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和电路设计_
- 格式:doc
- 大小:124.5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2节《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初中电学的基础,内容包括电流、电路和电路图三个部分,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通过多个“想想做做”等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和动脑中认识理解电流电路知识,学会电路元件符号和规范的电路图画法。
二、课标要求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知道电流;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多数是基于从前科学课等课程的零碎认识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对“电流和电路”的认识更是不明确不具体。
初中生正处于心智的迅速成长阶段,对新知识、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电既熟悉又陌生、既好奇又有一定的胆怯,而且他们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因此需要创设情境,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设计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学习。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和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学科知识。
2.连接电路,认识电路和电流,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物理学习经历的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
经历实验、类比等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科学方法、锻炼探究能力。
2.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领悟物理学科知识的美。
五、教学重难点其中电流概念十分抽象,电流的学习也直接影响到电压、电阻,乃至后续的欧姆定律的学习,属本节内容难点,教材在本章第一节通过若干实验对自由电荷和自由电荷运动等内容作了初步介绍,为学生了解电流概念做了铺垫。
重点:知道电流和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难点:电流的形成和方向。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设计以学生探究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层层递进完成学习任务。
首先,以夜景图片为情景,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电流和电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电流的表示方法,以及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连接方式。
通过本作业,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作业内容1. 电流与电路基本概念复习:- 电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如安培电流表示法等)。
- 电路的构成及其组成元件(如电源、开关、导线、负载等)。
- 理解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了解其单位。
2. 课后练习题:- 完成一系列关于电流和电路的填空题、选择题,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 设计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并计算电流值和电压分配情况。
- 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3. 实验报告:- 学生需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等。
- 实验中应观察并记录不同电阻对电流的影响,以及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情况。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2. 课后练习题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答案或使用任何外部资源。
3. 实验报告需真实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不得编造数据或虚构实验过程。
4. 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至教师处。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答案正确性、思路清晰度、书写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对于完成度较高、表现突出的学生,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完成度较低或存在错误的学生,将给予指导和帮助。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课堂讲解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批注和评分。
2. 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进行表扬和鼓励,并鼓励其继续努力;对于需要提高的学生,将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I1、将图中元件组成一个串联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将L1、L2并联,S控制两盏灯,并画出电路图。
3、将L1、L2并联,S1控制L1、S2控制L2,并画出电路图。
4、将L1、L2并联,S1控制两盏灯、S2控制L2,并画出电路图。
5、将图中的元件符号连成电路,要求:L1与L2并联,S1做L2开关,S2作总开关。
6、将下图中电路元件连成并联电路,要求S1控制L1,S2控制L2,S控制L1和L2,先连接实物图,再画电路图。
7、如图所示的电路元件,要求灯L1、L2、L3并联,开关S1控制灯L1和L2,开关S2控制所有的灯。
(1)在方框中画出你所设计出的电路图。
(2)将图所示的元件连接成电路,连接时导线不要交叉。
8、在学校传达室安装一个电铃、一个电灯和一个电池组,并在前后门各装一个开关。
要求:前门来人按下开关电铃响,后门来人按下开关电灯亮。
请设计一个电路,并按设计连接图中对应的实物图。
9、如图是一个简易“表决器”,“赞成”时,绿灯亮;“反对”时,红灯亮;“弃权”时,绿灯、红灯均不亮,甲、乙是两个与绿灯、红灯相对应的按钮开关,表决时,按下哪个按钮,对应的灯就亮;不按时,两灯均不亮,请画出符合要求的电路图。
10、有两间独立病房里各装一个开关,方便病人呼叫医生。
在护士室各有电铃、红灯、绿灯各一个,病人按下开关S1,红灯亮、电铃响;另一病人按下S2,绿灯亮、电铃响。
请用笔划线代替电线,连好电路。
请先设计电路图,再连接实物图。
实物图导线不许交叉。
II红绿第15章 电流和电路 电路设计 2 / 311、根据以下要求,设计电路,用笔代线在图中画出相应的实物连接图。
(导线不能交叉)要求: (1)只闭合S 1时,红灯发光,绿灯不发光; (2)S 1、S 2都闭合时,两灯都发光; (3)只闭合S 2时,两灯均不发光。
12、将图中的各器材按要求连成电路。
要求: (1)两开关都闭合时两灯都亮, (2)只闭合S 1时只有L 1灯亮, (3)只闭合S 2时两灯都不亮。
《电流和电路》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电流的概念,理解电流的定义和单位,并能够计算电流大小。
2.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元件,如电源、导体、电阻等,并能够描述电路的连接方式。
3.掌握欧姆定律的概念和公式,能够计算电阻、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4.理解并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能够计算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总电流和总电压。
5.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够进行简单的电路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6.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交流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小组探究活动,并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
二、教学内容:1.电流的概念和基本性质(1)电流的概念和定义(2)电流的计算公式和单位(3)电流的方向和大小2.电路的基本组成元件和连接方式(1)电路的基本组成元件:电源、导体和电阻(2)电路的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3.欧姆定律和电阻的概念(1)欧姆定律的概念和公式(2)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1)串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公式(2)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公式5.电流和电路的实验探究(1)实验一:电流的大小与电路中的电压和电阻有关吗?(2)实验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有什么不同?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和展示一些实物,引导他们思考电流的概念和现象。
2.知识讲解(30分钟)(1)电流的概念、定义和计算公式(2)电流的单位和方向(3)电路的基本组成元件和连接方式(4)欧姆定律和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5)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公式3.案例分析和讨论(20分钟)通过一些生活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4.实验探究(50分钟)(1)实验一:电流的大小与电路中的电压和电阻有关吗?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2)实验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有什么不同?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年级九年级科目物理主备教师备课时间年月日课题电流和电路总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电流的形成条件和方向的规定。
(2)知道电路的组成,认识电源和用电器。
(3)能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
(4)通过实验认识短路、断路、通路教学重点能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教学难点短路、断路、通路课前准备电流、电路的构成、电路图的画法的知识都是与水流对比分析出来的,所以主要采用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每组学生配备:电池(2节)、开关、小灯泡及灯座、电子门铃、小电机、若干导线。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由主备教师撰写)批注(由使用教师补充)1.实验一探究:电流和电流的方向2、电路的构成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导线:输送电能;开关:控制电路电源种类很多,如各种于电池、蓄电池、发电机、学生电源等。
生活中的用电器更多了,如电视机、空调机、冰箱、电脑、洗衣机、微波炉、电灯等。
生活中的开关。
如按钮开关、摇头开关、铡刀开关、声控开关、光控开关、温控开关、感应开关等等。
3、电路图1)用元件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2)介绍常用元件的符号:学生自学看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4、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板书:1、电流和电流的方向: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路的构成: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3、电路图:用符号来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4、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教学反思(由使用教师撰写)。
电流与电路教学设计电流与电路教学设计精选3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电流的定义和根本特性;2. 理解并可以绘制简单电路的电流分布图;3. 可以计算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4. 掌握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1. 电流的定义和根本特性:- 电流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某一截面的电荷数目。
- 电流方向:电流的正方向由正电荷到负电荷,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
- 电流的测量单位:安培〔A〕。
- 电流的连续性:电路中的电流在闭合回路中是连续的。
2. 电流分布图:- 电流的分布取决于电路的连接方式。
-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各个元件之间保持不变。
- 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个分支电流之和。
3. 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各个元件中保持不变。
- 根据欧姆定律,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可以通过公式 I = V/R 计算。
4. 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个分支电流之和。
- 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总电流等于各个分支电流之和。
教学步骤:1. 引入电流的概念,介绍电流的定义和根本特性。
2. 结合电流分布图的绘制,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电流在不同连接方式下的分布。
3. 介绍串联电路中的电流计算方法,讲解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应用。
4. 介绍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计算方法,讲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公式和应用。
5. 练习题训练,让学生通过计算题稳固所学的电流计算方法。
6. 总结和回忆所学知识点,强调学生掌握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应用。
教学手段:1. 演示实验:通过演示电路中的电流分布和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路中的电流变化。
2. PPT:利用多媒体展示电路图和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流的相关知识。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才能。
4. 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展计算和分析,稳固所学的电流计算方法。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和答复,检查学生对电流和电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电流与电路教学设计电流与电路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五章其次节,第五章是初中电学内容的开篇,本节也是初中电学的根底。
本节内容包括电流、电路和电路图三个局部,其中电流概念非常抽象,电流的学习也直接影响到电压、电阻,乃至后续的欧姆定律的学习,属本节内容难点,教材在本章第一节通过若干试验对自由电荷和自由电荷运动等内容作了初步介绍,为学生了解电流概念做了铺垫。
为降低学习梯度,教材回避了以往教科书中规定的电流方向与金属中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电流”的学习中侧重其应用,而不拘泥于那些难于理解的物理学概念。
另外,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学问也要求“知道电流,从能量的角度熟悉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洁的电路图”。
所以,教材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便利动身,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规律的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而是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个“想想做做”等试验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和动脑中熟悉理解电流电路学问,学会电路元件符号和标准的电路图画法,从而有效践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学习者分析初二学生对电有肯定的感性熟悉,但多数是基于从前科学课等课程的零碎熟悉和一些简洁的生活阅历,对“电流和电路”的熟悉更是不明确不详细。
初中生正处于心智的快速成长阶段,对新学问、新事物有着剧烈的求知欲,对电既熟识又生疏、既奇怪又有肯定的害怕,而且他们擅长从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规律思维过渡,思维经常与感性阅历直接相联系,因此需要创设情境,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设计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学习。
三、教学策略依据对教材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根本策略是:适应学生的认知进展特点,注意学问的形成过程。
将学生已有的认知从生活阅历上升为学科学问,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学习任务。
本节课设计以学生探究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层层递进完成学习任务。
首先,以夜景图片为情景,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 引入:介绍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电流和电路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电流的定义、符号以及计量单位安培(A),讲解电路的构成要素(电源、导体和负载)、电路的开闭、串联和并联等基本概念。
3. 实验演示:通过简单电路的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电流的流动过程,并通过测量电
流强度来加深学生对电流的理解。
4. 案例分析:以家庭电路为例,分析电流的分配和保护,让学生了解电流在实际生活
中的应用。
5.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测量,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电流的测
量方法和技巧。
6.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电流和电路在各种电器设备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电流资源。
7. 深化拓展:介绍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区别,让学生了解电流的多样性,为后续学习打
下基础。
8.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电流和电路的重要性,并鼓励学
生积极参与实践和应用。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巩固学生对电流和电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0. 展示评价:安排学生进行电流和电路相关的展示活动,展示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和成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15.2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2.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学的物理量-----电流;第一次学习连接电路;第一次学习画电路元件符号;第一次学习画简单的电路图。
对学生来说,本节课对他们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探究的渴望。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电流、电路还不太清楚,没有一定的经验,但他们有一定的探究和合作能力,有一定的求知欲望。
3.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电学基础知识。
从教材地位上讲是电路的入门知识。
电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是学习的难点,过去是放在力学学习之后。
但是“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特别倡导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培养目标上走向多元化。
因此教材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逻辑的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是能够接受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知识跟生活很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认识到电是可操作的,并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奥秘的兴趣。
“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是本章的核心。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认识电流、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
2.通过观察器材,进一步知道电源和用电器,并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通过小组模拟实验,正确认识什么是通路、断路和短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
难点:电流的形成,画电路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1.通过实验,能说出简单的电路由电源、开关、用电器及导线构成。
每个小组能在互相探讨的前提下组装由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一个开关、三根导线的简单电路。
2.各小组经过讨论,说出电源工作时能量的转化。
3.每名同学都知道常见的电路元件。
4.通过实验操作,明确什么是通路、短路及断路。
【教学活动设计】
5.下图所示的四个电路中,正确的电路图是()
(4)
附:板书设计
15.2电流和电路
1.电流
2.电路的构成
3.电路图
4.通路、断路、短路
两种短路
【教学反思】
附件1:教学目标叙写解读
1.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三方面的分析。
2.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把课程标准分四步细化分解,找到本节课的核心目标。
即:学段目标(学
3.核心目标的分解
第一步:分析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目标一的陈述方式:认知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条件(学习环境)+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条件是“通过实验”;行为动词为“认识”;核心概念(关键词)为:“电流、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属于事实性知识。
目标二的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条件(学习环境)+行为动词(行为表现)+
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条件是“通过观察器材”;行为动词为“知道”;核心概念(关键词)为:“电源和用电器,并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属于事实性知识。
目标三的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条件(学习环境)+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条件是“通过小组模拟实验”;行为动词为“认识”;核心概念(关键词)为:“通路、断路和短路”,属于程序性知识。
第二步:分析关键词,构建概念图。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认识”隶属的认知水平为“认识”。
行为动词“知道”隶属的认知水平为“了解”。
第四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条件。
第五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程度。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叙写出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认识电流、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
2.通过观察器材,进一步知道电源和用电器,并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通过小组模拟实验,正确认识什么是通路、断路和短路。
附件2:评价任务设计解读
1.通过实验,能说出简单的电路由电源、开关、用电器及导线构成。
每个小组能在互相探讨的前提下组装由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一个开关、三根导线的简单电路。
这一条任务属于技能性方面的操作水平,学生应知道电路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各小组经过讨论,说出电源工作时能量的转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知道干电池,通过回顾讨论,知道电池的正负极和它工作时的能量转化。
3.每名同学都知道常见的电路元件。
学生要知道常见的电路符号并会画它们,会根据简单的实物图画出它的电路图,根据文字叙述的要求画出它的电路图。
4.通过实验操作,明确什么是通路、短路及断路。
这是本节的难点,即属于事实性,也属于技能性知识。
学生要会判断、会操作,准确找出电路故障并会排除。
附件3:表现性任务设计
1.以小组为单位,组装由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一个开关、三根导线的简单电路。
2.说出电源工作时能量的转化
3.画出常见的电路元件
4.区分通路、短路及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