心主义关于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通常的解释是:人们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首先,遇到的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对于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不同回答,基本上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二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凡是主张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断言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意识或者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都是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尽管物质的本原论这个唯物主义方法的客观根据已经被科学史和人们普遍经验所证实,因为任何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但是唯心主义为什么还要无视科学事实否认物质本原呢?哲学唯心主义为什么还能够长期存在呢?一些“聪明”哲学家为什么搞这种唯心主义?这正是人们最为大感不解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科学事实问题,有一个逻辑关系问题,要解开这个谜,必须从必“逻辑先在性”角度认识哲学唯心主义。
一、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的区别列宁曾经指出,“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形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胡说。
相反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这说明哲学唯心主义长期存在有深刻的认识论的根源,因此,列宁评价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的,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某个环节出发,把它作为理解人的认识的出发点。
由此便造成了认识中的“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而这些却恰恰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如何理解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呢?这里的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理论问题,就是“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辨析题1。
哲学和具体科学旳关系是整体和部分旳关系这种观点是错误旳。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旳关系不应是整体与部分旳关系,而应是一般和特殊、指引和基本旳关系。
哲学是有关具体科学旳概括和总结,不是科学旳科学,而是科学旳哲学。
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进行概括和总结旳基本;而哲学一旦在具体科学旳基本上概括出有关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旳普遍规律,它就可以从世界观和措施论旳高度指引各门具体科学旳发展;各门科学旳发展,又不断地以新经验、新材料、新成果丰富和发展哲学,如此循环往复,使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伴相长。
2唯心主义均否认思维与存在旳同一性错误⑴思维与存在旳同一性问题是指我们旳思维能不能在我们有关现实世界旳表象和概念中对旳地反映现实,也就是我们旳思维能不能结识现实世界。
唯物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旳回答是肯定旳,也就是说,唯物主义哲学是坚持可知论,主张我们旳思维可以对旳地反映现实世界。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结识之物,而不存在不能结识旳事物。
有些事物目前不结识,随着科学旳发展,将来会被结识。
⑵唯心主义哲学不一定全都否认思维与存在旳同一性,就是说,它们不一定都是不可知论者。
只有那些不可知论者才主线否认思维与存在旳同一性,这种哲学觉得要对旳结识现实世界是不也许旳。
3、物质是从多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
答: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旳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多种物旳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旳”。
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旳许多不同旳事物根据其共同旳属性概括起来”。
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与自然科学有关具体旳物质形态和物质成果旳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旳关系4、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恩格斯指出,存在是一种摸棱两可旳命题,由于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
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旳反映。
因此,唯物主义观点觉得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
觉得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杜林旳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坚决批判旳。
从辩证的思维来看,来理解“逻辑现在性”更为容易,因为它所陈诉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实践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所以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透过现象本身发现本质”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主要是理论脱离实际,因此要克服唯心主义是偏面性和形而上学性,所以我们必须要避免主观性,并学习客观地看待世界。
我从列宁的“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某个环节出发,把它作为解释人的认识的出发点。
由此便造成了认识中的“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在谈到认识论根源时,列宁说认识论根源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谈辩证法问题》他还说唯心主义是朵不结果实的花,是人类认识的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
列宁的这些论述说明对唯心主义决非是胡说所能概括得了的,意识对其认识论根源的内部细节有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唯心主义把客观对象需要主体认识当作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首能。
从夸大意识的能动性上看,费希特通过混淆作为意识对象的存在和作为意识之中的存在,这样全变成由主观创造了把客观对象需要主体来说明把意识借助实践的创新活动归结为意识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并非只是简单地照像或机械的复制,而是反映与创新的统一主观,不仅客观反映对象当前样子而且通过调动以往的知识创造出高于现象的更深刻的新思想反映,由创新来丰富并通过实践把它变为满足人类需要的东西。
这一比喻具有十分深刻的含义,它说明唯心主义是有根基的,它植根于人类认识这棵树上面。
这棵树是“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无本之木充实和提高了创新,离开反映就成了无源之水;创新以反映为基础,如果反映只是停留在简单地复制自然现象,没有创新,那么人类就将永远不会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去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
列宁说: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相对主义,否定为人们的真理性认识所反映的客观本身,实在不仅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并且还否定任何为我们的相对认识所逐渐接近的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
2010届高考二轮复习跟踪测试(政治):哲学及哲学的基本派别政治试卷注意事项:1.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试题类型:二轮复习3.考察范围: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4.题目类型:单选题(20)材料题(4)5.试题难度:简单题20%,中等题80%一、单选题(20 小题,每小题 3 分)1.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于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中②直接影响着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和解决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且必须回答的问题④是研究和解决哲学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C.马克思主义观点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富贵在天,生死由命”这是属于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伟大贡献是A.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B.创立了唯物史观C.确立了辩证法的科学地位D.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6.邓小平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转化为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A、科学性和阶级性是统一的B、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是统一的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D、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7.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上述论断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③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④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中共中央政治局2009年1月23日召开会议,听取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的通报。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的含义,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
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分析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与存在的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哲学的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的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资料收集、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教学难点: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问题导入(课前思考)(1)哲学应该研究一些什么问题?(2)哲学研究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什么?(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派别的依据是什么?(4)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5)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活动与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问:什么是意识?什么是物质?请举例说明。
生:存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梳理:一、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一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合理性:本质上是正确的。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②局限性: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①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②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1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呢?为什么会有‚聪明?的哲学家搞这种唯心主义呢?在旧唯物主义者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纯粹的‚胡说?,唯心主义者简直是一群无法理喻的‚疯子?。
之所以会对唯心主义作这种简单地理解,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旧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素朴实在论?,是以一种‚表象思维?和‚常识思维?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唯心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412页。
)列宁的这段论述是极其深刻的。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某个环节出发,把它作为解释人的认识的出发点。
由此便造成了认识中的‚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而这些却恰恰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这里最为重要也最为困难的理论问题,就是‚逻辑先在性?问题。
2在对人的认识非直线的思考中,也就是在对人类认识的复杂性的思考中,我们首先应当考虑‚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时间先在性?是易于理解的:它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
案例12: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当马克思着手建立他的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新哲学时,他面临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旧学,因而马克思就要进行一番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工作。
马克思的批判工作也就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分别揭示出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关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有论者从“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的关系作了说明。
即认为唯心主义为了超越旧唯物主义的“时间先在性”的简单认识,提出了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的见解。
这种逻辑先在性表现在“自在”意义上,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而唯心主义夸大了这一点,将事物的本质从事物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这种逻辑先在性表现在“自为”意义上,是指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而唯心主义夸大了这一点,将主体的感觉、思维视为本原,而客体则成了派生物。
唯心主义就是这样将本来具有积极意义的“逻辑先在性”之螺旋性曲线或圆圈或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片断、碎片或小段变成了一条独立、完整的直线,因此走向了否定客观存在的(僧侣主义的)虚假立场。
同样,旧唯物主义之所以带有客体性和直观性的缺陷,也是因为将本来具有积极意义的“时间先在性”加以片面地夸大,使这一在螺旋曲线或圆圈式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片断、碎片或小段变成了一条独立、完整的直线。
这一情况的发生,是经由将“时间先在性”进一步“自然本体化”,然后再将其“客体主体化”而实现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在哲学认识论阶段围绕哲学问题的争论而形成的两个基本的学派。
既然认识论哲学之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那么为了获得正确的认识,首先就需要确定这构成认识活动的两大因素谁更重要。
正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判定而这种判定取决于思维活动因而思维比存在更重要那样,旧唯物主义则认为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取决于存在的客观性质因而存在比思维更重要。
为了确立各自执以为重的因素的重要地位,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分别将思维和存在当做对方的本原,即第一性的、原始发生的、决定对方性质的因素。
考点4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一)哲学基本问题⒈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性质的哲学对它的回答有着很大的差异。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是全面的、辩证的、科学的。
⒉内容: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
▲追求物质利益≠唯物主义;追求精神文明≠唯心主义。
⑵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反映存在或者不能彻底的反映存在。
这是哲学问题中从属的方面。
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哲学观点层出不穷,无数哲学流派形态各异,但哲学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无非分别属于两大派别:和。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与根本观点两千多年来。
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的思维方式:“逻辑在先”与“时间在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我们推测一些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秦代比汉代要早,这是因为我们按照史书的记录来得知,这就是事物发生的顺序上“秦代比汉代早”,是一种时间链条上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这遵循的就是“时间在先”的原则;比如:萨特曾说过:“存在先于本质”,如果是按照“逻辑在先”的原则来看,你的本质先于你的存在,即先有了人的本质,才有了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人才能成其为人。
近来哲学学者多有学术讨论,有的把“逻辑在先”与“逻辑上在先”等同起来,有的把“逻辑在先”与“时间在先”割裂开来,其实二者的关系并不是相悖的。
亚里士多德一、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的区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在《形而上学》的第五卷中,将“在先”作了两个方面含义的区分,即“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
他指出:“在先和在后意指,在有的情况下,如在每一个种里都有某一最初的本原,在先即事物距离某一或单纯地、或自然地、或在地点上、或为某些人规定了的本原较近,例如,就地点来说,在先就是距离自然地规定了的某一地点较近,例如中点、或终点、或者距任意规定之点较近;距离较远的就是在后。
就时间来说,距离现在较远的在先,例如发生过的事件,特洛伊战争先于波斯战争,因为它更远于现在;然而,对未来的事件来说,较近于现在的在先,例如奈麦亚运动会先于庇提亚运动会,由于它更近于现在。
现在被当作最初的本原或始点”。
逻辑在先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即认识论上的在先和本体论上的优先。
而认识论上的在先又可以具体分为“原理上的在先”和“感觉上的在先”。
他指出,原理上的在先是普遍的东西是在先,感觉上的在先是个别事物在先。
因此,“时间在先”和“逻辑在先”这两原则体现出来一种个别与普遍、经验与先验的区别。
而本体论上的在先则说的是实体在先、本性在先,“有些东西这样被称为在先和在后,另一些东西则是按照本性和实体,这些东西不需要他物而存在,他物没有它们则不能存在”。
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呢?为什么会有‘聪明’的哲学家搞这种唯心主义呢?”《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在开头就提出了这些问题。
列宁说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他还说 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 同上列宁的这些论述说明 对唯心主义决非用“胡说”所能概括得了的,对其认识论根源的内部细节有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
首先,从夸大意识的能动性上看 唯心主义把客观对象需要主体 意识来反映,歪曲为由主体 意识来创造。
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
但是,没有反映者、被反映者的性质、属性、特征和作用都无从谈起。
因为,客观事物本身不会产生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观与客观在认识中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既没有无客观的认识,也没有无主观的认识。
离开客观,主观会因没有被反映的对象而无法产生认识#离开主观,客观将不再作为认识的对象而存在。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把认识论建立在客观和人的感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前提上,”这样,“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
因为,认识固然是在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二者不可分割,但是,作为认识对象的物质世界,绝不因未被认识而不存在。
唯心主义片面地抓住主观同客观在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这一点,并把它夸大成认识论的全部,进而又把客观依赖主观去认识歪曲成依赖于主观而存在。
这样就从根本上抛弃了被反映者不依赖反映者而独立存在这个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前提,把客观对象看作是由主观来创造的。
这在主观唯心主义者费希特那里表现得特别明显。
费希特从任何对象只有当人们感觉到它的时候,才能对它说出些什么这一点出发,推论说%“如果某物不跟你关于该物的意识在一起,或者说不通过这一意识,那么它能否在你的心里或面前出现呢?”显然不能。
既然如此,那就请你“不要企图超出你所能理解 或把握的东西。
”由此他得出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并非只是简单地照像或机械的复制,而是反映与创新的统一。
主观不仅反映客观对象当前的样子,而且通过调动以往的知识创造出高于现象的更深刻的新思想,并通过实践把它变为满足人类需要的东西。
创新以反映为基础,反映由创新来丰富、充实和提高。
创新离开反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反映如果只是停留在简单地复制自然现象,没有创新,那么,人类就将永远不会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去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
这也就是列宁说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的真谛所在。
否认这一点便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人们反映能力降为一般动物的反映。
但是,唯心主义却撇开创新必须以反映为基础,只强调意识能动性的一面。
他们不懂得意识的能动性固然包含有能够创造世界的含义,但意识之所以具有能动性,正在于意识是自然界,特别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高度物质一一大脑的机能,其作用又必须借助实践来实现。
正如恩格斯所说 “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髓的发展和活动,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 当然这些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是被意识到的,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了唯心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特别是从古代世界崩溃时起,就统治着人的头脑,” 可见,唯心主义是在过分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失足的。
唯心主义割裂认识的完整过程,把认识过程中许多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加以片面夸大和绝对化。
把认识过程中的三项归结为一项。
认识是人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对象而产生的,离开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和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物质世界,认识都不能产生。
唯心主义把人脑从上述三项中独立出来,,把认识过程完整的三项只归结为人脑这一项。
如贝克莱,把认识中的一个,环节一一感觉一一从整个认识过程中独立出来,并撇开了刺激感觉的外部物质世界,只见感觉不见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当然只能得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统一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如果片面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便会导致教条主义#反过来,如果片面认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便会导致经验主义。
二者从不同的两个极端将统一的认识过程加以割裂,结果却殊途同归,陷入主观主义,即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另外,由于同样的原因,否认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将陷入怀疑论或不可知论。
夸大理性认识的相对独立性,使理性认识成为脱离客观对象而变成纯主观的东西。
认识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经过一个从感觉到理性的推移和升华过程。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直接的反映,它和事物之间没有其它中间的环节,而理性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间接的反映,即抽象的反映。
理性的这种抽象性,如果是科学的,那就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了客观对象。
但由于理性认识的任务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不能不抛开客观对象许许多多个别的属性和特点,从这个角度上讲,理性认识又离开了具体的客观对象。
对理性认识的这种既离开又没有离开客观对象的复杂情况,如果不能辩证地加以考察,把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割裂开来,进而再片面地夸大抽象的理性认识,就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主义。
”片面夸大事物质的差别的相对性,从而抹煞了事物质的规定性,任何诡辩在他们那里都可以被说成是正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因其各有自己的特点彼此互相区别开来,但是这种区别是相对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过渡。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恩格斯说 “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卜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界。
”但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因此否定或者抹煞这种质所固有的差别性和规定性,把是说成非,或者把非说成是,以此混淆不同质的原则界限。
相反,它根据相对中有着绝对的道理,除了“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之外,还坚持一定条件下的,’%卜此即彼”,反对把不同质的东西混淆起来,反对“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的相对主义的无是非论。
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厄运,在于它片面夸大事物质的差别的相对性,否认相对中有着绝对,认为相对只是相对,是排斥绝对的&同时把“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夸大成普遍有效的,结果取消了事物质的差别性,把性质不同的两个东西看成是一个东西。
庄子从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出发,认为大小、美丑、贵贱、荣辱、是非、黑白、生死等等都是“不齐之齐”,根本抹煞了大小、美丑、贵贱、荣辱、是非、黑白、生死的界限,不懂得对确定的比较对象有着同一客观标准,在相对的差别中,又包含着绝对性。
俄国马赫主义者巴札罗夫,之所以认为感性表象也就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就因为它片面地夸大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相对性,否定它们对立的绝对性,把感性表象与外部世界的一致等同。
因此,由相对主义走向唯心主义。
利用认识的相对性,否定为认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本身。
客观物质世界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着,而人对它的认识由于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永远不会达到穷尽的地步。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一一这都是一回事。
”如果夸大认识的相对性,否认“近似地一致”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那就否定真理的绝对性。
因为否定真理中所包含的客观内容,也就是否定绝对真理,否定为人们的真理性认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本身。
因此,列宁说 “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相对主义,不仅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并且还否定任何为我们的相对认识所逐渐接近的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的准绳或模特儿。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物理学家之所以陷入唯心主义,正是由于他们在坚持我们认识的近似的、相对的性质时,竟否定了不依赖于认识并为这个认识所近似真实地、相对正确地反映的客体。
”他们由于只承认认识的相对性,而否认真理的绝对性,终于陷入了唯心主义。
最后,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也是产生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犯有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收人,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而是一切从主观出发,用主观臆想代替客观现实,使主观同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
比如,对实际情况不调查,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对上级指示,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查,一味盲目执行,形式主义地照搬照套,对工作不讲究实效夸夸其谈,搞花架子&为了讨好上级,显示自己的“正确”、“英明”或者骗取荣誉,不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种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之所以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结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个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原理。
总之,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主要是理论脱离实际,认识脱离客观对象,是认识中的主观性、片面性和形而上学性。
因此要克服唯心主义,就必须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防%%二主观性、片面性和形而上学的发生,才能不犯或者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