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练习题22
- 格式:doc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 之二虫又何知答案:D2. “吾日三省吾身”中“三省”的意思是:A. 每天反省三次B. 每天反省三件事C. 每天反省三次D. 每天反省三遍答案:C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应解释为:A. 说话B. 喜悦C. 说服D. 说服答案:B4.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分别表示:A. 愤怒,郁闷B. 愤怒,启发C. 郁闷,启发D. 郁闷,郁闷答案:C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字的用法是:A. 语气词,无实义B. 代词,指代“他们”C. 语气词,表示肯定D. 语气词,表示疑问答案:A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是”字应解释为:A. 这B. 正确C. 就是D. 表示判断答案:C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勿”字的意思是:A. 不要B. 忘记C. 忽视D. 忽略答案:A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分别表示:A. 迷惑,危险B. 危险,迷惑C. 迷惑,迷惑D. 危险,危险答案:A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坦荡荡”和“长戚戚”分别形容:A. 心胸宽广,心胸狭窄B. 心情愉快,心情忧郁C. 心胸宽广,心情忧郁D. 心情愉快,心胸狭窄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
答案:孔子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______》。
答案:孟子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______》。
答案:易经4.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知”和“仁”分别指:答案:智慧,仁德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______思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五)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题(满分150分,限时120分)一.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0分,每个0.5 分)1. 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__,________)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4.距关,毋内诸侯(通___,_______ _)5.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6.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7.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8.燕王拜送于庭(通__ __,________)9.悟言一室之内(通__ __,________)1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__ __,________)11.山川相缪(通__ __,________)12.举匏樽以相属(通__ __,________)13.杯盘狼籍(通__ __,________)1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通__ __,________)1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通__ __,________)16.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通__ __,________)17.偭规矩而改错(通__ __,________)18.忳郁邑余侘傺兮(通__ __,________)19.何方圜之能周兮(通__ __,________)20.进不入以离尤兮(通__ __,________)21.芳菲菲其弥章(通__ __,________)22.终老不复取(通__ __,________)23.曲终收拨当心画(通__ __,______)2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 ,_____)2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 __,________)2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__ __,________)27.君子生非异也(通__ __,______)28.合从缔交(通__ __,________)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__ __,________)30.始皇既没(通__ __,________)31.而倔起阡陌之中(通__ __,________)32.赢粮而景从(通__ __,________)33.或师焉,或不焉(通__ __,________)34.与旃毛并咽。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通“_____”,______)2.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通“_____”)3.失其所与,不知(“_____”通“______”)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同“______”)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三、一词多义1.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 )(3)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 )2.若:(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 )3.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2)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 )(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荆轲刺秦王》) (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图:(1)唯君图之( )(2)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 )(4)不图子自归( )5.以:(1)以其无礼于晋 (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5)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7)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9)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晋军.函陵________( )2.与郑人盟.________( )3.夜.缒而出____( )4.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 )6.越国以鄙.远________( )7.既东封.郑________(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 )9.若不阙.秦________(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 )11.越国以鄙远.____( )1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____( )14.因人之力而敝.之__ _( )15.且贰.于楚也__ __(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
高一文言文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1. 求高一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30道带答案只作参考"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把答案都写到答题卡上,否则不得分第I 卷选择45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遒劲(qiújìn)舟舸(gě)幽燕(yàn)青荇(xìng)B.浮藻(zǎo)追溯(shuò)记载(zǎi)亚洲(yǎ)C.束缚(shùfù)彳亍(chìchù)纸屑(xiè)颤栗(zhànlì)D.脊梁(jǐ)熨帖(yùntiē)隽永(juàn)壁龛(kā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宁谧霎时狼籍声明狼藉B.坍圮竟相艰韧坚忍不拔C.签暑踟躇肤浅浅尝辄止D.端倪报负发愤愤发有为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等。
B.罗曼。
2.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三题我国古代的论说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的书都可以看成是论文集。
《战国策》等书中保存的纵横家的说辞,有很多也是论文。
在现存的文献中,单篇的论文以贾谊的《过秦论》为最早:全书系统地阐述了贾谊的思想和主张,《过秦论》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因此还不是纯粹的单篇论文。
论说文的写作特点,和今天的论说文差不多,做到说理深刻、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才是好文章。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把心、理、辞看成是写论说文所必需的三个条件:心里想得正确清楚,才能说得明白深刻、没有漏洞破绽;而遣词造句精审严密,又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条件。
我们欣赏分析论说文时,就应该从这三方面着眼。
一、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论说文,风格不同。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1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D对犯错者的处理;C安排/B(A【答案】彼此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红黄等色彩面容、脸色/()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D.:英明睿:窘迫,走投无路;C:旧例【答案】D(其他三项的古义分别为A;B) 智()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卒廷见相如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3.“”---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A.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B.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C. D.诡踪迹,草行露宿) ”为名词作动词用,其他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答案】C(“雨()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B.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日出夭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C.以啮人,无御之者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D.触草木,尽死;) 木料:树木太平;D/:对付:环绕【答案】C(日光;A/掉头。
B/()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 ②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A.①今人乃以俭相诟病B.①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②诸越则桃李冬实用实者成实时采C.①②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以约失之者鲜矣D.①②项中两词相同,都B假托”。
“假托的”;②动词“形容词,【答案】B(A项中①形项中①结果实”。
D“C”的意思。
项中①名词,“果实”;②动词,“是动词,责骂新鲜”)”;②形容词,“容词,“稀少()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6.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A.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B.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C.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D.)/不可以【答案】C(不去应荐()7.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某亦守法,与公甚相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①今为所识穷乏者得⑥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④得也我而为之A.①⑤⑥/②/③/④B.①②⑤/③/④/⑥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4C.①/②⑥/③⑤/④D.①②/③/④/⑤⑥) 字通假德依次为动词、形容词、名词,“”【答案】B(()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按古今词义变化分类正确的一项是8.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②①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高一文言文基础练习1.下列选项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劝学》)B.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词类活用的方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明烛.天南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B.顺流而东.也C.小.学而大遗D.栗深林兮惊.层巅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至于....泰安B.挟飞仙以遨游C.白露....横江D.凌万顷之茫然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山川相缪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绛皓驳色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B.其.声呜呜然其.皆出于此乎C.郁乎.苍苍相与枕藉乎.舟中D.纵一苇之.所如古谓之.天门溪水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远古石刻尽漫.失漫:淹没B.崖限.当道者限:像门槛一样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端正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缕:细丝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挟飞仙以.遨游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B.或.师焉,或不焉或.曰,此东海也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夕始觉有迁谪意D.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劝请B.白露横.江横:充满C.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9.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A.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生:天性 B.君子不齿.齿:并列C.纵一苇之所如.如:好像 D.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11.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状语后置,应为“于蓝取之”B.不拘于时被动句,“于”相当于“被”C.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应为“而今在安哉”D.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判断句,“者”是判断句的标志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假字,同“智”,见识。
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语文期末复习:文言知识与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是乃仁术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B.以其无礼于晋树之以桑C.大王来何操臣未之闻也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判断句。
标志分别是“是……也”“……者,……也”,意思分别为:这是仁术/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B.状语后置句。
正确语序:以其于晋无礼,译文:因为他对晋国无礼。
状语后置句。
正确语序:以桑树之,译文:种上桑树。
C.宾语前置句。
正确语序:大王来操何,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宾语前置句。
正确语序:臣未闻之也,译文: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D.被动句,标志是“为所”,译文: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定语后置句。
正确语序:村中好事少年者驯养一虫,译文: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故选D。
2.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
干支纪年可对历史时间上推下推、顺推逆推。
例,由“壬戌”可推知其之后的第三年为“丁丑”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记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晦。
C.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D.五鼓,古代无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早晨三至五点钟。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实际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A.“其之后的第三年为‘丁丑’年”错误,壬戌年之后的第三年为乙丑年。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徘徊于斗牛之间;虽一毫而莫取B.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C.凌万顷之茫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D.杯盘狼籍;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高一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必考的重要内容,对文言文加强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一、文言文翻译训练。
1.所谓修身在正其者,身有所忿愤。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2.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亦。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亦。
君子依孚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3.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
(1)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无已,则有一焉:(2)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
则是可为也。
”译文:(1)(2)4.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译文:5.子曰:“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6.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7.子曰:“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曰:“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9、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1)“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1)(2)10.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译文:11.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译文:12.子张问仁于孔子。
高中文言文专题训练三词类活用将成语填入合适的位置,解释加点字的含义,完成表格。
能文.能武.救死.扶伤.飞.沙走.石恃才傲.物好高.骛远.兵贵.神速汗.牛充栋鱼肉..人命..百姓烟.消云.散不胫.而走土.崩瓦.解草菅不毛.之地道.听途.说正.本清.源不耻.下问见异.思迁富.国强.兵惊.天动.地量入.为出.不翼.而飞华.而不实.风.餐露.宿南.征北.战幕.天席.地光.宗耀.祖是.古非.今取长.补短.披坚.执锐.沉.鱼落.雁道不拾遗.闭.月羞.花温故.知新.不远.千里独善.其身拳.打脚.踢金榜..题名先礼.后兵.车水.马龙.车.载斗.量心猿.意马.蚕.食鲸.吞扶老.携幼.兴.风作.浪万紫.千红.骇.人听闻引人入胜.不可名.状极泰来蜂拥而上否文言特殊句式答案一、补出下列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并按照省略成分的不同情况归类。
1、(史公)呈卷,(左公)即面署第一,(左公)召(史公)入,(左公)使(史公)拜夫人……2、(六国)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
3、木直中绳,輮(之)以为轮。
4、廉颇送(之或王)至境,(廉颇)与王诀曰5、此人一一为(村中人或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6、相如持璧睨柱,欲以(之)击柱。
7、项王受璧,置之(于)座上。
8、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于)蕲、黄、潜、桐间。
9、我(以)何面目见之?10、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11、廉将军孰与秦王(威)?12、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迎操)也。
13、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
按照省略成分的不同情况归类为:①省主语,1~2句;②省宾语,3~6句,其中3~4句是省略动词宾语,5~6句是省略介词宾语;③省介词,7~9、13句,常见的有“于”、“以”;④省谓语动词,10~13句。
翻译句子,若是省略句,要根据语境补出省略成分。
二、找出下列被动句的标志。
1、不拘于.时,学于余。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若属皆且为所..虏。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基础知识题烛之武退秦师一、《左传》简介《左传》是《》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正字音氾( )南佚()之狐夜缒()而出若不阙()秦逢( )孙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三、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
2.秦伯说——“”通“”,。
3.失其所与,不知——“”通“”,。
4.共其乏困——“”通“”,。
四、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今义:。
“东道主”,古义:,今义:。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今义:。
3.共其乏困。
“乏困”古义:,今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今义:。
5.亦去之。
“去”古义:,今义:。
五、指出下列句式属于何种特殊文言句式1.晋军函陵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3。
许之。
4.夜缒而出。
5.敢以烦执事。
6.许君焦、瑕。
7.夫晋,何厌之有? 8.以其无礼于晋 9.且贰于楚也10.佚之狐言于郑伯 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六、重要虚词总结归纳(括号内填用法,横线填意义)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④且焉置土石( ) 4.其①共其乏困( ) ②君知其难也( ) ③失其所与 ( ) ④吾其还也( ) 5.之①公从之( ) ②是寡人之过也( ) ③行李之往来( ) ④何厌之有( ) 七、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基础知识题命题人:张万平审题人:高俊义烛之武退秦师一、正字音氾( )南佚()之狐夜缒()而出若不阙()秦逢( )孙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今义:。
“东道主”,古义:,今义:。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今义:。
3.共其乏困。
“乏困”古义:,今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今义:。
5.亦去之。
“去”古义:,今义:。
三、特殊文言句式(一)省略句1.晋军(于)函陵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烛之武)许之。
4.(烛之武)夜缒而出。
5.敢以(之)烦执事。
6.(晋惠公)许君焦、瑕。
(二)倒装句宾语前置句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2.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四、重要虚词总结归纳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 )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 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④且焉置土石( )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④吾其还也( )5.之①公从之( )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 ④何厌之有( )五、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2.既东封..郑()。
3. 若不阙.秦(),。
4.越国以鄙.远()。
5.且贰.于楚也(),。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7.烛之武退.秦师(),。
8.不仁.,不知.(智),不武.(),。
9.臣之壮.也(),。
10.今老.矣(),。
11.邻之厚.,君之薄.也(),。
12.共其乏困..(),。
13.君亦无所害..(),。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5.与郑人盟.(),。
16.唯君图.之(),。
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荆轲刺秦王1.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解:可以解燕国之患()教:乃今得闻教()敢:人不敢与忤视()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秦王还柱而走()资:持千金之资币物()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图:图穷匕首见()室:拔剑,剑长,操其室()诏:非有诏得不上()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2.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2.函封之(),。
3.前为谢曰(),。
4.樊於期乃前曰(),。
5.左右既前(),。
6.其人居远(),。
7.使使以闻大王(),。
8.太子迟之(),。
9.发尽上指冠(),。
10.群臣怪之(),。
11.箕踞以骂曰(),。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3.古今异义词1.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今义:。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今义:。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今义:。
4.将军岂有意乎.意,古义:,今义:。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今义:。
深,古义:,今义:。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于是,古义:,今义:。
7.终已不顾不顾,古义:,今义:。
8.左右乃曰左右,古义:,今义:。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今义:。
9.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义:,今义:。
4.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皆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6.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7.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固定结构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
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4.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5.将军岂有意乎表反问,是否……呢。
6.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7.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8.事所以不成者……同上。
鸿门宴一.词类活用(含义及用法)1. 沛公军.霸上。
军,(),。
2.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
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夜,(),。
5.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义,(),。
6.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
7. 吾得兄.事之。
兄,(),。
8.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
9. 范增数目.项王。
目,(),。
10. 若入前.为寿。
前,(),。
11.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
12.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
13. 头发上.指。
上,(),。
14. 刑.人如恐不胜。
刑,(),。
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
②道,(),。
③间,(),。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
17. 拔剑撞而破.之。
破,(),。
18. 籍.吏民,封府库。
籍,(),。
19. 沛公今事有急.。
急,(),。
20. 此亡秦之续.耳。
续,(),。
二.文言固定句式1.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2. 为之奈何?3. 且为之奈何?4. 孰与君少长?5.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6.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8.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9. 不然,籍何以至此? 10.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
11. 今日之事何如? 12.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13. 此亡秦之续耳。
14. 何辞为?三.宾语前置句1. 不然,籍何以至此?2. 今日之事何如?3. 客何为者?4. 何辞为?5. 大王来何操?6. 沛公安在?四.被动句1.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 吾属今为之虏矣!五.省略句1. 沛公军于霸上。
2. 沛公欲王于关中。
3. 为吾击破沛公军。
4. 具告之以事。
5.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6.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 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8. 还军于霸上。
9. 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10. 竖子不足与之谋。
六.状语后置句1.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 沛公欲王于关中。
3. 具告之以事。
4. 良曰:“长于臣。
”5. 得复见将军于此。
七.异义词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 。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今义: 。
3.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 ,今义: 。
4. 而听细说..。
古义: ,今义: 。
5.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今义: 。
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 ,今义: 。
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书过善人事(清)薛福成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
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
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之。
众无所得食,益汹汹。
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
”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羸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赒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
其冬,山乡得雨。
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
呼曰:“善人,善人。
”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
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一册,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
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
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
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
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
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
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
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
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阖户罢市 阖户:全家B .亟出慰之曰 亟:急速,赶快C .以振饥耗其半 振:通“赈”,救济D .一乡被其患 被:遭受,蒙受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属于过善人的善举及善举给人的启示的一组是( )A.⎩⎪⎨⎪⎧ 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利,遂复其初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B.⎩⎪⎨⎪⎧呼曰:“善人,善人。
”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C.⎩⎨⎧ 人何惮而不为善哉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 D.⎩⎪⎨⎪⎧ 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主动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B .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