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吏的俸禄_何忠礼
- 格式:pdf
- 大小:3.00 MB
- 文档页数:14
古代官阶与俸禄古代官阶与俸禄文职九品官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内阁大学士。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总督加衔同)。
正、从一品同诰授:光禄大夫、妻封夫人、封赠三代暨本身、诰命四轴。
正一品俸禄: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加授特进光禄大夫。
左右柱国。
月俸米84石。
从一品俸禄: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加授光禄大夫。
相国。
月俸米72石。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诰授:资政大夫、妻封夫人、封赠二代暨本身、诰命三轴。
俸禄: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正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正治上卿。
月俸米61石。
从二品: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诰授:通奉大夫、妻封夫人、封赠二代暨本身、诰命三轴。
俸禄: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治卿。
月俸米48石。
正三品:都察院左都御使、右副都御史、詹事府詹事、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武备院卿,按察使司按察使、奉天府府尹、顺天府府尹。
诰授:通议大夫、妻封淑人、封赠二代暨本身、诰命三轴。
俸禄:初授加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资治尹。
月俸米35石。
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司盐运使。
诰授:中仪大夫、妻封淑人、封赠二代暨本身、诰命三轴。
俸禄:初授亚中大夫、升授正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资治少卿。
月俸米32石。
正四品: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盐粮巡抚各道、鸿胪寺卿、奉天府府丞、顺天府府丞、通政使副司、詹事府少詹事。
诰授:中宪大夫、妻封恭人、封赠一代暨本身、诰命二轴。
俸禄: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资治尹。
月俸米24石。
从四品: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府知府、盐运使运同。
诰授:朝议大夫、妻封恭人、封赠一代暨本身、诰命二轴。
俸禄: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资治少尹。
宋代职官与俸禄历代职官表(宋朝)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三师) (三公) (三孤) 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师、三公本为亲王使相宰相之加官。
惟徽宗时,蔡京为太师时,掌宰相实权。
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正一品(宰相) (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一品总理全国政事以宋初为例,其他时代变化很多。
(以下同) 参知政事正二品副相枢密院枢密使(知院事) 从一品正二品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副使(同知院事) 正二品门下省侍中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门下侍郎佐侍中中书省中书令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侍郎佐令尚书令奉天子命而施政尚书省左、右仆射佐令左、右丞相佐令三司使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副使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正三品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翰林侍读学士正三品翰林侍讲学士正七品崇政殿说书从七品谏院知谏院掌规谏朝政缺失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各一人) 从二品同唐之制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侍郎(各一、二人) 从三品郎中正六品员外郎从六品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二品专掌监察、执法 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
“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2.宋仍于御史台设三院。
御史中丞从三品台长侍御史(台院) 从六品殿中侍御史(殿院) 正七品监察御史(察院) 从七品(九卿) (九寺) 卿(各一人) 正四品(或从四品) 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少卿(各一至二人) 从五品(或正六品) 国子监祭酒从四品掌教育行政司业正六品国子博士正八品国子监丞正八品路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谓“漕司”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掌司法和刑狱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南宋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徽宗设,不久废。
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5)宋代官员俸禄(摘自《宋史》志第一百二十五职官十二奉禄制下)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增给权三司使,知开封府,百千。
权发遣三司使,五十千。
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三副使,观文殿大学士,三十千。
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元丰添保和殿大学士。
宫观、三司判官,判子司,权及权发遣同。
开封府判官,提举诸司库务,管辖三司军大将,提点内弓箭库,二十千。
宫观都监、勾当官,十七千。
任都知、押班者,二十千。
资政、端明、翰林侍读、元祐复置翰林侍读、侍讲学士,绍圣中罢。
龙图、天章学士,元丰添保和、延康、定文、显谟、徽猷学士。
枢密直、后改述古殿。
龙图、天章直学士,元丰添定文、显谟、微猷直学士,保和、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奠待制。
十五千。
春、冬绫各五匹,绢十七匹,罗一匹,绵五十两。
已上大学士至待制,奉随本官,衣赐如本官例,大即依本官例;小即依逐等。
大观二年,户部尚书左睿言:“见编修《禄格》,学士添支比正任料钱相去辽邈,如观文殿大学士、节度使从二品,大学士添支三十千而已,节度使料钱乃四百千,傔从、粟帛等称是。
或谓大学士有寄禄官料钱,故添支数少。
今以银青光禄大夫任观文殿大学士较之,则通料钱不及节度使之半,其厚薄不均明矣。
自馀学士视诸正任,率皆不等。
欲将职钱改作贴职钱以别之。
正任料钱、公使为率,参酌立定。
自学士至直阁以上贴职钱,不以内外,并给。
观文殿大学士,百千。
观文学士,资政大学士,八十千。
端明后改延康殿学士,五十千。
前执政加二十千。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学士,枢密直改述古学士,四十千。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直学士,三十千。
待制,二十千。
集贤改集英殿修撰,十五千。
直龙图阁至直秘阁,十千。
”诏从之。
宣和三年,户部尚书沈积中、侍郎王蕃言:“元丰法,带职人依《嘉祐禄令》,该载观文殿大学士以下至直学士,添支钱三等,自三十千至十五千。
大观中,因敕令所启请,改作贴职钱,观文大学士至直秘阁,自百千至十千,凡九等。
兼增添在京供职米麦,观文殿大学士至待制,自五十石至二十五石四等,比旧法增多数倍。
【宋朝历史】北宋官员高薪历代罕有为何仍未能“养廉”?导读:北宋官员俸禄之优厚,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数一数二的。
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
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
宋真宗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
此外,还有“公用钱”(即招待费),如节度使兼使相公用钱可高达二万贯,而且上不封顶,“用尽续给,不限年月”。
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
诸路职官,各有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尚有七顷。
且“外官占田,多逾往制”,由佃户租种,官员坐享其成。
北宋实行官员高俸制,目的在于养廉。
这在北宋皇帝及其有作为大臣们的心目中是十分明确的。
正如宋太宗所说:“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
”因此,北宋从宋太祖至徽宗,都曾为百官养廉而不断增俸。
北宋少数官员也曾提出高俸养廉问题。
如范仲淹在“庆历新政”施政纲领中就提出:“养贤之方,必先厚禄,禄厚然后可以责廉隅”,“使其衣食得足,……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
”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期间,不仅增了官俸,而且发了“吏禄”。
官与吏习惯上通称官吏,但在宋代,官与吏职能尊卑有严格区别。
官由朝廷除授,籍在仕版,考核升迁管理之权在朝廷,且按朝廷规定的禄格领取俸禄;吏则或出于召募,或应于差役,是各级官府及其下属部门的各类办事、管理人员,无俸禄,靠克扣、受贿和侵渔百姓为生。
《宋史》对恶吏、赃吏,尤其是狱吏、仓吏、府吏等贪赃掊克乃至致死人命等恶行多有揭露。
如熙宁三年八月,神宗发现仓吏侵克欺盗军粮严重,因而下令创立“仓法”,或称“重禄法”,本着“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的指导思想,首先给仓吏以厚禄,岁额一万八千九百贯。
中国政治制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田锡全一、课程简介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亦即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其中,不但要重视研究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和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还必须认真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个时期总的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本课程内容宏富,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献,掌握基本知识,以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有总体的把握。
本课程重点关注中国历代国家元首制度、中枢辅政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官员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和考课制度、胥吏和幕府制度、军事制度、学校制度、乡里制度与乡绅制度、赋役制度与俸禄制度等典章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等。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pecial history of history. The searching objec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other words, the study aims to country's nature and form of the proble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to say, this course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omparison of forces and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tate power, but alsoseriously explore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t all levels of state orga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ve, judicial, military, supervisory, personnel, finan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played in the political life at that time, and make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abundant, so, it guides students to extensively co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with a view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have overall grasp.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system of leader-selection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ystem, the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officials’ selection system, the legal system, the supervi s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school system, Gentry system, tax system and the salary system and so on.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relevant literature ext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grasp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二、教学目标在方法上,每讲都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制度变迁总体态势及其时代特色,中间穿插权威观点、补充背景内容,课后提供讨论和探究活动的建议和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宋朝奉禄和清代工资第一篇:宋朝奉禄和清代工资宋朝奉禄和清代工资赵翼说的“宋制禄之厚;清代工资过低。
一、清代官员的工资到底有多高?《西安晚报》曾报道民间发现一份清代咸丰至同治年间紫阳县衙人员的俸银资料,这份资料详细地记载了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三年(1861~1864),紫阳县从知县到轿伞扇夫在县衙领取俸银、工食银的相关情况。
其中咸丰十一年资料表明,县衙各类人员105人领取俸银、工食银,年总计为833两1钱8分,知县本人年俸银20两4钱2分6厘。
------据《江油县志》记载,那时县级政府中,被称作官的,仅有知县、巡检、典史、教谕和训导等四五人(大多数县未设巡检司)。
知县年俸45 两,加养廉银600 两,计645 两;巡检年俸31.52 两,加养廉银90 两,计121.52 两;典史年俸31.52 两,加养廉银80 两,计111.52 两;教谕、训导年俸各40 两,这二位文教官员也许是没有腐败的条件,而没有养廉银。
县衙分设快、皂、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等部门,加上巡检司、典史署和教谕、训导署“四大班子”,共有衙役77 名。
除8 名“民壮”(重体力劳动者)和6 名弓兵(技术兵)每人年薪8 两外,其余63 名占衙役总数82%,每人每年仅有6 两,这些人包括门子(门卫)、皂隶(警务人员)、马快(特警)、仵作(法医)、轿伞肩夫(服务人员)、禁卒(狱警)、铺役(邮差)、仓夫(粮食保管)和膳夫(炊事员)等9 个工种,不分科、股级,不讲工龄长短、技术高低、文凭和贡献大小。
年薪六两银过什么样的生活两三千年来,中国内部市场向来有“一米压百价”之说,政府控制以外的物价都随大米市价的波动而波动。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五月二十七日,苏州府织造(相当于中央直属纺织局长)李煦奏报皇上说:“至于米价(每石)一两三四钱不等”。
这是在“鱼米之乡”,川北地区江油县应在每石1.5 两左右。
县吏们一年的6 两银工资当买4 石大米。
宋朝俸禄特点研究了这么久宋朝俸禄特点,总算发现了一些门道。
宋朝俸禄那可是相当复杂的。
首先,宋朝俸禄种类特别多,并不像咱们想的就单纯是每个月发一笔银子那么简单。
它有基本工资,这相当于现在咱们说的底薪吧。
然后还有各种补贴,这补贴的花样可就多了去了。
就比如说,有职田补贴,就是朝廷分给官员一块田,这块田的收成所得就相当于官员的一项收入。
这就好比你在一家公司上班,公司除了每个月给你工资,还额外给你一块地,让你可以种庄稼卖了赚钱。
宋朝俸禄在不同官职之间的差距也很大。
比如说,宰相级别的高官,那俸禄是相当丰厚的。
他们的收入不仅能满足生活的各种需求,而且还能积攒下大量的财富。
就像现在一家大公司的CEO,薪水是普通员工的好多倍。
可是呢,一些低级官员的俸禄就少得可怜了,可能只够糊口,要是家庭人口再多一点,那生活可能就比较拮据了。
还有啊,宋朝俸禄还跟地区有关系。
在一些富裕的地区任职的官员,收入可能会更多一点。
这也好理解,就像现在大城市工作的工资普遍比小县城的工资高,繁华的地方有钱,就能给官员更多的俸禄嘛。
不过呢,我也有点疑惑,那要是在不太好的地区任职,官员会不会因为俸禄少就不愿意去呢?宋朝俸禄很多时候还以实物形式发放。
什么粮食啊,布匹啊都有。
这就有点麻烦了,我就在想,要是官员们收到了很多粮食和布匹,自己用不完,还得想办法换成钱,这多不方便呀。
你想啊,要是一个官员收到了超多的布,他不能天天都穿布做的衣服吧,肯定得换银子或者其他有用的东西,但找买家啊,谈价钱啊,这中间得花多少时间精力。
在宋朝,官员俸禄有时候还会受到政策的影响而发生变动。
比如说国家财政紧张的时候,可能俸禄就会相应地削减一点。
这就像咱们平时生活里,自己手头钱不够了,肯定有些花销就得减少一样。
不过削减俸禄肯定让不少官员心里不满,可是也没办法啊,毕竟整个国家都缺钱了。
宋朝的俸禄特点真是个很有趣的话题,虽然我说得七零八落的,但这些都是我真实的发现和想法。
官僚“哭穷”当不得真前些时,澳门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财产公开,囊括了政坛至澳门版“事业单位”“国企”等约400名公职人员。
由于仅公布不动产数目、公司股份,财产公开数据库焦点是房产。
特首崔世安共有3套房、3个车位。
主要官员中审计长何永安房产最多,共7套;最“穷”是海关关长徐礼恒,报称无房产。
目睹此景,网民大叹澳门官员太穷。
其实,我们也有官员搞过“财产公开”,从公开的情况看,也相当“穷”。
我记得前两年,常德市汉寿县政法委副书记张天成“应网友之邀”,在网上公布了家庭财产。
其中包括自己、妻子及老人的收入明细,该账单显示张家目前只有一套按揭房,无存款,且欠债4万。
这情势比我们一般人都不如。
更有不少官员,如原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郑州市长赵建才、广州市政协前主席陈开枝、广州市天河区副区长丁建华、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等等官员,曾在不同的场合有过“以我的工资来算,也买不起房”的类似表述,也是一种“哭穷”。
当然,也包括最近被双规的原南京市代市长季建业,他曾在电视台上讲:“说实话,以我的工资来算,大概也要十多年才能买到一个小房,还买不起大房。
”而据新华网10月17日消息,季建业被调查,贪污金额或超2000万。
以南京房价均价8000元/平方米算,以套均100平方米为例,季建业以贪污资金可以购买25套房子,几辈子都住不完。
如此一看,这种“哭穷”真是太当不得真了。
但是,这种“哭穷”总是时有耳闻。
要是放眼历史,会发现,历朝历代,官僚“哭穷”,抱怨薪饷太低者不绝于耳,在此不妨举几例。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在宋代,凡刚入仕途的低级官吏,都先入三班奉职,月薪是七百文钱,再加驿站供给的半斤羊肉,凭驿券领取。
宋代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有人在驿舍题了一首打油诗,抱怨工资太少:“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
七百料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几时肥?”同是宋代,彭乘所著《墨客挥犀》记有一则小故事:一位县尉刚上任,有个举人写信给县尉,希望县尉资助点粮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官员工资排行宋朝工资最高
导语: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官员工资排行 1、秦朝:0.6万元11万元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官员工资排行
1、秦朝:0.6万元—11万元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
秦朝官员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是在商鞅变法中,商鞅设立的。
目的在于提高秦军战斗力。
为奖励军功,商鞅规定,凡行伍中人,不论出身门第。
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是这样。
宗室未立军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拥有爵位。
俸禄,以实物的形式向各级官吏发放俸禄。
主要是粟米。
可兑换布匹。
还有的时候,国君会发给一些官吏,以钱币,黄金,但数量少。
不属于正常俸禄。
俸禄发放的时间单位。
秦国以年为单位发放俸禄,叫岁俸。
及一年发放一次。
俸禄,主要是粟米的记量单位是‘石’。
秦1石=30.75公斤
由于秦朝还没有工资制度,所以我们按照爵位大小差异进行比对。
秦朝爵位划分为二十个等级,其中最低的是公士,年收入是50石(约1537公斤),大约是6000元人民币;而爵位最高的彻候,年收入是1000石(约30740公斤),大约是12万元人民币。
2、汉朝:0.5万元—2万元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