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耳鼻喉科麻醉病例讨论
- 格式:ppt
- 大小:3.05 MB
- 文档页数:35
耳鼻喉科疾病的病例报告与讨论引言:耳鼻喉科是一门专注于诊断和治疗耳鼻喉相关疾病的医学领域。
在耳鼻喉科的临床实践中,医生们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疾病病例。
本文将介绍一些耳鼻喉科疾病的病例,并展开讨论。
一、病例一:鼻窦炎病例描述:患者,女性,35岁,主诉右侧鼻塞、鼻涕增多、面部压力感。
症状已持续两周,尤其在清晨和寒冷天气时加重。
患者没有其他明显病史。
诊断与治疗:通过鼻窦CT扫描发现双侧鼻窦有积液现象,诊断为鼻窦炎。
治疗方案为抗生素药物结合局部鼻用类固醇喷剂,并建议患者保持鼻腔通畅。
讨论: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鼻塞、鼻涕增多和面部压力感。
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病情及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在病例中,选择抗生素和类固醇联合治疗的方案是常见的做法。
二、病例二:中耳炎病例描述:患者,男性,6岁,主诉左耳疼痛,听力下降。
患者有感冒病史,近期经常出现耳痛。
诊断与治疗:通过耳镜检查发现左耳鼓膜红肿,伴有针尖样穿孔现象,诊断为急性中耳炎。
治疗方案包括口服抗生素,对疼痛症状可使用镇痛药物,同时建议患者休息。
讨论: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常常和感冒有关。
在治疗中耳炎时,口服抗生素是常规用药方式,帮助消除感染。
除了药物治疗外,休息对于患者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病例三:声带息肉病例描述:患者,男性,42岁,主诉声音嘶哑已有三个月。
患者没有吸烟和喝酒的习惯,也无明显感冒病史。
诊断与治疗:通过喉镜检查发现声带上生长有息肉,诊断为声带息肉。
治疗方案为经喉镜手术切除息肉,术后建议患者注意声音保护,避免用力发声。
讨论:声带息肉常常导致声音嘶哑的症状。
治疗方案的选择通常取决于息肉的大小和患者的病情。
对于较小的息肉,可以尝试保守治疗,但在病例中,手术切除是更常见的治疗方式。
结论:耳鼻喉科疾病的病例报告和讨论对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享病例并讨论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增进医生之间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耳鼻喉科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规范及模板1. 引言在耳鼻喉科临床实践中,疑难(危重)病例的讨论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促进医学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档旨在规范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的记录方式,并提供模板示例作为参考。
2. 讨论记录规范2.1 讨论目的- 开展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提供对病情的多维度评估和专业意见。
- 分析病情,寻找最佳治疗策略。
- 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进展。
2.2 讨论记录要点-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等。
- 病情描述:详细记录患者的主诉、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
- 讨论内容概述:简要概述讨论内容,包括参与者、纠纷点和共识等。
- 各参与者观点:记录各参与者对病情和治疗方案的观点和建议。
- 专家意见和决策:对专家意见和最终决策进行准确记录。
3. 讨论记录模板示例3.1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X岁- 性别:X- 病史:X3.2 病情描述- 主诉:XXX- 症状:XXX- 体征:XXX- 辅助检查结果:XXX3.3 讨论内容概述本次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纠纷点1:XXXXX- 纠纷点2:XXXXX- 共识:XXXXX3.4 参与者观点- 参与者A:XXX- 参与者B:XXX- 参与者C:XXX3.5 专家意见和决策- 专家意见:XXX- 最终决策:XXX4. 结束语耳鼻喉科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的规范记录有助于促进医学交流与学术探讨,提高医疗质量。
希望本文档提供的模板示例能够为临床医生在讨论记录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外耳道异物11例麻醉体会(一)【关键词】外耳道异物麻醉高原我院2007年收治小儿外耳道异物11例,均在一般静脉全麻下取出异物,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11例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15个月~5岁。
异物存留时间1.5h~5d。
异物种类:豆类3例,珠类5例,果核3例。
术前神志清醒7例,神志淡漠2例,嗜睡及浅昏迷各1例。
1.2麻醉方法麻醉前静注阿托品0.01mg/kg,鲁米那钠2~3mg/kg;入室后静注地西泮0.2mg/kg,氯胺酮5mg/kg,丙泊酚1mg/kg,面罩供氧;术中氯胺酮1mg/kg静脉维持麻醉。
术中应用NBP4000C多功能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
1.3结果本组11例,麻醉均满意,手术用时15~55min。
术后1h内苏醒10例,1例病情严重合并肺部感染者延迟至1h以上。
全组术前SpO2为84%~90%,经面罩给氧辅助呼吸后恢复正常,其中1例因肺部感染降至70%,其余10例SpO2、心率、呼吸均平稳。
11例患者外耳道异常物均顺利取出。
2讨论我院处地海拔3650m,大气氧分压为13.58kPa(101.5mmHg),是平原地区的64%,正常成人SpO2为88%~94%〔1〕。
迷走神经的耳支由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分出与舌咽神经分支一起从岩神经节进入颈静脉窝外壁的乳突小管,横过面神经管穿出鼓乳裂后分为二支,一支分布在耳廓后面,一支穿过外耳道软骨,分布在外耳道后壁和鼓膜的外侧面;而鼓膜的内侧面及鼓室则由鼓室神经丛分布,鼓室神经丛包含舌咽神经的鼓支,面神经鼓室神经交通支,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的鼓室支〔2〕。
外耳道手术时都能引起迷走神经紧张,患者发生心动过缓,眩晕,昏厥,反射性休克等。
四种麻醉方法对小儿耳鼻喉手术后躁动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四种不同的全身麻醉方法用于小儿耳鼻咽喉科手术,来观察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方法:选取择期接受全身麻醉下行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手术共80例,分为A、B、C、D四组,每组20例。
A组:诱导用咪唑安定、丙泊酚、顺阿曲库胺、芬太尼,维持用七氟醚,间断追加芬太尼。
B组:诱导用药同A组,维持用丙泊酚、芬太尼。
C组:诱导用药同A组,维持用丙泊酚、芬太尼,在手术结束前10 min静脉注射地左辛。
D组:诱导用药同A组,维持用丙泊酚、芬太尼,静脉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
术后停药,每5分钟对患儿进行一次躁动和疼痛评分。
比较四组患儿各观察指标的差异。
结果:C、D组的PAED 评分和m-CHEOPS评分均明显低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四组的停药至清醒时间、Aldrete评分和恢复室滞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和地佐辛可以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
同时m-CHEOPS评分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提示右美托咪定和地佐辛有镇痛作用。
标签:耳鼻咽喉;右美托咪定;地佐辛;躁动;镇痛由于小儿对手术的恐惧、疼痛以及药物等方面的影响,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很高。
为了减少小儿躁动的发生率,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几种不同的用药配伍方法用于小儿耳鼻咽喉科手术的麻醉,来观察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为预防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选取择期接受全身麻醉下行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手术共80例,在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Ⅱ等级,年龄4~9岁,体重16~28 kg,所有患儿无心肺神经系统疾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A、B、C、D四组,每组20例。
四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耳鼻喉科临床实践中的病例分享与讨论在耳鼻喉科的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疾病病例。
这些病例的分享与讨论对于提高医生们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水平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享一些耳鼻喉科临床实践中的病例,并进行讨论与分析。
第一病例:外耳道感染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0岁。
主诉耳朵疼痛,伴有分泌物。
查体时发现外耳道红肿,有厚厚的麻酱样分泌物。
经过检查,诊断为急性外耳道炎。
讨论:急性外耳道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多由细菌感染引起。
治疗方案包括局部抗生素滴耳液和对症治疗,如止痛药。
本例中,鉴于患者有严重的疼痛和分泌物增多,建议给予口服抗生素以加速治疗进程。
并且,患者应受到关注,以确保感染没有扩散至中耳。
第二病例:鼻窦炎病历摘要:患者,女性,30岁。
主诉鼻塞、鼻痛和黄色鼻涕。
查体时发现鼻腔充血,有明显的分泌物。
经过检查,诊断为急性鼻窦炎。
讨论:急性鼻窦炎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鼻窦黏膜炎症。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清洗鼻腔、局部鼻用抗生素和对症治疗。
对于轻度病例,仅对症治疗可能就足够了,如使用盐水漱口剂清洗鼻腔。
对于严重病例,建议使用局部鼻用抗生素药物。
此外,鼻黏膜保湿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蒸汽吸入、加湿器等方式实现。
第三病例:声带息肉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0岁。
主诉声音嘶哑已有数月。
查体时发现声带有息肉,大小约为0.5cm。
经过检查,诊断为声带息肉。
讨论:声带息肉是喉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常常由声带过度使用、嗓音过度使用或声带损伤等原因引起。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手术切除和言语治疗。
对于较小的息肉,可以通过激光手术或声带镜切除。
对于较大的息肉或复发性息肉,可能需要开展开放性手术。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言语治疗,以恢复声音和语言功能。
第四病例:中耳炎病历摘要:患者,儿童,5岁。
主诉耳朵疼痛,发热。
查体时发现鼓膜红肿,有分泌物。
经过检查,诊断为急性中耳炎。
讨论:急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对症治疗和口服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