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智能体的居住空间格局演变的真实场景模拟
- 格式:pdf
- 大小:633.34 KB
- 文档页数:12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房屋布局设计与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其中,智能房屋布局设计与优化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领域。
本文将介绍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房屋布局设计与优化的相关技术和应用,以及其对人们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为了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和偏好,智能房屋布局设计与优化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空间利用率、功能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这一过程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效率。
首先,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房屋布局设计与优化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和模拟建模来提供个性化的设计方案。
AI可以分析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工作需求和空间需求等信息,通过智能算法和模拟软件生成最佳的房屋布局设计。
这些设计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提高空间的舒适性和功能性。
在设计过程中,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的反馈和交互,使用户对设计方案有更直观的了解和参与。
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房屋布局设计变得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其次,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房屋布局设计还可以优化能源利用和环境可持续。
AI可以分析房屋的定位、朝向、材料和设备等信息,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例如,智能系统可以预测并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空调和供暖系统的能耗。
另外,AI还可以提供智能照明和节能设备,以有效节约能源并减少碳排放。
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房屋布局设计,可以实现更可持续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此外,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房屋布局设计与优化还可以提供更加便利和智能的居住体验。
智能系统可以连接家中的各种设备和系统,使室内环境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习惯和偏好自动调节灯光、音乐和安全系统。
人工智能助手也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与房屋布局系统的交互,使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控制房屋的各类设备和系统。
这些智能化的设计和功能可以极大地提高居住的舒适性、便利性和安全性。
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情景模拟——以忻州市忻府区为例引言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土地利用方式单一等。
通过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进行科学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CLUE-S模型(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al extent)是一种基于规则与随机过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能够模拟土地利用变化,并对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预测分析。
本文以忻州市忻府区为研究对象,使用CLUE-S模型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情景,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为城市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忻府区概况忻府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忻州市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是全市交通、商贸、金融、信息等综合服务中心。
忻府区地处长治平原腹地,平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0%,土地肥沃。
区内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适宜农作物种植。
二、CLUE-S模型原理CLUE-S模型是从LULC模型(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发展而来的一种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
其主要原理是基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模拟和分析,达到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的目的。
CLUE-S模型考虑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多重影响因素,如政策驱动力、经济驱动力、社会驱动力、自然驱动力等,从而较为全面地模拟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复杂性。
通过对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可以为城市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忻府区土地利用现状1. 忻府区总体土地利用现状根据忻府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忻府区总面积为40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约为2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0%;林地面积约为8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约为6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草地面积约为4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其他用地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
基于多智能体的空间信息协同分析研究
林志勇;孟令奎;李雯静
【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年(卷),期】2007(43)12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信息的利用已经深入到各专业应用领域,充分利用空间信息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多智能主体技术为实现多个体之间的协同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分析了协同分析的处理过程和协同空间分析的任务分解模型,设计并论述了多主体之间的消息传递机制、协作方式和系统体系结构,实现了一个基于多智能主体技术与空间信息的协同分析原型系统.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林志勇;孟令奎;李雯静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79;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79;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武汉,43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
【相关文献】
1.基于移动智能体的空间信息共享服务设计与实现 [J], 朱军;胡亚;曹云刚;郭方桃
2.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协同信息融合系统研究 [J], 周丰;鲜明;肖顺平
3.地理空间信息智能分析研究 [J], 汤竞煌;方靖;黄绘青
4.基于边缘智能协同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研究 [J], 周旭;李泰新;覃毅芳;宋俊平
5.基于多智能体混合协同交流模型的协同GIS研究与设计 [J], 李伟;刘仁义;刘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房地产行业智能化居住空间设计与装修方案第1章智能化居住空间概述 (4)1.1 智能化居住空间的概念与特点 (4)1.1.1 信息化与智能化 (4)1.1.2 舒适性与便捷性 (4)1.1.3 安全性与可靠性 (4)1.1.4 节能环保 (4)1.2 智能化居住空间的发展趋势 (4)1.2.1 个性化定制 (4)1.2.2 跨界融合 (5)1.2.3 智能化技术应用 (5)1.3 智能化居住空间的设计原则 (5)1.3.1 以人为本 (5)1.3.2 系统集成 (5)1.3.3 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5)1.3.4 经济性与实用性 (5)第2章智能家居系统集成 (5)2.1 智能家居系统简介 (5)2.2 智能家居系统架构 (6)2.3 智能家居设备选型与安装 (6)第3章室内空间智能化设计 (6)3.1 室内空间布局设计 (7)3.1.1 空间划分原则 (7)3.1.2 智能化设备布局 (7)3.1.3 舒适性设计 (7)3.2 智能照明系统设计 (7)3.2.1 照明设计原则 (7)3.2.2 照明设备选型 (7)3.2.3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7)3.3 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设计 (7)3.3.1 环境控制系统组成 (7)3.3.2 空气质量监测与控制 (7)3.3.3 温湿度控制 (8)3.3.4 智能家居设备联动 (8)第4章厨卫空间智能化装修 (8)4.1 厨房智能化装修 (8)4.1.1 智能橱柜设计 (8)4.1.2 智能烹饪设备 (8)4.1.3 智能食品存储 (8)4.2 卫生间智能化装修 (8)4.2.2 智能浴室柜 (8)4.2.3 智能热水器 (8)4.3 厨卫设备智能控制 (9)4.3.1 集成控制系统 (9)4.3.2 语音控制系统 (9)4.3.3 定制化场景模式 (9)4.3.4 能源管理系统 (9)第5章客厅与卧室智能化装修 (9)5.1 客厅智能化装修 (9)5.1.1 设计理念 (9)5.1.2 智能照明系统 (9)5.1.3 智能窗帘系统 (9)5.1.4 智能音响系统 (9)5.1.5 智能家居安全系统 (9)5.2 卧室智能化装修 (10)5.2.1 设计理念 (10)5.2.2 智能环境调节系统 (10)5.2.3 智能照明与窗帘系统 (10)5.2.4 智能睡眠监测 (10)5.3 智能家具与家电的应用 (10)5.3.1 智能家具 (10)5.3.2 智能家电 (10)5.3.3 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10)第6章背景音乐与家庭影院系统 (10)6.1 背景音乐系统设计 (10)6.1.1 系统概述 (10)6.1.2 系统构成 (11)6.1.3 音源设备选择 (11)6.1.4 音频处理设备 (11)6.1.5 传输设备 (11)6.1.6 扬声器布局 (11)6.1.7 控制系统 (11)6.2 家庭影院系统设计 (11)6.2.1 系统概述 (11)6.2.2 系统构成 (11)6.2.3 音视频播放设备 (11)6.2.4 投影设备 (12)6.2.5 音响设备 (12)6.2.6 智能控制系统 (12)6.3 音响设备选型与安装 (12)6.3.1 音响设备选型 (12)6.3.2 音响设备安装 (12)第7章智能安防监控系统 (12)7.2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12)7.2.1 系统组成 (12)7.2.2 前端图像采集设备选型 (13)7.2.3 传输设备设计 (13)7.2.4 中心处理设备设计 (13)7.2.5 存储设备设计 (13)7.2.6 显示设备设计 (13)7.3 门禁与报警系统设计 (13)7.3.1 门禁系统设计 (13)7.3.2 报警系统设计 (13)7.3.3 系统集成 (13)第8章智能节能与环保技术 (14)8.1 智能节能技术 (14)8.1.1 节能理念在智能化居住空间的应用 (14)8.1.2 智能控制系统 (14)8.1.3 能源管理与优化 (14)8.2 环保材料应用 (14)8.2.1 环保材料的选择原则 (14)8.2.2 常见环保材料及其应用 (14)8.2.3 环保材料在智能化居住空间的应用案例 (14)8.3 智能家居与绿色建筑 (14)8.3.1 智能家居系统 (14)8.3.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4)8.3.3 智能家居与绿色建筑的结合 (15)8.3.4 案例分析 (15)第9章智能化居住空间施工与管理 (15)9.1 智能化施工流程与规范 (15)9.1.1 施工流程 (15)9.1.2 施工规范 (15)9.2 施工现场管理与协调 (16)9.2.1 施工现场管理 (16)9.2.2 施工协调 (16)9.3 质量验收与售后服务 (16)9.3.1 质量验收 (16)9.3.2 售后服务 (16)第10章智能化居住空间发展趋势与展望 (16)10.1 智能化居住空间市场前景分析 (16)10.1.1 市场规模 (16)10.1.2 增长潜力 (17)10.1.3 消费者需求 (17)10.2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17)10.2.1 关键技术突破 (17)10.2.2 产业链整合 (17)10.3 未来智能化居住空间构想与展望 (17)10.3.1 智能化系统全面升级 (17)10.3.2 绿色环保与节能 (17)10.3.3 个性化定制 (17)10.3.4 智慧社区融合发展 (18)10.3.5 跨界融合与创新 (18)第1章智能化居住空间概述1.1 智能化居住空间的概念与特点智能化居住空间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以人为核心,实现居住环境舒适、便捷、安全、节能的居住空间。
人工智能用于建筑设计的案例
我给你讲讲人工智能用于建筑设计的超酷案例哈。
就说那个悉尼歌剧院吧,虽然它是早早就建成了,但现在要是用人工智能来重新审视或者做类似的设计,那可不得了。
人工智能能快速分析悉尼港周围的环境数据,比如风向、日照角度啥的。
你想啊,以前设计师得花老长时间去测量、去研究这些东西,现在人工智能咔咔就搞定了。
它根据这些数据,能算出建筑怎么布局能让每个角落都有合适的采光,还能利用风向让歌剧院内部通风良好,让观众在里面舒舒服服地看演出。
还有呢,在一些城市的居民楼设计上。
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居民的生活习惯大数据来设计户型。
比如说,它发现大多数家庭晚上在客厅活动的时间比较多,就会把客厅设计得更宽敞、更舒适。
而且,它还能根据当地居民对储物空间的需求,合理规划出各种大小的柜子、收纳间的位置。
要是在一个喜欢骑自行车的社区,人工智能说不定就会在居民楼里设计出专门存放自行车的空间,而且还会设计得特别巧妙,既不占太多地方,又方便大家取用。
另外啊,在那种大型商业建筑的设计上,人工智能也超厉害。
比如说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它可以模拟人流走向。
就像你在游戏里模拟小人走路一样,人工智能能算出人们从停车场、公交站、地铁站等不同入口进入购物中心后,最可能的行走路线。
然后根据这个,把热门的店铺安排在人流密集的路线上,那些相对不那么热门的店铺呢,也能通过合理的布局让它们有足够的曝光率。
这样既方便了顾客逛街,又能让商家都有生意做,简直是一举两得啊!。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4卷第6期2009年6月Vol.64,No.6June,2009基于多智能体的居住空间格局演变的真实场景模拟陶海燕,黎夏,陈晓翔(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摘要:多智能体建模方法为城市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采用自下而上的多智能体方法构建真实场景的居住决策模型,并研究城市居住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但目前的多智能体模型通常把空间抽象为均质空间,无法反映真实的地理空间。
通过对居住环境的"宜居性"评价,作为居民智能体对居住环境评价的影响因子。
将多智能体模型与GIS 相结合,为智能体模型提供一个异质的、动态变化的模拟环境。
由此居民智能体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以及对居住环境的偏好不断地调整其在城市中的居住地,模拟出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
将模型应用于广州市海珠区,其模拟的住宅价格空间分布与实际情况相关系数在0.6以上,说明模拟结果与实际的情况比较吻合。
模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和探讨居住空间格局的成因和动态变化提供帮助,为发展和验证城市理论提供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和模拟方法。
关键词:多智能体;居住空间;居住环境;地理信息系统;Swarm ;广州1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居民的住房获取已经从享受福利分房转变成享受货币化补贴。
城市居民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个人对居住区位的偏好等因素购买商品房居住。
由于城市居民客观上存在因文化、职业、地域、收入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具有多样性。
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市场的多样化正重塑城市的居住空间,研究新形势下城市居住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城市居民居住区位的决策与再选择行为直接影响着居住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
而居民的迁居决策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空间复杂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自组织性、非平衡性等耗散结构特征,无法采用“自上而下”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城市中居民迁居决策这一高度复杂的行为过程。
最近在地理学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自下而上”的多智能体建模方法,则为研究这类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方法和工具,为研究地理现象和理论提供了一个可靠、便捷的实验场所。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以理论和方法探讨为主,应用于真实场景的模拟还非常有限[2,3]。
多智能体建模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发展迅速[4]。
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生态学领域应用广泛,出现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多智能体模型,如ASPEN 模型[5]、Schelling 模型[6]、Sugarscope 模型[7]等。
然而在这些模型中,往往忽略了空间的表示[8],尤其是在验证某些城市现象和理论的多智能体模型中,通常把空间抽象为均质空间,从而使研究问题简单化。
当多智能体模型应用于实际场景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引入异质的、动态变化空间信息尤为重要。
收稿日期:2008-09-26;修订日期:2009-01-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830532);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0525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01084)[Foundation:The Key Project for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830532;National Outstanding Youth Foundation of NSF of China,No.40525002;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301084]作者简介:陶海燕(1966-),女,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多智能体地理模拟。
E-mail:taohy@665-676页66664卷地理学报本文试图建立多智能体居住决策模型,对真实场景居住空间格局进行仿真模拟。
借鉴人居环境科学中对居住环境宜居性的评价体系,获得居民智能体对居住环境评价的影响因子。
将多智能体与GIS相结合,为智能体模型提供一个异质的、动态变化的模拟环境。
居民智能体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以及对居住环境的偏好不断地调整其在城市中的居住地,模拟出了整个城市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模型实现采用Swarm仿真平台以及GIS集成组件实现数据和应用集成服务,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对城市居住空间格局进行了仿真模拟,并且对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探讨。
2基于“宜居性”的多智能体居住决策模型2.1居住环境与人居环境评价指标居住环境是指围绕居住和生活空间的各种环境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居住的实体环境,从广义来说则包括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综合环境[9]。
而对于居住环境的评价应至少包含两大部分的评价内容[9]:一是居住环境的客观实体的评价;二是对居住环境的主观认知的评价。
客观方面的评价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为居民智能体提供住宅区位选择的基本空间信息,进行必要的空间分析。
而对于主观认知的评价,则由于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不仅依赖于环境引起人们感官上的刺激,而且还依赖于人们是如何感觉和看待环境的[10],更多地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
事实上,不同的人对于居住环境具有不同的偏好,即使对同一个区位,由不同的人来评价,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是,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在相当大的人群中,对环境的认知是有共同性的,而其原因就在于人们的社会性、过去的经历以及现在城市环境的相似性[11]。
具体的个体在选择住房时往往表示出各自独特的意愿和环境感知特征,但是总体上又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而人居环境科学中的宜居性指标则是从不同个体对居住环境评价中归纳得出的居民居住意愿的集中反映。
因此模型中引入人居环境科学中的宜居性指标作为居民进行居住决策时对环境的选择性认知,各指标不同的权重则反映不同个体之间对环境感知的不同特征。
2.1.1“宜居性”评价指标的选取不同区位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宜居性”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首先要建立一套居住环境的评价指标。
而且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不仅要能反映城市居住环境的特征,又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12]。
对于居住环境的研究由来已久,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和舒适性[13]。
这些理念是居住意愿的反映,但是比较概括和抽象,在进行具体的居住环境评价时,需要进一步细化。
Bender[14]等人采用区域宁静程度、公共交通、到城市中心距离、赏心悦目的风景、社会价值、到学校的距离、到商业设施的距离、到绿地的距离8个指标来描述住宅的外部特征。
Turkoglu[15]利用建筑物的楼龄、住宅的大小、类型、邻域的平均密度以及到城市中心的距离等作为评价变量。
而在国内,自1993年吴良镛正式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以来,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关于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很多,各有特色[9,16-19]。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研究制定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fortune/2007-05/30/content_6175329. htm)中,宜居城市科学评价内容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6大指标体系,其中,环境优美度和生活便宜度是最核心的两大指标,各占有0.30的权重。
综合他人研究成果,结合本研究区域的特点,兼顾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模型中居住环境的评价指标包括:出行的便捷度,生活的便利度,景观的优美度三大类(表1)。
其中出行的便捷度,包括地铁、交通干线、高速公路等不同交通形式对各区位所产生的出6期陶海燕等:基于多智能体的居住空间格局演变的真实场景模拟行的便捷程度;生活的便利度,包括各区位处居民获得医疗、教育、商业服务的便利性;景观的优美度,主要包括到水体的距离,以及某位置处周围邻域中绿地、果园所占的比重。
2.1.2基于GIS 的量化计算方法无论是呈点状的学校、医院,还是呈线状的交通路网、水体以及面状的果园、绿地等,不仅自身有质量(属性值),更重要的是随距离的远近,对周边地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正是影响区域内不同地点其价值高低的重要原因。
陆玉麒[20]等人指出空间扩散型因子的扩散方式有指数扩散和线性扩散,扩散路径有沿路扩散和均质扩散。
在模型中所有“宜居性”评价因子的空间扩散形式均采用指数距离衰减形式,并认为所有的扩散影响均通过道路实现。
(1)出行的便捷度交通可达性体现了出行的便捷程度,可以利用两种方法来表示:一是通过某位置到道路的距离来表示。
通常又会把道路分为高速公路、一般公路、铁路、地铁,它们的影响权重不一样;二是用单位面积内的道路密度,或者单位面积内的人均道路密度来表示交通的便捷程度,比例越大,则交通越完善,通达性越好。
模型中,均采用指数距离衰减函数来反映交通的通达性:P Access =α1·e -β1D Road +α2·e -β2D U nderground +α3·e -β3D Expressw ay (1)式中:P Access 表示出行的便捷度;D Road 、D Underground 、D Expressway 分别表示到主干道、地铁、高速公路的直线距离;β1、β2、β3分别表示主干道、地铁、高速公路的空间衰减系数;α1、α2、α3分别表示主干道、地铁、高速公路的权重系数。
普遍认为高速公路是城市与外部联系的主要通道,而城市干道和地铁交通是城市内部交通的主要形式,因此模型中把城市干道和地铁的权重系数设为高速公路的两倍。
(2)生活的便利度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居民选择住房时的影响因素之一。
基础设施主要有城市的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公用设施有中小学、幼儿园、医院、体育馆、公园、邮局等。
作为居住用地,一般已经实现了三通一平或者五通一平。
因此,模型中不考虑基础设施的状况,而只考虑各区位上的居民获得医疗、教育和商业等公共服务的便利程度,采用到医院、学校和商业中心的距离指数衰减函数来表示某区位处的生活便利度:P Convenience =γ1·e -η1D H ospital +γ2·e -η2D School +γ3·e -η3D Com m encial (2)式中:P Convenience 表示生活的便利度,D Hospital 、D School 、D Commencial 分别表示到医院、学校和商业中心的直线距离,η1、η2、η3分别表示医院、学校、商业中心的距离衰减系数,γ1、γ2、γ3分别表示各因子的权重,在此可以简单地认为各个影响因子一样重要。
(3)景观的优美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考虑不再是满足简单的住宿功能,而是把居住的自然景观放在非常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