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阻性板探测器的研制
- 格式:pdf
- 大小:730.77 KB
- 文档页数:4
研究领域天文学系的研究领域包括天体物理学和天文技术及应用两方面。
天体物理学是当前天文学中发展最快和最富有成果的学科,它一直是北京大学天文学系的主要学科方向。
北大天文学系教师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天文学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领域:宇宙学与星系物理利用宇宙大尺度结构研究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本质,包括:宇宙结构形成及相关问题的数值模拟;利用星系团的形成与演化限制宇宙学模型及暗物质的性质;利用弱引力透镜寻找星系团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与宇宙学研究的影响;利用宇宙大尺度结构限制暗能量本质的可能性;宇宙第一代结构形成的观测与理论研究。
指导老师:陈建生院士,范祖辉教授,李立新教授,景益鹏研究员,武向平研究员,周旭研究员活动星系核与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类星体与活动星系核的多波段观测和理论模型以及黑洞与吸积盘的各种物理过程。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提出多种估计活动星系核黑洞质量的方法并研究了黑洞质量与射电辐射、寄主星系和宽发射线区的物理联系;提出双黑洞模型并利用其和吸积盘的相互作用成功解释了一些活动星系核的光变特征及喷流形态;研究黑洞吸积盘内的辐射过程并用其解释了Seyfert星系中多波段光变的复杂相关性。
指导老师:周又元院士,吴学兵教授,刘富坤教授,李立新教授,于清娟教授,闫慧荣研究员星际介质物理、恒星与行星系统恒星与行星如何由星际介质形成、恒星如何演化和死亡、恒星对星际介质的反馈效应(辐射、星风、核合成)和对下一代恒星形成的影响,是天体物理学的重大前沿课题,是连接宏观(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介观(有机分子、生命的起源和本质)和微观(核合成、元素的起源)现象的桥梁。
认识行星系统的形成对理解人类自身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们第一次能够科学地来回答也许是人类文明史上意义最深远的问题,即“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系到底是特殊(罕见)还是平常(普遍)的?”指导老师:林潮教授,刘晓为教授,彭逸西研究员,Martin Smith 研究员,M.B.N. Kowenhoven研究员,张华伟副教授,赵刚研究员,邓李才研究员,杨戟研究员,高昱研究员粒子天体物理对脉冲星、夸克星、伽玛射线暴、高能宇宙线等方面研究具有长期积累。
核物理守望者——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沿林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6年第2期本刊记者徐芳芳2015年11月4日,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叶沿林教授喜获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从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开始,叶沿林在核物理研究的道路上攀行了30多年。
30年中,他经历了“出国潮”“下海潮”以及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后的发展,很多人来了又去,而他选择坚守在核物理学科,特别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之后,带领队伍一步步走向国际发展前列,并促进了中国核物理科研事业的成长与发展。
白手起家挑起国际任务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逐步扭转了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工作与科教工作者长期不被重视的局面,祖国的科教事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
正是从这时开始,我国的核物理事业有了起色,叶沿林是见证这一过程的人,而他参与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带领北大研究组,成为大型物理实验装置“紧凑型缪子螺线管(C M S)”的合作组成员,承担国际合作任务。
上世纪60年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被提出,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到1983年,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 P S)上发现了标准模型预言的W和Z0玻色子,使得电弱统一的规范场理论得到验证,大大提升了人们对标准模型的认可度。
但标准模型中还有个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质量的来源问题。
满足规范对称性的体系,要求各种基本粒子的质量为零。
需要通过与一种理论预言的希格斯(Higgs)场发生作用,同时对称性自发破缺,才能使现实物理世界里各种粒子获得质量。
显然,Higgs机制在这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能否在实验上寻找到Higgs玻色子,也成为标准模型能否成立的关键。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以发现H i g g s粒子为首要目标,开始全力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其中一个大型的物理实验装置是“紧凑型缪子螺线管”。
背照射铟镓砷微台面线列或面阵探测器芯片及制备工艺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聊聊一个非常高大上的话题:背照射铟镓砷微台面线列或面阵探测器芯片及制备工艺。
这个话题听起来有点儿复杂,但是我会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给大家讲解。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背照射。
背照射呢,就是把光线从物体的后面照射过去,让我们能够观察到物体的前面。
这个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比如医学、科学研究等等。
而铟镓砷这种材料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电子器件。
那么,把这两种东西结合起来,就能制作出一种非常有用的器件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个器件长什么样子。
它其实就像一个大大的棋盘,上面有很多小小的格子。
这些格子里呢,可以放置很多微小的电子元件。
而且,这个器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尺寸非常小,只有几纳米甚至更小。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这个器件来制造出非常精密的电子设备。
那么,这个器件是怎么制作的呢?其实,制作过程还是挺复杂的。
我们需要用到一些特殊的技术,比如光刻、薄膜沉积等等。
然后,我们需要把铟镓砷这种材料均匀地涂在基底上。
接着,我们需要把格子一个个地刻出来,这个过程叫做光刻。
我们还需要把电子元件一个个地焊接上去,这个过程叫做薄膜沉积。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器件是干什么用的了,也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了。
那么,这个器件有什么用处呢?其实,它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电脑等等。
而且,由于它的尺寸非常小,所以可以让我们制造出更加精密的设备。
背照射铟镓砷微台面线列或面阵探测器芯片及制备工艺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技术。
虽然它看起来有点儿复杂,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相信一定能够掌握它的制作方法。
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这种技术还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出现。
所以,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支撑平台】Support platform72 科学中国人 2019年2月工程中心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是粒子物理、核物理、粒子天体物理等学科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与国防建设及核医学、核能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过去20多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这个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国内的发展受到影响,在许多研究单位已萎缩或消失,许多原有的工业基础也逐渐消亡。
但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关应用领域对技术和人才的大量需求,国外商业产品的大量涌入,使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学科发展倍受关注。
为推动“核探测器技术与核电子学”这一重要基础学科的发展,全面落实院“创新三期”发展战略,在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方针指导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与策划,于2005年4月25日正式成立“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
2008年12月,联合实验室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2009年7月,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重点实验室在院评估中被评为A类。
2011年3月29日,“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经科技部批准立项。
2011年10月13日,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
任重而道远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研究基地为目标,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完成若干重大科研装置的设计与建设任务,参与国际大型探测器的合作设计与研制,以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依托大科学装置基地建设之际,积极加强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具有国家级水平的优秀研究团体。
目前,实验室正在全力以赴开展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与国内外近40家科研单位共同承担了主要的工程建设任务。
同时重点实验室也开展了大量的新型探测器预研,如中国散裂中子源用探测器和数据读出系统,未来国际直线对撞机的探测器,同步辐射用X-射线探测器等,重点部署前端电子学关键技术研究,发展大容量高速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技术,推动技术转移,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服务。
分类号O4 密级U D C硕士学位论文CBM 实验高计数率MRPC 探测器性能研究学位申请人:朱伟平学科专业:凝聚态物理指导教师:冯笙琴教授王义副研究员二○一四年四月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high rate MRPC detector for the CBM Experiment Graduate Student: Zhu WeipingMajor: Particle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Supervisor: Prof.Feng Shengqin & Wang Yi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2, P.R.ChinaApril, 2014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II摘要CBM(Compressed Baryonic Matter)实验是德国GSI 亥姆赫兹研究中心的反质子和离子研究装置FAIR(Facility for Anti-proton and Ion Research)上正在建造的重要物理实验项目之一。
C BM 实验致力于研究在高密度及中等温度区域强相互作用物质的QCD 相图。
由于该区域有众多QCD 特性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加以标注,因此在近几十年来人们对这个区域的QCD 相图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