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文:马克思实践自由观超越与建构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类自由的探索与实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学说,强调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实现人类自由。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人类社会在探索和实现自由的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存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人才能够认识自己、改造世界并实现自由。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对于自由的重要性,提倡通过社会实践来解放人的思想和行为。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类共同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剥削阶级剥夺了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
只有消除剥削和压迫,确立平等、协作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自由。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自由是在共同体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集体的利益之间的统一,提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才能最终实现整个人类的自由。
最后,马克思主义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人类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倡导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人民的民主管理,为人类摆脱贫困、实现自由和幸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仅为全人类实现自由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类自由的探索与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今天,我们应当继续深入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实现人类自由的新途径,为全人类的自由和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愿马克思主义的光芒照耀人类社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1年第3期理论建设NO.3.2021●新时代·新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批判性建构与当代发展李晓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摘要:自由是人类的普遍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所指。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自由秩序基础上,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正义性统一的自由秩序基础。
马克思主要从认识自由、劳动自由、社会关系自由三个维度阐明了自由的基本内涵,从主体上看体现了自由主体对精神束缚、物的支配、压迫关系的突破。
立足当下,寻求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当代启示,需要坚持其批判与建构范式、推动其创新发展,揭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世界价值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认识;劳动;社会关系;发展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1)03-0053-08收稿日期:2021-01-2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总体逻辑研究”(20ZDA016)作者简介:李晓曈(1995—),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意识形态。
人类文明的进步包含对自由的更高追求。
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民主革命的完成,人类逐渐摆脱了封建制度的奴役,并不断寻求新的条件下的人类自由。
但是实现什么样的自由、如何实现自由,不同社会形态、不同阶级展现了不同的价值表达。
资产阶级最早通过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等社会运动逐渐突破了封建王权、宗教神权对人类自由的束缚,建立了资产阶级自由观,但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结构与基本矛盾来看,资产阶级自由观逐渐显示出其虚假性、剥削性、局限性的特征。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自由观的基础上,立足科学与正义的角度,创建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实现了对资本主义自由观的“扬弃”,为实现人类真正的自由指明了方向。
放眼当下,立足现实,中国人民实现了广泛而真实的自由。
中国人民自由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理论的创新发展、实践问题的不断解决。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自由一直是人类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与自由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并分析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理解和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为基础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有着独特的理解。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自由不是个体的绝对自由,而是一种社会关系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自由必须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只有在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中,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才能摆脱资本主义的束缚,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体的自由将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建立起无阶级社会,个人将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享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阶级斗争是实现自由的手段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来获取财富和权力,而无产阶级则受到剥削和压迫。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夺取政权,并建立起公平、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的自由。
然而,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理解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于强调社会的集体利益,忽略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他们认为,只有在个体的自由得到保障的情况下,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对于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限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与自由的关系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应用也存在差异。
在一些国家,马克思主义被用作指导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然而,在另一些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实施却导致了人的自由受到限制。
总之,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并非完全对立。
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由的理解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条件下的自由,而非个体的绝对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人的自由的本质.诚然,人不能不顺应客体,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观必然性的限制,但是,人不是外在必然性的奴隶,而是驾驭和利用外在必然性的主人.人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所在.正如毛泽东所概括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当代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它为人类社会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为社会改造和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蓝本,指导着公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确立与完善。
同时,它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和原则,让人的全面发展有了现实目标和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论述过程中,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贯穿于其中,因此有关自由的观点有着深刻的涵义。
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生产解放、社会解放、思想解放。
上述关于自由的这三个层面既有它们统一的外在表现,又有各自确定的内在界定。
从哲学角度讲,马克思从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并准确剖析了自由与必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论述自由观的。
因此这种以实践来构建的基础是合理的、客观的,构建的过程也是科学的。
它不仅有各自确定的界定以及构成,而且又有其统一外在的表现,而人类解放就是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准确地、非常科学地表述为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真正意义上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得到完全解放、成为真正的主人,实现完全的自由,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此。
而人类要实现这样一种美好追求与目标,就必须在不断地实践活动中,始终把生产解放作为基础和前提,将社会解放作为重点,将思想解放作为先导,也即是以先进的理论把人自身培养成为求真务实、信念坚定、平等互助的人,这也是促进实现美好追求与人类解放目标的动力。
浅谈马克思理论实践研究论文马克思对于我国的社会进程有着极大的影响,他多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马克思理论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马克思理论论文篇1:《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论述了世界各民族从狭隘的、孤立的、封闭的民族历史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过程,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
重温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一步探索其方法论意义,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依据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现实,提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世界历史理论。
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马克思的这一重要学说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蕴含的意义也日益凸现出来。
世界历史理论的伟大贡献不仅仅在于马克思提出了一些具体观点,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用“世界历史”的眼光考虑社会历史问题。
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1.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在马克思的视野里,世界历史概念是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人类诞生以来的整个历史,也即人类生存生活的历史。
这一点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明:“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1]另一方面,特指“现代社会产生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各民族由过去相对孤立的发展走向全面的彼此影响、彼此渗透、彼此融合的历史状态和趋势”。
[2]1.2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化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论马克思新世界观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马克思新世界观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在西方传统哲学范畴中体现出了一种超越性。
马克思主张以批判性的自由和解放为前提,推崇人类的普遍性和自我解放。
马克思的这种新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社会和经济力量的认知,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反动的规律、社会财富分配问题、社会矛盾以及它们的历史性演变,提出了一系列排除传统哲学理念的重要观点和新思想的方法。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马克思新世界观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
1. 关注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避免的现象。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如认为个人自由平等、人类本质相等等,马克思反对这些概念,认为个人自由的实现和全人类自由的崛起取决于阶级斗争的结果。
马克思将所有的社会现象解释为经济阶级发展的结果,从而强调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对社会超结构的决定作用。
这与传统哲学中的意识形态、制度、文化、法律等观点有所不同,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围。
2. 去除单纯因果关系马克思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常常使用“实践论”这个概念。
实践是一种与自然和社会性质相关的行动和活动,马克思认为在每种历史时期,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通过实践而不是单纯因果关系来实现的,因此,在社会变革的时期,人类通过实践不断进行解放,而这种解放的过程也是不断实践的一个过程。
这与传统哲学中的因果关系观点有所不同,越过了传统哲学科学界限。
3. 物质生产力的重要性马克思对社会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这一矛盾、决定其它历史发展方面的基础,上层建筑是指国家、政治制度、宗教、哲学、法律等这些在基础关系影响下形成出来的治理和维持权力的机构。
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是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一观点深刻的超越了传统哲学中的“神秘主义”(臆想)观念。
4. 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社会制度剥削劳动者,矛盾重重,是一种需要被推翻的制度。
德国浪漫主义曾被视为思想界的一股“黑流”,是反动与非理性的代名词,而马克思与浪漫主义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因此被遮蔽,被认为是不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
散见于马克思不同著作中的浪漫主义批判亦被视为马克思不可能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的证据。
近年来,随着浪漫主义在思想史上的意义被重新认识,马克思与浪漫主义的关系已经得到学界的一定关注。
在我国,随着维塞尔教授所著的《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一书的翻译出版,以及刘森林教授对这一维度的较为系统的研究,关注马克思理论与浪漫主义关联的学者逐渐增多,然而这一维度的研究仍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在力图打破教科书体系思维,马克思与西方传统的关系逐渐得到重视的今天,研究马克思理论中的浪漫主义维度,意义非同小可。
浪漫主义是一个庞杂的概念,含义难以界定。
伯林表示:“关于浪漫主义之界定的著述比关于浪漫主义的著述更加庞大”,是一个“危险和混乱的领域”。
〔1〕施米特指出,浪漫派一词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成为了“用来塞满各种不断变化的内容的空洞容器”。
〔2〕为避免混乱,本文把考察的对象限定在德国早期浪漫派的范围内。
这么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马克思成长于德国早期浪漫派思潮大行其道的时期,只有德国早期浪漫派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博士生实践创新课题“马克思哲学的浪漫主义维度研究”(项目编号:2019102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雨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马克思过去被视为一个理性主义者,其理论的主要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然而,马克思的理论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深受浪漫主义影响。
浪漫主义通过反讽对启蒙运动和现代性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力图弥补形而上学的缺陷,并呼唤未来的黄金国度。
马克思早年的浪漫诗情表现了他的浪漫情怀,考察其理论可以发现他继承了浪漫主义批判的主题,即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马克思自由观对康德伦理学的超越1. 引言1.1 马克思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在马克思的批判中,他指出康德伦理学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忽视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基础。
康德伦理学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道德自律,但却忽视了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马克思批评康德伦理学的道德观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将道德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
他认为康德伦理学的基于理性的道德法则是空洞的,没有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性。
马克思认为,康德伦理学只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服务,它的道德规范只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他认为康德伦理学的道德观是一种虚假意识,掩盖了社会的现实矛盾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张要彻底批判和超越康德伦理学,建立一个真正以人类解放和平等为根基的社会伦理学。
他强调道德的本质是从社会的实践中产生,只有通过社会变革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自由和平等。
【以上为2000字内容】2. 正文2.1 康德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康德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以道德行为的纯粹性和理性性为核心。
康德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在于其结果或后果,而在于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纯粹的道德法则,即普遍性和无条件性的道德原则。
康德强调道德主体应该根据“意志法则”来行事,即根据普遍适用且无条件的道德规则来决定行为。
康德还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认为个体有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应该通过理性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康德的伦理学基本原则体现了对道德行为的高度要求和对道德主体理性自主性的重视。
在马克思看来,康德的道德理论过于抽象和理想化,忽视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现实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制约,而康德的道德理论无法解释个体行为背后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利益。
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自由观,强调个体的自由是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实现的,而不是空泛的道德规范。
马克思自由观的提出挑战了康德的理性主义伦理学,并试图通过对社会实践和政治变革的关注,揭示了个体自由的真正意义和实现途径。
2.2 马克思自由观的提出马克思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是由于他认为康德伦理学过于抽象和理想化,缺乏对现实社会和历史条件的考虑。
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的个人”作者:周世兴来源:《中州学刊》2014年第01期摘要:个人的发展是一个从“自然个性”的“依附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到“偶然个性”的“独立的个人”(“偶然的个人”),最终走向“自由个性”的“自由个性的个人”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自由个性的个人”作为标志扬弃“偶然的个人”的未来社会的个人形态的范畴,不仅指向了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资产者及其“个性自由”的批判与超越,而且蕴含着马克思哲学对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自由的社会的个人”及其“自由个性”的向往与追求。
关键词:马克思;个人;社会历史;个性自由;自由个性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1-0122-05一作为一种对社会历史的“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唯物史观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的,因而其现实前提也是“人”。
正像社会历史是个人发展的历史一样,个人也是社会的历史的个人,其作为社会历史的现实主体,是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
从个人是与共同体相互规定的这一方面,可以把个人发展的诸个阶段概括为:局限发展的“依附的个人”(“自然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片面发展的“独立的个人”(“阶级的个人”或“抽象的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个人”(“作为个人的个人”或“自由的社会的个人”)。
从个人与个性是相互规定的这一方面,可以把个人发展的阶段表述为:“有个性的个人”→“偶然的个人”→“自由个性的个人”。
第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的个人”是依附于“部落共同体”、“古典古代的共同体”和“封建的或等级的共同体”等原始共同体的“自然的个人”或“依附的个人”,其个性形态是原始丰富的“自然个性”。
尽管这种个人只是在孤立的地点上和狭隘的范围内有局限地发展着,但其与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失去个性的“抽象的个人”或“偶然的个人”相比,毕竟还可以看做是“有个性的个人”。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析葛宇宁;张四化【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自由的体系,是一篇自由的宣言。
自由具有偶然性之维,只有打破必然性命运的束缚,人才能获得自由。
自由的基本因素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人的能动性之所在。
马克思追求的自由是定在之中的自由,也就是现实性的自由。
这种自由通过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来实现。
%Marx's doctoral dissertation provides us with a set of ideas of freedom .The essence of freedom is chance ,and the freedom is that the man breaks the fate of the bound .Human self -consciousness manifests the independence and initiative that are the expressions of freedom .The freedom that Marx preached in 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is not adream ,but a freedom of reality .At last ,he thought that the way of realizing the freedom was that the world becomes philosophical and the philosophy becomes worldwide .【期刊名称】《胜利油田党校学报》【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由思想;偶然性与自由;自我意识【作者】葛宇宁;张四化【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河南省高级法院法警总队,河南郑州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马克思博士论文即《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马克思的第一部学术性著作,它可以被看作马克思一生思想的起点。
马克思论文:马克思实践自由观超越与建构
【中文摘要】人的自由问题,始终是哲学中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这一问题因其具有的开放性和历史性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为
之思索探究。
时代发展至今,其主旨要求之一就是重视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发展以及实现人的解放。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就是实现人的自身解放和发展,在现阶段党和政府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因此,探讨马克思哲学本身的自由观思想,梳理其自由观的理论前提、精神实质以及逻辑建构,不仅有助于领悟马克思自由观的本质内涵,而且对于创建中国当代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实践自由观是在西方思想体系的历史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因此,它既是对西方哲学史上自由观的吸收和继承,同时更是对西方传统自由观的超越和发展。
本文力图在西方哲学史整体视域中探讨马克思的自由观的理论维度。
从而得出如下结论:西方传统自由观的理论局限性主要是在认识领域,追求的只是形而上的、超验的、本体的理性自由,其实现方式要么是抽象的精神自由,要么是内心的实践理性自由
或者体验的审美自由。
这种自由性只能回归于内心,无法兑现成现实的自由。
马克思将自由从理性的认识领域转向现实的实践领域,将理性的主体性自由转变成为感性活动的主体自由性,将理性认识意义上的自由...
【英文摘要】Freedom of human has been a provoking question in philosophy which attracts many scholars to speculate and
explore for its openness and historic significance. So far, one of its subjects is paying close attention on the existence of people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and liberation of human. The essence of our country’s socialism system is to realize man’s own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nowadays our party and governme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So that freedom...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自由观超越与建构
【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定制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作者如有异议请与总库或学校联系。
【英文关键词】Marx practical freedom viewpoint transcendence and construction
【目录】论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理论建构中文摘要
3-4Abstract4目录5-7引言7-10一、本文的选题立意7二、本领域的研究现状7-8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8-10
第一章自由的理性本质之确立与终结10-19一、古代本体论中的理性自由发现10-13(一) 古希腊哲学中理性自由源起——”逻
各斯”精神的自我推演10-12(二) 中世纪自由理性的上帝化——理性上帝绝对自由性12(三) 本体论自由的终结与近代理性自
由的开启12-13二、近代认识论中理性自由充分展开13-14(一)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理性自由13-14(二) 斯宾诺莎”实
体”论中理性自由14三、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自由
14-19(一) 康德哲学中的实践理性自由15-17(二) 黑格尔哲学中理性自由17-19第二章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理论前提
19-24一、黑格尔理性自由的理论局限19-20(一) 自由的抽象化19-20(二) 自由的非现实化20二、费尔巴哈的感性自由观的确立20-24(一)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理性自由的批判
20-21(二) 费尔巴哈的感性自由观21-23(三) 费尔巴哈感性自由的缺陷23-24第三章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确立24-32一、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发展历程24-26(一)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萌
芽24(二)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发展24-25(三)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逐渐成熟25-26二、自由的存在方式:主体感性活动的自由性26-29(一) 主体的自由27-28(二) 活动的自由28(三) “人自身”的自由28-29三、自由的特性:变革世界的自由性
29-32(一) 自由的历史性29-30(二) 自由的阶级性
30(三) 自由的生成性30-32第四章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32-40一、从实践辩证论出发,将自由统一于实践领域32-35(一) 在实践中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2-33(二) 在实践中反思人和社会的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33-34(三) 在实践中反思人和自身的关系,促进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34-35二、从革命的批判论出发,将自由诉诸于人类的普世领域35三、从学理上出发,实现了自由观的革命性
变革35-36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人性观研究36-37五、在实践中有利于当今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37-40(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实践自由观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37-38(二) 马克思实践自由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38-40结束语40-41参考文献41-43个人简介43-44后记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