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综合学派
- 格式:docx
- 大小:102.18 KB
- 文档页数:17
新古典综合派关于通胀的理论:菲利普斯认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互相替代的逆向变动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新古典综合派”很快将其修改并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反向替代关系,只要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上升—政府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以及收入政策来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在失业率、工资变动率和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进行选择。
面对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不仅正统的凯恩斯经济学无法解释,菲利普斯曲线同样也无能为力。
于是,“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又提出必须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来补充宏观经济理论,来解释70年代的现实经济问题。
具体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1)微观经济部门供给的异常变动造成“滞胀”(沃尔特·海勒的看法)(2)微观的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造成“滞胀”(保罗·萨缪尔森的观点)(3)微观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造成“滞胀”(托宾和杜森贝的看法)新剑桥学派关于通胀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当西方国家出现严重的“滞胀”问题时,无论是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新古典综合派),还是现代货币主义者都无法从理论及政策选择方面给出合理的答案。
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新剑桥学派从区分商品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入手,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解释“停滞膨胀”的现象。
从世界范围看,农矿产品价格的任何巨大变动,无论其对初级生产者是有利还是无利,对工业活动往往起抑制作用:(1)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下跌时,最初会引起制成品部门成本和价格下降,需求扩大,但最终不足以弥补因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而造成的初级产品部门的需求萎缩,从而造成经济衰退。
30年代大危机由这种原因造成。
一、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后凯恩斯主流派,是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在诠释、扩展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融合新古典经济学而形成的。
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尔文·汉森、萨缪尔森、詹姆士·托宾、罗伯特·索洛、阿瑟·奥肯、詹姆斯·米德等。
二、货币学派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货币学派的税收理论。
所谓“货币学派”,或叫“货币主义”,就是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来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的变化。
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的管理来调节。
所以说,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数量论”。
货币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都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或学习过,所以又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这个学派的真正领袖是米尔顿·弗里德曼,他是货币学派的权威人物。
货币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美国的A·哈伯格、K·布伦纳、LC·安德森,还有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和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些教授。
货币学派在税收方面的主要思想是:(1)反对用减税政策来刺激经济,认为实行减税政策,要增加购买力,加剧通货膨胀;(2)反对高税率,特别是反对累进税率,认为高税率阻碍投资,影响经济的增长;(3)反对对生活贫困者实行差额补助金的社会福利制度,主张用“负所得税”方案代替,即政府规定某种收入保障数额(最低收入指标),根据个人实际收入按比例给予适当的补助。
货币主义是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政策破产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以图医治经济危机或“滞胀”问题。
三、供给学派供给学派的税收思想同凯恩斯主义税收思想相比有三个明显的变化:由强调刺激需求改变为强调刺激供给;由强调实行“收入再分配”改变为强调鼓励生产、工作效率和扩大收入差距;由强调政府干预改变为强调运用市场机制缩小政府经济职能。
供给学派税收思想主要有:(一)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理论这种理论通常以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经济学家 A.B.拉弗的名字命名的“拉弗曲线”来图解。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范式一、新古典综合学派1、新古典综合:新古典综合是把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进行综合,是对凯恩斯学说的补充和发展。
2、混合经济: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地方,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的干预。
3、相机抉择: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
4、萨缪尔森如何对滞胀问题进行解释?5、新古典综合的政策主张?第一,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第二,相机抉择6、新古典综合派的通胀和失业理论?加上萨缪尔森对滞胀问题进行解释。
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非市场出清:当市场上供求不相等时,价格和工资不能迅速调整使供求一致,经济上因此处于持续而非均衡状态。
2、工资和价格粘性: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及时地随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3、不完全信息:指市场参与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4、不完全竞争:资本主义的市场是存在垄断的非完全竞争市场,当供求失衡时,垄断企业通过调整产量和就业量而不是调整价格来恢复市场均衡。
5、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在哪里?1.非市场出清2.工资和价格粘性3.不完全信息4.不完全竞争6、简述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信贷配给理论。
指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定得低于市场出清水平,从而使得信贷资金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以至于银行不得不采取信贷配给的办法,使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只能得到有限的满足。
7、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信贷配给理论中利率粘性的原因?1)信贷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银行不能容易地识别好借款人和坏借款人,所以必然采取厌恶风险的行为,选择能保证银行预期收益最大和破产机会最小之间的最佳利率,而不管这种利率是否能使市场出清)2)信贷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利率提高会减少低风险借款人的比例,因此银行不会轻易提高利率,即利率具有粘性。
)8、可变价格加成理论9、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1.既考虑短期,又考虑长期。
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
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2.基本观点⑴“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⑵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⑶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
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
其理论以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著称,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基本观点⑴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⑵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⑶通胀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经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观点话说在经济学的浩瀚星空中,有那么一个学派,他们像是一群智慧的织女,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的经济学理论编织在一起,编织出一幅幅既古典又新潮的经济画卷。
这个学派,大伙儿都亲切地称它为“新古典综合学派”。
新古典综合学派啊,它不是那种老学究式的死板,也不是那种完全跟着潮流跑的浮躁。
它就像是家里的长辈,既有着深厚的底蕴,又愿意听听小辈们的新想法,然后把这些想法和自己的经验融合在一起,搞出点新花样来。
你想啊,经济学这东西,就像是做饭,你得有米有菜,还得有手艺。
新古典综合学派呢,就是先把古典经济学的那些“大米”——比如供需理论、价格机制这些——给淘洗干净,然后再加上现代经济学的那些“调料”——比如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这些——一起翻炒,炒出一锅色香味俱全的经济大餐。
这学派的人啊,就像是那些大厨,手艺高超,还特爱琢磨。
他们觉得,经济学不能只盯着数字看,还得看看人们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买卖东西的,是怎么受政策影响的。
就像是炒菜的时候,你得尝尝味道,看看咸淡合不合适,不能光凭感觉。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啊,就像是那些家常菜,看着简单,吃着却回味无穷。
他们说,经济啊,就像是个大家庭,政府就像是家里的长辈,得管着大家,让大家都有饭吃,有衣穿。
但是呢,也不能管得太死,得让大家有点自由,有点创新精神。
就像是炒菜的时候,你得放盐,但是盐放多了就咸了,放少了就没味了,得恰到好处才行。
他们还说啊,市场就像是那个大厨房,每个人都是厨师,都在为自己的生活炒菜。
政府呢,就像是那个厨房的管理员,得保证厨房里的卫生,还得保证每个人都能用到好的食材。
但是呢,政府也不能替每个人炒菜,得让大家自己发挥,炒出自己的特色来。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人啊,还特别会看风向。
他们说啊,经济啊,就像是个天气多变的地方,有时候晴空万里,有时候乌云密布。
你得学会看天象,知道什么时候该加衣服,什么时候该打伞。
就像是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得看看经济现在是个啥情况,是过热了还是过冷了,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西方经济学流派讲稿讲课主题:新古典综合学派讲课内容:新古典综合派概述、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政策主张、对新古典综合派的简要评价、新兴的新古典综合派一、新古典综合派概述1.含义新古典综合派亦称“后凯恩斯主流派经济学”、“美国剑桥学派”。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中主要的居于正统地位的流派,现代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一个分支。
在维护凯恩斯学说的前提下,使其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某些学说综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新的理论体系。
其先驱者为美国经济学家汉森; 代表人物为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
大本营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最重要的代表著作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本世纪60年代以后,奉行凯恩斯主义的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滞胀现象,而且日益严重,凯恩斯的理论政策每每失灵,引起了各国统治集团的失望。
同时,在西方经济学界中,各种新学说、新流派纷纷出笼,使凯恩斯主义的主流地位面临严重的挑战。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美国凯恩斯主义者们主张对凯恩斯的学说重新加以解释、补充、修改和发展,使其与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相适应。
“新古典综合”这一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第五版(1961年)中首先提出。
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第七版中说明了新古典综合的含义:“只要适当地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就可以使我们混合经济不会过份的繁荣和萧条,能够达到健全的前进的成长。
如能理解这个基本点,那么小规模微观经济学的老古典原理,即它缺乏现实妥当性的论点,也就会自然消失。
总之,如果坚持收入决定的近代分析,那么也就确认作为古典派基础的价格原理。
所以现在的经济学家被认为是能够填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
2.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得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出现了显著的漏洞。
一方面,传统的经济学以个量分析为主,根据对单个消费者、厂商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市场的各种因素能够自行调节该社会种种矛盾的结论,主张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
另一方面,凯恩斯则偏重于分析总量变数,根据他所建立的涉及总量变数的理论,得出资本主义市场的各种因素不能自行解决失业问题的结论,并且据此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
这样,在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内部就产生了干预与反干预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种矛盾和不协调之处。
1936年以前,以A.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的长期失业现象,特别是不能解释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以后的长期萧条状况。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企图对长期萧条状态作出解释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以便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提供理论根据。
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出版的《通论》一书中提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的追随者纷纷根据经济现状发展凯恩斯主义,试图解决凯恩斯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发展凯恩斯主义的热潮中,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内部大体上形成了两大主要支派: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
新古典综合的经济理论以最完整的形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新古典综合派不但是经济学界流行的主流经济学,而且他的政策主张也相继被西方国家作为基本经济政策付诸实施。
3.演进在新古典综合派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有两次较大的综合:一是从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理论的综合及发展;二是80年代以后对凯恩斯经济学与其它非凯恩斯学派的综合。
萨缪尔森在1970年的《经济学》第五版,该学派称为“新古典综合”。
在第八版中, 改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在第十二版中,又用“现代主流经济学”代替“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以表明其经济学的正统地位。
虽然名称在变,其理论内容并未根本改变,因此,一般仍称之为新古典综合派。
4.综合(1)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综合;(2)宏观领域中的新古典—凯恩斯综合;(3)宏观经济政策上新古典—凯恩斯的综合;(4)凯恩斯主义与古典主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及现代宏观主流经济学的综合。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阿尔文·汉森(奠基人)阿尔文·汉森(Alvin Hansen 1887-1975)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
出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1915年获得美威斯廉第大学博士学位以后,曾任明尼苏达、斯坦福、哥伦比亚等大学教授,1937年转到哈佛大学任教至1956年退休。
在罗斯福实行“新政”时代,曾任政府经济顾问。
他在哈佛任教近20年,培养了不少优秀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就是其弟子之一。
阿尔文·汉森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提出了“长期停滞理论”。
他认为20世纪初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处于长期停滞的阶段,从趋势上看,资本主义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越来越小于潜在经济增长率。
因此,主张利用国家财政政策来有效地控制“停滞”,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
汉森作为一名优秀的学者,他不仅教了一批成功的学生,还以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新古典综合派的奠基人。
新古典综合理论的背景是战后经济制度的变化。
汉森认为,战后的经济制度不再是纯粹的私人市场经济,而是同时存在私人经济与社会化公共经济的“混合经济”。
这就是说,市场经济仍然是基础,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他认为,这种经济比纯粹私人经济优越,克服了市场经济的一些弊病,但又不是那种集权式计划经济。
这种经济不是削弱市场经济,而是推动它前进的新动力。
经济是混合的,经济理论当然也应该是混合的,这就有了把新古典学派微观经济理论(论述市场机制的经济学)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论述国家干预的经济学)结合为一体的新古典综合体系。
新古典综合这个名词是萨缪尔森而不是汉森提出的,但混合经济正是这种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理论贡献:一是他发展了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提出的IS—LM模型,被称为希克斯—汉森交叉图。
这个模型用一般均衡方法说明当物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
这被称为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标准解释,并成为所有教科书的核心内容。
二是他与萨缪尔森提出了解释经济周期的乘数—加速原理模型,又称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这个模型说明了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时,由于消费、投资和国民收入之间的相互影响,必然发生经济周期,从而证明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这是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也是战后经济周期理论的重要发展之一。
这两个理论都曾风靡一时,至今也仍然有影响。
三是提出了补偿性财政政策,凯恩斯的财政政策是以赤字财政为特点的,但战后美国并没有打破财政平衡的框框。
汉森认为,政府不应把本期的财政收支平衡作为目标,应该根据实现充分就业的需要来决定支出。
这就是补偿性财政政策。
这种政策的原则是在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经济。
在繁荣时期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通胀。
这种财政政策并不需要保持逐年的财政预算平衡,在萧条年份会有赤字,在繁荣年份会有盈余,因此在长期中仍可以实现财政预算平衡,称为“长期预算平衡论”或“周期预算平衡论”。
这也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政策的基调。
著作:(1)《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1941年)(2)《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1949年)(3)《凯恩斯学说指南》(1953年)2.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
萨缪尔森的巨著《经济学》流传很广,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中等多种文字,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
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
萨缪尔森于1915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
20岁时,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40年,萨缪尔森受聘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第二年,他发表了《经济理论运算的重要性》的博士论文,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获得哈佛的威尔斯奖。
同年,他受聘到美国资源计划局工作。
1944年,萨缪尔森被提升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和辐射实验室经济学研究员。
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来到美国战时生产局和战争动员重建办公室任职,并担任美国财政部经济顾问。
这些工作使他有机会把经济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得以从实践中检验其理论的科学性。
同时,也使他有条件搜集资料,为以后的研究积累大量的材料。
由于萨缪尔森在经济理论界全面开创性的研究,麻省理工学院在1947年提升他为经济学教授。
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美国经济学会吸收他为会员。
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缪尔森,并预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将有无可限量的前途。
果然,萨缪尔森不负所望,23年后的1970年便获得了世界经济学的最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1940年起,萨缪尔森还曾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会会长和终身荣誉会长,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机构和公司任经济顾问和研究员。
萨缪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 1947)、《经济学》(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选编入《保罗.A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第一、二、三、四、五集。
保罗.萨缪尔森于2009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94岁。
逝世前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终身教授。
理论贡献:1、萨缪尔森对静态、比较静态、动态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做了精辟的论述。
2、在一般均衡论方面,他补充并发展了希克斯关于静态一般均衡稳定条件,进一步发展了均衡的极大条件、均衡位移和提·查特莱尔原理,并举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经济实例,说明数理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3、在福利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首先对所有在这一领域中创建各个学说的先驱者的著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然后,他建立起自己的新福利经济学,并和汉森为国家福利论的建立和在实际生活中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论述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自庇古(一位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以来在福利经济方面少有的理论之一。
4、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萨缪尔森补充了比较成本学说的“赫克谢尔—俄林定理”,对贸易国之间的生产要素价格趋向均等的条件作了严密论证,被西方人士公认为“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
他论述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国利益的影响,被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项重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