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似性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87.53 KB
- 文档页数:3
英语词汇的象似性及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作者:王英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02期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表现在各个层面上的象似性原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通过多个范例,从拟声、形态、语义和词源四个方面探讨了英语词汇层面的象似性,旨在帮助英语教师和学习者有效地认知词汇象似性原则对英语词汇教与学的重大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一些教学策略,以便提高英语词汇习得的效率。
关键词象似性理据性英语词汇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长期以来,Saussure的语言任意性原则认为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逻辑上的联系。
在其影响下,英语词汇的学习多强调反复机械记忆,不注重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最终导致词汇习得质量不高,成为制约学生英语能力发展的“瓶颈”问题。
但随着对语言与认知研究的深入,象似性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
他们都认为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系。
笔者倾向于认知语言学关于象似性理论的研究,认为象似性是说语言的结构和形式直接映照所表达的概念和经验结构,它是根据“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出发点而得出的结论。
语言符号在不同层面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象似性是语言符号任意观的补充和发展,是以任意性为基础,任意性要受到象似性的制约作用。
本文将强调语言符号具有象似性,着重探讨英语词汇层面的象似性或理据性,旨在帮助学习者有效地认知和阐述词汇象似性原则对英语词汇教学的重大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一些教学策略。
1 词汇的象似性理据Householder(1946)曾统计:语言中90%的词是有理据的,即90%的词与所指示的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本文将从拟声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词源理据四个方面来讨论英语词汇象似性。
1.1 拟声理据拟声理据属于语音象似的范畴,指词的发音与其所指的物之间存在着某种自然的象似,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拟声词。
Ullmann(1962:84)从语义的角度,将拟声分为直接拟声和间接拟声。
语言象似性与中学英语学习
语言象似性是指某些语言之间具有相似的语言结构、词汇、句法等方面的特点。
在中学英语学习中,如果学生掌握了一门与英语相似的语言,例如法语、西班牙语等,那么这些语言的象似性可能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帮助。
具体而言,语言象似性可能会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更容易理解英语的语言结构、词汇和句法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法语,那么他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英语和法语在语言结构、词汇和句法等方面都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他可能会更容易理解英语的语言结构和句法。
此外,语言象似性还可能会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更容易记忆英语的词汇,因为学生可能会发现英语和掌握的其他语言在词汇方面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不过,也要注意,语言象似性并不是绝对的,英语和其他语言之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因此,在中学英语学习中,尽管掌握一门与英语相似的语言可能会有所帮助,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语言象似性,还需要通过平时的努力和练习,真正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医学论文象似性理论与医学英语词汇习得一、词汇的象似性象似性是与任意性相对的一种语言特征。
虽然索绪尔强调语言符号个体的任意性特征,但他并不否认一些摹拟自然界声响的词汇与其所表达的声音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
英语词汇中占有一定比重的拟声词(onomatopoeia)的存在说明了词汇象似性的存在。
Householder(1946)指出:“英语中只有9%的词汇是完全任意的,绝大多数的词汇都是有理据的”。
这里的“有理据的”(motivation)就是象似性。
关于象似性,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国内学者沈家煊和赵艳芳认为,象似性是语言中所指和能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即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motivated)。
王寅教授把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的相似的现象。
”这种映照性的相似现象投射到词素层面就是词汇象似性。
象似性根据语言符号形式与内容,即能指与所指之间相似关系的明辨程度,可分为直接象似性(direct iconicity)或显性象似性、间接象似性(indirect iconicity)或隐性象似性。
众所周知,英语词汇的学习不仅包括正确的拼读、书写,还需要恰当地把握词义,掌握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次序。
这四个方面在词汇象似性方面的表征即为语音象似性、词形象似性、词义象似性和词序象似性。
二、医学英语词汇象似性特点1.词汇的象似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现实世界经由人类认知加工而形成的结果,语言结构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知觉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和概念结构,也就是说,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语言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语言的象似性。
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也存在一定的理据,即词的表达形式与词义之间有某种内在联系,这就是词汇的理据性,即象似性。
简谈象似性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层面的表现与教学启迪【摘要】在的认知语言研究学界,象似性理论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大学英语的词汇教学过程中,象似性理论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本文在分析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内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大学英语词汇层面象似性的表现与教学启迪。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象似性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广泛应用带来一定的启迪和作用。
【关键词】象似性英语词汇教学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逐渐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
大多数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学者们都从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对语言的教学效果起到了非常的作用。
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对象似性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层面的表现与教学启迪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如下:一、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词汇的教学是基础。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中学词汇教学应注重词汇在语篇和语境中承载的深层内涵的理解、词汇背后所隐含的文化等。
不同的学习阶段,词汇知识可能从表面发展至深层;词汇的发展也不只是熟悉新词而已,它还包括对己知词知识的深化。
1. 词汇的音、形、义大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语言知识就对词汇教学提出了具体目标并进行了详细描述。
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词汇的发音和拼写是学习一个词、区别不同的词的根本。
因此,音、形的关联教学是教师教词汇、学生学词汇的出发点。
对词汇的掌握,也是多方面的。
谱言学家Leech(1983)在《语义学》(Semantics)一书中,从语义和人类交际的角度,将划分为七种不同类型:1.概念;2.内涵;3.社会;4.情感;5.联想;6.搭配;7. 主题。
2. 词汇的灵活运用众所周知,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语言的使用不尽相同。
在初步掌握了词语的音、形、义之后,如何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词语,这也是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容,词汇知识转化为词汇应用能力,更是教学难点。
象似性是指一种学习方法,即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的事物,帮助人们理解和记忆信息。
这种方法在英语教学中也很常用。
例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和对比两种语法结构的象似性,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这两种语法结构的用法。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对比这两种句子的象似性,理解从句和非谓语动词的用法。
此外,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象似性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新学的单词和已经学过的单词进行比较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象似性,从而帮助学生记忆新的单词。
此外,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象似性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已经学过的口语表达,并通过比较和对比象似性,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象似性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英语教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事物之间的象似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象似性帮助学生比较和对比不同的语法结构,加深对这些结构的理解。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象似性帮助学生找出新学单词和已经学过的单词之间的象似性,加深对这些单词的记忆。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象似性帮助学生比较和对比不同的口语表达,加深对这些表达的理解。
总之,象似性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
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事物之间的象似性,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像似性”原理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相关策略研究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小学英语单词教学如同一位智慧的导师,引导着学生们走向知识与技能的巅峰。
然而,在新时代的洪流中,这一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像似性”原理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相关策略,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首先,“像似性”原理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就如同为高楼大厦打下坚实的地基。
没有坚实的地基,高楼大厦便无从谈起。
同样,没有“像似性”原理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这一教学模式更应凸显其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像似性”原理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我们像园艺师一样精心培育每一棵树苗。
政策制定者应将“像似性”原理的理念融入到政策制定中,通过提供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提升“像似性”原理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和质量。
同时,政策制定者还应注重“像似性”原理的宣传和解读,提高公众对“像似性”原理的认知和理解。
再次,“像似性”原理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我们像导演一样,精心编排每一场教育戏剧。
政策制定者应充分利用“像似性”原理的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教育体系,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教师。
同时,政策制定者还应注重宣传和推广“像似性”原理,提高公众对“像似性”原理的认知和重视,促进“像似性”原理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此外,“像似性”原理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对“像似性”原理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的需求和期望各不相同。
政策制定者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组织“像似性”原理研讨会等,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最后,“像似性”原理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优化。
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像似性”原理的方法和策略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认知语言学的句法象似原则对英汉翻译以及教学的启示-汉语言文学认知语言学的句法象似原则对英汉翻译以及教学的启示范莉摘要: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使用者认知能力的重视拓展了语言学的研究视野,同时也给翻译研究提出了有益的指导。
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句法象似性原则的有效性及其在汉英语序上的不同体现,论证象似性原则在英汉翻译实践和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句法象似性语序英汉翻译一、研究背景(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语言学流派和研究思潮,其代表性人物有C.Fillmore(1989)、koff(1987)、ngacker(1987)、J.R.Taylor (1989)。
认知语言学开创性地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能力作为核心元素引入到语言研究中,提出语言知识是一般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行为和其它涉及推理、记忆、关注和学习的一般认知能力没有区别。
认知语言学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意义的研究,所关注的课题主要涵盖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认知的共性、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征(如原型、隐喻)、语言结构的功能原则(如象似性)、语言应用的体验和语用背景等。
(二)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特征是对人的认知能力的重视,这在以其为理论框架的翻译研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体验和认知是翻译的前提,重视原作者、原作品、译者、译作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语篇是翻译的单位,具有概念成分上的照应性,命题发展的索引性,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主张译者从语篇的层次去理解原文的意义;针对其他学派的翻译理论与策略,提出补偿性原则;针对翻译中各要素的处理,提倡和谐性原则。
王寅(2005)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概括简练而全面,即翻译具有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和翻译的两个世界(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
将认知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研究衔接,是翻译领域在实现理论性、解释性、可评性等方面的突破。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基本教学内容之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我国学生英语学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记不住词汇。
本文主要探索象似性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象似性观念起源于古希腊“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最早提出象似性原则的是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斯,他提出了“三元符号模式”。
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海曼(1985)提出语言象似性的定义:若某一语言表达式具有象似的性質,则这一语言表达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
1983、1992、1997年国外召开过三次象似性专题研讨会,其中海曼的研究成果充分证实了语言具有象似性。
根据Householder统计显示,英语中完全任意的词汇很少,只占9%。
英语中大部分词是有理据性的,即这些词和所指的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联系。
本文探讨的象似性理论在词汇教学方面的表现主要包括语音,形态,语义,词源。
一、语音象似性的词汇教学若单词发音和所指的现实事物之间有着一种自然的象似关系,则称语音象似性。
在英语中,拟声词(又可称为“象声词”)是最能体现语音象似性。
拟声词中主要包括大自然声音(猫叫声mew, miaow;鸭子的叫声quack)、重叠词及词组(如Coca-cola可口可乐,ping-pong乒乓,bye-bye拜拜)、音素组合(“sl-”开头的单词与滑有关,像slide滑动,滑行,slip滑落,溜走,“/m/”的读音常与女性相关,mother, mummy, miss, madam)。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上下文中已知的词来猜测未知的词义。
如,“Life is short. Tick tock,tick tock.”模仿时钟的滴答声,警告别人“人生苦短,光阴似箭”。
同时应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常用的字母组合的意思,让他们平时理解记忆并积累。
这样在学生遇到学习过的字母组合构成的单词时,可以容易推出其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