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与肺性脑病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6
肝性脑病的名词解释肝性脑病是指由肝功能减退引起的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
它是由于肝病导致体内代谢产物在肝脏正常代谢与解毒功能受损的情况下无法正常清除而产生的。
以下是肝性脑病的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
1. 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 肝性脑病,是指肝脏功能不全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系列症状与征象。
2. Ammonia: 氨,是肝脏分解蛋白质时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
在肝功能减退时,无法将氨转化为尿素进行排泄,导致血液中氨浓度上升,刺激脑部神经细胞,引发肝性脑病。
3. Astrocyte: 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脑内的支持细胞。
在肝性脑病中,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释放出一种叫做血管紧张素的物质,进一步加重脑部神经细胞的损伤。
4. Cerebral edema: 脑水肿,是指脑组织中的液体聚集导致脑部肿胀。
在肝性脑病中,由于氨中毒及其他代谢产物的累积,导致脑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水肿,增加了脑内压力,影响神经功能。
5.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神经心理症状,是指肝性脑病患者出现的精神和情感异常表现,包括认知障碍、精神紊乱、情绪不稳定等。
6. Asterixis: 抖颤,又称“肝性脑震荡”,是肝性脑病患者常见的体征,表现为手腕和/或足踝的快速、不自主的手控抖动。
7. Stigmata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慢性肝脏病体征,是指与慢性肝病相关的一系列体征,如腹壁静脉曲张、脾大、黄疸等,常见于肝性脑病患者。
8. Lactulose: 乳果糖,一种通便药物,被广泛用于肝性脑病的治疗。
乳果糖能增加肠腔内的酸度,抑制氨的吸收,帮助排除体内的氨,并改善肝性脑病的症状。
9. Protein restriction: 蛋白质限制,是肝性脑病的饮食治疗措施之一。
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可以减少氨的产生,并降低体内氨的负荷,有助于控制肝性脑病的发展。
肺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肺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是由于肝功能衰竭引起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障碍、行为改变和神经系统症状。
对于肺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以下是一些建议:1.临床观察:(1)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变化,如混乱、迷茫、短暂的意识丧失等。
(2)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神经系统症状,如昏迷、肌阵挛、震颤等。
(3)观察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血氨浓度和血清胆红素水平等。
(4)观察患者的腹胀和腹泻症状,以及黄疸和皮肤瘙痒等体征。
2.护理:(1)保持患者的安全,特别是在意识状态改变的情况下,预防跌倒和其他意外事故。
(2)提供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以减少刺激和促进患者休息。
(3)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血氨浓度和血清胆红素水平等,并及时向医生报告异常情况。
(4)控制患者的饮食,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5)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监测液体摄入和排出情况,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6)定期进行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预防感染和溃疡的发生。
(7)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与患者交流并鼓励其参与适当的活动。
(8)教育患者及其家属有关肺性脑病的知识,包括疾病的自我管理、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等。
此外,对于严重的肺性脑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来治疗肝功能衰竭。
在手术前的准备期间,护理措施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后的护理则包括皮肤护理、防感染、药物监测和饮食控制等。
护理团队应密切合作,以保证患者得到全方位的护理。
肝性脑病诊断标准肝性脑病是指由于器质性或功能性肝病发生脑病症状而形成的一种脑神经病变,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是影响临床肝脏功能的常见疾病。
按照临床表现,肝性脑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肝性脑病是一组复杂的综合症状,临床诊断肝性脑病时要综合考虑其诊断标准。
一、急性肝性脑病诊断标准1、急性肝性脑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头晕、头痛、出汗增多、面色苍白、情绪低落、有力量丧失、记忆力减退、失眠等;2、血清急性酶升高,尤其是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的水平明显升高;3、上述情况发生在慢性肝病尚未发展为肝硬化的早期或者有肝炎发作的情况下;4、脑电图检查显示可以见到脑室改变、局灶性阻滞以及脑电信号变异等;5、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脑脊液细胞数减少,脑脊液指标异常,有时细胞的造血功能被破坏;6、肝脏彩超检查显示肝实质区被坏死组织替代等改变。
二、慢性肝性脑病诊断标准1、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抽搐,肌张力减退,反射减弱,行走不稳,意识改变,精神病性症状,共济失调,嗜睡,反应迟钝,神经萎缩,特异性感觉神经功能障碍;2、血清检查指标:血清肝素激酶和总胆红素、血氨和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显示升高;3、肝功能检查指标:肝功能指标显示轻度肝功能受损,肝脏衰竭可能已经发生;4、脑彩超检查:显示头面部的血流改变,肿瘤等;5、脑磁共振检查:显示肝炎伴发脑病的结构性改变,如脑室扩大,脑灰质变性,尤其是大脑深部结构受损;6、脑电图检查:显示肝炎伴发脑病的电生理学改变,如波形变异,慢性病变伴发的继发性抽搐等。
以上就是肝性脑病诊断标准,临床上一般需要综合应用上述诊断标准,以进行准确诊断。
肝性脑病在临床治疗中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根据肝病的病因,及时做出有效的治疗,以控制肝病的发展;2、根据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使用针对性药物缓解症状;3、根据神经系统症状,采用合理的物理治疗;4、应用理疗技术,如催眠,助眠,心理疗法等;5、合理营养,正确的饮食,进行体力活动及冥想等;6、尽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少受刺激,减少精神压力;7、密切观察患者的脑病症状,及时调整治疗,以缓解其症状。
肺性脑病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出现脑脊液蛋白增多、精神症状、癫痫、认知障碍、植物神经症、运动障碍、瘫痪和颅脑损伤后一过性和持久性脑病等表现。
2、支气管药物诱发:支气管药物诱发时,CT/MRI/脑电图检查显示出
脑脊液增加、混乱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多发性脑室积液、脑积水和脑实质
病变。
3、检查检测:通过体检、血液检查、脑电图、血气分析、磁共振成
像等检查可以进一步确定患者的诊断。
4、肺病理检查:要么直接尸体解剖,要么通过细胞学检查肺损伤,
例如细菌、真菌感染、肺动脉粥样硬化症、间质性肺炎、尘肺、肺结核等,可以诊断肺性脑病。
5、免疫学检查:对抗细菌、真菌感染、肺内T细胞克隆检测等可以
发现相关免疫学变化,特别是抗体水平诊断抗原特异性IgG及IgM可以判
断出各种肺性疾病。
6、细菌、真菌感染诊断:根据细菌、真菌感染有无,需要进行细菌、真菌的培养检测,以及酶标法、定量PCR检测等,对细菌、真菌感染者可
以采取抗菌药物治疗。
肺性脑病名词解释
肺性脑病是由肺部疾病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征是肺性脑病引起的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
肺性脑病常见于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
肺性脑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是缺氧和CO2潴留导致脑血管扩张
和血脑屏障破坏,进而导致脑缺血、水肿和炎症反应。
这些改变会引起神经元的异常电活动和神经传导障碍,从而导致精神症状的出现。
肺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有意识状态改变,如嗜睡、淡漠或烦躁不安等;行为异常,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或幻觉等;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震颤、肌张力增强或痉挛等。
严重病例甚至会出现昏迷或谵妄状态。
在诊断肺性脑病时,首先需要排除其他引起意识障碍的原因,如低血糖、电解质紊乱或药物中毒等。
其次,需要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并进行血气分析、头部CT或MRI等检查,以确定
脑部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治疗肺性脑病的关键是纠正肺部疾病引起的缺氧和CO2潴留。
因此,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氧气供应,并适时使用机械通气。
此外,还需要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以及联合使用神经保护剂等药物。
预防肺性脑病的重点是早期诊断和治疗肺部疾病。
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并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和缓解肺部炎症。
此外,对于有慢性呼吸衰竭病史的患者,在出现肺部感染或急性呼吸窘迫时要及时就诊,并配合医生的治疗。
肺性脑病是一种由肺部病毒感染引起的由脑病理学家们研究和认识的
新型神经系统疾病。
肺性脑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叫做肺支原体的病毒,
该病毒能够侵入人体的脑脊膜周围的血管,最终引起脑病理学病变。
该病可由在肺部发病2-3个月后,由于病原体在体内游离力弱而被排出,并通过淋巴系统,血液系统来到大脑出现脑脊液积液而产生肺性脑病
的病症的过程。
肺性脑病的典型症状通常包括:头晕、头痛、眩晕、视物模糊、认知
功能障碍或记忆功能减退、肢体不协调、体感异常、脑神经损害、肌
肉无力等,其中头晕、头痛是最常见的表现。
还可能会有癫痫、对光
视觉缺陷、言语混乱、行为异常、精神病及肿瘤性症状等个体差异性
表现。
肺性脑病的诊断依据包括临床病史、检查、磁共振成像、原体学检查
和新创建的脑脊液抗原标志物的检测,磁共振成像是它的重要指标,
常可见出脑室内脑脊液畸形性增多,表示脑室细菌感染。
肺性脑病的治疗有多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疗法和抗病毒治疗,
药物疗法以及抗炎药和抗血栓药的应用;抗病毒方法主要是抗原体血
清法,以及抗病毒抗体治疗,如果病情不能得到控制,那么还需要移
植操作,以消除脑室内病毒细胞。
肺性脑病是一种新型神经系统疾病,需要积极预防及早发现,早治疗,以减少其病症的发展,预防其反复发作及后续并发症的发生,以减少
患者的痛苦。
- 肺性脑病(一)肺性脑病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通常是由于慢性肺部疾病引起。
在这种疾病中,肺部疾病引起的氧和二氧化碳不平衡导致大脑功能障碍,最终会导致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下面我们从肺疾病、肺性脑病的症状、治疗以及预防措施这几个方面来详细了解一下肺性脑病。
1.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导致肺性脑病的最常见原因。
慢性阻塞性肺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持续咳嗽等等。
这些症状是由肺部气道的狭窄或堵塞引起的,导致呼吸不畅,氧供应不足。
2.肺性脑病的症状肺性脑病的症状通常发生在COPD患者出现加重之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障碍: 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混乱、嗜睡等症状。
(2)行为异常: 患者行为异常,包括行动迟缓、无法使用简单的工具等。
(3)肌肉运动障碍: 患者出现震颤、截瘫等运动障碍。
(4)呼吸急促: 患者呼吸急促,严重时出现呼吸暴力减缓或停止呼吸。
(5)其他症状: 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3.治疗治疗肺性脑病的第一步是及时识别和治疗慢性肺部疾病。
然后,患者需要补充氧气,以提高大脑的氧合水平,缓解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必须使用呼吸机等工具。
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插管或气管切开手术。
鼓励患者遵循治疗计划,定期进行康复治疗。
4.预防措施预防肺性脑病的关键是预防慢性肺部疾病,包括:(1)戒烟: 吸烟是导致慢性肺部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戒烟是防止肺性脑病的重要措施。
(2)避免污染: 避免吸入污染物和化学物质,包括二手烟、工业化学品和有害气体等。
(3)保持健康: 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运动、健康饮食等保持身体健康。
肺性脑病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预防和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慢性肺部疾病是导致肺性脑病的主要原因,所以服从预防措施、保持健康,是有效预防和减轻肺性脑病发病的关键。
肝性脑病的诊断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杨昭徐一、肝性脑病诊断依据肝性脑病分四期。
肝性脑病如果有显性临床表现的,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①有严重肝病和(或)门体侧枝循环形成的基础;②出现精神紊乱、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③存在肝性脑病的诱因;④肝功能减退的生化指标异常;⑤脑电图异常。
这5 条诊断依据主要是支持显性的肝性脑病,称为OHE 。
二、肝性脑病临床分期I 期:前驱期,主要表现为:性格改变、认知力差、日夜颠倒、注意力不集中、轻微扑翼样震颤(flapping tremor )、脑电图多正常。
II 期:昏迷前期,主要表现为:意识错乱、行为失常、睡眠障碍、扑翼样震颤、锥体束征、定向力差,脑电图显示节律慢。
III 期:昏睡期,主要表现为:昏睡、精神错乱、扑翼样震颤、锥体束征、Babinski 征、脑电图异常。
IV 期:昏迷期,主要表现为:浅、深昏迷、脑电图明显异常。
在欧美国家分成五个期,在前驱期前,有一个亚临床期,现在称为轻型肝性脑病。
西方国家多采用West Haven 诊断标准,重点是介绍临床、亚临床的阶段,是轻微的肝性脑病或称为隐肝性脑病。
它的特点:在意识状态上是正常的,在神经系统的表现和精神症状方面几乎没有症状,没有什么显性的表现,只有在做精细的精神生理的检查才发现有异常的表现,神经系统一般没有什么症状鉴别。
其他4 期,和刚才介绍的非常相近。
下面介绍亚临床型,或称为轻型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
用这个坐标图来表示,肝性脑病特别是第三型的,门体分流的这样的类型,是属于慢性肝性脑病。
发作的形式有三大类型,一个类型,有阵发性的发病,最左边图,发作期可以出现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不同的临床表现。
在发作的间性期,可能表现在相对正常的一个范围,再次发作之间是正常的,发作时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第二种类型是持续型的,中间这个图,在红线以下,是红线以下没有明确的临床表现,但发病以后,可能持续有相当长的时间,经常是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精神神经方面的综合表现。
名词解释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是指由于肺部疾病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脑功能障碍。
它是肺部通气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系列生化、生理和心理改变的结果。
肺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肺部疾病引起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和酸碱平衡失调有关。
肺性脑病通常发生在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肺气肿等)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中,尤其在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严重的情况下更为常见。
此外,严重感染、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也可能引起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的症状包括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嗜睡或昏迷、肌力减退或瘫痪、反复抽搐、情绪波动、幻觉等。
患者可能出现行为上的变化、认知能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症状。
在严重病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昏迷甚至呼吸衰竭。
肺性脑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
常见的检查包括血气分析、血常规、电解质检查、肺功能检查等。
穿刺腰椎造影可以排除其他引起脑病的因素。
治疗肺性脑病的关键是治疗原发的肺部疾病。
通常通过给氧、呼吸机辅助通气、纠正酸碱失衡、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手段来改善肺功能和血氧饱和度。
如果肺性脑病严重,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和抗癫痫药物以控制抽搐和焦虑症状。
肺性脑病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致命的后果。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对于患有慢性肺部
疾病的患者,定期检查肺功能,并及时治疗和控制原发疾病是预防肺性脑病的关键措施。
肝性脑病的表现是什么
肝性脑病顾名思义也就是肝脏疾病所造成的,往往会对全身都带来很大的影响,其多表现的症状也是多种多样的,甚至会出现性格的改变,那么有哪些表现呢?
肝性脑病(HE)又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有急性与慢性脑病之分。
1.起病
可急可缓。
急性肝性脑病起病急骤,前驱期极为短暂,可迅速进入昏迷,多在黄疸出现后发生昏迷,也有在黄疸出现前出现意识障碍而被误诊为精神病者。
慢性肝性脑病起病隐匿或渐起,起初常不易发现,易误诊和漏诊。
2.性格改变
常是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是原属外向型性格者表现为抑郁,而原属内向型性格者表现为欣快多语。
3.行为改变
最初可能仅限于一些“不拘小节”的行为,如乱写乱画,乱洒水,乱吐痰,乱扔纸屑、烟头,乱摸乱寻,随地便溺,房间内的桌椅随意乱拖乱放等毫无意义的动作。
4.睡眠习惯改变
常表现为睡眠倒错,也有人称为近迫性昏迷,此现象有人发现与患者血清褪黑激素分泌时相紊乱有关,提示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处于紊乱状态,常预示肝性脑病即将来临。
5.肝臭的出现
是由于肝功能衰竭,机体内含硫氨基酸代谢中间产物(如甲硫醇、乙硫醇及二甲硫化物等)经肺呼出或经皮肤散发出的一种特征性气味。
此气味有学者称烂苹果味、大蒜味、鱼腥味等。
【病理生理学】肝性脑病一、肝性脑病的概念肝性脑病是指继发于肝功能异常的神经异常综合征,一般包括:认识、感觉、运动、行动、行为和生物调节功能异常。
肝性脑病分为A型急性肝功能衰竭引起的肝性脑病;B型,无内源性肝细胞病变的门体分流所引起的肝性脑病;C型,肝硬化伴门脉高压或门体分流引起的肝性脑病。
C型又分为3个亚型:①短暂性肝性脑病,很短时间的谵妄发作。
②持续性肝性脑病,指持续出现影响社会交往和工作认知障碍,又可分为轻微性(1级),严重型(2~4级)和依赖型肝性脑病3类。
③轻微型肝性脑病,由于其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又称为亚临床型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的分期:①1级,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欣快、轻度意识障碍。
②2级,嗜睡、时空定向不准确,轻微性格改变,行为异常;③3级,昏睡、定向显著障碍,但对言语刺激有反应;④4级,昏迷,对语言刺激或有刺激物反应。
二、肝性脑病的机制1. 氨中毒学说(1)血氨增高的原因1)氨的生产增多·肠道产氨增多:血氨主要来源于肠道产氨,肠道内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以及尿素,可分别被肠道细菌释放的氨基酸氧化酶和尿素酶分解而产氨。
·肌肉产氨增多肝性脑病患者可产生明显颤振,躁动等症状,此时肌肉活动增强,使骨骼肌肉活动增强,使骨骼肌肉中腺苷酸分解增强,肌肉产胺增加。
·肾产氨增多: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谷氨酰胺可在谷氨酰胺酶作用下产氨。
氨可弥散减少,生成NH+4减少,NH3弥散入血增多,也可使血氨增高。
2)氨清除不足:肝功能严重障碍时,一方面由于代谢障碍使ATP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鸟氨酸循环障碍,尿素合成减少,血氨增高。
(2)氨对脑的毒性作用:1)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 2)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3)氨对神经细胞膜有抑制作用。
2.假性神经递质说(1)脑干网状结构与清醒状态的维持:躯体感觉传入通路中的第2级神经原纤维,上行通过脑干时,发出侧入脑干网状结构,并与其神经元发生突触连系,然后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几次神经元而上行,向大脑皮质弥散性投射纤维。
一.名词解释:1.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导致缺氧、 CO2潴留,从而引起的神经精神障碍症候群。
2.Typical angina pectoris :Angina pectoris is a clinical syndrome of precordial discomfort or pressure due to transient myocardial ischemia without infarction. Discomfort may radiate to the left shoulder and down the inside of the left arm,usually persists no more than a few minutes .It is typically precipitated by exertion or psychologic stress and relieved by rest or sublingual nitroglycerin.3.上消化道大出血:数小时内出血量>1000ml或有效循环血量的20%,表现为呕血、黑便,常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4.黎明现象:指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一段时间出现高血糖,机制可能为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
5.贫血:指外周血液单位体积血液中的Hb,Hct,RBC低于可比人群的正常最低值。
国内标准男性Hb<120g/l, RBC< 4.5╳1012, Hct<0.42。
女性Hb<110g/l,RBC< 4.0╳1012,Hct<0.37。
妊娠Hb<100g/l,Hct<0.30。
6.裂孔现象:白血病患者骨髓象有核细胞显著增生,以原始细胞为主,而较成熟中间阶段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形成所谓裂孔现象。
7.Chronic bronchitis: This diseas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ymptoms such as cough, sputum or wheeze for at least 3 months of the year for more than 2 consecutive years,without any indication of other lung and heart diseases (such as tuberculosis, asthma,heart failure,etc.).8.心室重构:在心脏扩大、心室肥厚的过程中,心肌细胞、胞外基质、胶原纤维网等均有相应变化,如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导致心肌收缩力和顺应性下降。
又称肝昏迷,或肝脑综合征,是肝癌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
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和代谢紊乱为特点,以智力减退、意识障碍、神经系统体征及肝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现,也是肝癌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约导致30%左右的患者死亡。
一、病因肝性脑病的发生与肝功能的衰竭密切相关。
导致肝癌病人肝功能衰竭的常见因素包括弥漫型肝癌及巨块型肝癌细胞晚期,癌细胞广泛侵润或合并有肝硬化,肝功能有明显的损伤,或现代抗肿瘤治疗如肝动脉结扎、肝动脉栓塞化疗、放射治疗等。
二、诊断肝癌并发症脑病的诊断不难,以下几点可作诊断依据: 1、晚期肝癌患者,出现一系列精神、神经异常征象,如意识改变、睡眠到错、扑翼样震颤、昏迷等。
2、可由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出血、继发感染、过量放腹水、大剂量利尿剂的使用。
手术创伤、应用损害肝脏药物及高蛋白饮食等原因诱发。
3、合并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有明显诱因而出现上述症状。
4、血氨增高>59μmol/L。
5、脑电图有明显异常改变,如出现节律变慢,出现β波,两侧同时出现对称的高电压慢波。
数字连接、数字标字试验、搭积木试验,签名试验为主,此类试验均有助于早期诊断。
三、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在上腹部肿块、肝区痛、消瘦、食欲减退等肝癌常见症状基础上出现神志恍惚,定向力和计算力减退,嗜睡。
昏迷及扑翼样震颤等。
其中扑翼样震颤是肝性脑病的特征性表现。
1983年中华医学会将肝性脑病分为以下三级: I级:反应迟钝,无集中能力,失眠,欣快感,性格改变,对周围事物缺乏反应,行为异常,抑郁,嗜睡,失去定向能力。
Ⅱ级:精神错乱,不认人,木僵,昏睡,扑翼样震颤或不自主运动。
Ⅲ级:昏迷,包括深昏迷和浅昏迷。
I级常被忽视,Ⅱ级才被重视,脑电图有助于诊断。
四、治疗肝癌一旦并发肝性脑病,则预后较差,抢救成功的报道较少,故应强调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一)针对肿瘤的治疗通常发生肝性脑病的肝癌患者,很少采用针对肿瘤的“攻击性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
(二)去除诱因应积极防治感染、消化道出血,避免大量使用利尿剂及大量排放腹水,禁用麻醉剂及镇静剂(如吗啡等),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禁用含氨物质,如氯化氨。
水解蛋白、醋氮酪氨等使血氨增高的药物。
(三)营养与饮食限制蛋白质的摄人量,最好选用植物蛋白,病情严重时,应予无蛋白饮食。
并保证足够热量、维生素包括A、B、C、D、K族维生素及叶酸,对不能进食的患者应鼻饲或静脉补充。
(四)对症治疗1、保护脑细胞可用冰枕或冰帽降温。
2、防止脑水肿可用甘露醇等脱水。
3.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五)中医药治疗中医无肝性脑病的名称,可归属为昏迷、昏蒙、癫狂等范畴。
有虚实之分。
属实者多为痰浊。
瘀血。
湿热等蒙蔽神明所致,属闭证范围;属虚者多为气血虚耗、阴阳衰竭等致清窍失养,神失所倚,属脱证范畴;然多数病人属于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多年来,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1)湿热蒙蔽主证:面色晦黯或黄染,腹胀或腹大坚满、脱腹撑急,食欲减退,渐至神志模糊,语言不清,昏不知人,喉中痰声,恶心呕吐,或伴心烦懊恼、身热夜甚、口苦口干,搜黄赤涩,便于或清垢,舌质红或红线,舌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涤痰开窍。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常用药物:茵陈、大黄、半夏、南星、橘红、竹茹、枳实、瓜萎、白花舌蛇草、半枝莲、七叶一枝花等。
伴面目小便黄染、身热、口干口苦者,可加重茵陈、大黄的用量,并酌加金钱草、川朴、黄羊、柴胡等。
伴黑便或呕血者加白茅根、仙鹤草、三七粉、侧柏叶、地榆,或加服云南白药。
尿少、肢肿者可加车前子、白茅根、泽泻等。
腹大如鼓者可酌加大腹皮、泽泻、获苓、猪苓等、车前子、二丑、玉米须等。
(2)痰浊变盛主证:面色晦黯或黯黄,食欲减退,胸闷腹胀或腹大如鼓,语言不清,昏不知人,恶心呕吐,小便清长,大便清垢,或伴喘息气逆,喉中痰鸣,或伴形寒肢冷,舌质晦黯胖嫩,边有齿痕,舌苔白腻或灰黑,脉沉滑或濡滑。
治法:益气祛疾,化浊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南星、陈皮、庆等、积实、郁金、富蒲、竹茹、生姜、厚朴、人参。
藿香、苍术等。
伴黑便、呕血者可酌加黄芪、白及、乌贼骨等益气收涩之品。
伴喘气逆,喉中痰鸣者,可加革裤子、苏子、旋覆花等降气平喘之品。
伴形寒肢冷者加附子、肉桂、干姜等辛温祛寒之品。
肺性脑病肺性脑病又称肺心脑综合征,是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及肺功能衰竭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及脑循环障碍。
病因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肺部损害致二氧化碳潴留及缺氧,引起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加之因肺部循环障碍及肺动脉高压更进一步诱发或加重脑组织的损害,而引起肺性脑病。
症状早期可表现为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工作能力降低等症状。
继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呈嗜睡、昏睡状态,重则昏迷。
主要系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引起的二氧化碳麻醉所致。
此外还可有颅内压升高、视神经乳头水肿和扑击性震颤、肌阵挛、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等各种运动障碍。
精神症状可表现为兴奋、不安、言语增多、幻觉、妄想等。
眼底表征眼底表征肺性脑病重型晚期可呈现颅内压增高征象,但未必都有视乳头水肿,故至今未制订眼底诊断标准。
1973年以来,观察记录较全面并已确诊为"肺性脑病"的31例(其中呈现"网膜动脉痉挛阻塞"12例)及轻型网膜动脉痉挛者17例,并选择同期其它常见心血管病20例眼底资料作为对照。
一、一般资料本病病例及其对照组眼底资料均系小瞳孔(未用药物散瞳)、用直接检眼镜检查,结果经复核后,用文字记录。
二、结论:观察所得结果,经严密统计学检验处理,分析探讨小结如下:1。
肺性脑病眼底表征特点:由资料证实,眼底呈现不同程度的紫绀特征及网膜静脉屈曲扩张表征占90.32%。
"网膜动脉痉挛阻塞"表征占38.71%,是值得重视的阳性表征。
2。
肺性脑病或肺心病与其对照组"网膜动脉痉挛阻塞"表征的基础特征差异是"紫绀眼底"表征的呈现与否。
P<0.01。
就肺心脑病而论、该表征出现率多超出于尚未合并或轻型肺性脑病的肺心病患者P<0.02。
以上资料提示肺性脑病早期眼底表征应以"视网膜紫绀"(或视网膜静脉屈曲扩张)伴发视网膜动脉痉挛性阻塞"为妥。
3。
轻型"网膜动脉痉挛"表征的肺心病患者,可发展为典型肺性脑病。
故该表征提示肺性脑病的早期诊断。
笔者体会、如能在临床中及时观察眼底并注意肺性脑病的其它症状体征的早期发现,适时予以恰当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定能改善肺性脑病的予后。
4。
重型肺性脑病如呈现乳头水肿、其特征是紫绀眼底。
三、肺性脑病早期眼底表征改变的机制探讨:肺性脑病是慢性肺心病、病程恶化进展中的严重合并症,故其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1) 缺氧是主要因素;视网膜紫绀是缺氧不同程度的直接反映。
(2) 二氧化碳潴留是另一重要因素;其可招致血管扩张、充血、甚者为视乳头水肿。
,(3) 动脉由于反射性痉挛而呈现狭窄,严重者可致"网膜动脉痉挛性阻塞"。
(4) 视网膜动脉痉挛性阻塞,有可逆性;感染是肺性脑病的促发因素。
感染、缺氧激发化学感受器使内脏血管床发生交感性收缩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缺氧,亦将引起明显的血管交感性收缩反应。
当感染与缺氧一旦得以控制或纠正,交感性收缩反应即有可逆性可能。
其它常见心血管病,其病理生理与肺性脑病有根本区别点,故当呈现脑病症状体征时与肺性脑病眼底表征存在特异性差异。
检查1、血气分析可见PaCO2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增高,标准碳酸氢盐(SB)和剩记碱(BE)的含量增加及血pH值降低。
2、脑脊液压力升高,红细胞增加等。
3、脑电图呈不同程度弥漫性慢性波性异常,且可有阵发性变化。
鉴别诊断需与下列疾病鉴别:1.肝性脑病参见肺性脑病。
2.肾性脑病参见肾性脑病。
3.糖尿病昏迷病人。
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发病前有导致意识障碍的各种诱因。
血糖明显增高。
酮症酸中毒者有特殊的烂苹果味。
预防1.加强安全防护。
将患者转移到安全房间,避开窗边,以免出现意外。
去除房内的不必要的设备和危险物品,如热水瓶、刀、剪、绳子,以免伤人和自伤。
2.对于出现早期肺性脑病症状的患者,除进行必要的监护外,需及时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说明病情,让家属配合治疗,并请家属陪护。
同时派专职护理人员守护。
3. 患者出现脾气性格改变、情绪反常、暴躁时,应以说服劝导的口气,并配合必要的治疗,切不可用镇静剂使患者安静,否则会加重患者病情,使患者进入昏迷。
并发症并发症有休克、低渗性血症、肾功能衰竭、肝衰竭、电解质紊乱、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上消化道出血。
治疗1、首先应对各种慢性呼吸道疾病进行治疗。
2、控制呼吸道感染,合理应用抗菌素(青霉素,先锋霉素,利复星等)。
3、改善呼吸功能、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况。
4、纠正酸碱平衡障碍。
5、对神经、精神障碍作对症处理。
肺性脑病出现便秘如何治疗?肺性脑病是由于肺部疾病而导致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病人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即为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患者常有便秘。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不能行肃降之令,大肠之气壅滞而出现便秘。
每见烦躁不安或意识朦胧,神昏谵语,甚至昏迷,抽搐,呼吸急促或伴痰鸣,舌质干绛,脉细滑数,苔黄腻,即当泻热通腑,用大黄,厚朴,枳实,芒硝,金银花,蒲公英,连翘,黄芩,鱼腥草,每日1~2剂,便通即止。
泻热通便可使肠道内毒素排出体外,有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
泻热通便还可改善肺功能,增加血氧含量。
因此对肺性脑病病人保持大便通畅仍有重要意义,应积极预防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