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4
《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升华与凝华》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但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的原因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所以要掌握好这个节内容,我们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过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
(4)知道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与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碘的升华实验和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理解。
课前准备:樟脑丸(或卫生球)、松树枝、碘、热水、冷水、带橡皮塞的试管、烧瓶、多媒体课件、新旧日光灯管、固体清香剂。
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实验激趣,引入新课把樟脑丸碾成粉末后放入烧瓶中,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过一会儿,放入烧瓶内的松枝上出现了洁白的“人造雪景”,学生观察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1、学生回顾物质的状态及其物态变化,提出问题: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或者由气态直接变为气态?(学生猜想)2、学生选择器材,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最后由学生报告实验结果,验证猜想。
(1)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
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碘蒸气。
(2)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碘蒸气的变化。
紫色的碘蒸汽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
3、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
(三)联系实际,解释现象1、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3.4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认识升华和凝华的现象;2.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条件;2.教学难点: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纸巾、干冰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你们之前学过物质的三态变化,那么除了固态、液态和气态,还有其他的状态变化吗?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例如:展示冰块融化后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以及洗衣粉在被洒在地上后逐渐消失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现象,并与之前学过的物质三态变化做对比。
1.升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
2.升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干冰在常温下升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3.凝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气态转变为固态。
4.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蒸馏水在冷凝管内凝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实验演示与讨论(15分钟)1.实验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将干冰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其升华、将水蒸气接触到冷凝器观察其凝华等。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实验演示中的现象、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思考和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1.2 教学内容:介绍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讨论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曾经注意到生活中的物体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或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
1.3.2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解释升华是指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凝华是指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1.3.3 举例说明: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第二章:理论讲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
使学生掌握升华和凝华的热力学原理。
2.2 教学内容: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
解释升华和凝华的热力学原理。
2.3 教学步骤:2.3.1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升华和凝华。
2.3.2 解释热力学原理:解释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第三章:实验演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
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升华和凝华的热力学原理。
3.2 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来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与热力学原理的联系。
3.3 教学步骤:3.3.1 设计实验: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3.3.2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3.3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果与热力学原理的关系。
第四章:巩固练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2 教学内容:提供练习题,巩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4.3 教学步骤:4.3.1 布置练习题:提供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练习题。
4.3.2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4.3.3 解答疑问:讨论学生练习中的疑问。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升华和凝华有更全面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升华和凝华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升华和凝华的主要概念和原理。
第一篇: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邹余明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这节课的内容,是前面已学的四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并达到课标的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的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材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提出概念,总结规律,并用它来解决问题。
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具有关于物质三态、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等知识,具有了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能力,具有初步的控制变量、转化的思想,初步的实验探究的思想。
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水蒸气的液化过程来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年龄特点:初三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不久,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还需要经验的支持。
因此,在教学中,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结合学情、课程内容和《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别为: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通用8篇)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相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2、相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实力目标视察试验,相识物体改变,形成初步的视察、试验实力情感目标了解物理学问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育学习物理的爱好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试验引入课题,学生视察碘升华的试验,分析试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干脆变成了气态、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须要吸热,凝华须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教法建议本节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的学习,注意视察和试验的教学,在引出课题时,由于有了许多物态改变的学问,所以可以干脆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碘的升华试验,要学生留意视察现象,看出碘没有变成液体而是干脆变成了气体,而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汽有附着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华、可以提出一些视察的问题,学生边视察边思索、升华和凝华的吸热,肯定要联系实际,先要知道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再留意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教学设计方案升华和凝华课题:升华和凝华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改变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育学生的分析实力和推断实力、要弄清起先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依据物态改变的定义来推断是属于何种物态改变、教学过程分析:一、引入课题由于具有相当的物态改变的学问,所以可以干脆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也可以画出物态改变的图解,学生思索有固态干脆变成气态和由气态干脆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存在的,再给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依据所学的学问,干脆从图解中看出升华吸热而凝华放热、二、试验:碘的升华和凝华方法1、老师试验,留意在试验过程中要说明清晰碘是从固态干脆变成气态,这是升华现象,可以学生思索由固态变成液态可能的途径,学生依据原来学到的学问,会想到从固态变成液态,即熔化,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即汽化,而本试验碘的升华是由固态干脆变成的气态,这里干脆两字是教学的重点、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学生视察试验,老师提出思索问题,学生带问题视察,参考问题有:碘的升华试验看到了什么现象,固态的碘成为气态的碘可以有什么方法,试验中是如何实现的,碘的升华是吸热还是放热,碘蒸汽的凝华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三、吸热和放热的状况方法1、分析一些实例,说明哪些属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要注意分析的过程,在分析了一些现象后,要联系实际说明是如何应用的方法2、可以用试验探究的方法实现,供应学生一些有关的课题,学生设计试验的方法,并实施试验,得出一些结论、板书设计:第七节升华和凝华一、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干脆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2、凝华:物质由气态干脆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二、一些现象1、升华和凝华的现象2、物态改变的分析三、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探究活动:试验探究:自然现象中的物态改变课题:调查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属于哪种物态改变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安排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
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2)知道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3)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利用建立的概念解释形成原因。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的吸放热规律及升华和凝华概念建立后,综合利用知识分析生产生活实例。
三、教学分析(1)学生在学习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之后,已经了解了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但对于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物态变化尚无认知,甚至可能会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正是本节课程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思维上与原有的认知形成激烈的碰撞,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2)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归纳和分析能力,能对较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但动手能力相对薄弱,观察现象的能力还不够全面。
本节课程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一、导入新课:师播放吉林雾凇视频导入二、新课教学(一).分组探究请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教材64页中的“想想做做”,并试一试.1、将碘升华和凝华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看到什么现象?2、放入冷水中,在管内壁看到了什么现象?3、有无液态碘出现?4、通过实验你能说一下实验中的物态变化吗?(二).探究成果1、物质从固态_____变成气态叫______。
2、物质从气态_____变成固态叫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教学设计
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其核心是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学生在本章前两节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物态变化,本节课的内容升华和凝华可与前面学过的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现象作对比。
由于它是本章知识的综合应用,所以在本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的重点是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实验来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目标分析: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就是指通过给学生例举生活和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原因,归纳总结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就是指通过让学生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的实验,归纳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就是指给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学会用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区分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可能不易区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升华和凝华现象不容易被观察到,。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了解和区分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以下实验仪器来完成演示实验: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碘。
因为使用这些实验仪器可以做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冬天,放在外面的刚洗完的衣服很快就结冰了,过一段时间后衣服也干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意图:分析现象从而归纳出升华的定义。
师生活动:根据现象分析原因
(1)现象:冬天,放在外面的刚洗完的衣服很快就结冰了,过一段时间后衣服也干了。
原因:在衣服干了的过程中,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
(2)现象:放在衣橱中的樟脑球,时间长了会变小或消失,但在衣服上不留任何痕迹。
原因:在樟脑球变小的过程中,固态樟脑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
(3)现象:用久了的灯泡会变暗,仔细观察发现钨丝变细。
原因:钨丝变细的原因是固态钨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钨蒸气。
探究归纳:上述现象都是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
升华的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
例1、下列现象都属于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A. 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了
B. 水开了
C. 春天,冰雪化了
D. 灯泡用了一段时间后,灯丝会变细
变式1在北方冬天里,晒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因为发生了()
A. 汽化现象
B. 蒸发现象
C. 升华现象
D. 先熔化再蒸发
问题二冬天,当气温急剧下降时,大山上很多树枝都挂满晶莹白色的雾凇,你能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设计意图:分析现象从而归纳出凝华的定义。
师生活动:根据现象分析原因
(1)现象:深秋或初春的早晨,草木、瓦石上出现霜。
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草木、瓦石,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2)现象: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
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树枝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3)现象:实验中碘蒸气变为固态。
原因:气态碘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固态。
探究归纳:上述现象都是物质不经过液态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
凝华的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例2冬天的早晨,常常看到霜,霜的形成是现象;卫生球放在衣橱中,过几个月后,变小或消失,这又是现象。
变式2下列关于其四季美景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 春天,雨笼山峦
B. 夏天,雾绕群峰
C. 秋天,霜打枝头
D. 冬天,冰封谷底
问题三: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你能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分析实验归纳的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师生活动:
(1)把少量碘放入烧杯,上面盖上盛水的蒸发皿,然后微微加热,在用慢火加热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固态碘逐渐减少,最后不见了,而盛碘的烧杯中并没有液体出现,说明碘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对碘加热,因此碘的升华过程是吸收热量。
(2)接着停止加热,慢慢地看到容器中碘蒸气遇冷又凝华成固态,附着在盛水的蒸发皿底上,相应地放出热量,说明碘的凝华过程为放热过程。
探究归纳:(1)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吸热,即升华吸热。
(2)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吸热,即凝华放热
例3科技人员发明了一种果蔬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其原理很简单:先把水果蔬菜冷冻,是其中的水结成冰,然后再放进低压的环境中,冰就填“吸收”和“放出”)热量,直接从固态变成态。
变式3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
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 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六、目标检测
1、如图,冬天,当气温急剧下降时,
山上很多树枝都挂满晶莹白色的雾凇.
产生这种现象的物态变化主要是( )
A.凝华B.升华
C.凝固D.汽化
2、利用干冰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 ) A.干冰液化放热B.干冰熔化吸热
C.干冰升华吸热D.干冰凝华放热
3、下列物态变化过程需要吸热的是( )
A.初夏,清晨林中弥漫白雾
B.俗话说“水缸穿裙子,老天要下雨”
C.衣柜中樟脑丸放置一段时间后变小
D.深秋,玉溪出水口生态公园大道两旁的柿子树上的柿子挂满了白霜
七、课堂小结
1、升华
(1)升华的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
(2)升华要吸热。
2、凝华
(1)凝华的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2)凝华要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