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课程标准及编制说明.
- 格式:pdf
- 大小:486.08 KB
- 文档页数:5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软件信息与服务专业建设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2.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Windows 7+Office 2010)课程标准东莞理工学校软件信息与服务专业项目建设小组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课程定位计算机基础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是本校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也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获取相关技能证书必备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文化、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进行简单的安全维护;熟悉Windows 7、Word 2010、Excel 2010的基本功能并掌握其基本操作技巧;初步掌握应用PowerPoint2010制作简单的课件和贺卡,并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具备初步计算机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办公自动化》、《VB》、《flash动画制作》等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课程任务本课程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力求达到岗位技能和职业标准。
二、职业活动《计算机基础(Windows7+Office2010)》课程是全校基础课程,我们依托案例项目教学,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职业活动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如下:三、课程目标1、职业关键能力目标(1)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隧道施工技术》课程标准(2010年版)适用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编制人:隧道施工技术课程组审核人:道桥专业课程建设协作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协作组二零一零年元月二十八日《隧道施工技术》课程标准(2010年版)课程名称:隧道施工技术适用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类别:专业学习领域修课方式:必修学 分:5.0学分总 学 时:90学时本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定位、目标;教学环节、任务、情境、方式、方法、教材、进度;考核方式、标准。
教师应按规定的教学任务,负责组织并实施教学工作;学生应按规定的教学任务,参加并完成学习任务,师生均应达到本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
一、课程定位《隧道施工技术》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技术应用课程。
本课程是使学生在学校就完成隧道施工基层技术工作的基本技能训练;然后通过顶岗实习方式的实践锻炼,最终获得“五项核心技能”,实现与施工技术员、工程试验员、专职质检员等隧道施工基层技术岗位的对接。
本课程的前续课程有《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工程识图》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顶岗实习》。
二、设计思路1、总体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是:1)以学会“工作”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2)以隧道工程施工的过程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3)按完成隧道工程施工所需的知识、技能组织课程的内容;4)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课程教学,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5)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工学结合);6)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设计方法本课程标准设计方法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任务转换、角色转换和情境转换,并且进行“职业岗位调查”,查清岗位群,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确认工作技能;根据“典型工作任务”,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任务;按照“技能培训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制定考核标准;按照“教学实际需要”,组织教学过程、配置教学资源。
附件1课程标准编写说明1、前言1.1课程性质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内容。
1.2设计思路指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工作过程导向、任务引领型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该门课程设置的依据、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活动设计的目的、课时安排说明(含总课时安排和各部分的课时分配,要指明是建议课时)、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内容。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
文字表述可分两段,第一段为总体描述,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第二段具体说明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用黑点分开)。
3、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为使课程内容与要求表述清晰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建议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示波器”。
通常采用的动词有:●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标定、使用、挑选等●程序类:排序、连接、制造、调整、准备、安装等●理会类:理会、阅读、摘录、寻找等●知识类:了解、理解、应用等●解决问题类:计划、设计、排除、估算、计算、选择、布置等●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控等活动设计指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依托,指明实施该部分课程内容所要设计的活动的类型。
建议先对活动类型做概要性描述,然后举1~2例予以说明。
4、实施要求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案编写、教学要求、考核方式与标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与选用等。
4.1 教案编写:本课程标准对教案的定义是指在本课程完成整体教学设计,确定课程学习项目及各项目组成模块明确的基础上,对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按每一教学单元(原则上是2学时为一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方案设计,它包括对本模块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及教学内容分解到本教学单元中的具体授课内容、课堂活动教学的组织方式与教学要求、课时建议等。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小学2010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0.04.30•【字号】沪教委基[2010]40号•【施行日期】2010.04.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小学2010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沪教委基〔2010〕40号)各区县教育局: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09〕7号)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10〕23号)等文件精神,我委制订了上海市中小学2010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详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转发至所属中小学和所属有关单位按照执行。
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09〕7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减轻本市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办〔2004〕45号)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10〕23号)等文件要求,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课程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新课程实施要求,继续做好本地区实施新课程方案和使用新教材的工作。
要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07〕46号)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10〕23号),加强教师培训和教研队伍建设,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科学研究和业务指导,深化教学改革,指导和帮助学校提高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Office2010 应用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文秘专业课程编码:C2-3 开设时间:第3、4阶段课时数:56课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一)课程定位《Office2010 应用》是文秘专业的专业基础课,Microsoft Office 2010,是微软推出新一代办公软件。
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要求新时代的人才具有适应岗位、职业变化的能力,要想在办公室工作的如鱼得水,熟练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二)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档的基本编辑、页面及段落调整、商务办公表格、Word2010图文排版、Word 2010高效办公实务与打印、Excel数据编辑与格式调整、公式和函数的使用、Excel商务图表及PowerPoint的使用,使学生具备Office办公软件操作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Word文档的编辑;2. 掌握Word页面及段落调整;3. 掌握Word商务办公表格;4. 掌握Word2010图文排版;5. 掌握Word 2010高效办公实务与打印;6. 掌握Excel数据编辑与格式调整;7. 掌握Excel公式和函数的使用;8. 掌握Excel商务图表;9. 掌握PowerPoint的使用。
(二)能力培养目标1. 能正确使用Word操作;2. 能正确使用Excel操作;3. 能正确使用PPT操作。
(三)思想教育目标1.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与敬业精神;2.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3. 用心尊重他人、不断激励自我;4. 勇于实践、注重学以致用;拥抱环境变化、不断开拓创新。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四、教学资源选用1)教材选用骆剑锋主编《Office 2010 完全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参考书目1.卞诚君主编,《完全掌握Office 2010高效办公超级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2.王俊来主编《Office2010办公应用完全掌控》,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1年;3)参考学习网站(office2010 视频教程)1. /playlist_show/id_5561782_as2. /html/17/30807/五、课程实施建议1)课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
2010英语新课标1
2010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是继2001年之后的又一版英语课程标准,旨在适应21世纪教育改
革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以下是该课程标准的主要
特点和内容概述:
1. 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
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2. 分级标准:将学生的英语水平分为九个级别,从1A到9B,每个级
别都有明确的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意识要求。
3. 课程内容:包括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语
言技能(听、说、读、写)、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4. 教学建议:提倡任务型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
任务来学习语言,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性。
5. 评价方式: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学生的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6. 课程资源: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音像
资料、网络资源等。
7. 教师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8. 学生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和合
作交流。
9. 课程实施:要求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
10. 课程发展: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
2010年的英语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强调了英语教育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这一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提升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无机化学适用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学时数:72学分:32010年 4 月《无机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无机化学》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通过研究单质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反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期律、分子结构、氧化还原、配合物、化学热力学等初步知识,并在原理的指导下,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及典型反应,熟知元素周期表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本课程为职业能力课,后续课程有《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技术》《化工安全技术》等课程。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构建以“化工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教学工作项目设置为指导,并结合了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化工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学院专业教学标准。
它基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密切结合专业生产的需要,精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保证了基本内容的深广度及科学性,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模块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氧化和还原、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化学和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等几个部分,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化学实验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数据表达与处理、玻璃管加工及塞子的打孔、台秤与分析天平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电导率仪的使用、酸度计的使用、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水合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等。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专业最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三、课程教学目标《无机化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思维方法和实验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化工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前期准备,为学生顶岗就业夯实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0版)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与公共体育部2010年3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分:3学时:90适用专业:大学一、二年级各专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生体制健康(试行方案)标准和实施办法》以及《体育阳光工程》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观,不断深化体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及良好思想和健康体魄的高技能人才,为河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根据冀工院[2008]65号《关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文件要求,制定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和作用(一)课程性质1.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完善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储备、提升体育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2.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作用高职高专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身体练习,在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素养的同时,根据专业和岗位工作特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职业体能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储备、职业岗位特殊身体技能储备和职业精神储备,为完善学生人格发展、提升应职应岗能力和今后生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体现为五个方面。
1.增进身体健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