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疼痛控制现状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6.82 KB
- 文档页数:2
癌痛治疗的现状与癌痛的评估癌症疼痛 (cancer pain) 是指由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常为慢性疼痛,是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
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 60 %~ 80 %,其中 1 / 3 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如果得不到恰当的止痛治疗将会对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可造成抑郁、乏力、焦虑、失眠、全身情况恶化或严重干扰抗癌治疗的施行。
进一步提高对癌症疼痛的认识、评估及治疗水平,将造福于广大癌症疼痛患者。
一、癌症疼痛治疗的现状(一)基本情况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意大利米兰成立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疼痛治疗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经讨论一致认为应用现有的镇痛药物可以解除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疼痛,同时筹划起草癌症疼痛治疗指南。
1986 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出版《癌症疼痛治疗》第一版 (Cancer pain relief) 。
该书作为癌症疼痛治疗指南,提出癌症疼痛药物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口服用药;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注意个体细节。
按阶梯给药是指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择不同作用强度的镇痛药物。
即轻度疼痛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中度疼痛选择弱阿片类镇痛药,重度疼痛选择强阿片类镇痛药。
因此,该指南又被称为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的倡导,得到了各国肿瘤学术界及政府管理部门的普遍赞同和支持。
1990 年,我国首次在广州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织全国性专题会议,开始推行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1991 年,我国卫生部颁布《关于在我国开展癌症患者三阶梯止痛治疗工作的通知》。
随后十余年我国相继出台多项管理制度和政策,多次举办各种学习班和研讨会,推行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疼痛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经过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开展三阶梯癌痛镇痛治疗原则的努力已初见成效,我国的癌症疼痛治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医护人员在癌痛治疗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癌痛的治疗现状及进展1. 引言癌症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同时也是导致许多患者经历剧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癌痛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癌痛的治疗现状及最新进展,探讨当前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 癌痛的治疗方法癌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放射疗法、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等。
2.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癌痛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镇痛药、抗癫痫药和抗抑郁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给予患者,包括口服、注射、皮下植入泵等。
药物治疗在减轻病人疼痛的同时,还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2.2 放射疗法放射疗法在癌症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可以用于缓解癌痛。
放射疗法通过杀死癌细胞或减小肿瘤体积来缓解疼痛。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局部疼痛的治疗,例如骨转移所致的骨痛。
2.3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特殊的情况,手术治疗可能是缓解癌痛的有效手段。
例如,如果癌痛是由单个肿瘤引起的且在手术范围内,那么手术切除肿瘤可能会显著减轻病人的疼痛。
2.4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的癌痛治疗。
例如,结合药物治疗、放射疗法和其他辅助疗法等,可以提供更有效的疼痛缓解和提高生活质量。
3. 癌痛治疗的进展近年来,癌痛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包括新药物的开发和创新治疗方法的出现。
3.1 新药物的开发随着对癌痛机制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不断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这些靶点可以通过开发新的药物来干预,从而实现对癌痛的更好控制。
例如,针对神经元电活动的药物、特异性肿瘤表面标志物的抗体药物以及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药物等。
3.2 创新治疗方法的出现除了新药物的开发,还出现了一些创新的治疗方法,例如神经调节技术、光动力疗法和基因治疗等。
这些方法的出现为癌痛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4. 挑战与展望尽管癌痛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其中主要的挑战包括:•癌痛的个体差异性:不同患者对于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反应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更精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调查报告肿瘤科护士对癌性疼痛管理的认知与实践现状王志稳1 陈香平2(1.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北京100083;2.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北京100083) 关键词 癌性疼痛 护士 疼痛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975(2008)1521379203 癌性疼痛是长期困扰肿瘤病人的一个重要问题,已被作为“第五生命体征”来评估与处理[1]。
本研究着重调查肿瘤科护士对癌性疼痛管理的知识、态度及其行为,以探讨如何充分发挥护士在癌性疼痛管理中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北京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选取在肿瘤科工作1年及以上的肿瘤科护理人员共69名。
年龄18~34(23.43±3.69)岁,学历:本科5人(7.2%)、大专18人(26.1%)、中专46人(66.7%);职称:主管护师6人(8.7%)、护师15人(21.7%)、护士48人(69.6%)。
工作年限1~16(4.25±3.56)年,中位数为4年;在肿瘤科工作年限1~9(2.37±1.80)年,中位数为2年。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2)对疼痛管理的认知:采用美国疼痛处理专家Mar go Mc 2Caffery 于1994年设计、2000年修订的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表[2]。
共15题,1~12题为是非题,13~15题为单选题。
其中1~3、5~7涉及疼痛评估,4、8~15涉及药物治疗;(3)疼痛管理实践情况:包括疼痛评估、镇痛药的使用、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对癌性疼痛管理现状的看法;(4)对癌性疼痛管理影响因素的看法:包括医护人员因素、病人因素、社会因素。
问卷由2名研究者逐一发放给护理人员,说明研究目的和填写方法后,采用不记名方式,由其自行填写,当日收回。
共发放问卷78份,回收有效问卷69份,有效回收率为88.5%。
1.3 资料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原始资料采用SP 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包括均数、标准差、中位数、频数、率、构成比等。
癌痛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癌痛治疗的目标是通过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癌痛治疗应采用综合性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
目前,癌痛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干预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
药物治疗是癌痛管理的基石。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处方镇痛药、阿片类药物和辅助药物。
非处方镇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可以缓解轻至中度的癌痛。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和芬太尼被广泛应用于中度至重度癌痛的治疗。
辅助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抗癫痫药物和草酸钙等,用于结合阿片类药物以增加镇痛效果或减少副作用。
除药物治疗外,还有其他干预措施,如神经阻滞和介入治疗。
神经阻滞是通过注射药物或放置神经阻滞器材来阻断
疼痛信号传导的方法。
介入治疗包括射频消融、植入脊髓
电极等,常用于难治性或向心性癌痛的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应用于可切除的局部癌痛和恶性腫瘤的固定
疼痛,如骨转移。
手术可以通过切除癌肿或减轻肿瘤的压
迫来改善疼痛症状。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还涌现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疗法正在不断发展。
这些新疗法的使用可以提供更加个体化和精准的癌痛治疗
方案。
总的来说,癌痛的治疗现状不断发展,不同的治疗方法可
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疼痛类型进行个体化选择。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癌痛的理解
和治疗手段也将进一步完善。
PDCA癌痛案例报告一、背景近年来,癌症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癌痛是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为了提高癌痛管理的效果,我们采用了PDCA (Plan-Do-Check-Act)管理模型,对癌痛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改进。
二、案例介绍患者张先生,55岁,因肺癌入院治疗。
入院时,患者疼痛难忍,服用常规镇痛药物无法缓解疼痛。
经过仔细检查和评估,我们发现患者的疼痛是由于肿瘤侵犯胸膜和肋骨所致。
三、PDCA管理模型的应用1、计划(Plan)在患者入院时,我们制定了以下计划:本文1)全面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包括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
本文2)根据患者的疼痛状况,制定镇痛方案。
本文3)对患者进行疼痛宣教,提高患者对镇痛药物的认知和使用依从性。
2、实施(Do)根据计划,我们实施了以下措施:本文1)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镇痛治疗,包括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本文2)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疼痛带来的心理压力。
本文3)对患者进行疼痛宣教,包括镇痛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处理等。
3、检查(Check)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对以下方面进行了检查:本文1)患者的疼痛状况是否得到有效缓解。
本文2)患者是否掌握了镇痛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本文3)是否有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有不良反应是否得到及时处理。
4、总结(Act)经过实施以上措施,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缓解,同时患者对镇痛药物的认知和使用依从性也得到了提高。
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患者存在心理疏导不足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服务。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加强癌痛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医护人员对癌痛的管理水平。
四、结论通过应用PDCA管理模型对癌痛进行全面管理和改进,我们成功地缓解了张先生的疼痛并提高了他的生活质量。
我们也认识到在癌痛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和完善。
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更有效的癌痛管理方法和措施,为更多的癌症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张灿珍【概述】(一)、癌痛现状调查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癌痛在癌症病人中发病极为普遍。
1、癌痛在癌症病人中的发病情况:据WHO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癌症患者1000多万,每年癌症死亡人数达到600多万,每年癌症疼痛人数达500多万;在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180多万,癌症死亡人数每年140多万,每年癌症疼痛人数达到100多万。
2、癌痛在癌症病程中的发病情况:在癌症确诊和中期大约30-40%的患者有中到重度疼痛,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大约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疼痛,而在晚期病人中60-90%的患者有疼痛。
3、癌痛在癌痛病人中的疼痛程度:在癌痛患者中大约50%的患者有中到重度疼痛,其中约30%的癌痛患者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
而在癌痛患者中50%~80%癌痛患者未得到适当的止痛治疗。
(二)、、WHO对癌痛的对策1、WHO在肿瘤的综合规划中确定了四项重点:①预防;②早期诊断;③根治治疗;④姑息处理. 在姑息处理中首先把癌痛提到优先解决的位置.2、1982年WHO成立了WHO癌痛治疗专家委员会, 专家们提出了“癌痛能够控制,而且必须得到控制”,并且提出“到2000年让癌症病人无痛苦”的奋斗目标。
同时制定了WHO三阶梯癌症疼痛治疗方案。
3、2001年2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二届亚太地区疼痛控制会议(APSPC)上,与会学者们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人权’。
4、2002年的第10届国际疼痛大会(IASP)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①疼痛是继血压、体温、呼吸、脉搏后第五大生命体征;②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
(三)我国卫生部的相关举措1.癌症止痛工作会议1990年12月我国卫生部与WHO在广州共同组织了全国性专题会议和学习班,将WHO三阶梯癌症止痛法介绍到我国.。
1992年在北京、合肥组织了国际学术会议和学习班,对WHO三阶梯癌症止痛方法进行具体培训。
1993年—1995年期间相继举办了七次全国性的“癌痛姑息治疗研讨班”。
癌症疼痛治疗的现状和进展铅山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何义文癌症疼痛是指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癌症疼痛常为慢性疼痛。
疼痛是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
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世界上有1000万人患上癌症,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180万,死亡140万,平均每3分钟就有1.3人死于癌症,而且癌症的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
据《文汇报》报道,在过去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我国癌症发病率上升69%,死亡率增长了29.4%。
去年癌症新增病例人数约为139万,占世界癌症发病总数的17%,基本接近1/5。
其中男性发病率接近世界平均发病率,而女性癌症发病率与1986年相比下将了近24%。
如此庞大的癌症人群,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承受着疼痛的折磨,一些病人甚至绝望并产生轻生念头,对病人本人、其家庭和社会都会带来很大影响。
对于癌症疼痛的治疗,首先应该认识到,在现代医学发展的今天,绝大多数癌症疼痛都能通过治疗得到有效控制,故不应该消极对待;其次,癌症病人常常有严重心理障碍,因此要重视这些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包括临终关怀。
我国近10余年来,推行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疼痛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的各种形式学习班及专题学术研讨会议数百次。
经过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癌症疼痛治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医护人员在癌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大量患者仍然镇痛不足、很多基层医师对麻醉性镇痛药品的使用有认识不足。
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癌症疼痛及非癌性痛的普及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行和完善规范化疼痛治疗工作。
癌症疼痛患者未得到合理镇痛治疗的主要障碍源于三方面:一是医务人员方面:对癌症疼痛及镇痛治疗工作不够重视;对癌症疼痛评估不足,未常规使用疼痛评估方法;对癌症疼痛镇痛药物及辅助用药知识不足。
二是药品供应及管理方面:镇痛药品种还不能充分满足临床需要;患者获取镇痛药,尤其是阿片类镇痛药不够方便;镇痛药品的费用较高,不少患者无法承受长期镇痛治疗的药品费用。
胰腺癌相关疼痛的诊疗现状疼痛是胰腺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2019年发布的一项历时2.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93%的胰腺癌患者发生了胰腺癌相关疼痛,其中83%出现中至重度疼痛[1]。
有研究表明,肿瘤位于胰体尾、确诊前即出现腹痛的胰腺癌患者受疼痛的困扰更多[2]。
除疼痛外,胰腺癌的其他伴发症状,如疲劳、消瘦等,发病率高[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限制患者积极治疗的意愿,却未得到充分重视。
超过50%的患者镇痛治疗不足,尤其是高龄及确诊30 d以内的新发患者[4]。
有效的疼痛管理可延长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但由于胰腺癌相关疼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胰腺癌相关疼痛管理多凭借医师经验。
本文就胰腺癌相关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胰腺癌临床镇痛实践提供参考。
1胰腺癌相关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胰腺癌相关疼痛复杂多样,可能来源于不同机制。
临床医师尤其是疼痛专科医师在诊治时需仔细进行问诊、查体、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理生理机制不同,可将胰腺癌相关疼痛分为内脏源性疼痛、躯体源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内脏源性疼痛多表现为腹部胀痛或钝痛,并可能向腰背部放射,其病因可能来源于肿瘤导致的胰胆管阻塞,从而使导管内和间质压力升高以及胰腺分泌酶缺乏,进而引发疼痛,还可能与血管受累、腹水、肠梗阻及内脏(如肝、肺等)转移相关。
躯体源性疼痛多表现为浅表组织、肌肉骨骼的伤害性疼痛及炎性疼痛,其来源包括手术治疗及放化疗相关组织损伤、躯体转移(如腹膜、周围骨骼、肌肉软组织等)、牵涉痛、肌筋膜疼痛等。
其中,肌筋膜疼痛以骨骼肌中存在活跃的触发点为特征,在癌症患者中发病率可达20%,可能由患者长期强迫性体位导致的肌肉劳损、手术等机械损伤、代谢紊乱、情绪压力等引起。
牵涉痛的定义与临床诊断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其是由“潜在”而非“活跃”的触发点引起。
需要强调的是,胰腺癌细胞具有神经侵袭性,肿瘤细胞的神经周围浸润、炎性刺激、神经转移均可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常累及胰腺内外神经丛,尤以腹腔神经丛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