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6.18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8课罗斯福新政〗之小船创作1.背景1932年,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其竞选口号是“新政”。
2.新政含义就是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
3.结果1933年,罗斯福临危受命,就任美国总统,开始实施“新政”。
罗斯福新政它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核心三“R”:救济、复兴和改革,也称“三R”新政。
新政增强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缓解了大萧条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
罗斯福上台后的首要任务罗斯福是在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经济危机日趋恶化的背景下当选总统的,摆脱危机、恢复经济成为他面临的首要任务。
知识点二 “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用1.第一阶段(1)时间:1935年以前,着重于复兴。
(2)目的:挽救银行危机、复兴农工商业、救济失业工人。
(3)内容①财政金融⎩⎪⎨⎪⎧通过《紧急银行法》,对全国银行进行整顿,并 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以恢复银行的信誉。
取消金本位制,让美元贬值,实行有节制的 通货膨胀,以鼓励出口,刺激生产。
②农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管理局,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的过剩。
③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指导企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调整劳资关系,以缓和劳资矛盾。
④社会救济:实行以工代赈为主、政府直接救济为辅的政策,并兴办公共工程。
2.第二阶段(1935—1939年)着重于改革。
通过《社会保障法案》,使美国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
3.评价(1)实质:罗斯福新政是在保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由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行的调整和改革。
(2)局限性:未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积极性 ①经济: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了低谷。
②政治⎩⎪⎨⎪⎧改善了工农的处境,改革了垄断资本主义 的某些弊病,缓和了阶级矛盾。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历史第6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时罗斯福新政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一、选择题1.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罗斯福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D.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答案】C2.在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整顿金融B.以工代赈C.调整农业政策D.实行计划经济【答案】A3.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讲道:“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敌人入侵时一样。
”罗斯福所说的“广泛的行政权”的含义是( )A.罗斯福有很强的权力欲,要求国会授予他极大的权力B.要求国会授予总统宣战的权力C.纠正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弊端,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D.美国国会制约着总统的权力【答案】C4.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答案】A5.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的经济政策由胡佛的自由放任转变为罗斯福的国家干预。
你认为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内部严重分化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互相渗透C.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扩大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趋向缓和【答案】C6.罗斯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人说,在某种意义上,他挽救了市场经济。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6.18 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罗斯福上台后,短时间内就促使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立法。
胡佛政府领导下实行的援助农场主、小户人家和工业的小心翼翼的方案,被空前地扩大了,以致面目一新,无从辨认。
”这段话的作者认为罗斯福新政( )
A.使美国彻底克服了经济危机
B.使市场经济变成了计划经济
C.与胡佛政府的政策差别不大
D.是对胡佛政府政策的大胆突破
解析:从题干材料“胡佛政府领导下……的方案,被空前地扩大了,以致面目一新”可以看出,罗斯福上台后,对胡佛的政策进行突破性的调整,改变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
显然D项正确。
A、B、C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2.(2016·山东日照一中月考)1933年3月10日,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宣布放弃金本位制,10月美元贬值30%左右,其措施( )
A.增加就业
B.调整企业关系
C.缓和与列强的矛盾
D.增强美国在世界市场竞争力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整顿金融的措施,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为了增强美国在世界市场竞争力,故答案选D项。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3.(2016·河北唐山开滦二中月考)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 )
A.
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D.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30年至1940年间,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等工业品不断增加,说明美国的工业在不断恢复与发展,这与罗斯福新政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有密切的关系。
答案: B
4.(2016·河南郑州一中联考)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活来源。
”从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之一是( )
A.关注民生问题B.遏制两极分化
C.削减政府开支D.控制生产规模
解析:罗斯福认为国家进步的标志是“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对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以工代赈”“救济”等措施,如建立专门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这些都关注了民生问题。
故选A项。
B、C、D三项均不能体现材料中的信息。
答案: A
5.(2016·辽宁沈阳二中月考)从1933年5月开始,美国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1 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的复苏
B.违背了自由竞争原则
C.只能使美国暂时克服危机
D.解决了农业生产过剩问题
解析:从材料“犁掉了1 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中可知,这些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的复苏,违背了自由竞争原则,使美国暂时克服了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过剩问题,D项表述符合题意。
答案: D
6.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这句话主要是针对 ( )
A.剥夺美国公民的自由竞争权力
B.新政强制企业恢复生产
C.政府干预经济调整工业生产
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革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为放任自由,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则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因此必然遭到胡佛的反对,所以选C项。
答案: C
7.(2016·安徽马鞍山二十二中考试)有的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
”这里“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指它( )
①完全消除了经济危机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③彻底缓和了社会矛盾④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故①③错误,排除A、C、D三项;所以答案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
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
……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
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经济参考报》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
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
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
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1)材料一中的“历史悲剧”指的是什么?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为了应对“历史悲剧”,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判断1929—1933年经济危机,并指出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2)问应围绕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作答。
答案:(1)“历史悲剧”: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措施:制定“救济法”;建立“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实行以工代赈计划;兴办公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