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实用类文本阅读之_科普阅读
- 格式:ppt
- 大小:697.00 KB
- 文档页数:23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及科普文阅读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传记及科普文文体特征及阅读方法。
2.了解考纲要求及常见题型。
3.培养筛选分析、综合比较、全面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识记相关概念知识点。
2.典例示范,课堂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教学重难点】1.掌握阅读传记及科普文的方法。
2.了解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3.培养筛选概括分析传主事迹、贡献、品格与成因。
4.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掌握科普文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例题分析法【课时安排】6课时【教学过程】传记及科普文考向标传记作为实用类文本的重要内容之一,2017年以前曾以选考内容出现在试卷中,是考生答题的首选文本;2017记考查情况,传或评传;概括传主形象、品格、成就及成因,分析传记手法,探究传记的有关问题等,常考点。
科普文阅读只在《考试说明》中提及,课标卷没有进行相应考查。
【传记阅读】第一讲传记阅读方法阅读传记,价等,并分析传主人生、事业等各个方面取得成就或遭遇失败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及家庭和个人原因。
从命题特点看,传记的命题均牵涉全篇。
因此,是从整体把握,梳理、筛选、整合出文本内容。
一、传记阅读方法1.明确写作对象,把握传主经历明确传记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同时,品,应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通过梳理传主生平经历的基本事实,握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立体地了解传主的为人,客观公允地评价传主的思想、与功过。
2.理清文本思路,关注典型事迹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和线索,经历和心路历程,依照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内容梳理出来,整理出行文思路。
传主一生经历的很多,要筛选出“事”,即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就”“经验”等。
记述传主时,典型事件(事迹)是关键,能够反映传主的主要功过,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着力刻画传主的言行细节,传主神态、心理,塑造出传主丰满的形象。
实用类文本阅读连续性实用文本科普文文本阅读(一)文体知识梳理(二)阅读步骤和要求科普文阅读要注重整体理解,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把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探究文章展现的人文精神,体会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1.标画关键,速读明意。
边读边标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如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明文章主要信息的中心句、要点句等;快速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围绕什么说明对象阐明了哪些内容。
2.把握对象特点。
整体解读文章,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篇科普文,总要有一个主要说明对象,阅读文章时要认真把握这个说明对象的特点,如颜色、大小、形状、形态、性质、性能、习性、原理、用途、功能、影响、结构、操作、程序,发生、发展的规律等,从说明对象的特点上把握全文。
3.探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体会生命的珍贵与崇高,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整体阅读示例(2020·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稻米传奇文慧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
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
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 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
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
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
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
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
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之科普文章解题技巧科普文是解说、介绍科学技术的说明性文章,频频出现在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中。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严密的科学性、生动的文艺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就其内容看,一般是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对新兴学科的介绍,对某种规律的阐述,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说明,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的特征和性质。
就其写作看,主要是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结构,以或形象生动、或通俗易懂、或亦庄亦谐的语言来展示科普知识。
一、务必读懂文章具体那么需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1.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
2.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
3.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二、科学答题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的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认词“不”。
如果题干中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某某的说明”“不能说明‘某某某某某某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中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是最简单的题目,需要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是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4.勾画找到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
〔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
〔1〕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局部、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2〕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3〕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4〕表示肯定、否认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阻碍、防止、肯定……〔5〕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如表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的词语。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自然科学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仙人掌科植物是个大家族,成员有上千种。
它们相貌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茎的不同,多为柱状或掌状,小的如砂石,大的似巨柱。
表面有的平滑、有的结节,有的凹陷,有的呈圆球状……仙人掌的“老家”在美洲,大多生活在荒漠地带,少数生长于热带地区,比如常见的昙花属、蟹爪兰属的一些种类。
之所以能在沙漠的干旱气候下繁衍生息,是因为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为刺状,大大缩小了蒸腾面积,使体内的水分不容易散失。
绿色的肉质茎很肥厚,表面有角质和蜡质,不仅贮藏水分,还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这种植物每到晚上打开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白天则在封闭气孔(防止水分散失)的同时,还能用晚上收集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通过该过程,就可以避免白天蒸腾作用损耗水分。
对于沙漠中的行走者,仙人掌就是一棵救命树。
在沙漠中,一棵15米至20米高的仙人掌,可蓄水两吨以上。
每公顷的刺梨仙人掌能储存180吨水,足够养活5头成年牛。
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2015年遭遇干旱,当地民众关键的食物和水源、动物的草料都来自刺梨仙人掌。
仙人掌不仅是贮水能手,还是节水模范。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拔出一棵仙人掌称重后有37.5千克,把它扔到角落里6年后再称,重量为26.5千克。
也就是说,这些年它动用自己的储备,在没喝一口水的情况下仅消耗了11千克,但凡换成别的绿色植物,估计早已成了标本。
有些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也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严苛,一旦生长环境被严重破坏,就很难继续生存。
在众多破坏因素中,人类活动是导致植物濒危的主要原因,如无节制的采伐利用、非法贸易等。
间接原因则更为复杂,如大气、水以及土壤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植物所依赖动物群体的退化等。
这些都会直接减少植物群体的数量或间接干扰植物群体的正常维持和更新,当特定植物群体的数量减少到一定数量,就会进入濒危、野外灭绝或灭绝的状态。
仙人掌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对于许多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所在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之科普文章阅读一、科普文章阅读指要:1、科普文的类别A、科学小品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 科学小品的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
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
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描述式描,指描写;述,指叙述。
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
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
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2)自述式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
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3)故事式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
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
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3)谈话式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
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
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实用类文本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知识点回顾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使之为读者所能理解的文章。
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1)科学性: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
(2)文学性: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3)通俗性:笔调轻松、活泼。
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另外,知识性、思想性……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
结构技巧特点。
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后面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说明顺序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主要有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
科普作品常见的创作技巧:不同于其它科技论文,它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之通俗易懂,引入入胜。
(一)命题——科普作品的命题方式有直叙式,如“青少年吸烟危害大”;疑问式,如“小儿缺钙会影响智力吗?”;警句式,如“气候纵横谈——宇宙、日、月”故事式;如“从《血疑》谈到白血病”;比喻式,如“植物的‘医生’——啄木乌”;此外还有寓意式、启迪式、成语式等多种命题方法。
《绝妙的错误》(讲DNA的演变过程)《追踪逃亡者》(讲利用科技手段追踪逃犯)等。
(二)开头——科普作品的开头的技巧有,以生动的故事开头;以发人深思的提问开头;开门见山,起首点题开头;描述性开头;议论性开头等。
(三)结尾——科普作品的结尾也象文学创作一样要令人回味无穷,并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
实用类文本阅读技巧之科普文章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20年第16期科普文章是一種独特的说明文体,是用小品文的形式来介绍科学常识,说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形态、特征、成因、功能和作用等。
其特点是语言通俗,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常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科普文章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情趣。
那么,如何阅读科普文章呢?一、提取科技信息提取科技信息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
有些科普文章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组合有关段落就可以了。
二是分散摘录信息。
有一些文章,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文中,这就需要分散摘录。
摘录时要做到“六不”: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段落。
二、揣摩写作技巧揣摩写作技巧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整体揣摩。
科普文章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设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
漫话式布局行文流畅,设问式布局条理清晰,穿插式布局内容丰厚,拟人式布局情趣盎然,问答式布局生动活泼……这些布局各有其妙,应细细体会。
二是局部揣摩。
科普文章的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等。
三、品析文章语言品析科普文章的语言,不妨从两方面展开:一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
同是科普文章,语言风格会有所差异,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我们要在通读文章的前提下,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
二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这就应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情感、趣味各方面进行品读、鉴赏。
默契合作的“黑牡丹”◎于丽萍黑鹳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禽之一,目前数量稀少。
它的外形酷似鹤、鹭,长嘴长腿,一对翅膀丰厚宽大,飞翔起来显得极其轻快优雅。
它是一种大型涉禽,主食小鱼、小虾、蟹、螺和蛇类、蛙类等,白天喜欢在竹木掩映的河溪之畔散步、觅食和小憩,晚上则成群栖息在高高的树桠上。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社会科学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对更好生活的渴望,使人们希望活得尽可能地长——从古代的炼丹,寻求“长生不老药”,到近代各种“抗衰老秘方”,无不反映了这种愿望。
但是“长生不老”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无情现实。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似乎给人类带来一丝希望,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可以把细胞冷冻在零下196℃的液态氢中长期保存,需要时再使它们“化冻”,重新生长繁殖。
真正给人类带来“长生不老”希望的,是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的克隆技术。
从动物身上取下一个细胞,把细胞核植入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就可以形成像受精卵那样的细胞,并且发育成活体动物。
英国的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诞生的。
由于克隆出来的动物和被克隆的动物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前者可以看成是后者的严格的“复制品”。
羊是哺乳动物,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和人非常相似。
既然它能够被成功克隆,那理论上人也可以被克隆。
这看上去才是人类实现“长生不老”梦的真正希望。
这个个体老了,取下一些细胞,又可以造出一个“自己”。
通过这个方法,人就可以复制连续不断的相同的个体,一直生存下去。
不过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
克隆的“我”比自己的儿子甚至孙子还小,那他们应该叫“我”什么?被克隆的“我”是我的儿子(女儿),还是我的“延后的同卵双胞胎”?数个“我”同时存在,彼此如何区分?身份证怎么发?如果每个人都用这个办法“长生不老”,还要不要后代?如果还要后代,地球上能不能容纳这么多人?目前,动物克隆技术还很不完善。
克隆“多利”羊的细胞核转移法成功率极低,277次试验下来,只有“多利”存活下来,且寿命(6岁)只有正常羊(12岁)的一半。
不仅如此,克隆形成的胚胎,绝大多数不能正常发育,流产和畸形胎是常事。
这对动物关系还不大,对人可不得了,试想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种先天畸形的克隆人?就算所有问题都能解决,那克隆的“我”是不是真的另一个“我”呢?以现在人类的知识水平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科普文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细说“闰秒”原委闰年大家都知道,大致四年一闰,具体办法就是在2月份加上一天,即2月29日,使得全年为366天。
可现在也有“闰秒”一词,闰秒又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一种是基于地球自转周期的“世界时”,另一种是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的“原子时”。
前者因地球自转速率缓慢变化而不稳定,后者相对稳定不变。
自1958年人类启动原子时以来,两种时间尺度以各自的速率向前奔跑,两者的偏差也在不断加大。
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以一种协调的时间作为人类所使用的时间,这就是“协调世界时”,它用的是原子时稳定的速率,而时刻上逼近世界时,当协调世界时与原子时的偏差超过0.9秒时,给予协调世界时一个整秒的调整,这就产生了闰秒。
从47年前原子时诞生至今,我们人类的脚步一直快过地球。
一直是人类在等地球,至今已累计34秒了,由于地球自转有长期减慢的趋势,所以通常情况下,每过一至两年,就需要“闰秒”一次,且一直是增加1秒。
“闰秒”的规律基本上是“三年两闰”,但也不一定,比如,2006年元旦发生的“闰秒”与1999年时隔7年,这说明地球自转的速度在这7年比原先有所加快。
受潮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不均匀,而自转速率的不稳定性,也决定了我们无法预测下一个闰秒会在何时出现。
闰秒是一个全球行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根据监测,对全球发布公告,一般在格林尼治时间12月31日的最后1秒实施“闰秒”。
由于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提早8小时,因此中国时钟将通过以下方式同步“拨慢”:7时59分59秒——7时59分60秒——8时00分00秒。
通常情况下,时间是从7时59分59秒直接到8点整的,但在闰秒时,早晨7时59分59秒之后,显示器还将出现“60”。
授时中心会将“闰秒”信息通过授时系统发播出去,高精度时间需求部门通过专用定时接收机接收无线电信号时,就会自动进行“闰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