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16
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总复习图形的运动课件(共32张PPT)(共32张PPT)图形的运动考点1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考点精讲1. 轴对称(1)定义∶在平面内,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对称轴两边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常见图形的对称轴条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对称轴的条数2 4 1 3 1 无数2. 平移(1)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沿直线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运动叫做平移。
(2)特点∶形状、大小和方向不发生变化,位置改变。
3. 旋转(1)定义∶在一个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
这个定点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2)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3)特点∶位置发生改变,形状和大小不变。
真题精讲例(惠州市惠阳区)画一画。
(1)画出图①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图形③。
(2)画出图②向上平移4格得到的图形④。
(3)画出图②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的图形⑤。
【解析】(1)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称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在对称轴l的右边画出图①的关键对称点,依次连接即可得到图①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图形③。
(2)根据平移的特征,把图②的各顶点分别向上平移4格,依次连接即可得到平移后的图形④。
(3)根据旋转的特征,图②绕点A顺时针旋转90°,点A的位置不动,这个图形的各部分均绕此点按相同方向旋转相同的度数即可画出旋转后的图形⑤。
【答案】1. (北京市西城区)下面的交通标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C)。
A. B. C. D.2. (茂名市化州市)下面(B)的运动是平移。
A. 钟摆B. 拨算珠C. 电风扇D. 荡秋千CB跟踪训练3. (西安市经开区)把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的图形是(D)。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教案2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的概念及特点,学会用语言描述图形平移、旋转的过程,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本节课是该章的第二个教案,内容主要包括利用平移、旋转进行图形的变换,以及变换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平移、旋转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旋转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的概念及特点,学会用语言描述图形平移、旋转的过程,能运用平移、旋转进行图形的变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移、旋转的概念及特点,图形变换的方法。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平移、旋转进行图形的变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旋转的概念及特点。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平移、旋转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平移、旋转的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用于教学实践。
3.教学用具:三角板、直尺等,用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如滑滑梯、旋转门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向学生介绍平移、旋转的概念,并用语言描述平移、旋转的过程。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2 图形的运动》-人教版 (1)一. 教材分析《6.2.2 图形的运动》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的基本运动规律,包括平移、旋转等。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运动的实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知识和简单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续学习更复杂图形的运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图形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图形运动的本质理解和运用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运动现象中抽象出运动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图形的基本运动规律,学会用运动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图形的基本运动规律。
2.难点:图形运动的本质理解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运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现象。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图形运动的理解。
3.采用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形和运动规律的课件和教具。
2.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以便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旋转门、滑滑梯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运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或课件展示,呈现图形的基本运动规律,如平移、旋转等。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的本质特征,如方向、距离、角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