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构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摘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本文阐述了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认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大体内涵,最后阐述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
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社会关系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3)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也是他清算自己过去哲学信仰的结果。
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早年曾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从唯心主义走上了唯物主义,同时也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某些思想他在《提纲》中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从人本质异化的思想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历史观,并以萌芽的形式表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从而彻底清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也就是说在观察、思考一切社会现象时,马克思都把“实践”与“直观”对立起来,把感性的人的活动与“抽象”的思辨对立起来,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理解为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也把它理解为自己哲学与一切传统的哲学之间的分水岭,马克思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理包括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这两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并探讨其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知。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只注重空谈、抽象概念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强调理论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
在实践观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不断实践、实践发展。
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强调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实践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的观察方法、辩证的思考方法和辨证的方法论。
1. 辩证的观察方法辩证的观察方法是指在实践中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观察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辩证的观察方法,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2. 辩证的思考方法辩证的思考方法是指在实践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种思考方法强调研究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对矛盾的矛盾进行分析和研究,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3. 辨证的方法论辨证的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实践统一起来的方法论原则。
它强调实践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认识之上,必须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在中国的应用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事求是。
这一思想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实践,如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社会实践的规律性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方法论,对于指导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石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的发展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推动和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借鉴了辩证法的原理。
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规律性的学说,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辩证法强调对社会矛盾和运动的全面认识,认为社会实践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这些矛盾和冲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内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和认识的密切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观察、感知和思考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同时也是检验和验证认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断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和有效。
实践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主体地位,认为实践的主体是人类活动的中心。
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取决于实践者对于现实的把握和改造的能力。
实践的主体性意味着人们不仅是社会实践的参与者,更是社会实践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实践的综合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到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
实践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和过程,包括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等。
这些不同领域的实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实践的整体。
实践的综合性要求人们在实践中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思考和综合分析,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和
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基础,是理论的源泉和验证的标准。
实践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包括认识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实践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来实现人类的理性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感觉和直觉对
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个具
有目的和计划的行动过程,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从实际行
动中获取知识和理解,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社
会实践是人类通过各种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来改造世
界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实践不仅是个体
的实践活动,也是各个阶级和社会团体的实践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和历史
发展的限制,但也可以通过主动的实践来改变社会和历史。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工作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指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
的重要作用,提醒人们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证性,克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实践,还包括社会政治实践和思想、文化、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指在实践中要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不把自己的主观臆想强加给客观事物。
马克思主义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而不是凭空臆想或者片面理论进行判断。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工具,它要求我们辩证唯物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矛盾冲突,善于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出发,进行科学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使我们能够站在实践的立场上,深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行动方向。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融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实践的产物和指导实践的工具,而实践则是验证和发展理论的实验场。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矛盾和困难,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
任何一种认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任何一种实践都是对认识的检验和发展。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目的和结果。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我们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真正理解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了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实际,才能深入了解人民的利益和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现实实践的深入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的观念根源、实践的主体性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
一、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实践通过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实践的观念根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观念根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认为,真理只存在于实践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
费尔巴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实践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即实践是由人主体进行的。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实践的主体性意味着人们是实践的主动者和创造者,实践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四、实践的良性循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良性循环,即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又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同时,理论又要指导实践,理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五、实践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社会的行为。
实践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性意味着实践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社会的具体条件进行。
六、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两者密不可分。
实践和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实践的初步概括和理论总结。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它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实验和反思的活动。
一、实践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某种理论是否正确。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实现理想和目标。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理论研究、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理论研究是抽象思维的实践形式,通过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生产劳动是物质实践的核心形式,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
社会实践包括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它们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目的性,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实践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不受主体的主观意识支配。
实践具有历史性,实践是在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历史环境和制度的制约。
实践具有创造性,实践是人们创造新事物、改变现实的活动。
实践具有主体性,实践活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四、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理论指导实践,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关键。
实践检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
五、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实践观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发展,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实践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构成
090675 王昭卓
实践的概念最初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在他看来实践是人类自身精神活动的再创造,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的属性,人类的超越功利超越外在束缚的道德选择,构成了实践的本质。
总体上实践退守到道德实践,退守到极少部分人的“高雅精神情趣”,将实践与创造分裂成两种不同的属性。
亚里士多德的观念具有局限性,后来的培根和百科全书派把亚里士多德不加考虑而排除的手工业和技术工艺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并认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仅仅是停留在道德的沉思上是没有意义的,人要面向自然,探究自然奥秘,揭示客观真理。
他们的观点强调实践的真理和公共价值,但由此消解实践哲学中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反思,是单薄且片面的。
马克思在吸取历史上有关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总体的实践观,从而超越了实践二元论。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当然必须以技术和工业为基础。
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摆脱动物般的受迫性,就必须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探究自然、挑战自然,这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根本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根本体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表达了工业和技术的历史意义。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人格的完善,人对善价值的获取,仅靠内心的沉思和文化心理的内在提升是难以完善的,必须通过实践活动。
实践在这里成为了促进人格丰富完善、人的道德提升进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环节,也就是说,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本身就是人的理想、智慧、激情的释放,人的纯粹自由理性、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完善就是在客观的实践中完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变成了理论家”。
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所以人类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又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所以人类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马克思注意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业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能合理积极的将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有重要意义的。
例如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
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及环境的活动。
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只靠唯心的猜想和迷信所谓权威们的话语,在中国的大跃进时代,钱学森的一篇关于粮食可以达到亩产万斤的论文在未经科学论证明显违背客观事实然而仅凭借着他作为科学权威的头衔就成为主导大跃进粮食产粮“浮夸风”盛行的理论佐证,严重危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实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