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知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23.50 KB
- 文档页数:23
心理与教育测量知识点总结一、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1.1 心理测量的定义心理测量是指利用测量工具和方法来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征、状态和行为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刻画和评价的过程。
1.2 心理测量的目的心理测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客观、可靠、有效、全面的心理数据,从而在心理研究、临床诊断和心理干预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1.3 心理测量的特点心理测量具有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标准化、多维性、动态性等特点。
二、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2.1 统计学原理在心理测量中,统计学是一种无法绕过的基础理论。
心理测量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都离不开统计学原理,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
2.2 测试理论测试理论是心理测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测试理论包括了信度、效度、标准化、测验的构设和评分标准等内容。
2.3 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是一种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组合转化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受控的综合指标的技术。
它可以应用于心理测量中的试题分析和心理特征的分析。
2.4 测量的多维性在心理测量中,一个心理特征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个方面共同决定的。
因此,心理测量需要考虑到多维性,如情感、认知、动机等多个维度。
2.5 验模与教育测量验模是指根据在具体情境中的表现推断该个体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的潜在态度、信念、情感和个性特质。
验证往往是心理测量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
三、心理测量的常用方法3.1 问卷法问卷法是心理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用于获取被试者的自我描述和看法。
问卷法可以通过半结构性或非结构性的形式,以调查法的形式获取数据。
3.2 量表法量表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测量方法,它是通过直接测量来获取个体的某些心理特征或状态,如态度、情绪、动机等。
3.3 实验法实验法也是心理测量中的一种方法,它主要用于观察和测量个体在实验条件下的行为和反应。
3.4 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通过观察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和表现来获取信息的心理测量方法。
3.5 访谈法访谈法是一种通过面对面或电话的方式与被试者进行交流,从而获取其心理特征和特质的方法。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所谓一定的法则,是指任何测量都要建立在科学规则和科学原理基础之上,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完成测量过程。
所谓事物的特征,是指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特定属性。
所谓量具,是指测量中所使用的工具。
所谓定量描述,是指任何测量的结果总是对事物特征的量的确定。
2、任何测量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测量的参照点和测量的单位。
参照点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参照点,即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另一种是相对参照点,即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为测量的起点。
理想的测量单位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确定的意义,二是要有相等的价值。
3、测量量表分为4种:1)命名量表,是最低水平的量表,它只是用数字代表事物或对事物进行分类;2)顺序量表,如第1名,第2名;3)等距量表,不仅能代表事物的类别,等级,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等距量表没有绝对的零点;4)比率量表,是最高水平的测量量表,有绝对的零点。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表属于顺序量表。
心理与教育测量属于顺序量表。
★4、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编制一个测验应当具备下列4个基本条件:1)行为样本。
从人的大量行为中抽取与欲测量的心理特质直接有关的一组行为进行测量,并依据对这一组行为的测量结果推断其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
这一组被抽取出来的,作为直接的测量对象的行为就是行为样本。
2)标准化标准化就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测验的标准化要具备下列条件:a、测验内容的标准化;b、施测条件的标准化;c、评分规则的标准化;d、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3)难度或应答率4)信度和效度5、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种类:按测量对象: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
按测量方式: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验内容的形式: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功能:成就测验与预测测验,难度测验与速度测验,描述测验与诊断测验。
心理与教育测量知识点汇总e心理与教育测量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一、名词解释1. 测量: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举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 测量的参照点:测量工作中必须有一具量的起点,那个起点就叫做测量的参照点。
3. 量表: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延续体算是量表。
4. 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举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5. 测验的标准化:是编制测验的一具重要步骤,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解释的程度的一致性。
二、简答与论述1. 简述理性测量单位应具备的条件?P4一是要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位,所有的人的明白基本上相同的,别允许作出别同的解释;二是要有相等的价值,即第一具单位与第二个单位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个单位与第三个单位之间的距离。
然而在某些事情下,要具备这两个条件是相当困难的。
2. 简述四种测量量表及其特点?P5-6①命名量表,是最低水平的测量量表,它不过用数字代表事物或用数字对事物举行分类。
数字不过事物的符号,没有任何数量的意义,别能举行代数运算。
可举行的统计办法有百分比、次数、众数和X2检验。
②顺序量表,是次低水平的测量量表,别仅可以指代事物的类不,而且可以表明别同类不的大小、等级或事物具有某种特征的程度。
在顺序量表中,数字只表示等级、大小和程度的顺序,它既没有相等的单位,也没有绝对的零点,所以别能举行代数运算。
可举行的统计办法有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等。
③等距量表,是较高水平的测量量表,别仅可以指代事物的类不、等级,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能够举行加减运算。
但它没有绝对零点,别能举行乘除运算。
可举行的统计办法有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系数以及t检验和f检验。
④比率量表,也叫等比量表,是最高水平的测量量表,除了具有类不、等级、等距的特征外,还具有绝对的零点,可举行加减乘除运算。
可举行的统计办法除了与等距量表相同外,还与几何平均数、变异系数相同。
心理与教育测量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一)一般测量概论1. 测量: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尺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 测量的基本要素:(1)参照点:①绝对参照点: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如长度测量②相对参照点: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为测量的起点,如对地势高度的测量。
(2)测量的单位:①要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位,所有人的理解都是相同的。
②要有相等的价值,即第一个单位与第二个单位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个单位与第三个单位之间的距离。
3. 测量的量表: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
①陈名量表--用数字代表事物的成分或用数字对事物经行分类,但该类数字没有数量的意义。
可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命名量表(用数字指代个别事物,如用数字给运动员编号);二是类别量表(用数字指代事物的种类,如用1、2、3分别代表不同的职业类型)。
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百分比、次数、众数和卡方检验。
②顺序量表--其中的数字不仅能够指代类别,而且能够表明不同类别的大小、等级或事物具有某种特征的程度,它既没有相等距离的单位,也没有固定的测量原点。
适用的统计方法有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等。
③等距量表--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的类别和等级,而且具有相等距离的测量单位。
没有绝对的零点,适用的统计方法有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系数、等级相关系数以及t检验和F检验。
④比率量表--具有类别、等级和等距的特征外,还具有绝对的零点或固定的原点。
适用的统计方法除了与等距量表相同外,还与几何平均数、变异系数相同。
(二)心理与教育测量的性质1.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在测验上对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表属于顺序量表的原因:①从所使用的参照点来说,教育测量和心理测量领域的参照点均为相对零点。
②从所使用的单位来说,教育与心理测量的单位远没有其他测量的单位成熟和完善。
3.标准化需具备的条件:①测验内容的标准化②施测条件的标准化③评分规则的标准化④测验常模的标准化4.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种类:(1)①常模参照测验--以常模为参照编制的测验(如高考只有百分之几的人可以进入重点大学)②标准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以标准为参照编制的测验(如,视力测验、考驾照)(2)①智力测验--测量个人的智力(一般认知能力)水平的高低②能力倾向测验--测量个人的潜在才能,预测个人的能力发展倾向③成就测验--测量个人在接受教育后的学业成(3)①个别测验--同一主试在同一时间只能测量一个被试②团体测验--同一主试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测量许多被试(4)①难度测验--识别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②速度测验--识别个人做题的最快速度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简史1.高尔顿:把统计方法应用到对个别差异资料的分析之中2.卡特尔:①首次提出“心理测验”这个术语②认为心理学只有立足于实验与测量,才能达到如同自然科学一样的准确性③认为心理测验只有建立普遍的统一标准,并与常模相比较,才能充分地实现其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3.比内:①1903年,《智力的实验研究》问世,提出了智力的定义,认为智力是高级心理过程,包括推理、判断以及运用已知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②1904年与其助手西蒙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内--西蒙量表,因此成为了心理测验的鼻祖4.智力测验的发展:①最著名的的是推孟于1916年修订的斯坦福--比内量表。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一、测量及其种类:1、定义: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尺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数量化的特征:区分性、序列性、等距性、可加性。
二、测量的基本要素:1、测量的参照点:①绝对参照点,即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②相对参照点,即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为测量的起点。
2、测量的单位:理想的(好的)测量单位应当具备两个条件:①要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位,所有人的理解都是相同的,不允许做出不同的理解。
②要有相等的价值,即第一个单位与第二个单位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个单位与第三个单位之间的距离。
三、测量的量表(名称):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就是量表。
sevens将量表从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1、称名量表/命名量表:只是用数字代表事物的成分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其中的数字只是事物属性的符号,并不具有有意义的固定原点、单位的等距性和数字的顺序性,因而该类数字没有数量意义。
2、顺序量表/次序量表:无单位、无绝对零点、有相对零点。
数字不仅能指代类别,而且能够表明不同类别的大小、等级或事物具有某种特征的程度。
(心理测量上的量表本质上属于顺序量表。
)3、等距量表:相对零点、相等单位。
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的类别和等级,而且具有相等距离的测量单位。
4、比率量表:绝对零点、相等单位。
是最完善的测量量表,因为它除了具有类别、等级和等距的特征外,还具有绝对零点和固定的原点。
不仅可以知道测量对象之间相差的程度,而且可以知道他们之间的比例。
能做加减乘除运算。
四、测量量表的等级间的区别:1、命名量表:识别、区别个体。
2、次序量表:识别、区别个体;按特性排序个体。
3、等距量表:识别、区别个体;按特性排序个体;指出个体特性的差异。
4、比率量表:识别、区别个体;按特性排序个体;指出个体特性的差异;指出个体特性间的比率。
五、心理测量的定义:1、安娜斯塔西: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2、郑日昌:心理测验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