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word教案1
- 格式:docx
- 大小:28.88 KB
- 文档页数:11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从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距较远,学生对其背景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多媒体设备。
3.历史地图、图片等辅助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起因。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历史氛围。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验学生对战争过程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战争发生?如何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的重点是讲述中国如何由一个保守封闭、独立自主、领土完整的主权国家逐渐沦为一个被迫开放、依附列强、丧失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前期历程。
本课共分三大板块: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之始。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叙述过程,讲述了事件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其中,事件爆发的原因和结果需要仔细理解和体会。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鸦片的输入和泛滥给中国社会上至政府、下至个人都带来了严重危害,从而导致了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并引发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结束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持续至今。
同时通过对中英《某某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被打败的原因等问题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由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的坚决态度,体会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斗争精神。
2.认识到鸦片等毒品的危害,培养杜绝毒品、远离毒品的良好心态。
3.认识到保守封闭必将带来落后,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并面对现实。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
(二)教学难点分析、理解中英《某某条约》的危害:中国如何由完全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归纳概括法、采用教师口授和学生分组讨论的办法。
●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素材准备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鸦片战争的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同学们都知道,鸦片是一种毒品,吸食鸦片往往给个人和家庭都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倾家荡产、危及生命。
可是大家是否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因为这小小的鸦片,还引发了与西方列强的一场战争。
冀教版历史八上《第二次鸦片战争》word教案【课标要求】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入侵史实;讲述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勇事迹。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明白得记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终止的时刻及标志;明白得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全然缘故。
明白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形;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列举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要紧事迹。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全然缘故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编演历史短剧,让学生初步把握收集、整理、运用历史材料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与他人合作做事的能力;通过学习“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一目,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和地图中猎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用文章表达自己历史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全然缘故,关心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重点难点】一、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二、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全然缘故,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连续和扩大。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刻】 1课时。
【教学预备】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
【教具(媒体)】课文中的图文资料、师生收集的资料等;自制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1.爆发根因2.起讫时刻3.发动者4.重大事件5.结果二、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1.火烧圆明园①时刻和纵火者②入侵者的暴行③阻碍2.沙俄侵占中国领土①时刻②要紧条约③范畴面积④阻碍三、战争引发的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①背景②英雄事迹③历史意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老师旁白)1840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屈辱战争——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清王朝的“天朝上国”梦,也惊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参考】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两幅圆明园对比图片,介绍第一幅是圆明园兴盛时局部图,第二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残迹。
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150年时间,在这里建起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
如今的圆明园,只有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
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今天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讲授新课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原因课件出示三段材料:中国和洪都拉斯棉纺织量消费对比,马克思分析妨碍对华出口贸易扩大的原因,1837-1854年英输华货物总值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中国自然经济自给自足,购买力低下,抵制外来商品,因此使得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下降,英国提出修约遭到拒绝,以马神甫事件,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总结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学生根据提示完成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过程(1856-1858)教师课件展示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并分析条约内容及影响学生根据提示完成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过程(1860.8-1860.10)教师课件展示《泰晤士报》中和雨果描述的火烧圆明园的史实,让学生感悟列强的罪行,并回答问题:谈谈你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感受?教师总结过渡:火烧圆明园后,英法联军以焚烧紫禁城作为威胁,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学案【目标要求】1.识记与理解:记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结束的时间及标志;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知道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列举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事迹。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编演历史短剧,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运用历史材料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与他人合作做事的能力;通过学习“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一目,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和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用文章表达自己历史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预习导学】1. 年10月,英、法两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火烧。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趁火打劫,侵占中国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3.1851年,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改南京为天京,建立了政权。
1860年,太平军在李秀成指挥下在大败洋枪队。
1862年,在浙江击毙洋枪队领队华尔;1864年,在金坛再次大败洋枪队,击伤头目。
【问题探究】2009年2月26日,清朝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见下图)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巴黎高价拍卖。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尤其是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我国北方大量领土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2、通过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和圆明园问题的深度分析,培养青少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战争之痛教学难点:战争之思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好,第一次给你们上历史课,我先来考考大家。
你们还记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战争吗?(鸦片战争)战后我们签订了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我们割地、赔款、开商埠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权益,然而这一切是否使侵略者得到了满足呢?(没有)是的,列强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仅仅过了14年,他们便发起了又一次的侵华战争,这节课便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场战争的辛酸历程,请大家打开教材第8页——《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读史:整体感知(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找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原因、时间、侵略者、侵略暴行、结果和影响。
)二、探史:战争之祸1、战争原因(出示两段《南京条约》签订后的史料,提问:英国人的目的达到了吗?你认为他们接下来会怎么做呢?引出战争的原因是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2、战争经过(通过播放教师自制微课《鸦片战争经过》让学生了解战争过程。
)三、探史:战争之痛1、文明毁灭之痛——侵华暴行火烧圆明园(播放视频《火烧圆明园》并讲解圆明园文物毁灭之痛,以“十二生肖兽首”为例,讲解圆明园文物的走向,大部分依然下落不明,引导学生齐读教材上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节选内容,体味文章的情感,结合所学让学生谈谈对火烧圆明园的感受。
)2、国土沦丧之痛——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量领土(出示《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量领土》地图,让学生根据地图找出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得出结论: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3、家国覆危之痛——《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列表展示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并与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总结出这两个条约的危害,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课标要求】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借口、时间、战争的性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比较教学,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
3.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教学,增强学生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联系香港地区的割失和回归,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富强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我们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
【教学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沙俄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新课导入】第一幅是圆明园兴盛时局部图,第二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
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150余年,在这里建起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
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
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新课探究】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教师:(展示材料,提出问题)材料一 英国输华货物(正当贸易商品)统计表材料二 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
材料三 中国人不能同时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1)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呈现出什么状况?(2)你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英国怎样认为呢?为此英国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9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教学任务】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反抗侵略和压迫永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2.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流程】解决方案情境引入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其中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哪几条?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过:“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在北京近郊就有这么一座废墟,每一个中国人走近她,都会感到惊慄和愤郁,那就是圆明园。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一诗中曾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那么圆明园如何遭劫,那璀璨的文明又是如何在强盗掩盖罪恶的烈火中化作残灰的?今天我们就走进圆明园,去揭露百年前的那次强盗的兽行。
自主探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完成导学学案或者《历史同步学习与探究》〈探究过程〉内容,(填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只作了解即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课稿(附简案)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上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英、法两国在美、俄两国的帮助下阴谋发动第二鸦片战争,通过战争和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同时沙俄侵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此外,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所以在整个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已有一些历史基础,但很薄弱。
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
加之这届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堪忧,所以需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他们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节奏宜慢不宜快。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识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由预习导入新课,通过预习题,初步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背景及时间、影响等内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自主学习法和图示法来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对比法和分组讨论法来学习战争的危害和影响;提纲法进行课堂小结;习题法来巩固和提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侵略本质并没有改变(2)通过揭露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引导,讲解,提问,总结2、学法:预习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识记和理解说说英法发动战争的借口。
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结束的时间和标志。
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记住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列举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
了解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事迹。
2、能力和方法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的重要基础知识。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老师将《时局图》上的虎、蛙、鹰、熊动物图扫描剪切放大打印出来提供给学生;学生用动物图制作代表英法俄美四国的面具,并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编成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对话,用于导入新课时的游戏。
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运用历史材料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与他人合作做事的能力。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认识侵略者的本性。
然后,把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结合起来,找出相同点,(都是要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分析它们的不同点和实质(前者是开始,后者是进一步、扩大。
但实质都是要把中国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说明这次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然后形成概念。
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历史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能力。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上,用活动箭头描述英法联军入侵路线的轨迹,然后由学生看书归纳战争的根本原因、起讫时间、发动者、重大事件、结果。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③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火烧圆明园:师生合作分工收集整理课文上的、历史资料书上的、网上的、其他报刊杂志上的有关圆明园的建筑特点、布局构成、珍贵文物和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等的资料。
为讲火烧圆明园作准备。
然后提问“清政府为什么不阻止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圆明园被烧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资料并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探究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上课时,让学生利用所收集的资料赞美圆明园,揭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暴行,激发学生对祖国宝藏的爱慕之感、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愤怒之情和清政府为什么不阻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探究欲望。
④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指导学生把书第10—11页的表、图对照起来,在图上找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割走的中国领土;再把书第11 页的图与七年级上册第75页的“《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对照起来,观察是哪些条约割走了《尼布楚条约》所规定的中国领土。
并前后左右的同学为组讨论“为什么康熙皇帝在位时,沙俄与中国签订平等条约,比较合理地划定了中俄东端的边界,而咸丰皇帝在位时,沙俄却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蛮横强占中国领土?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激发学生对沙俄趁火打劫蛮横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憎恨。
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和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⑤关于太平天国与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通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册P5《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和《史海拾贝一一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老师帮助学生收集关于太平天国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资料,让学生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四件事的连锁反应关系。
然后由学生看书归纳分析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背景、英雄事迹、历史意义。
思考“你从太平军的身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掌握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⑥小结: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用文章表达自己历史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英法发动战争的借口,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
②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让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烧毁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它永远警示着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励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③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暴行。
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2、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
四、教具资料:课文中的图文资料、师生收集的资料等。
自制的课件。
五、板书设计:第二次鸦片战争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旁白、学生游戏):老师旁白:1840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屈辱战争一一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清王朝的“天朝上国”梦,也惊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当清政府惊魂未定时,要推翻清政府统治的由洪秀全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场抗争一一太平天国运动于1851年发生,使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
真是祸不单行啊!前波未平,后波又起。
这不,几个恶禽猛兽又扑来蹂躏中国。
学生游戏:由四个学生分别戴着标有英、法、美、俄文字的虎、蛙、鹰、熊动物面具,英、法与美、俄分别结伴走到教室前面,先是美向英、法打招呼:“你好,好久没见面了!十二年真是个很长的时间呀!我们现在正站在这里,中国,一个如黄金般的国度。
我们相信将会赚很多很多钱的。
”(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改用英语对话。
“Hellow ,how are you(are you fine)? Twelve years is really a long time,isn ' t it? Weare standing here, China , it ' s a golden place.We believe in that we will make much money . ”)然后英、法、美、俄进行关于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对话游戏。
另一个学生扮演清政府的皇帝,坐在讲台上。
讲台当着清政府。
虎:“条约签订十几年了,但商品在中国总是不能畅销,看来是中国的口岸太少了,应该多开些口岸。
我们应该把公使驻到北京去,催促清政府满足我们的要求。
”鹰:“嗯,但是看局势,太平天国发展那么快,清政府会不会被推翻?如果太平天国统治全国了,那就麻烦了。
我去试探过,太平天国对外的态度是不卑不亢的,只允许做正当生意,不准走私鸦片,不准干涉内政,不准占领土地,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条约。
”虎:“先生们,既然是这样,那我们还是以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交换条件,要求开更多的口岸,增加更多的特权。
现在我们不必担心太多,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让清政府答应我们的要求。
”旁白:当四国公使向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时,清政府害怕危及其统治而拒绝。
四国公使恼羞成怒。
然后提出要求。
”熊、鹰对虎、蛙说:“你们实力强,出面攻打清政府,我们实力弱,进行外交调停帮助。
”虎、蛙说:“行!”(学生改用“ 0K”)熊、鹰、虎、蛙相互说:“再见!”(学生改用“ good—bye! ”)旁白:虎、蛙、熊、鹰四国结成联合阵线共同侵略中国。
英法发动侵华战争,俄美充当帮凶。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了。
讲授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课)放映幻灯片(1):标题一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艺术字)。
同时老师指出:“这次战争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请同学们结合上面四国对话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前后为组讨论:“这次战争为什么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在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归纳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①•侵略者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太平天国运动危及外国侵略者的在华利益。
③清政府腐败无能。
侵略者想通过战争迫使清政府满足他们的要求,然后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他们的在华利益。
等等。
然后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比较,找出相同点,从而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学生答后,用示意图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最后形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概念。
放映幻灯片(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英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害怕,危及其统治• 清法扩大侵略权益矛政美要求修改条约盾拒绝修约府(增开口岸、公使驻京等)英法借口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挑起战争概念: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指19世纪中期由英法发动的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的侵华战争。
其根本原因与鸦片战争相同,都要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鼓励学生讲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导入战争过程。
虎:“清政府与我们不友好,敬酒不吃,吃罚酒! 蛙:“那好!我们用武力打败它,放映幻灯片(3):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概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上,用活动箭头描述战争的轨迹:用由下到上“飞入”的动态效果,把《军舰上老虎发炮》的图片设置在珠江口,然后显 示“ 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之后,用“擦除”的动态效果从广州沿所经路线的方向设置箭头,表示英法联军从广州进攻到天津。
之后,显示“ 1858年,俄美英法迫清签订《天津条约》”。
再后,把箭头从天津连到北京,显示“ 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迫清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放映幻灯片(4):然后由学生按提示归纳战争概况。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1856 年 10 月一1860 年 10 月英国、法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火烧圆明园讲圆明园时,先由学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有关圆明园的建筑特点、 布局构成、珍贵文物等。
然后师生补充。
放映幻灯片(5):圆明园的重要景点《谐奇趣》 《大水法》《远瀛观》等。
让学生认识 到圆明园是东方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在世界园林中的地位价值很高。
圆明园本身就是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
紧接着,放映幻灯片(6, 7):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剪辑(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 配以解说,激起学生的仇恨和惋惜),圆明园的残迹。
放映幻灯片(8):法国大作家雨果关于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一段话。
然后由学生列举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
并 分组讨论“清政府为什么不阻止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圆明园被烧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英法侵略者烧毁圆明园是野蛮的行为,是对全人类的一次犯罪。
同时,也说明了清朝统治腐败衰弱,没有能力继续统治了。
圆明园的烧毁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损失殆尽, 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它使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 ,它永远警示着中国人民,本原因: 讫时间: 发动者: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概况大事件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