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3、美丽的藏族聚居区资料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6
《美丽的藏族聚居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了解藏族聚居区,在描述景物特征时注意用上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本课教学中,因为涉及的地域范围很广阔,所以对于多媒体课件资源运用得还不够熟练。
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也没有到位,今后要继续加强培养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
美丽的藏族聚居区藏语称“博嘎尔”,“博嘎尔”是藏文“山谷、河流”的音译。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藏族聚居区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并布置了预习作业。
但看起来效果似乎不理想,后来通过询问才知道原来很多孩子根本就没见过那么漂亮的地方,只能听老师讲。
于是上课伊始,我就请几个爱说话的男生介绍自己去过哪里,谁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我也借此机会抓住学生的兴趣,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真正成了他们的天下!可惜由于授课时间短暂,学生们了解的信息毕竟有限,许多学生的回答令我失望之极,唉……当然,不管怎样,最终呈现在我面前的课堂还是成功的。
因为虽然全班共60名学生,其中53人是第一次接触藏族聚居区,但他们无论在形象记忆上,还是言谈举止上,显然都较容易与文字产生联系。
再者,我发觉上完课后,学生在家庭中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写出藏族风情的散文,我又惊喜地发现他们的创造力与想像力如此丰富!而且由于学校条件有限,需要的相关素材不是太多,不少内容就来源于书籍,难怪阅读课文《美丽的藏族聚居区》的学生那么多,收获颇丰!至于评价环节,由于组织欠妥,总是不尽如人意,惭愧呀!总而言之,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渐深,学生的审美水准肯定会越来越高,假以时日,必将闪耀璀璨光芒!此外,多媒体课件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本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值得赞赏!不足之处也应该努力改进!如:如何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概括出藏族聚居区的地理特征?应做到紧扣文章选取典型事例,细心揣摩事例间的关系;采用读—议—说—找—品的模式引领学生感悟“神奇的土地”?。
九寨沟简介
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九寨沟县中南部,因景区内有荷叶、树正、则渣洼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
游览区海拔2 000米至3 100米,气候宜人,冬无寒风,夏季凉爽,四季美丽,是世界上旅游环境最佳的景区之一。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0年评为中国首批AAAA级景区。
九寨沟集翠海、叠瀑、彩林、雪山和藏族民俗文化于一体,原始和天然是它的个性和特征。
在景区的树正沟、日则沟和则渣洼沟“丫”字形沟内,分布着114个翠海、47眼泉水、17群瀑布、11段激流、5处钙化滩流和9个藏寨。
景区面积1 320平方千米,原始森林3万公顷,原生物种2 576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独叶草等国家保护的动植物几十种。
九寨沟的水是九寨沟的灵魂,因其清纯洁净、晶莹剔透、色彩丰富,故有“九寨沟归来不看水”之说。
水、倒影、石磨、藏寨、经幡和藏羌歌舞等,构成了九寨沟独特的旅游文化。
藏族的民居藏族的民居四川省夹江县第二小学校六二班青青草草文学社黄欣海谈起藏族,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今天我们来说一下藏族的民居――帐房。
帐房,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
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的牦牛毡毯,中间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
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
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
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的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
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上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
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帘,赋予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致。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
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
最简单的也设置了供案,敬奉菩萨,富有宗教色彩。
藏族帐房有冬夏之分。
冬帐房由牦牛毛编织而成,先编成一定宽厚的深棕色或黑色,白色毡条,然后根据需要尺寸缝制成帐房。
这种帐房能适应高原暴雨、风雪及高寒气候。
这种帐房大小不一,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六角、多角等形式,用力架和支拄撑起,室内净高约1.6-2米,帐顶系好牦牛绳,四周钉桩牵牢,用木桩或牛羊角桩铆钉。
帐顶留有天窗,可通风、采光、出烟,雨天可以遮盖。
四周常用草皮或石块垒砌成矮墙,以御风寒侵袭。
夏帐房,为夏天牧民外出时使用的一种轻便帐房。
它由白色帆布,藏布织成的,也有正方形、长方形,四周饰黝黑,褐或蓝色边。
大的还饰有工艺精湛的吉祥八宝、五福捧寿、白云点狮、六道轮回等类图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生命生活与安全教案(全册)三年级年级下册《生命生活与安全》教案第一单元热爱生命1、寻找生存的家园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二.教学目标:1、懂得不同的生物要依赖于不同的生活环境;2、知道有许多生物与人类分享着共同的家园;3、了解人与动物在营建生存环境方面有何差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规律。
难点:弄清人与动物在营建生存环境方面有何本质区别。
四、教学过程:一)生命小问号谈话导入:燕子春来秋去,XXX长途迁徙,鲑鱼逆流洄游……它们究竟在寻找什么呢?板题:寻找生存的家园二)探索新知1、生命小博士1)引导观察教材插图,说一说:各种生物分别适宜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你知道吗?在我们的周围都有哪些小动物与我们共同分享着地球这个美丽的大家园?3)读教材P2页的两个小故事,结合插图理解,然后分组讨论读后的感想。
(生命的脆弱与不屈)2、生命小智慧人类是怎样学会营建家园的?1)距今200万年~20万年的远古人类:结群而居,狩猎为生,学会用火,能制造简朴的石器。
(旧石器时代)2)迁徙到地势较平坦的地区,搭建窝棚、精细磨制石器,尝试圈养动物。
(新石器时代)3)迁徙到平原或河谷地带,刀耕火种、开荒垦地、营建家园,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
(原始农耕时代)3、动手操作:画一画你心中的美好家园。
三)全课小结。
人于动物在营建家园方面是有本质区别的:动物可以通过迁徙寻找到适宜生存的家园,人类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建自己理想中的美好家园。
板书设计:1、寻找生存的家园牛羚→水草丰茂的草园蓝鲸→辽阔的海洋鸟儿→森林和湿地小鲑鱼→僻静清澈的淡水区动物迁徙→寻找到适宜生存的家园人类→用智慧和劳动创个性化设计1建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家园2、生命健康的守护神教学内容:教材P4—7页的全部图文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确预防接种的重大意义。
2、了解人类研制发明预防接种疫苗的艰苦进程。
3、教育学生积极参加预防接种、保障身体免受疾病的折磨。
四川义务教育三年级生命生态与安全教案第一单元热爱生命1、寻找生存的家园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迁徙的原因,即为了寻找适合生存的环境。
2、了解生命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过程,感受生存的艰辛和智慧。
3、尊重不同生命体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了解动物迁徙的原因;从动物的迁徙中体会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教学准备:牛羚、蛙鱼、狮子、鳄鱼和灰熊等头饰。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一、生命小问号从燕子的迁徙、鲑鱼的洄游等生命现象入手,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动物历尽艰辛究竟要到哪里去?要寻找什么?活动:(1)唱儿歌:引导学生唱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2)教师提问:“小燕子年年春天回到这里仅仅是为了美丽的春天吗?”引发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3)看一看,想一想:请学生看书上的图,想一想,它们究竟要寻找什么呢?二、生命小博士了解动物迁徙的目的是寻找能满足生存需要的家园,感受有水、有食物、安全的家园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意义,并从不同的动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迫迁徙的艰辛中感受到生存的考验,体会“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过渡活动:游戏快速说出家的好处(1)学生快速说出家的好处,人和动物均可。
(2)结合教材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的家园在哪里?可利用头饰设计扮演活动,比如:我是小松鼠,我的家在树上。
辅导建议:强调不同的生命依赖着不同的生命环境,食物、水、安全的环境等都构成动物生存的家园,我们应该尊重并保护它们的生存家园。
活动二:讲生命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动情的讲述牛羚(牛羚俗称角马。
教学辅助资源中有更详细的介绍)大迁徙的故事,有条件的学校可观看相关的视频。
让学生了解牛羚大迁徙的艰辛过程,感受动物的坚强毅力。
活动三:自编儿歌表演引导学生自编儿歌,如“小鲑鱼,不容易,没有妈妈抱怀里,成群结队努力游,海里长成大鲑鱼。
大鲑鱼,不容易,拼命游回出生地,逃过鲨鱼和灰熊,飞跃瀑布和沟坎,生下鱼子才安息。
三年级下册-3、美丽的藏族聚居区
3、美丽的藏族聚居区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热爱生命篇 3、美丽的藏族聚居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藏族聚居区的基本自然环境和人们衣食住行的习
俗。
2、从人们衣食住行的方式了解到这不仅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更是
人们长期积累的应对环境的生存智慧。
3、从藏族聚居区自然环境、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节日庆典等角
度体会,感知藏民族敬畏自然的生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藏民族民俗文化
难点:三年级的学生缺乏经验,要从藏族聚居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中去理解藏族人民的宗教情怀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准备:四川藏族聚居区的风光照片、身边的藏族——蟹螺堡子的石头房屋照片、蟹螺藏民的服饰照片,马、牛、羊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生命小问号
活动一:围绕“四川藏族聚居区”这个核心词,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相关词语
引导学生根据“四川藏族聚居区”这个词语,再联系我们身边的藏区说出自己志到的相关词语。
(提出问题以后,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同时播放歌曲《萨里安多曼》)
阅读课文第8页第一部分的文字,欣赏美丽的风光。
(边看图边向学生介绍教材上的四幅图,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是稻城、九寨沟、海螺沟和贡嘎雪山。
)
活动二:图片全接触
你曾见过这些美丽的景观吗?老师给大家看看我们四川的藏区的旅游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在人们眼里,这是多么美丽的一片土地。
二、生命小秘密
向学生介绍一下四川藏族聚居区的基本概况。
四川藏区位于川西北高原,北接青海、甘肃,西连西藏,南邻云南,面积24.9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20万人,仅次于西藏自治区,是中国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区。
我们石棉县也位居其中之一,我们学校和我们班上也有一些藏族小朋友哦。
也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一样,我们的藏族大多数居住在海拔比较高的地方,比如我们周边的江坝,西油房,红坝,湾坝等高山地区,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并不师很好,天气寒冷,植物生长的条件并不理想。
过渡:既然他们的生活环境并不是那么好,那他们平时到底是怎么生活的呢?我们先看一看书上第十页是怎么介绍的,等会儿我们请小朋友们来帮忙解答这个问题。
活动一:学生看书第十页,完成下面的选择题
1、四川藏族聚居区的地势()。
A、很矮 B、很高
2、四川藏族聚居区的气候()。
A很冷 B、很热
3、四川藏族聚居区的农田里可以种植()。
A、西瓜 B、青稞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生活在四川省的藏族人民的生活情况有个初步了解。
活动二、观看藏族生活有关图片
把书上的图片投影到黑板上,加深学生对藏族了解的映像,同时可以让学生知道,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依然生存的很好,也很会就地取材,比如:青稞可以制作粑,酿造美酒;鲜奶除了饮用外,还可以制成酥油、奶酪、奶渣等;用生出皮毛制作藏袍不仅温暖,而且耐磨,样式独特;游牧的牧民一般居住在用牛毛织成的帐篷里;还有用石头、木材、泥土修建的房屋上有很多美丽的并且特有的图案。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藏族人民伟大的生存智慧。
活动三:制作玛尼堆
先阅读课文11页,了解玛尼堆是什么,教师补充各种玛尼堆的图片。
教师评价要点:玛尼堆不仅被视为工人祈祷的神堆,更重要的是藏族人民居住地区海拔高,地广人稀,气候变化莫测,那里的人因为游牧或者其他原因需要迁徙,经常会走到空旷无人的地方,而这个时候看到了玛尼堆,就看到了人的痕迹,就意味着有人在此经过,旅行的人就知道自己离人居住的地方不远。
玛尼堆所传达的信息是给人以巨大的安慰和勉励。
每个经过的人,都会添加一块石头,使这个神堆更高一点,免于风化和消散。
让学生依次传递自己刚才制作的拼图,每个人在看见每一张拼图时,在靠近河流或者湖
泊的地方贴上一个浅色的圆形,代表一块石头,依次堆积。
最后每张图片上都会出现一个玛尼堆。
活动四:学唱藏族歌曲《萨里安多曼》
请两位藏族小朋友乡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节日有哪些?在这些节日中都会表演些什么节目。
我们今天了解的藏族人民也和我们这里的藏族一样,有着他们特有的节日,比如庆祝新年的仪式,雪顿节的晒佛仪式,在节日期间他们还会跳起锅庄舞,庆祝丰收的望果节、环山鸡节等等,所以说藏族人民的节日是丰富多彩的,从这些节日的庆典方式中我们又可以看到人们所敬仰的,期盼的,喜爱的是什么,还可以了解到人们彼此是如何协同欢聚,分享快乐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随同我们班的藏族小朋友来学唱他们的藏歌歌曲《萨里安多曼》从歌曲当中感受藏族人民的热情与欢乐。
三、生命小体验
教师:如果你到了一个藏区,收到了你的藏族朋友送的洁白的哈达,那表示你的朋友们非常的喜欢你,尊敬你,同时也对你饱含祝福之情。
所以请善待你的藏族朋友。
四、小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藏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那你还知道哪些藏族节日呢?请大家在课后继续寻找有关藏族的相关信息,我们下次再分享。
五、板书设计
3.美丽的藏族聚居区
地势:高牦牛(奶酪、酥油茶)
气候:冷帐篷藏袍玛尼堆(对石头的敬畏)种植:青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