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手术后病人肠内营养期间舒适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肠内营养护理措施背景介绍肠道是人体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的重要通道,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营养状况以及整体健康水平。
对于一些无法通过口腔摄入足够营养的病患,肠内营养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方式。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将特定的液体营养物质直接输入到小肠腔内,从而实现对患者营养需求的补充和满足。
在实施肠内营养时,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肠内营养护理措施的目的•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提供舒适的护理环境和有效的护理团队支持。
肠内营养护理措施1.评估:在开始肠内营养治疗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评估的结果能够帮助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胃肠道状况以及营养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
2.导管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护理人员需要选择适合的肠内导管。
常用的肠内营养导管包括鼻空肠导管、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以及经皮内窥镜下十二指肠造口术等。
导管的选择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预期治疗时间以及操作难易度等因素。
3.导管插入:在导管插入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遵守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
插入导管前需要确保导管的完整性和清洁度,并对导管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插入导管时,需要充分沟通和安抚患者,尽量减少不适和疼痛感。
4.营养物质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营养需求,护理人员需要选择适合的营养物质。
常见的肠内营养物质包括乳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碳水化合物等。
选用营养物质时需要考虑患者的肠道吸收功能、疾病状态以及特殊需求等因素。
5.营养物质输入:在输入营养物质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对营养物质的质量和温度进行检查。
在输入过程中需要注意注射速度和流量,防止过快或过慢引起胃肠道反应。
输入完成后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并发症。
6.导管护理:在导管使用期间,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导管护理和换药。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肠内营养护理是指通过肠内途径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
它通过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来提供充足的营养,减少肠外营养的需要。
肠内营养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是肠内营养护理的常规措施。
1.全面评估: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营养状况、肠道功能、肠道吸收能力、疾病状态和合并症等。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对制定合理的肠内营养护理方案至关重要。
2.选择合适的配方: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特殊情况选择适宜的肠内营养配方。
一般情况下,应选择高营养密度、低渗透压、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配方。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配方,例如低糖配方、低脂配方、高蛋白配方等。
3.导管选择与置入:根据患者的肠道功能和疾病状态选择合适的肠内导管。
常用的肠内导管有鼻饲管、胃饲管和空肠置管等。
护士需要掌握导管的选择原则和正确的置入方法,确保导管的安全和有效。
4.导管护理:护士需要定期检查和清洁肠内导管,检查导管是否有堵塞、移位或感染等情况。
为了保持导管的通畅,护士需要定期冲洗导管,遵循护理操作的各项规范。
5.监测营养状况:护士需要监测患者的体重、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评估肠内营养的效果。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肠内营养配方和计量,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6.配合其他治疗:肠内营养护理通常是患者治疗的一部分,护士需要与其他医疗人员密切配合,调整治疗方案。
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进展,及时做出相应的护理干预。
7.宣教与心理支持:肠内营养护理涉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操作的理解和配合。
护士需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营养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宣教,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肠内营养护理。
此外,护士还需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减轻他们的焦虑和压力。
8.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肠内营养护理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导管脱落、腹胀、腹泻等。
护士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同时,护士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并发症的预防,如适当调整配方、控制液体摄入等。
肠内营养护理要点一、营养泵输注使用营养泵输注可以控制营养液的输注速度和量,确保患者能够缓慢而均匀地接受营养。
这有助于减少胃肠道不适和避免一次性大量输注引发的代谢问题。
在输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输注速度是否合适,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二、温度控制肠内营养液的温度应控制在接近体温的温度,以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
在输注前,可以使用加热垫或热水瓶将营养液加温至适宜温度。
同时,在输注过程中也应密切监测营养液的温度,以确保其在适宜范围内。
三、保持口腔清洁在进行肠内营养期间,保持口腔清洁非常重要。
患者应每天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湿润,以防止口腔感染和口角炎等口腔问题。
同时,还应定期检查口腔黏膜是否完整,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
四、管道护理肠内营养需要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输注,因此管道的护理至关重要。
要确保管道的位置正确、固定牢固,避免管道扭曲、折叠或脱落。
同时,要定期检查管道是否通畅,有无堵塞或漏液现象。
在输注过程中,患者应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导致管道移位或脱落。
五、观察胃肠道反应在接受肠内营养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因此,在输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输注速度或暂停输注,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六、营养液配制营养液的配制是肠内营养的关键环节。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治疗方案,按照规定的比例和顺序将营养成分混合在一起。
同时,要注意营养液的保质期和使用方法,确保其质量和安全。
七、输注计划肠内营养的输注应制定合理的计划,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需要确定输注的时间、速度和量。
在输注过程中,要逐步增加输注量,并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要与医生密切合作,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
八、心理护理肠内营养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不适感。
因此,医护人员应及时与患者沟通,解释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感。
食管癌术后胃肠营养护理怎么做进入本世纪以来,医疗技术的发展让癌症变得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恐怖,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经过治疗,生存期明显延长了。
食管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经过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病症和生活。
老赵最近做了食管癌手术,术后出现了贫血和营养不良,他十分想知道食管癌术后胃肠营养护理怎么做好?食管癌术后胃肠营养护理要点来了,拿出小本本记录吧!食管癌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癌症之一,无论是癌症本身,还是手术治疗,均会对病人的正常饮食产生不良影响,诱发病人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延迟病人术后康复。
因此,针对食管癌手术病人,术后需要做好胃肠营养护理,以加速胃肠功能恢复,改善病人营养不良的情况。
类似老赵这类病人,在食管癌术后可以按照如下的方法进行胃肠营养护理。
1.肠内营养支持术后病人的胃肠功能紊乱,受多种因素影响,还不能立马恢复到常食,多通过营养支持达到维持病人身体所需营养的目的。
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满足病人需求,且应用效果理想,近年来应用越来越广泛。
术后1天内,护士会根据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判断病人是否可以进行营养干预。
待病人病情和生命体征稳定后,自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恒速灌注,灌注的速度控制在20~30 mL/h之间。
术后第2天,在不改变腹内压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灌注速度,灌注速度控制在50~60 mL/h之间,灌注总量控制在800~1000 mL之间。
术后第三天灌注的速度控制在80~100 mL/h,结合病人情况确定是否增加灌注量。
一般肠内营养支持选择营养剂干预,所用营养剂包括瑞素(生产厂家: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瑞能(生产厂家: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瑞代(生产厂家: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2.肠内营养专项护理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为了可以确保肠内营养支持发挥真正的作用,护理人员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把控,以确保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
首先,需要让病人及家属了解肠内营养支持的必要性,将肠内营养支持的操作步骤、常见不良事件、所用营养液等均向病人及家属说明。
舒适护理干预改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各项胃肠功能指标的效果评价王燕;郭东丽;李昱【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8(8)22【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干预改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各项胃肠功能指标的效果评价.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普外科治疗的10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各项胃肠功能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胃肠功能异常率、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内压增高、便秘、腹围改变、肠鸣音消失、肠内营养不耐受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医护水平、医护态度、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干预改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各项胃肠功能指标的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胃肠功能异常率,提升护理满意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总页数】4页(P97-100)【作者】王燕;郭东丽;李昱【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综合病区,广东清远 51150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广东清远51150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广东清远511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相关文献】1.舒适护理干预改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各项胃肠功能指标的临床分析 [J], 安玉霞2.舒适护理干预改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各项胃肠功能指标的临床分析 [J], 安玉霞;3.围床活动护理改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各项胃肠功能指标观察 [J], 戴英伟;吴秀芬4.舒适护理干预改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各项胃肠功能指标的临床分析 [J], 顾秀芳5.舒适护理干预改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各项胃肠功能指标观察 [J], 戴英伟;吴秀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护士如何应对患者的营养需求在医疗护理的领域中,患者的营养需求是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忽视的环节。
作为护士,了解并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是我们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患者的康复进程和整体健康状况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病情有清晰的认识。
不同的疾病会对患者的营养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选择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而对于患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控制糖分的摄入则是关键。
因此,护士要与医生密切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案以及疾病的发展阶段,从而为评估患者的营养需求提供依据。
在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时,护士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身体指标如体重、身高、BMI(身体质量指数)是基本的参考数据。
体重的变化能直观地反映患者的营养摄入是否充足,如果患者在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可能意味着营养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
此外,护士还需关注患者的皮肤状况、肌肉力量、精神状态等。
皮肤干燥、失去弹性可能提示缺水和营养不良;肌肉无力则可能是蛋白质摄入不足的表现;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与营养缺乏有关。
饮食是患者获取营养的主要途径,护士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的指导角色。
对于能够正常进食的患者,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例如,对于术后需要补充蛋白质以促进伤口愈合的患者,应增加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摄入。
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要控制钠盐的摄入,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和高盐调料。
同时,护士还要关注患者的饮食习惯和偏好,尽量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提供符合患者口味的饮食建议,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对于无法正常经口进食的患者,如昏迷患者或因治疗需要禁食的患者,护士要协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
肠内营养是一种常见的选择,通过鼻饲管或胃造瘘管将营养制剂直接输送到胃肠道。
在实施肠内营养时,护士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管道的通畅和清洁,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胃肠道手术后病人肠内营养期间的舒适护理
【摘要】探讨舒适护理在胃肠道手术后病人肠内营养期间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50例胃肠道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
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
采用自制的评价表评价两组病人护理后满意度,比较两组病人肠内营养期间不适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不适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胃肠道手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的病人实施舒适护理,能减少不适反应,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舒适护理;肠内营养;不良反应;满意度
1988年,台湾华杏出版机构总裁萧丰富提出萧氏舒适护理模式,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程度[1]。
1995年,kolcaba提出了舒适护理概念,认为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化护理艺术的过程和追求结果,使基础护理与护理研究更加注重病人的舒适感受和满意度[2]。
为了减轻肠内营养期间病人的不适和痛苦,我科对胃肠道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的病人实施了舒适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胃肠道手术后实施肠内营养的病人50例,随机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
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27-89岁,平均年龄64.02岁,胃癌38例,胰、
胆管癌12例,空肠营养管滴入47例,空肠造瘘管滴入3例。
2 方法
2.1对照组病人按肠内营养的常规护理进行护理:治疗前进行宣教,治疗中注意控制温度、速度、浓度,缓慢均速滴入。
2.2观察组:护理人员认真评估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2.2.1生理舒适护理
营造舒适的环境调节室内温度在22~25℃,湿度在60%左右;光线柔和,空气新鲜流通;及时更换衣服及被服,床褥清洁柔软;保持病室环境的安静,各种仪器音量尽可能调低,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做到轻、快、准,尽量集中操作,开关房门时注意轻手轻脚。
肠内营养期间的护理①使用鼻肠营养管者,采用康乐宝公司生产的透明贴妥善固定于鼻翼处及耳廓处,以防管道滑脱及置管产生的不适。
神志不清的病人,加强看护,并妥善固定四肢,以防病人拔出营养管。
②空肠造瘘病人,保持伤口干燥无菌,及时更换敷料,必要时局部涂氧化锌软膏,以保护管周皮肤,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③喂养中和喂养后30min,协助病人取30°~ 45°的半卧位,以减少返流。
胃肠道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慢,病情稳定的病人术后两小时可协助床上活动,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每日按摩后背及颈项部,以减轻因头颈部制动和被动位带来的不适。
④术后第一天输入等渗盐水或5%葡萄糖氯化钠水250ml维持20h以上,观察有无不适反应,第二天输入能全力、瑞素或瑞代等肠内营
养液。
⑤采用加热器加热使营养液温度控制在38~42℃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引起胃肠道不适;滴注营养液时剂量先由500ml开始,每天递增(8h内不超过500ml),24h不超过1500ml;开始时速度为25~50ml/h,以后每12~24h增加25ml,最大速度为100~125ml/h。
滴注过程中多巡视,当发现有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时,及时减慢速度或停止滴注。
⑥置鼻胃管容易引起鼻腔、口咽部不适,观察黏膜的变化,口腔护理2次/日,清除鼻腔分泌物,予石蜡油3~5ml滴入鼻腔,雾化吸入。
⑦虽已进食但仍需肠内营养的病人,经常出现滴注营养液期间感觉饱胀,不想由口进食,可采取进食与滴注营养液交替进行以缓解症状。
2.2.2心理舒适护理
人作为一个身心整体,只有心理感受到安全、满足、被尊重,才是病人对舒适的最大感受,是病人的高层次的需求。
向病人讲解肠内营养的目的、重要性以及操作过程,消除他们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烦躁、焦虑或恐惧等负性情绪。
充分调动病人及家属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护理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使其因参与而愉悦,从而更好地配合护理活动。
护士在工作中要注意仪表大方、表情动作自然得体,操作时沉稳、熟练,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善于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法,进行心理疏导。
护士周到细致地护理,处处让病人感受到关爱和尊重,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2.2.3社会舒适护理
病人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会面对各种各样的
社会压力。
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耐心地倾听病人的倾诉;请同病种的病人与其沟通、谈感受;与病人的家属、亲友、同事和领导的联系,通过大家一起来主动关心病人,让病人得到强有力的社会支持。
2.2.4精神舒适护理
要关心病人的精神舒适,要有终极关怀意识,引导病人正确体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使其能够正确对待生与死,达到心灵的安适与满足。
尊重病人的宗教信仰、文化需求和风俗习惯,比如有些病人认为病重期间胡须不可剪,要等到病情稳定后才可剪,这时我们尽可能尊重其风俗习惯。
3 评价和结果
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
观察法主要通过治疗和护理中直接观察病人的不适反应和舒适度;问卷法则是采用医院下发的“住院病人医患沟通及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来调查病人对护士服务态度、操作技能、基础护理、饮食指导等方面满意情况。
4 结果
4.1 2组病人不适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拔管等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4.2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对护士服务态度、操作技能、基础护理、饮食指导等方面调查满意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5讨论
舒适护理作为护理学科中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丰富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顺应了整体护理发展的需要,是整体护理内涵的延伸。
有研究表明,100%的住院病人希望得到舒适护理[3]。
开展舒适护理让护理人员转变观念,不仅要给予病人更多的关爱,还要加强学习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才能提升职业素质,适应新的护理模式发展的需要。
舒适护理期间病人感到安全和温暖,减少了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让病人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减少了不适反应。
舒适护理建立在护患沟通与合作上,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通过为病人提供全面的舒适护理,充分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精神的各种需求,可使病人感受关爱,树立信念,充分调动了病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萧丰富.萧氏舒适护理模式[m].台湾:华杏出版社,1998:5.
[2] 张宏. 舒适护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15-16.
[3] 陆烈江.病人对生理与心理舒适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0,17(2):937-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