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的高效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阅读文本前的准备:在学习阅读理解题型前,需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积累,包括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这样可以帮助理解文本的意义和深层次的内涵。
2. 抓住文本的主题和结构:阅读文学类文本时,要注意抓住文本的主题和结构,了解文本的整体架构、中心思想和情感体验。
通过分析文本的标题、目录、开头和结尾等部分,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注重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包括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思想和观点等。
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描写、对比、对话、独白等手法,揭示出作者的意图。
4. 理解文本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是解题的重点。
要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形象特点、言行举止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同时,还要注意抓住文本中的情感暗示和情感转折点,理解文本情感表达的程度和方式。
5. 从上下文推测词语含义: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会遇到一些生词和词语的多义性。
要善于通过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具体含义。
可以通过分析前后句子的逻辑关系、句子结构和语境信息等来推测词语的意义。
6. 多角度思考问题:在答题过程中,要通过综合考虑文本的各个方面来作出准确的答案。
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深入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详细细节,从而得出准确的解答。
以上是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的一些要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记住,多进行实践和练习,熟能生巧,提高解题能力。
2024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策略方法一、文本阅读备考的重要性语文信息类文本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备考高考语文的考生来说,文本阅读备考必不可少。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不仅有阅读理解题目,还有作文题目,而文本阅读的能力直接关系到考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在备考高考语文时,提高文本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文本阅读备考策略1.熟悉题型备考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时,首先要熟悉各种题型,了解考试要求。
阅读理解题一般包括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作者观点题等,要根据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
比如,在主旨大意题中,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整体把握来答题;在细节理解题中,要细致观察,注意细节,避免理解偏差;在推理判断题中,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逻辑推理,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在作者观点题中,要辨别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立场和态度,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多练习针对不同的题型,要多进行相应类型的题目练习。
通过大量的阅读理解题目练习,可以提高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积累解题经验。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总结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解题技巧。
3.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速度是提高文本阅读备考效率的关键。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的篇目一般较长,考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并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因此要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阅读速度。
可以通过每天坚持阅读一定量的文章,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增强阅读理解的能力。
4.注重思维训练备考高考语文时,除了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外,还要注重思维训练。
阅读理解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理解,更是对思维的运用和拓展。
考生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掌握解题技巧。
5.多元文本阅读高考语文中的文本阅读不仅仅是针对一种类型的文章,还包括了各种多元文本的阅读。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各种文本类型的阅读,比如新闻文本、科普文章、文学作品等。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策略和教学有效性1. 引言1.1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性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中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是高考语文科目的一部分,更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水平,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正文2.1 复习策略复习策略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复习策略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文学知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些有效的复习策略: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考生需要根据高考时间表和个人情况,制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
在计划中要明确每天需要复习的内容和时间安排,确保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复习。
2. 多维度学习: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涉及到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比如从作者的生平背景、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学流派等方面深入了解作品,帮助提高文学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3. 刻苦钻研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重点内容,考生要对经典作品进行反复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通过做读书笔记、参加讨论等方式加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
4. 做好题海战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中会涉及到大量的选择题和阅读理解题,考生可以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熟悉题型和解题技巧,提升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5. 考试前的冲刺复习:考试前的时间是最关键的,考生可以通过模拟考试和综合复习的方式,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保持良好的状态迎接考试。
通过以上几点有效的复习策略,考生可以更好地备战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
2.2 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是评价一个教学过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中,教学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知识运用能力。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策略
一、前期准备:
1.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背景信息,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含义和背后的意图。
2.预习导读:先阅读一遍导读或者内容概述,了解文本的大致结构、主题和篇幅,帮助把握整体框架。
二、整体把握:
1.读标题和副标题:标题一般是作者对整个文本的概括或者提炼,通过标题可以大致了解文本的主题或要点。
2.浏览段落标志词:如“第一”、“其次”、“总之”等词语,有助于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层次。
4.扫读关键段落:如果篇幅较长,可以通过扫读关键段落或者概括句子,快速了解内容。
三、细节理解:
2.认识短语和句子结构:理解一些常用的固定短语和句子结构,有时候可以根据上下文的线索和语法结构来理解意思。
4.注意修辞手法和修饰语:识别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同时注意修饰语对于主题的具体描写和表达方式。
四、主题与情感分析:
1.总结主题:通过阅读全文,总结出文本的主题或者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和意义。
五、文本评价和思考:
1.评价文本的优点和缺点:对于作品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评价,分析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2.思考与联想: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思考作品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和思考,并与其他作品进行思想和情感的联想。
以上是阅读文学类文章的一般策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阅读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多进行思考和交流,有助于提升阅读能力和领悟力。
202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评析解读及复习备考策略摘要: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察,已逐步由以往的考察技巧向“因文命题”、“指导教学”方向转化,使得以往的注重题型归纳、强化模板思路及单篇小说解析式阅读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在文学类文本教学及高考复习备考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三者之间的理念内涵关系,以任务群为抓手,以培养文本阅读的鉴赏者、创作者为目标,不断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教学及备考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小说阅读,题型变化,教学策略近年来,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丢分率提升及备考低效率化现象逐年凸显,刷题、多轮复习、题型归纳等常规复习手段的有效性迎来最大质疑,教与学双方陷入困境。
笔者借助问卷调查、访谈、试卷分析直面学生学习及备考的困境,以听评课、观摩为调研手段,归纳反思现行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及教材中任务群的落实与教学现状,寻找小说类文本阅读的突破口。
本文从近年来高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型变化情况、大单元背景下小说类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及小说类高考备考策略三方面进行阐述及探索,请方家斧正。
一、从“能力考察”向“教学指导”转化的设题变化1.小说考察不离“立德树人”从2023年全国高考卷文学类文本的试题进行梳理来看,文本主题紧扣“立德树人”的内核:皆节选国内优秀文学作品,而有意识的摒弃了国外的作品,有文化自信和阅读指引回归的倾向和需求;截取人物的生活片段,捕捉人物形象特征及人性的光辉;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聚焦民生热点,弘扬真善美,探索人文关怀;注重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
例如2023新高考语文1卷陈村的《给儿子》以情真意切的语言呼喊孩子走向乡村、走向生活,感受乡村的风俗美、纯情美、感受历史、感受成长;2023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感受机械的创造的力量及工人的能力;2023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方法
1. 细读原文:阅读前先看题目,了解问题要求。
然后读原文,注重理解并注意细节。
2. 理清逻辑:补充自己整个阅读过程中的逻辑,在脑海中理顺一些细节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后面的回答问题很有帮助。
3. 注意文化背景: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当时的特定背景,如果了解背景则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深层次内涵。
4. 注重言外之意: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一些隐晦的情感,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捕捉这些隐晦的情感。
5. 根据上下文推断: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单词、句子,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其意思,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6. 统筹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阅读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作品。
7. 精准答题:根据问题要求精准回答,注意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答案并回答所提问的问题。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策略和教学有效性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中学生备战高考的重要功课之一,作为语文科目的一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策略和教学有效性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策略和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一重要考试。
一、复习策略1. 完整阅读原著复习文学类文本,首先要对原著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这包括对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的原著进行全面地阅读,了解其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对原著有了解,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类文本的内涵和含义。
2. 多角度分析在复习文学类文本的过程中,要多角度地进行分析。
不仅要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内容,还要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这样才能够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3. 多维度比较在复习文学类文本的过程中,要进行多维度的比较。
可以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比较不同作者的同一主题的作品,比较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等,从中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4. 进行读后感分析在复习文学类文本的过程中,要进行读后感的分析。
读后感不仅是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更是对作品内涵和意义的把握。
通过对读后感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色。
5. 制定复习计划在复习文学类文本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
要结合自己的时间、能力和目标,合理安排每天的复习任务,并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修正。
只有有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复习文学类文本的工作。
二、教学有效性1. 选材丰富多样在教学文学类文本的过程中,要选取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
不仅要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作品,还要包括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2. 重视文本解读在教学文学类文本的过程中,要重视文本的解读。
要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意义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的高效策略高考阅读练习与指导0317 1354: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的高效策略现代文阅读的“大阅读”(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和作文是高考分值较大的两个板块。
近年来,现代文阅读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呈现出一些新的面貌:文本多样化,题型丰富化,阅读个性化,考核综合化,思维探究化。
选材上,重文学、重文化、重经典的特点越来越突出。
除作文外,非课改卷中三大板块基本平分秋色;而课改卷中,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赋分越来越小,而大阅读赋分在不断增加。
由于训练不得法,效果不明显,它已经成为一些学校师生备考的软肋和必须跨越的门槛。
实际上现代文阅读是最易拉开档次的板块,应该也必须成为学生的得分增长点。
复习备考的后期,师生的高效训练策略,是突破魔咒的关键。
一、阅读材料典范化总览2014年18套语文试卷(见下图),其选文经典、关注人性、文化内涵深刻的特点非常突出。
结合前几年的试卷分析,经典典范的文学作品在高考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而反观各地的一些模拟试题,文本材料的选取不仅没能很好地契合高考的发展趋势,而且出现典范性不强、删减整合不科学、文本质量较差的问题。
这严重影响了命题的科学性,训练的有效性。
因此,阅读材料典范化、范文化是高效复习备考的前提。
语文备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选文科学规范是题中应有之义。
2014年高考语文“大阅读”一览表试卷选文题目体裁出处选文内容简评全国卷Ⅰ灯火萧萧散文《台湾新生报》1982.2台籍作家思考人性问题的名篇全国卷Ⅱ大河家张承志散文《青海湖》2014.11名家探讨民族文化根基的新作全国卷Ⅲ保护人莫泊桑小说《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探讨人性,讽刺虚荣的世界名篇北京海棠花季羡林散文《季羡林散文精选》名家书写爱国情结的名篇上海天目山张抗抗散文《张抗抗随笔》名家思考人性问题的佳作天津寒冷的高纬度迟子建散文《小说评论》2002.2名家对故乡与生命本质的思考重庆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陈峻峰散文《青年科学》2014.1作家思考人类与自然关系新作江苏溜索阿城小说《阿城精选集》旅美作家思考民族与地域文化谈静朱光潜散文《谈美书简》名家美学随笔浙江静流李丽娟小说不详描写人性,表现人生思考的新作安徽碑许辉小说《芒种》1996.8本土名家揭示人性的代表作江西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散文《问花笑谁》名家介绍历史文化的新作辽宁洗澡王安忆小说《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19821989名家反映平常人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的名篇四川自然(节选)爱默生散文散文《论自然》反映生态文化的世界散文名篇山东骆驼祥子(节选)老舍小说《骆驼祥子》名家描写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名篇“她只能活七小时”保罗舍恩斯坦实用文《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1943.8世界新闻名篇广东面包博歇尔特小说《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反映一战后平民生活的名篇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梁衡实用文《梁衡新闻作品导读》论述人类通过立法来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论文湖南一朵午荷洛夫散文教材(新课程读本)台湾旅美华人的抒情散文名篇湖北烟花三月下扬州熊召政散文《中国小说》本土名家介绍历史文化的新作福建春风林斤澜散文《北京晚报》1980.4.8名家的抒情散文名篇精选阅读训练材料,首先应该重视那些文学性强,文化味浓,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策略和教学有效性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是考生备战高考的重要一环,也是决定考生高考成绩的关键之一。
为了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效果,以下提供了一些复习策略,并探讨了教学的有效性。
一、复习策略:1. 多读多练: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阅读理解和解析能力,在复习阶段,考生应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高考范围内的作品。
通过多读多练,可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 系统学习: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按照高考大纲的要求,系统学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点和技巧。
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题材和主题,熟悉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3. 多角度分析:对于给定的文学作品,考生应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可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运用等方面,这样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4. 整体把握:考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保持整体把握的能力。
即了解作品的整体结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等,而不仅仅停留在局部细节。
5. 频繁练习:考生应多做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练习题,掌握解题技巧和策略。
可以选择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试题进行练习,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二、教学有效性: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1.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和思考。
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析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可以使用讲授、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定期反馈:教师应定期进行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
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小测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和指导。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的高效策略
作者:陈维贤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8期
现代文阅读的“大阅读”(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和作文是高考分值较大的两个板块。
近年来,现代文阅读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呈现出一些新的面貌:文本多样化,题型丰富化,阅读个性化,考核综合化,思维探究化。
除作文外,非课改卷中三大板块基本平分秋色;课改卷中,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赋分越来越小,而大阅读赋分在不断增加。
选材上,重文学、重文化、重经典的特点越来越突出。
由于训练不得法,效果不明显,它已经成为一些学校师生备考的软肋和必须跨越的门槛。
实际上,现代文阅读是最易拉开档次的板块,应该也必须成为学生的得分增长点。
复习备考的后期,师生的高效训练策略,是突破魔咒的关键。
一.阅读材料典范化
总览2010年18套语文试卷,其选文经典、关注人性、文化内涵深刻的特点非常突出。
结合前几年的试卷分析,经典典范的文学作品在高考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而反观各地的一些模拟试题,文本材料的选取不仅没能很好地契合高考的发展趋势,而且出现典范性不强、删减整合不科学、文本质量较差的问题。
这严重影响了命题的科学性,训练的有效性。
因此,阅读材料典范化、范文化是高效复习备考的前提。
语文备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选文科学规范是其中应有之义。
精选阅读训练材料,首先所选材料应该重文学,重文化,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特别是像迟子建、季羡林、周国平、池莉等当代大家的典范之作,理应成为命题的首选素材。
这样的作品不仅经典、典范,人文内涵丰富,材料价值高,而且利于训练阅读能力,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更有利于引导阅读,实现阅读训练效益的最大化。
实际上,2007年广东卷《泥泞》、2008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2010天津卷《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等已经多次选用迟子建的作品。
那么,我们在备考中训练选用阅读材料时当然应高度重视。
选用典范的阅读材料,既便于考生提高备考效率,又能有效提高文学素养。
假如我们在考前以迟子建作品为阅读材料进行一定量的训练,那么考生对她的作品风格特点、惯用手法等都会有一定的了解,考场上就相对顺手得多。
并且,考生的文学修养特别是视野也宽阔得多。
语文备考、考试是特殊的学习方式,在备考中我们有责任使更多的优秀、规范的作品进入学生的视野。
二.解读方法科学化
不论解读什么文章,都必须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把握主旨,明确该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问题。
真正读懂文本(主要指理清思路、把握主旨)是阅读理解题的基础。
对文学类文本来说,解读要注意以下三点:
1.分文体训练解读。
要高效复习,首先就应分文体进行解读训练。
不同文体的文本解读方法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区别对待、针对性训练。
如小说,我们必须从三要素入手,特别是抓住“人物”这一主要要素来把握主旨。
而散文有写人记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随笔议论性散文等类型,它们的解读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切忌复习训练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会儿散文,一会儿小说,今天练理解句子,明天练赏析手法。
不同类型的文本,虽然有共性的题目,但由于其解读方法不同,做题的思路方法往往有别。
2.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
以散文复习为例。
首先引导学生把做过的高考散文分类,然后研究不同类别散文如何解读,学会归类找规律,最终形成科学的、个性化的解读方法。
例如,研究2007年的高考试卷,我们很容易发现2007年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和2007年安徽卷《乡村的风》都是抒情散文,都是通过几则材料来表现主旨(左公柳、民勤
人、胡杨林、戈壁石;风迎接我、风带来诗意、和风有关的事件),进而联系1998年全国卷《报秋》、课本《故都的秋》等文章,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类文章的规律。
即用若干则材料表现主旨,材料的内涵前几则相同,最后的一则可能有所别;首尾往往有议论抒情的句子来点明、升华或暗示主旨;内涵往往既集中又不单一等。
3.总结出各种解读方法。
通过对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梳理研究,学生很快就能总结出该类文本的解读方法,如:抓关键句法——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主旨句往往暗示或点明主旨;材料分析法——梳理文本的写景、叙事、联想、引用等材料,归纳其共性内涵即为主旨,不同内涵即为主旨的升华或深化;线索分析法——此类散文往往有一定的线索和顺序,或物或情,或行踪或总分等等。
三.题型训练规律化
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每篇短文仅仅四个题目(个别省市3个)。
虽貌似各不相同,但其实质就那么几种题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一个题就是一类题的意识,化个为类,举三反一,最终达到举一反三。
如2010全国卷《灯火》第16题,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做到此题,我们可以联系到其他高考题(如2000年全国卷《长城》)或模拟题,引导归纳:1.各种人称的基本作用;2.人称转换的原因或作用。
这样再遇到此类题目,学生往往就有了思路,就能条件反射般地做好题。
再如,2008年浙江卷小说《乌米》第21题:《祝福》中的“我”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我”的形象和作用。
做完该题后我们再引导学生把此题和2008江苏卷《侯银匠》第15题联系起来,进而探究“次要人物”的作用以及用大量笔墨写次要人物的作用。
当学生们总结出,要从真实感、线索、表现主旨、表现主要人物、艺术效果等多个方面思考时,此类题型就彻底地掌握了。
我们在复习备考中,把引导学生归纳、整合、总结做题规律放在重要的位置,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该说,现在的高考题80%的试题都是有规律可寻的。
我们也可以直接给出常见题型,让学生结合高考题探寻规律。
比如,我们布置任务:现代文阅读的“语言表达题”该如何做?一般是怎么设问的?该从那几个方面考虑?诸如此类等。
然后让学生研究2010年山东卷小说《骆驼祥子》节选第19题,“第一段画线部分突出【得到】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结合2007湖北卷《日月行色》第18题,“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举例说明”,再研究必修教材的两个单元的小说语言风格,就不难归纳出小说的语言特色题做题的规律和方法。
四.答题格式规范化
首先,要掌握专门的术语,不说外行话,用语准确。
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真正理解其含义。
如小说结构情节方面:烘托铺垫、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效。
表达技巧: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等等。
其次,掌握答题格式。
1.问题意识:认真进行审题训练,围绕问题对应回答,一问一答,对应作答。
2.得分点意识:赋分(分值)往往和答案要点有关系,根据分值可以推断回答要点。
一般情况下,2分题目多为一个要点;6分题目一般2-3个回答点。
3.规范意识:回答问题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是有讲究的,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要求。
如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x段话运用了何种修辞,有什么好处?我们首先回答修辞方法是什么(因为问题是何种,回答当然只能是一种),然后说说这种修辞本身的好处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的好处。
五.阅读题料作文素材化
高考作文关注人生、社会,而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内外阅读、写作积累缺乏,认识社会生活、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联想、想象能力不足,不能运用充分、有力的事例去阐述思想,表现主题。
那些知识面狭窄、能力匮乏、没有思想、情感枯竭、时代感不强的考生,是很难写出高分作文的。
现代文中的文学类文本多是文质兼美的千字文,其立意、构思、选材、语言超越俗套,能有效地弥补学生写作不足,以达到备考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高考文本的阅读能为我们提供思想、情感素养。
阅读训练之后,我们可以借鉴阅读材料的思路或局部写法进行写作训练,把读写结合起来,提高备考的效益,还可以从作文素材的角度对其积累、提炼、变形等,使之成为我们绝好的写作素材。
如《总想为你唱支歌》,对倒而不死的“左公柳”、死而不倒的“胡杨林”稍加概括,不就是我们议论文绝好的例子吗?其抒情性的笔法、几个材料表现主旨的化大为小(写大西北的精神,通过有代表性的物和人来完成)的写
法,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写赞美某地域、某集体的借鉴。
像迟子建的《泥泞》,为我们写挫折、逆境提供了多好的写作思路!
事实上,看看最近几年考生作文中大量引用史铁生的例子,我们就知道《合欢树》《我与地坛》等高考文本如何有效利用了。
聪明的考生往往知道利用考试文本作为写作素材,备考更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
当然,阅读材料也是人文教育的绝好材料。
六.全面和重点相结合
备考时我们应该散文、小说兼顾,但课改区应重点关注小说。
应该全面掌握各种题型的做题方法、技巧和答题规范,但重点应把握分值较大的新题型——探究题型,对北京考生而言,应重点关注赋分10分的阅读延伸题。
陈维贤,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现居北京。
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