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2.3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38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1.2 教学内容大气环流的概念和重要性。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机制。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大气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2.1 教学目标掌握气压带的成因和特点。
理解气压带的分布规律。
2.2 教学内容气压带的成因: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垂直运动。
气压带的分布规律: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
2.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图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压带的成因和分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气压带分布的规律性。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气压带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风带的形成和分布3.1 教学目标掌握风带的成因和特点。
理解风带的分布规律。
3.2 教学内容风带的成因:地球自转、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
风带的分布规律: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
3.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图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风带的成因和分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风带分布的规律性。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风带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1 教学目标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
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特点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温度、降水、风向等。
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
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理第五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5.1 教学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2 气压带和风带(二)考向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层层递进突破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第一步,抓“动力”——突破气压带的形成(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如赤道低气压带;温度低,气压高,如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型成因: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下沉,则气压高,如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上升,则气压低,如副极地低气压带。
第二步,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如图)第三步,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四步,抓“移动”——突破季节变化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如下图所示: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表所示: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都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全年都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全年都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3.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技巧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应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去理解。
题目:2.2气压带和风带(第3课时)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边几节的基础上继续的深化,应在学生理解前边一节的基础上引入本节内容,层层深入。
本节也是进一步学习大气知识的基础知识。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较难快速接受,因此要有耐心,结合练习题使学生深化对气压带风带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讲了气压带风带在全球的分布与变化情况,气压带风带的存在及其变化造成了热量和水分在全球的流动和循环,不同的水热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气候。
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我们判断一个地方气候类型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气温,另一个是降水,从气温和降水在一年之内的分布状况可以判断一个地方的气候类型。
请同学们看图2.16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上一共有十一中气候,请同学们依据图2.16把不同类型气候的名称填在下图。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赤道附近的太阳辐射较为集中,大气受到加热后上升,形成高温低气压带,即副热带高压带。
而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为弱,导致空气下沉形成低温高气压带,即极地高压带。
这样,地球大气中就形成了副热带低压带、副极地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一系列气压带。
气压带的存在对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气压带的存在决定了大气环流的运动方向。
在副热带低压带,空气升起形成对流,造成热带辐合带,这是全球降水最多的地区,常年有降水,气候湿润。
而在副极地高压带,空气下沉形成逆时针的盛行风向,形成亚热带辐散带,这些地区水分蒸发快,降水少,气候干燥。
极地低压带则常年呈低温状态,有大量的冰雪覆盖,长期寒冷。
其次,气压带的存在还决定了气候带的分布。
副热带低压带附近的气候带被称为热带气候带,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度高,季节变化不明显。
副极地高压带附近的气候带是温带气候带,年均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极地低压带附近的气候带被称为寒带气候带,气温极低,有极长的极夜和极昼。
风带是气压带之间形成的水平气流,在全球大气环流中有重要作用。
赤道附近的东北风和西南风吹向副热带低压带,带热带海洋的水汽和热量,使得副热带地区降水充分。
而极地附近的西北风和东南风吹向副极地高压带,带走了副极地地区的辐散空气,使得该地区降水不足。
这些水平气流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强度,形成了季风气候、干旱气候、冷润气候等。
总结起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们决定了大气环流的运动方向,从而影响了降水分布和强度。
其次,它们决定了气候带的分布,从而影响了气温水平和季节变化的明显程度。
最后,它们的存在还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理解和研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非常重要,有助于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气候的定义和重要性1.2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1.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二章: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1 赤道低压带2.2 副热带高压带2.3 副极地低压带2.4 极地高压带第三章:风带的分布和特征3.1 信风带3.2 副热带风带3.3 极地风带3.4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移动4.1 地球自转和科里奥利力的作用4.2 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4.3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实例5.1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5.2 气压带和风带对温度的影响5.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第六章: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分布的影响6.1 降水的基本类型6.2 赤道低压带的降水特征6.3 副热带高压带的降水特征6.4 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降水特征第七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7.1 温度分布的基本规律7.2 气压带对温度的控制作用7.3 风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7.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带的影响第八章: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8.1 基本气流的概念8.2 气压梯度力的作用8.3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8.4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综合影响第九章:气压带和风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1 生态系统与气候的关系9.2 热带雨林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9.3 草原和沙漠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9.4 极地生态系统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第十章: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1 农业生产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10.2 交通运输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10.3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0.4 气候变化与气压带风带关系的探讨第十一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灾害的影响11.1 热带气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11.2 干旱和洪涝的气压带风带影响11.3 寒潮和高温事件的气压带风带作用11.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灾害的预测和防治第十二章:全球变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2.1 全球变暖的趋势和证据12.2 全球变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机制12.3 气候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案例分析12.4 未来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预测第十三章:气压带和风带的观测与模拟13.1 气压带和风带的观测方法13.2 气象卫星和气象雷达在观测中的应用13.3 气压带和风带的数值模拟13.4 气候变化模型中的气压带和风带模拟第十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14.1 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14.2 气压场和风场分析的方法14.3 气压带和风带在极端天气预测中的应用14.4 未来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主要观点回顾15.2 气压带和风带研究的前沿问题15.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探讨15.4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拓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内容涵盖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形成与移动,以及其对降水、温度、风向风力、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自然现象受地球引力、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下垫面特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形成和运动规律复杂而多变,对气候的影响也具有不确定性和差异性。
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通常是指由同一气流或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上空的大气压力状况。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气压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球表面移动,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压带有所差异。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气压带会影响不同地区的温度。
在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往往具有相对稳定的气压和风向,从而使得该地区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例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气温往往较高;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则相反。
2、湿度:气压带也会影响不同地区的湿度。
例如,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由于暖湿气流的影响,湿度往往较大;而受到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由于寒冷气流的影响,湿度较低。
3、风向和风速:气压带还会影响不同地区的风向和风速。
气压带会随着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而移动,导致不同地区的风向和风速有所差异。
例如,在夏季,气压带会向北移动,使得中纬度地区吹向低纬度的南风;而在冬季,气压带会向南移动,使得低纬度地区吹向中纬度的北风。
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风带是指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盛行风系统。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风带会影响不同地区的温度。
在风带控制下的地区,往往具有相对稳定的气压和风向,从而使得该地区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例如,受到西风带控制的地区,由于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气温往往较高;而受到东风带控制的地区则相反。
2、湿度:风带也会影响不同地区的湿度。
例如,受到西风带控制的地区,由于暖湿气流的影响,湿度往往较大;而受到东风带控制的地区,由于寒冷气流的影响,湿度较低。
3、降水:风带还会影响不同地区的降水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