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最新word论文】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临床医学专业论文】
老年人的心理是当今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不同的老年人心理特点存在一定差异。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积极性差、孤独寂寞、情绪反复无常等,而常见的护理措施包括一般护理和心理护理等。
一、心理特点:
多数老年人喜欢待在家里,不愿意出去活动。
当子女不在家时,没有人陪伴老年人,老年人则会感到孤独寂寞。
并且老年人对待事情较懒散,不会特别积极地处理各种事情。
生活中,老年人的情绪反复无常,较容易发脾气。
症状严重的老年人,还可能会出现落差感,并出现情绪失落、自怨自艾的情况。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需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提供给老年人合理的饮食,让其饮食愉快,如鸡蛋、牛奶等高蛋白食物以及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等。
同时,也可以让老年人适当出门进行运动,如打太极拳、慢跑等,让其在运动中收获乐趣;
2、心理护理:生活中,家属应该与老年人多沟通,耐心倾听老年人所要表达的想法,同时也给予精神方面的支持。
但家属要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对于症状严重的老年人而言,家属应带其及时就医,在医生帮助下进行心理治疗,让其从主观上控制、调节情绪。
— 1 —。
封面论文题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姓名:学号:专业: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文献综述 (2)一、老年人心理特点 (3)二、老年人沟通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结论 (4)参考文献 (4)摘要: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递增,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占到约百万人,这部分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方面有较为强烈的护理需求。
如何采用正确的系统的心理方式,通过语言姿势、表情等方式与老年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每个护理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总结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与老年人进行有效沟通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特点沟通文献综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递增,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占到约百万人,这部分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方面有较为强烈的护理需求。
所以,必须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性格特征,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增进理解,以满足老年心理需求为目标,进行全面的沟通,以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曹燕在《浅谈老年患者的护理沟通》(医学信息,2011年第1期)中认为,老年人对社会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下降,是导致老年人产生多种不良心理反应、增加老年人身心疾病的发生的重要原因。
她从护理角度对如何解决好老年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及心理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高红在《浅议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第2期)一文中,介绍了尊重老年病人、建立友谊、注重非语言沟通等沟通的方法。
郭俊萍在《沟通技巧在重症老年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医学信息,2010年第12期)中,对ICU护士如何与老年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进行了分析论述。
老年人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的护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医疗及心理护理,护理员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首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身体机能逐渐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器官功能会逐渐减弱,身体活动能力减退。
他们的代谢率降低,消化系统功能减弱,容易出现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
此外,老年人的免疫力也会减弱,容易感染疾病。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员需要注意老年人的饮食及营养摄入,注意避免疾病传播,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
其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是容易产生焦虑和孤独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容易失去亲友,陷入孤独的境地。
他们对于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未来的担忧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护理员需要耐心倾听老年人的烦恼和忧虑,给予他们关爱和安慰。
同时,护理员还可以组织老年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增加社交互动,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此外,老年人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也会出现下降。
他们的大脑功能会逐渐减退,记忆和思维能力不如年轻人敏锐。
这也意味着老年人容易出现遗忘、迷路等问题。
护理员需要耐心引导老年人进行日常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照顾老年人时,护理员需要做好记录和提醒工作,确保老年人的安全。
最后,老年人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也不容忽视。
老年人需要接受关于健康养生、疾病预防和应对等方面的知识。
护理员需要通过培训,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为老年人提供准确和有用的健康指导。
总结起来,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需要特殊的护理关注。
护理员需要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及需求,提供合适的医疗和心理护理。
通过专业的培训,护理员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照顾。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交流技巧通过对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分析,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加强护患沟通的技巧,重视非语言沟通的作用,针对本科老年患者较多,大多文化水平较高的特点,重点运用语言交流方式,真诚地服务每位患者,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掌握老年患者的各种心理反应,更好地探知患者的思想情感、心理状态、做好沟通与交流,使老年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达到康复目的。
标签:老年患者;心理特点;交流技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10%,而且正在以每年近1 000万人的速度递增,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
老年人身体各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
同时,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前5位疾病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
研究表明,70%~80%的老年疾病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综合医院内老年住院患者心理障碍的患病率高达60%。
目前我国老年人中有70%患有各种老年病,其中15%患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
本科收治的患者70%以上是老年患者,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促进老年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成为当今临床上广为关切的问题,这就要求护士熟悉老年患者的生理变化、心理状况,掌握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愉快的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1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心理状态、体内各脏器以及感觉器官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导致老年人在生理上、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
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的降低,听力、视力的减弱,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机体免疫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营养吸收力降低;血压增高、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夜尿增多、排尿困难等。
内环境平衡能力减弱,适应能力差,因而容易患病,患病后又容易合并感染,一旦患病,病程长,恢复慢,疗效差,易反复等。
2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2.1 焦虑、恐惧心理患者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
---------------------------------------------------------------最新资料推荐------------------------------------------------------老年患者健康宣教技巧老年患者健康宣教技巧老年患者健康宣教技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患者在临床住院比例中,日益增高。
实践证明,健康宣教既可改善护患关系,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整体满意度,也可使患者掌握疾病知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
针对老年患者特殊的心理特点,进行系统的健康宣教,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焦虑、恐惧心理:老年患者疑心重,顾虑多,较固执,心理变化除来自躯体疾病,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因素外,手术、化疗、放疗等更加剧了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孤独、悲观心理:老年患者多数退休后,与社会交往少,缺乏生活情趣,生活方式单调;或因独居,丧偶,情绪低落;还有些患者忍受不了病痛的长期折磨,恶心,呕吐,失眠,住院不适应,子女又往往因为工作、家庭等事情,未能一直陪护,医护人员也无法时刻照顾在身边,种种因素加剧了患者的孤独、悲观心理。
择优、期望心理:有些老年患者生病住院后,求生欲望特别强烈,把希望寄托在1/ 6医护人员身上,希望尽快确诊,解除疾病痛苦,希望最好的医生和护士为自己治病,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健康宣教技巧稳定患者情绪:患者刚刚入院,面对陌生的住院环境和人群,以及对疾病的担心,常常无所适从,倍感紧张恐惧。
护士首先要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主动自我介绍,搀扶老人到病床前,详细介绍住院环境及注意事项、介绍同病室的病友,介绍主管医生、护士长等等,使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消除陌生感,产生安全、踏实、放松的感觉,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同时询问患者及家属,有无特殊的合理的要求,尽可能地满足,关心体贴患者,及时、详细地进行入院评估,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心理状况,情绪变化,社会经济状况,疾病名称,临床表现等等,给予个性化的交流沟通方式。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护理1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1.1自卑心理当老年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老年人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通常为老化引起的生活能力下降;疾病引起的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丧失;离退休后,角色转换障碍以及家庭矛盾。
1.2失落心理例如退休与经济状况改变会造成失落的心理,一般来说,退休造成的结果包括经济收入降低、社会主要关系中断、生活作息方式的改变等。
有明确任务和较多人际交往的环境,退到比较狭小的家庭圈子,这种过渡,常常给老年人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如抑郁、自杀等,轻者常表现为“退休综合征”,一般需半年至一年才能逐步适应。
退休后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贫困、生活保障上的不安以及在社会和家庭中经济地位的改变,也是老年人面临的重大问题。
1.3孤独心理老年期由于身体各器官逐渐衰老,心理状态也随之变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孤独和寂寞常在失去重要的生活依靠时产生,特别在失去配偶时表现的更加明显,孤独和寂寞的程度受个人性格及过去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等因素的影响。
时由于老年期生理和病理的变化,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和寂寞,烦躁无聊,产生孤独感。
1.4焦虑恐惧心理大部分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慢性疾病,由于长期疾病的困扰,普遍对治疗的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存在较为悲观的心理反应,特别是一些身患绝症的老年人,老年人知道自己患癌后,往往由恐惧,到悲哀,到绝望,再加上部分老年人担心给子女带来经济上的负担,特别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老年人,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1.5记忆力受损、健忘老年人由于衰老,引起智力水平逐渐下降,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
但由于老年人远期记忆衰退不明显,故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的事情,留恋过去,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难以接受。
1.6悲观心理老年患者治疗后若病情反复迁延,治疗效果不明显,以及伴随着各种功能的减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往往会变得异常悲观。
老年患者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发表时间:2015-10-30T14:54:47.8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作者:秦玮祺[导读]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随着我国快速老龄化的进展,老年患者住院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老年患者多由于年龄增长并患有多种疾病。
秦玮祺(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200240)【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6-0328-02随着我国快速老龄化的进展,老年患者住院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老年患者多由于年龄增长并患有多种疾病。
针对住院病房老年患者特点(年龄大、病种多、生活自理能力差),护理工作难度增大[1]。
护理中发现,老年患者的疾病与其精神情绪及心理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负性心理可诱发疾病,导致疾病的复发[2]。
因此护理人员需从老年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多角度护理老年患者,更好地为老年患者服务。
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1.1失落的心理离退休是老年人重大转折,不少老年人一时难以适应。
1.2孤独寂寞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活动范围和能力日渐减弱,加之子女工作忙碌。
1.3希望自己得到尊重由于老年患者所得的疾病的不同,本人文化程度和背景的不同,因此在就诊和治疗时所提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治愈疾病的迫切心情大多一致。
因此,在就诊过程中,他们会爱唠叨,反复表述自己的疾病经过,反复询问诊疗过程和愈后可能。
1.4担心经济压力由于多数老年人退休后经济来源减少,而由于身体与疾病因素需要长期服药者较多,因此常常感到经济压力大。
有研究结果显示,来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与青年患者比较干部工人多、享受医保者多、复诊者多;患病后的心理活动在许多方面都与青年患者有明显差异[3]。
1.5多疑和猜忌进入老年期,身体各项机能的逐渐退化,使得老年人常会怀疑自己是否得了什么疾病,其中也较常见多疑和猜忌。
大多老年患者听到家人或医护人员的低声细语,就认为是议论自己的病情,希望有人尤其是家人陪伴身边[4]。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患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
方法:对68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沟通,使其能够尽快地适应住院环境,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术后视力恢复良好。
结论:不同阶层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会存在不同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恰当的沟通,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减少医患纠纷,提高医疗质量。
老年性白内障是与年龄相关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比率也不断升高,特别是人类趋向老龄化社会,白内障的患病人数还将持续增加。
目前,它已是人类第一位的致盲疾病[1]。
针对老年患者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护士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护理技术外,更应多了解老年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运用护理学和心理学知识,把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作为护理宣教内容,让患者转变思想,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现就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12月笔者所在科住院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0例(781眼),男285例(350眼),女395例(431眼)。
年龄60~96岁,平均年龄72岁。
其中在表麻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326眼,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455眼。
1.2方法针对本组680例不同阶层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所存在的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的沟通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护理。
2结果2.1提高了遵医行为通过对680例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与沟通,使其提高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配合治疗。
2.2术后视力术后1周,裸眼视力≥0.05者774眼,脱盲率99%;裸眼视力≥0.3者727眼,脱残率93%。
0.5以上者676眼,占87%。
1.0以上者252眼,占32%。
3讨论3.1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心理特点3.1.1悲观失望老年人退休后,接触社会少,信息量少,社会家庭角色改变,加上视力下降,反应力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差或不能自理,活动范围受限,不能像年轻时那样精力充沛地完成某些任务,容易使其自我价值感降低,产生无能、无用的感觉。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老年患者因生理、心理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所带来的问题,使其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与年轻人有所不同,为了能更好的满足老年患者的需求,护理人员掌握沟通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特点;沟通技巧
老年患者在心理、生理上同年轻人不同,对疾病的表现也有其特点,而不同的老年人其生理功能、精神状态以及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有着巨大的差异,大多数的老年人性格温和,易于交往,但有些老人性格古怪,难与之沟通及交流,还有些老年人由于缺乏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温暖,缺乏同家人的沟通交流,疾病的折磨、生活的困难,使他们易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
因此,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增进理解,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为目标,进行全面的护理,以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
1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老年患者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表现为行动迟缓、活动减弱、小气、爱唠叨、疑心重、固执等。
随着年龄增高,精神活动、功能自然趋于缓慢和欠灵活机敏,由于器官功能的减退,感觉能力特别是视、听、味、触等的感觉灵敏度以及意志行为逐渐减退,生病住院时诸多顾虑,情绪低落、焦虑等。
2老年患者心理变化的原因
老年患者心理变化除了躯体疾病影响外,很多外界因素亦可引起,如退休后社会交往少,生活方式单调,生病住院不适应环境,或因丧偶等致孤独、寂寞、情绪的低落、焦虑,使忧郁症、癌肿的发病率会相应地有所增高,老年人生病住院后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下降,经济不富裕等。
3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
3.1同新入院老年患者的沟通交流技巧
新入院老年患者的心理表现为焦虑、恐惧与疑惑。
而患者刚刚入院,面对陌生的住院环境、陌生的人群以及对疾病的担心,这时,护士应该首先主动接近病人,安排新入院病人住到合适的床位,热情地介绍住院须知、病区环境、住院医生、负责护士等,同时询问病人及家属的要求,尽可能满足其合理的需求,并解答患者的疑问,陪同并指导其做各种辅助检查,使患者入院后安心放心。
3.2尊重老年患者、平等关系
只有尊重患者的权力、人权,维护患者的权益,进行平等、真诚的交谈才能有效地实施护理。
如:老年患者特别喜欢受人尊重,护士在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给予患者一个恰当的称呼,使患者心情愉快、自尊心得到满足。
3.3耐心倾听、语言交流
由于住院老年患者的心理、精神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如:脾气暴躁、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等,很容易对护士产生依赖、信赖和敬畏的心理变化,为此在与患者交流中力求亲切大方,以热情友善的
目光正视病人,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切不可粗暴、打断或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用真诚的行动与细致、周到的护理去换取其信任。
使他们愿与你接近、沟通,为进一步治疗、护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4言谈举止要适宜
面带微笑是进行沟通的第一步。
患者来到医院,在接待的过程中,护士言谈举止要适度,要面带微笑,言语要尊重,注意吐词要清楚。
在与老年患者交谈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可使患者感到亲切。
相反,如果在交谈时,护士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出匆忙的态度,可使患者感到不被尊重和重视,将会影响护患之间的沟通。
3.5正确使用语言,掌握语言艺术
与老年患者沟通时,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和态度,要用建议和商量的语气,不要用命令和强迫的语气。
老年患者往往考虑问题较多,渴望对各项治疗操作有更多的了解。
在回答与患者病情有关的问题时,在不影响保护性医疗的情况下,适当给予通俗的解释,使患者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应指导患者如何配合,并用安慰性的语言,转移其注意力,减轻不适。
操作后询问患者的感觉及交待必要注意事项等,使每次护理操作成为护患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
3.6把握沟通的时机
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彼此间身心感受也最多。
因此要把握每次与患者接触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沟通,护士可以在床头交接班、晨间护理、入院宣教、打针、发药、基础护理时融洽沟通的气
氛,注意坚持不懈,主动积极地与患者沟通。
3.7良好的护理道德修养及操作技术
护士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对老年患者充满爱心、耐心和诚心。
良好的技术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护士应注意自身的技术培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娴熟的技术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并与语言交流是相辅相成的。
当护理技术尚存缺憾时,完善沟通和优良的服务态度是弥补缺憾的重要手段,娴熟的技术又可增强患者的信任和安全感。
护理工作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
在与老年患者的沟通中,更有许多独特之处,要求护士把自己所学的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把这些融合在平时的沟通中,才能更好的为老年患者服务。
同时护士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对老年患者要充满爱心、耐心、诚心,给予精神上的安慰、生活上的帮助,使老年患者在一种亲切、友好的气氛中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白亚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沟通技巧,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 年 12月;第18卷第12 期(总第226 期).
[2] 吴英平.护士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22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