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与性质
- 格式:doc
- 大小:220.00 KB
- 文档页数:3
物质的性质与结构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而它的性质和结构决定了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表现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讨其本质和特点。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行为。
它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不改变物质本身组成的情况下所具有的性质。
它包括颜色、形状、大小、质量、密度、热胀冷缩等。
这些性质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得到的,而且不会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反应或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它包括物质的燃烧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这些性质是物质内部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物质的内在本质。
二、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结构是指物质内部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组合方式。
它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的核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电子则围绕核心旋转。
原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合物的配位数等。
2.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一个电中性单位。
分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分子的极性、键长、键角等。
不同的分子结构会导致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相互作用方式。
三、物质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性质和行为,而性质的变化又能反映物质结构发生的改变。
1. 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结构的差异直接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差异。
例如,水和氨分子的结构差异导致了它们具有不同的极性,进而决定了水和氨的物理性质和溶解能力的不同。
2. 性质反映结构物质的性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其结构的变化。
例如,在化学反应中,当物质的化学键发生断裂或重新组合时,物质的性质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些性质的变化可以从微观层面解释为原子和分子结构的改变。
四、应用与展望对于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本质和特性,还为物质的应用和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引言: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其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我们理解自然现象的重要基础。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索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和特性。
一、物质的基本结构1. 原子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
通过引入原子模型,学生可以了解原子内部的结构和组成。
2. 元素的特性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每个元素都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通过研究元素周期表,学生可以了解元素的分类和特性。
3. 分子的形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通过引入分子模型,学生可以了解分子的构成和形成过程。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1. 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密切相关,尤其在物质的状态变化中更加明显。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结构差异以及相应的性质变化。
2. 化学反应的发生化学反应是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的重要体现。
通过实验和示意图,学生可以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过程,进一步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应用1. 材料的选择与设计不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它们的用途。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了解材料选择和设计的原则,培养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2. 新材料的研发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研究对新材料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介绍一些新材料的应用案例,学生可以了解新材料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结语: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也是我们理解自然现象和应用科学知识的关键。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特性,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本内容之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其结构与性质密不可分。
物质的结构指的是物质的组成方式和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性质则指的是物质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例如颜色、味道、熔点、沸点、化学反应等等。
本文将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两个角度探讨物质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的结构1. 基本粒子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这是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粒子。
原子是构成元素的最小单位,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合而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
举例来说,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2. 元素的结构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有所不同。
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电子云由负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构成。
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原子核的质量决定,所以不同原子的质量也不同。
3. 化合物的结构化合物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由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电荷相互吸引而结合成的,例如NaCl。
共价化合物是由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而结合成的,例如水。
二、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的各种客观特征,例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等等。
这些性质大多可以直接通过观察或是测量获得,但并不涉及分子、原子内部的变化或组成。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这些性质需要对原子的电荷分布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深入的理解才能解释。
化学性质包括物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化学稳定性等属性。
三、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密切相关,不同的结构决定了不同的性质表现。
例如,分子量不同的烷烃(如甲烷、乙烷、丙烷等)由于碳链长度不同从而表现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沸点、熔点、极性等不同。
再比如,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理状态(如固体、液体、气体)就由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所决定。
总之,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与化学学科的各个方面有关。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知识点总结物质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基础,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及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详细总结一下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一、物质的结构1、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了原子的质量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
电子按照能量的高低分层排布,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 时,元素通常容易失去电子;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 4 时,元素通常容易得到电子。
2、分子结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由原子通过一定的化学键结合而成。
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又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中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非极性共价键中电子对均匀分布在两个原子之间。
离子键是通过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通常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存在离子键。
金属键存在于金属单质或合金中,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3、晶体结构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固定的熔点。
常见的晶体类型有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离子晶体由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硬度较大,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中能导电。
原子晶体中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具有很高的熔点和沸点,硬度很大,一般不导电。
分子晶体中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熔点和沸点较低,硬度较小,一般不导电。
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通过金属键结合,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物质结构与性质常考点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物质的组成、分子构型、化学键等方面,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常考点的归纳: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在不同的能级上分布,通过填充不同的电子壳层,形成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所进行的分类,鼓励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了解元素的周期性变化和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2.化学键与分子构型化学键是原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电子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形成的,如盐的结构。
共价键是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如氢气的结构。
金属键是金属中自由电子负责连接金属原子形成的良好的自由度。
掌握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可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分子构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包括碳氢化合物、含氧、氮、硫等元素的化合物。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对于学习有机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常考点包括碳链结构、立体化学、官能团、同分异构体等。
4.物质的晶体结构与性质晶体是具有有序、周期排列的结晶体系,它们是由离子、分子或原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和成键形成的。
晶体的结构与性质密切相关,例如晶体的硬度、熔点和导电性等。
了解晶体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各种性质,并对材料的应用有所启示。
5.溶液的结构与性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涉及到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
了解溶液的结构与性质,例如溶解度、溶解热等对于理解溶液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有重要意义。
6.气体的结构与性质气体是一种无定形的物质状态,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和相互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
气体的结构与性质涉及到气体分子的运动方式、压力、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了解气体的结构与性质对于理解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工业应用有重要意义。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化学领域中,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物质的结构可以决定其化学反应、物理性质以及在各个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本文将着重探讨物质的结构如何决定其性质,并以具体实例说明。
一、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晶体是由重复排列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构成的固体。
晶体的结构对其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以钠氯化合物为例,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离子键相互结合形成晶体。
晶体中的离子排列方式决定了其物理性质,如熔点、硬度和导电性等。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分子的结构对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以水分子为例,H2O分子中氧原子与两个氢原子通过共价键相连。
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较高,使得氧原子部分带负电,氢原子部分带正电,从而使得水分子具有极性。
这种极性导致水分子之间的氢键形成,使得水分子具有高的沸点和溶解力。
三、金属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金属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物质,其电子云可以自由流动。
金属的结构对其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以铁为例,金属铁由紧密堆积的Fe原子构成。
金属结构中的自由电子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四、聚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聚合物是由大量重复单元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聚合物的结构对其性质和用途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以聚乙烯为例,聚乙烯由乙烯分子通过共价键聚合而成。
聚乙烯具有线性结构,使得分子间的排列较为紧密,从而使得聚乙烯具有高的密度和坚硬性。
总结起来,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不同的结构形式导致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物质的行为规律,并且为物质在工业生产、材料科学以及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性质关系物质的结构和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表现形式和性质变化规律。
本文将就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
一、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指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等基本粒子组成的微小结构。
在物质的组成和排列方式不同的情况下,物质的宏观性质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金属的微观结构由紧密排列的金属原子组成,使得金属具有导电性和延展性等特点。
相反,非金属的微观结构中原子间存在较强的共价或离子键,因此非金属通常具有较高的电阻性和脆性。
二、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的组成是指物质由哪些元素和化合物组成。
不同元素和化合物的组合会导致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因此水具有很高的沸点和融点。
相比之下,氧气和氢气这两种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具有较低的沸点和融点。
三、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分子结构是指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和原子之间的键。
分子结构直接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如,乙醇和乙醚的分子结构只有一个氧原子的差异,但这两种化合物的性质却截然不同。
乙醇可以被氧化为乙酸,而乙醚在常温下相对稳定,较不容易发生反应。
四、晶体结构与物理性质晶体结构是指晶体中离子、原子或分子的三维排列方式。
晶体结构直接决定了物质的物理性质,例如硬度、熔点、折射率等。
例如,金刚石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晶体,其硬度非常高,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物质之一。
而石墨则是碳原子层间结构较松散的晶体,因此其硬度较低。
五、结构与变化物质的结构还决定了物质在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和规律。
例如,在物质的相变过程中,它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
水从液态转变为冰态时,水分子之间的结构由自由运动转变为规则的排列方式,使得物质的性质由液态的流动性变为固态的脆性。
六、结构与应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对于合理应用物质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物质的结构,可以合理选择物质进行特定的操作或应用。
例如,根据聚合物的结构可以调控其力学性能,根据金属的晶体结构可以设计出具有特殊功能的金属材料。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2)掌握物质性质与结构的关系,能够分析不同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3)学会运用化学键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稳定性、反应性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2)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不同物质结构的差异及其对性质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3)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结构与性质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2)物质性质与结构的关系;(3)化学键的知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化学键的类型及作用力;(2)物质结构对性质的影响;(3)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的甜味、盐的咸味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1)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等;(2)物质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如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反应性等;(3)化学键的知识: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讨论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并分析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物质结构与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物质的结构直接影响其性质的表现。
本文将探讨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一、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物质的结构是指其内部的组织形态和排列方式,主要包括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多个原子组合而成的就是分子,而晶体则是具有长程有序排列的大量分子。
二、物质结构对性质的影响1.硬度:晶体结构的物质通常比较硬,因为其分子有规律地排列在一定的位置上,使得物质具有较高的抗变形能力。
2.溶解性:分子结构的物质一般比较容易溶解,因为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远,容易被溶剂包围而分散。
3.导电性:金属的电子排布十分特殊,因此金属晶体结构的材料常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4.磁性: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通常具有一定的磁性,这和其结构有直接关系。
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改变1.改变温度和压力: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很大,高温和高压下会改变原子、分子和晶体的排列方式,从而改变物质的性质。
2.对物质进行加工:物质的结构可以通过加工手段改变,比如通过锻造、拉伸等方式,可以调整晶体的排列而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质。
3.通过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会改变物质之间的结合方式,从而改变物质的性质,比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等。
四、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应用1.材料科学:材料科学关注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控物质的结构来设计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
2.药物研发:药物的活性通常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药物研究者通过调整分子结构来提高药物的效力和减少副作用。
3.环境保护: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可以帮助处理环境中的污染物,比如化学方法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五、结语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密不可分的,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改善提供强大的支持。
愿我们通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揭开物质世界的更多奥秘。
物质结构与性质
班级:座号:姓名:
1.已知A、B、C、D、E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A、B、C、D位于前三周期。
A位于周期表的s区,其原子中电子层数和未成对电子数相同;B的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且每种轨道中的电子总数相同;D原子的核外成对电子数是未成对电子数的3倍。
A、B、D 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M是新装修居室中常含有的一种有害气体,A、B两种元素组成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1的化合物N是常见的有机溶剂。
E有“生物金属”之称,E4+和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请回答下列问题(答题时,A、B、C、D、E用所对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1)E的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A、B、C形成的ABC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σ键,________个π键。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M易溶于水,是因为M与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且M是极性分子;N不溶于水,是因为N是非极性分子
b.M和二氧化碳分子中的中心原子均采用sp2杂化
c.N分子中含有6个σ键和1个π键
d.BD2晶体的熔点、沸点都比二氧化硅晶体的低
(4)E的一种氧化物Q,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则Q的化学式为________。
(5)B、C、D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元素的性质在元素周期表中按其排列呈现一定的规律。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根据要求
(1)在以上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中4s轨道上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填元素名称)。
(2)根据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可将元素周期表分成五个区域:s区、p区、d区、ds 区和f区,以上12种元素分别属于s区、d区、ds区和p区,则属于s区的元素有________种,属于d区的元素有______种。
(3)CaO晶胞如右图所示,CaO晶体中Ca2+的配位数为________。
CaO
晶体和NaCl晶体中离子排列方式相同,其晶格能分别为:
CaO-3 401 kJ·mol-1、NaCl-786 kJ·mol-1。
导致两者晶格能差异的主要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叠氮化钠(NaN3)热分解可得光谱纯N2:2NaN3(s)===2Na(l)+
3N2(g),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
A.NaN3与KN3结构类似,前者晶格能较小
B.钠晶胞结构如右图所示,每个晶胞中分摊2个钠原子
C.氮的第一电离能大于氧
D.氮气常温下很稳定,是因为氮的电负性小
3.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强地震。
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12日下午发生的氢气爆炸。
随后在爆炸核电站周围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有碘-131和铯-137。
碘-131一旦被人体吸入,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疾病。
日本政府计划向核电站附近居民发放防止碘-131辐射的药物碘片。
(1)Cs(铯)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6s1,与铯同主族的前四周期(包括第四周期)的三种元素A、B、C的电离能如下表:
那么三种元素A、________。
(2)F与I同主族,BeF2与氢气爆炸的生成物H2O都是由三个原子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分子,二者分子中的中心原子Be和O的杂化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碘同主族的氯具有较高的活泼性,能够形成大量的含氯化合物,如金属氯化物,非金属氯化物等。
BCl3是一种非金属氯化物,该物质分子中B—Cl键的键角为________。
(4)碘-131是碘单质,其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该晶胞中含有________个I2分子;KI的晶胞结构如下图乙所示,每个K+紧邻________个I-。
4、N元素有多种化合物,它们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如:N2H4+HNO2=2H2O+HN3。
回答下列问题:(1)N与C第一电离能较大的是
(2)NaN3的晶体类型是
(3)N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中,有个运动状态不同的未成对电子
(4)纯叠氮酸HN3在常温下是一种液体,沸点较高,为308.8K,主要原因是
(5)HNO2中的N原子的杂化类型是
(6)NO2-离子是一种很好的配位体,能提供孤电子对是
A.氧原子B.氮原子C.两者都可以
NO2-与钴盐通过配位键形成的[Co(NO2)6]3-能与K+离子结合生成黄色K3[Co(NO2)6]沉淀,此方法可用于检验溶液中的K+离子,写出该配合物中钴离子的电子排布式
(7)N2H4分子中(填“含”或“不含”)π键;已知:
N2H4中的N-N键的键能比H2O2中的O-O键键能大,其原因是
物质结构与性质 [参考答案]
1.(1)3d 24s 2 (2)2 2 (3)ad (4)TiO 2 (5)C<O<N
2.(1)K 、Cr 、Cu
(2)2 8
(3)6 CaO 晶体中离子的电荷数大于NaCl ,离子间的平均距离小于NaCl
(4)BC
3.答案:(1)Li 、Na 、K 金属键
(2)sp sp 3
(3)120°
(4)4 6
点拨:(1)由铯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6s 1,可知A 、B 、C 为第ⅠA 族,而ⅠA 族前四周期的元素分别为H 、Li 、Na 、K ,又由提供的A 、B 的第一电离能的差值与B 、C 的第一电离能的差值相差不大可知,A 、B 、C 不可能有H 元素,而同主族元素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故A 、B 、C 分别为Li 、Na 、K 。
(2)BeF 2分子内中心原子为Be ,其价电子数为2,F 提供2个电子,所以Be 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2+2)/2=2,Be 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 杂化;H 2O 分子的中心原子为O ,其价电子数为6,H 提供2个电子,所以O 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6+2)/2=4,O 原子杂化类型为sp 3。
(3)硼原子价电子数为3,Cl 提供3个电子,硼原子的价层电子数为3+32
=3,因价层电子对中没有孤对电子,故BCl 3平面正三角形结构,分子中B —Cl 键的键角为120°。
(4)由碘晶胞可知,I 2在晶胞的8个顶点和6个面上,故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I 2分子;KI 晶胞与NaCl 晶胞结构相似,每个K +紧邻6个I -。
4.(1)N (1分)
(2)离子晶体 (1分)
(3)3 (1分)
(4)HN 3分子间存在氢键 (2分)
(5)sp 2
(6)C (2分)
1s 22s 22p 63s 23p 63d 6 (2分)
(7)不含 (1分) N 2H 4中的N -N 键上氮原子孤电子对比H 2O 2中O -O 键上氧原子的孤电子对少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