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病因与治法
- 格式:pptx
- 大小:199.79 KB
- 文档页数:60
中医关于“头痛”的证治分类头痛分为外感头痛(风寒、风热、风湿)和内伤头痛(肝阳头痛、血虚头痛、气虚头痛、痰浊头痛、肾虚头痛和瘀血头痛)。
一、风寒头痛1.临床表现:头痛连及项背,呈掣痛样,时有拘急收紧感,常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头痛喜,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头部,凝滞经脉。
3.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4.代表方:川芎茶调散5.常用药:川芎善行头目,活血通窍,祛风止痛,为治疗外感内伤头痛之要药;荆芥、羌活、细辛、白芷、防风疏风解表,散寒之痛;薄荷清利头目;清茶上清头目。
若头痛,恶寒明显者,加麻黄、桂枝、制川乌等温经散寒。
颠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者,用吴茱萸汤去人参,加藁本、川芎、细辛、半夏以温散寒邪,降逆止痛;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以温经散寒止痛。
二、风热头痛1.临床表现: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外袭,上扰清窍,窍络失和。
3.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4.代表方:芎芷石膏汤5.常用药:菊花、桑叶、薄荷、蔓荆子辛凉微寒,轻清上浮,疏散风热,通窍止痛;川芎活血通窍,祛风止痛;白芷、羌活散风通窍而止头痛;生石膏清热和络。
若烦热口渴、舌红少津,重用石膏,配知母、天花粉、芦根等清热生津,甚者加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大便秘结,口舌生疮,合用黄连上清丸以通泄热;鼻流浊涕如脓,鼻根及鼻旁疼痛,加苍耳子、辛夷、鱼腥草、藿香等清热散风除湿,通利鼻窍。
三、风湿头痛1.临床表现: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
2.证机概要:风湿外侵,上蒙头窍,困遏清阳。
3.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4.代表方:羌活胜湿汤。
5.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蔓荆子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川芎辛温通窍,活血止痛。
若胸闷脘、腹胀便溏,加苍术、陈皮、砂仁以燥湿宽中,理气消胀;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以降逆止呕;纳呆食少,加麦芽、神曲、焦山楂以健脾助运;小便短少者,加茯苓、薏苡仁、淡竹叶以淡渗利湿;发于夏季,感受暑湿,见身热汗少或汗出不畅,心烦口渴,胸闷欲呕者,加藿香、佩兰、荷叶。
头痛中医中药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一般由外邪致病者,为外感头痛;由脏腑内伤致病者,则属内伤头痛。
西医的感冒、鼻炎、三叉神经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神经血管性头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等,如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头痛治疗的诊断要点临床凡以头痛为主证者,即可诊断。
由外邪致病,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常伴有表证和外邪犯肺的症状者,为外感头痛;头痛反复发作,病势较缓,时作时止者,则属内伤头痛。
大抵痛在头后部,下连项者,为太阳经头痛;痛在前额及在眉棱等处者,属阳明经头痛;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者,为少阳经头痛;痛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者,则属厥阴经头痛。
头痛治疗的辨证分析头痛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一般外感头痛,为时短暂,多由风邪为主,但必须注意分析其挟寒、挟热、挟湿;内伤头痛以气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致病为多见,为时较久,有虚有实,或虚中挟实,错综复杂。
如血虚夹肝阳,肝阳挟痰浊,气虚夹瘀阻,内伤夹外感者,必须分清主次,明辨标本,施治方可中的。
对外感头痛,治以祛邪为急;内伤头痛,以补虚扶正为先;本虚标实者,或先以治标,继则扶正,或标本兼顾,当因证制宜。
头痛治疗的辨证论治Ⅰ.外感头痛风寒型头痛【证见】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1.主方川芎茶调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川芎lO克,荆芥、防风、白芷各12克,细辛5克,羌活lO克,蔓荆子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者,可加吴茱萸10克、法半夏15克、藁本12克。
2.中成药川芎茶调散,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头痛煎剂(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川芎、白芷、赤芍各15克,羌活12克,细辛3克、延胡索10克,三七粉6克(冲)。
水煎服。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一、概述:偏头痛是一组常见的血管性头痛,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临床是以反复发作性一侧或双侧剧烈搏动样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为特征;发作前可有视觉,肢体感觉,运动障碍,情绪改变等先兆。
多在X春期发病,常有家族史。
在头痛间歇期一切正常。
中医文献,把偏头痛归于“头风”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XX科技出版社,2009年)。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l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Hl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二版(:ICHD-ID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
(1)偏头痛不伴先兆A、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每次疼痛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a o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④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
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2)偏头痛伴典型先兆A、至少2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①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②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③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
C、以下标准至少二项:①双侧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②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历时>/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历时/〉5分钟:③每种症状持续25分钟且W60分钟。
头痛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分型,治法方药。
•病因病机:风寒—寒伤阳气,清阳受阻,寒凝血涩,经脉不畅,绌急而头痛。
•风热—热为阳邪,风热上犯清空,壅滞不畅而头痛。
•风湿—湿为阴邪,风湿蒙蔽清窍而头痛。
•年老,劳欲过度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而头痛,肾虚不能生髓,髓海空虚,脑失濡养而头痛。
•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扰清窍而头痛。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头痛。
脾失健运,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脑脉失养而头痛。
•久病入络,跌仆脑损气血瘀滞,•外感者,其病机为邪壅经脉,气血不畅,经脉绌急。
•内伤者,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其病机概括起来为风、火、痰、瘀、虚五字。
•诊断1.以头痛为主症,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2.外感头痛者当兼有外感证候,且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暂,内伤头痛者则兼有内伤证候,且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
•与真头痛鉴别真头痛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或呈进行性加剧头痛。
常伴喷射性呕吐,或颈项强直,或偏瘫、偏盲、神昏,甚至肢厥、抽搐分型,治法方药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主症: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恶风寒,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细辛,白芷,防风,羌活,薄荷,甘草,清茶。
加减:寒犯厥阴—厥阴头痛—温肝散寒—吴茱萸汤加减;寒犯少阴—少阴头痛—温肾散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2风热头痛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石膏,菊花,川芎,白芷。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或合黄连上清丸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3风湿头痛主症: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
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风胜湿。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的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名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属本虚标实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
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阳头痛和少阴头痛。
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可下者”。
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倡导瘀血头痛,首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头痛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头痛的辨证论治一、药物疗法1.风寒头痛「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川芎12g,荆芥12g,白芷6g,羌活6g,防风6g,薄荷24g,细辛3g,葛根10g,甘草6g,清茶调下。
若恶风明显者加麻黄、桂枝以宣散风寒。
若头痛较剧者可加蜈蚣、全虫通络止痛。
2.肝阳头痛「症状」头胀痛,时有跳痛,眩晕,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兼胁痛,面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天麻10g,白芍30g,酸枣仁15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元胡12g,夜交藤30g,蜂房10g,全蝎5g.若兼大便秘结,尿赤者加龙胆草、郁金、夏枯草。
兼恶心,苔腻者,加竹茹、石菖蒲、法半夏。
二、针灸疗法1.外感头痛取百会、太阳、风池、合谷,针用泻法。
前额痛加印堂,偏头痛配外关,后头痛配天柱,巅顶疼痛配四神聪,风热配曲池,风寒配风门拔火罐,风湿配头维、阴陵泉。
2.肝阳头痛取百会、风池、太冲、太溪,针用泻法。
胁痛、口苦配阳陵泉。
3.肾虚头痛取百会、肾俞、太溪、悬钟,针用补法。
遗精带下配关元、三阴交,少寐配心俞。
4.血虚头痛取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针用补法。
纳差配中脘,心悸配大陵。
5.痰浊头痛取头维、太阳、丰隆、阴陵泉,针用泻法。
胸闷配膻中,呕恶配内关。
6.瘀血头痛取阿是穴、合谷、血海、三阴交,针用泻法。
肝郁配太冲。
一、引言后脑痛,又称头痛、后头痛,是指发生在头部后部的疼痛症状。
后脑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中医学认为,后脑痛属于“头痛”、“脑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治疗后脑痛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本文将介绍后脑痛的中医疗法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肝阳上亢:肝主疏泄,调节气血,若肝阳上亢,则气血上冲,导致头痛。
2. 脾虚湿盛: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湿盛,水湿停滞,上蒙清窍,导致头痛。
3. 肾精不足:肾主骨生髓,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窍失养,导致头痛。
4. 外感风邪:外感风邪侵袭,邪气上扰清窍,导致头痛。
5. 情志不畅: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头痛。
三、治疗方案1. 内治法(1)中药治疗根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肝阳上亢型: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具有清肝泻火、疏肝解郁之功效。
②脾虚湿盛型:选用健脾除湿汤加减,具有健脾利湿、通窍止痛之功效。
③肾精不足型:选用补肾填精汤加减,具有补肾填精、益髓止痛之功效。
④外感风邪型:选用祛风通窍汤加减,具有祛风通窍、止痛之功效。
⑤情志不畅型:选用疏肝解郁汤加减,具有疏肝解郁、活血止痛之功效。
(2)针灸治疗①穴位选择:百会、风池、太阳、合谷、太冲等穴位。
②针刺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 外治法(1)推拿按摩①患者取坐位,按摩者站在患者背后,双手握拳,用拇指指腹点按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位。
②按摩者双手掌根在患者头部做环形按摩,力度适中,持续5-10分钟。
③按摩者用双手拇指指腹沿患者头部督脉、膀胱经等穴位进行点按、揉捏。
(2)敷贴疗法①选用川芎、白芷、细辛等药材,研末备用。
②将药材粉末用醋调成糊状,敷贴于后脑痛部位,外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
3. 饮食调理(1)肝阳上亢型:宜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2)脾虚湿盛型:宜健脾利湿,多吃薏米、红豆、扁豆等食物。
头痛头痛(headache)是临床常见的科急诊之一。
一般是指以头部(眉以上至枕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既是颅疾病的表现,也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
本证因感受六淫外邪而致者称外感头痛,由因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者为伤头痛,若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名头风。
常见病因临床上,各种致痛因素致颅压改变,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影响颅外致痛结构,均可出现头痛。
常见的病因如下:(一)颅疾病1.颅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
2.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3.脑肿瘤等占位性病变。
4.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癫痫、神经官能症等。
(二)全身性疾病1.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
2.全身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毒素、缺氧等以及酒精、铅、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中毒;贫血、尿毒症、中暑、分泌障碍等均可致脑血管扩而头痛。
(三)颅外伤等其他科的疾病1.颅压改变性头痛,包括颅高压性头痛、颅低压性头痛。
2.血管性头痛:如偏头痛类和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
3.炎症性头痛。
4.紧性头痛。
5.头部邻近器官组织病变引起的头痛。
6.精神性头痛。
7.颅脑损伤性头痛。
中医学认为,头痛之病因有二,一为感受风寒暑湿热之邪,尤其风邪,可直犯清空;二是伤致病,脏腑功能失调,或痰浊阻滞经络,或肝郁化火,或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脑脉失荣,均可致头痛。
临床思维对急诊头痛患者,宜详细收集病史、症状、体征及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力求明确诊断。
(一)辨寒热:头痛伴恶寒、发热者,除一般的感冒外,大多属全身感染性疾病或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引起。
该类炎症性头痛,开始为后头痛,逐渐发展为全头痛,呈钝痛或搏动痛,清晨较轻,午后、夜间或活动时加重,压迫颈总动脉可减轻,随炎症消退而缓解。
在辨证方面,风寒头痛者,多表现为头痛连颈背,恶风寒,遇风尤甚,常喜裹头,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风热头痛者,多表现为头痛如胀,甚则头痛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