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概论(第三部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5.97 MB
- 文档页数:80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 按照研究过程的不同可将研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开发研究。
2. 古希腊数学的最高成就体现在亚历山大时期的___________,他的不朽著作_____________,把前人的数学成果用公理化的方法加以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3.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______、印刷和______。
4. 近代科学革命是以________创立的日心说为开端,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比利时的解剖学家维萨里的___________一书,揭开了医学领域的革命序幕。
5. 拓扑学是用________研究几何图形在_____________下保持不变的性质。
6. 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础原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7.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和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分别于1925年和1926年创立了两种不同形式的量子力学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 ____和______,揭开了原子能时代的序幕,标志着原子核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9. 广义相对论表明:在引力场中,空间的弯曲程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密度大的地方,引力场也大,空间的弯曲也__________。
10. 计算机系统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11. 迄今为止的计算机都是基于匈牙利数学家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思想设计而成的。
12.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物理连接的方式,较常见的拓扑结构有___________、总线结构、环形结构、___________和树形结构。
13. 对应于研究的种基本类型可以将科学分为基础科学、_________和_________。
14. 古希腊成就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___________,被誉为“力学之父”,他在静力学方面的主要成果是用逻辑方法证明了_____________并给出了数学表达式、发现浮体定律、提出计算物体重心的方法等,这在当时达到世界的最高水平。
名词解释:1.科学P1:1. 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
2.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3. 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
2.计算机网络技术P148:是指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利用因特网把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相互独立的计算机、数据库、存储器和软件等资源连成整体,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
3.生物技术P157:利用生物体系,应用先进的生物学和工程学技术,加工或不加工底物原料,以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型的跨学科技术。
4.黑箱方法:P137就是在尚未了解的物质系统内部结构和运动细节的情况下,通过人为地对黑箱系统施加作用(即输入),观察和记录其输出,找出输入和输出关系,由此研究黑箱的整体功能和特性,并推断其内部结构的一种研究方法。
5.核能:又称原子能或原子核能,它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发放出的能量。
6.风能:它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气运动产生的动能。
7.非晶态金属:又称为“金属玻璃”,它是采用现代尖端冶金技术工艺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金属。
8.空间技术:也称航天技术,它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同样也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
9.太空轨道:人们通常把离地面100-200千米以外的空间叫做外层空间,而把发射到外层空间轨道上的飞行器称作航天器。
航天器在空间运行的路线轨迹叫轨道。
10.控制论方法:是指研究各种物质系统中的控制过程的规律性和实现控制过程的一般方法。
11.宇宙:1. 宇宙就字面意义而言是指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2. 今天科学上所谈的宇宙是指时间尺度为200亿年,空间直径为200亿光年的总星系。
12.纳米材料:指粒子平均粒径在100纳米以下的材料。
13.局域网:P151它的连接距离一般在几千米到十几千米的范围以内,是处于同一建筑物,同一厂区,校园或方圆几千米地域内的专用网络。
14.系统功能分析法:是从分析系统与要素、结构、环境的关系来研究系统功能的系统科学方法。
课程名称: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代码:00353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英语专业(二)的免考加试课程。
是为培养自学应考者的科学素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发展状况掌握情况的一门基础课程。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具有全面性、历史性和时代性。
该课程总结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严格遵循历史的逻辑,全面清晰地梳理出科学进步的历史线索,并把科学作为社会进步的源头和先导,着力于探讨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承递关系,揭示科学发现和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源的思想,同时结合现实揭示科技进步的双面效应。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使自考者掌握现代科学的基本知识,认清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科学精神和方法论意识,提高科学素养,扩大创新能力。
基本要求是能够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框架和科学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各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形成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念。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在专业课构成中为基础课程。
无先期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科学技术的含义、结构和功能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科学技术的分类和整体结构,理解科学和技术的含义,明确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形成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科学技术的含义(重点)识记:(1)科学的定义(2)技术的定义理解:(1)科学定义的四层含义(2)技术的属性(3)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二)科学技术的结构体系(次重点)识记:(1)研究的类型(2)科学的分类(3)技术的分类理解:(1)现代科学技术整体结构的特性(2)科学技术发育的三个阶段(三)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次重点)识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理解:(1)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的表现(2)科学技术社会变革功能的实现途径第一章古代科学技术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古代科学技术知识发展萌芽以及中国、古希腊罗马和古阿拉伯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理解中国、古希腊罗马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及其为近代科学所作的思想理论和物质技术上的准备,明确古阿拉伯的科学技术知识在科技史上的地位。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各章综合复习题第一章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及作用一、名词解释1、基础科学(P1)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和各种基本运动形态及规律的学科。
担负着探索新领域,发现新现象、新物质、新原理、新规律的任务。
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
表现为由概念、定理、定律或规律构成的理论体系。
2、技术科学(P2)是在基础科学理论指导下,研究某类技术的特殊规律,并解决工程技术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科学。
技术科学的任务是把认识自然的理论转化为改造自然的能力。
技术科学有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中介性,技术科学是基础科学的应用,以基础科学作为理论基础,同时它又是工程科学的基础。
是将基础科学知识转向实际应用的中间环节,是两者之间的桥梁。
二是应用性,技术科学着重研究应用的基础理论。
其研究成果对于工程科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3、工程科学(P2)研究把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原则和方法。
●三者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基础科学是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础,起着指导作用,其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
技术可续起着中间环节、承上启下的作用,工程科学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同时又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工程科学的发展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4、实验技术(P2)是科学实验中采用的技术。
或是说为了科学认识而探索自然客体而采用的技术。
包括力学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技术等。
5、基本技术(P2)与基本运动形态(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物运动)相应的技术。
主要有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
也可以说是在技术科学研究中大量采用的最基本的技术。
6、产业技术(P3)是由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不同技术所组成的更为复杂的系统,一定产业一般与某一类的劳动过程中的技术相关或以其中的某一类的技术为主。
第三章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一、十字军东征在渡过500年最黑暗的年代后,到11世纪时,欧洲开始了为时200年的十字军东征。
这次远征在形式上是打着夺回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宗教旗号,实质上是在摆脱穷困、掠夺财富、扩大教会势力等诸多因素的支配下的侵略战争。
其结果是一方面促进了整个欧洲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恢复和城市的复苏;另一方面,在东方文明、古希腊文明和他们所继承的罗马文明的融合中,推动了一种新文明的诞生。
二、工场手工业和远航探险15世纪下半叶,新工厂主、商人的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他们要求扩大贸易和到海外去寻找财富,远洋航海和探险事业应运而生。
西欧各国最初是为了寻找从海上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结果,意大利航海家哥仑布(C.Columbus,1451-1506)1492年发现了今天称作美洲的新大陆。
葡萄牙海员麦哲伦(F.deMagalhaes,1480-1521)率领的船队从1519年8月10日到1522年9月8日实现了环球航行的壮举。
远航探险和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的社会和科学技术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这场航海探险中所体现出的自信和冒险精神,也为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
三、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发端于意大利,随后波及整个欧洲的反神学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宗教神学的黑暗统治和封建专制,借助复兴古典文化运动,利用古希腊文化中蕴藏的世俗观念、民主思想、理性主义和探索精神,与宗教神学中的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经院哲学相抗衡。
他们在文学、绘画等方面极力宣扬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从14、15世纪开始,在西欧与中欧国家兴起,运动的目的是改革教会,建立起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教义,同时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改革政治制度的要求。
五、东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在欧洲的传播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等东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在中世纪陆续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的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00353适用湖北)速记宝典一、简答题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科学”的三个层面?答:(1)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创造性的智力活动;(2)一种知识体系——知识的动态系统;(3)社会发展的实践力——起着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考点2:简述科学的基本特征?答:1.科学知识——高于普遍的常识、经验知识的知识体系。
2.科学方法——行之有效且具有普遍性的方法,包括获取信息的方法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两大类。
3.科学精神——彻底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精神,具有普遍意义,是从事探索和研究取得成功的保证。
考点3:简述狄德罗关于“技术”的定义?答:(1)技术是一种有实际目的的活动。
(2)技术的实现要通过社会协调完成。
(3)技术的物质体现是手段、工具。
(4)技术的非物质形式是方法、规则等。
(5)技术本身由许多元素组成。
考点4:简述技术的特征?答:中介性;自然性;社会性。
考点5:简述现代技术的三大体系?答:1.物质变化技术体系;2.能量转换技术体系;3.信息控制技术体系。
考点6: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答:①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②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③科学与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不同;④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过程不同;⑤科学与技术的劳动特点不同;⑥科学与技术的成果的表现形式不同。
考点7:简述古希腊的科学技术?答:(1)毕达哥拉斯发现和证明了著名的勾股定理。
(2)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3)柏拉图的“理念论”。
(4)亚里士多德的“地球宇宙中心论”。
科技发展简史复习题科技发展简史复习题第一章科学技术概述一、填空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在社会总体活动中的两个功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技术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3、按照过程不同通常将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
对应现代科学三大学科门类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
二、是非题1、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Y2、科学可以产生技术,技术不能产生科学。
N3、任何技术的实现都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协作来完成。
Y4、科学虽然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却不属于上层建筑。
Y三、选择题1、最早给技术下定义的是A狄德罗B巴克C培根D伽利略2、下列不是科学与技术的区分点A构成要素不同B任务不同C劳动强度不同D成果表现形式不同3、自然科学不具有A抽象性B阶级性C探索性D解释性4、关于科学技术,下述()理解是正确的A科学就是发现、发明和创造B科学技术是反映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C科学技术是不了分离的一个概念D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5、()最早从国外引进并使用“科学”一词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6、观察和分析的方法是属于A特殊科学法B一般科学法C经验性科学方法D理论性科学方法四、问答题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两者关系如何?2、自然科学有哪些属性和特征?3、简述科学体系的结构和分类。
4、为什么要弘扬科学精神?第二章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和形成一、填空题1、代表古希腊数学最高成就的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2、古希腊人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产生了融科学和哲学于一体的自然哲学。
3、对古希腊和后来文艺复兴起中介作用以及对东方科学技术文化起交流作用的地区是阿拉伯。
4、人类对火的利用导致了制陶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发明。
5、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和罗马时期的盖伦建立了医学体系,因而被称为西医的奠基人。
6、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观测、历法和天文仪器的制作等方面。
导论一、科学的四个特征:1.是放映客观食物和规律的知识和知识体系;2.是探索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活动;3.是一种社会建制;4.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二、技术的定义: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有目的的改造和控制活动。
特征:1.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2.具有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3.功能具有两面性。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存在密切的联系,同时,科学与技术既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又有显著的差别。
相同点:科学与技术都是人类的理性创造活动及其成果,都放映了人对自然的对象性关系,都属于历史的、发展的范畴。
不同点:技术是一种广义的知识体系,与科学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行为特征;科学更多地体现者人对于自然的认知和理解,更侧重于认识自然,技术更多地反映者人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更侧重于为了特殊的目的而改造自然。
随着发展,近代科学和技术加快了融合的速度,出现“一体化”特点。
四、列举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5个领域的每一个中两个提出成就:1.数学:在公元前14世纪商朝使用十进位制;公元5世纪初,祖冲之父子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保持了千年之久。
2.天文:中国人提出了一种早期的无限宇宙概念;中国人发展了数值计算天文学和星表。
3.地学:《水经式》出于唐代,是我国第一部国家级水法;《山海经》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三部分组成,其中《山经》成书最早,科学价值最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著作。
4.农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宋朝秦观著《蚕书》,是中国保存下来最早的蚕桑业专著。
5.医学:《黄帝内经》是最早的医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第一章近代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一、近代自然科学初步发展在14-15世纪,地点是欧洲。
二、近代自然科学初步发展的原因: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手工业发展;航海;东西方交流。
三、地心说强调以地球为中心,日心说强调以太阳为中心。
四、近代科学和第一次大综合以牛顿的地面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标志。
第22卷第4期高师理科学刊Vol.22No.4 2002年11月Journal of Science of Teachers c College University Nov.2002文章编号:1007-9831(2002)04-0100-03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辨析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王树松(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通过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分析,认为科学与技术关系是由相互独立到相互作用,形成/技术科学化0和/科学技术化0的历史过程,并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逻辑的分析、概括、总结.关键词:科学;技术;历史;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中图分类号:N02文献标识码:A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久有争议的问题./在对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0[1]因而,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历史与逻辑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现代的科学更加技术化,现代的技术更加科学化,科学与技术逐渐一体化0[2],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出发,考察科学转化为技术的演进历程,对今天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上,在近代中期以前,科学与技术几乎是并行发展的,即使有着某些相互影响,也主要是/生产)))技术)))科学0的序列关系,只有到了近代中期以后,才开始有了/科学)))技术)))生产0的序列关系.本文试图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来考察/技术科学化0与/科学技术化0中体现的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近代科学和技术是各自独立相互并行兴起的在西方,从15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地理大发现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动因.14,15世纪,意大利、德、法、英、荷兰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新兴资产者为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生产技术和有探索自然物体属性和自然力活动方式的科学.同时,资产阶级为了加速和扩大资本原始积累、开拓新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远航探险.在16世纪初,发现了从西欧到印度的航路和美洲大陆.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的发展,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鼓舞了人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其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文化前提和思想基础.14~16世纪末,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倡导了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口号,以反对宗教和颂扬人文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大大促进了科学精神的发扬和科学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下,以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为标志,自然科学本身为争得自己独立地位,摆脱宗教的桎梏,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实验科学的兴趣,更使自然科学有了独立的实践基础.从此,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它的相对独立发展的新时代.近代技术兴起,来源于一些偶然的经验发现,是在探索中前进的,几乎和科学没有关系.18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先后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的原始积累已使资产者获取了大量的金钱,工厂手工业的发展和分工的扩大造就了一批熟练工人,在技术改进上积累了经验,在这些条件具备更充分的英国开始了一场以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工具机,首先是纺织机的革新开始的.由于工具机的革新要求,瓦特对蒸汽机进行改进、发明和应用,使英国工业革命进入第2阶段.同时使工具机、动力机和传动机三者构成近代的机器系统,导致了火车、轮船的发明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推动了收稿日期:2002-09-28作者简介:王树松(1962)),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第4期王树松: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辨析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01各工业部门的发展和新产业的兴起,使人类过渡到煤和钢铁的时代.在制造蒸汽机、纺织机和枪炮的需要推动下,英国机师英兹利用发明了移动刀架和移动刀具车床,用机器制造机器,机器大生产体系的建立,使近代技术革命进入崭新阶段.在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近代科学产生背景与产生过程及社会影响首先发生在思想包括宗教和人文领域,是一场观念变革.近代科学在15~17世纪成功之后,也没有立即带来一场技术革命.而直至18世纪,人类在技术上的突破主要是靠经验的积累,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蒸汽机和煤、钢铁技术等,都是人类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可见近代科学与技术是在相对独立基础上,并行产生、发展的.219世纪科学成就是在技术基础上的/技术科学化0结果工业革命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迎来了近代科学全面繁荣.新学说、新理论如雨后春笋使19世纪成为名符其实的科学世纪.主要成就是:星云假说:德国天文学家、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太阳系是从弥漫尘粒星云逐渐生成的观点.经拉普拉斯等人从数学和力学上分析论证,星云说被广泛承认.地质演化说:工业革命推动了采矿业的发展,发现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推动了地球地质历史的研究.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创立了地质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蒸汽机驱动着火车轮船,也推进了热力学的研究.德国的迈尔和英国的焦耳等几乎同时独立地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从原子分子论到元素周期律:在产业革命中积累了更多的关于化学元素和化学反应的事实,促成了当量定律和定比定律的发现,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了科学的原子论.意大利的阿伏伽德罗区分了原子和分子.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化合物制成了尿素,在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架起了桥梁.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关于各种元素的关系和元素的分类基础上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细胞学说在生动进化论:基于新的生物学发现特别是显微镜技术的应用,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长期科学考察和养殖实验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证了生物进化论.电磁感应理论: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转磁为电0的设想指导下,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以严格的数学论证建立了电磁理论,并预言光就是电磁波,后来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理论的确立标志着近代物理学体系的完备.以上19世纪科学的辉煌成就是以技术为基础取得的.恩格斯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状况却在更大程序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0[3]技术是科学的基础./技术科学化0表明: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技术需要推动科学前进;技术为科学的发展提供研究手段,特别是科学实验的装备;技术为科学概括和分析提供资料的来源,提供经验认识源泉;技术实践可以检验科学认识的真理性,科学知识要经受技术的考验.319世纪后叶的第2次技术革命是科学基础上的/科学技术化0结果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第2次技术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科学开始走到技术的前面,/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在化学、染料、电力和公共健康方面的技术进步明显地依靠科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进步0[4].科学引导技术发展或导致新的技术产生,是以电磁理论的提出和电力技术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同时蒸汽机技术的改进,内燃机技术的发明和化工技术的兴起也是科学指导技术,科学技术化的标志.蒸汽机技术改进是科学促进技术产生的开端.蒸汽机在产生之初基本上是工匠之作,最初的蒸汽机效率极低.在整个18世纪,人们一直在探索提高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其性能.直到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卡诺发现了卡诺循环,人们才明白了蒸汽机效率不能提高的道理.到19世纪中叶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形成,促进了19世纪60年代内燃机的研制成功,也正是从这时候起,科学原理开始对技术起决定作用.电力技术产生和发展,是在法拉第的磁的电效应和麦克韦电磁波理论及安培定律等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在19世纪中叶直接转化为电力技术,迅速进入工业生产领域带来了第2次技术革命./电和磁的故事在历史上提供了第一个实例,把一套纯科学性的实验和理论变成了大规模的工业,电力业必然是彻头彻尾科学性的0.这同以往技术产生了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技术原理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是人们长期经验的积累总结,而是首创的,源于科学理论,因而电力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科学技术化的重要标志.化工技术的兴起,在科学转变为技术方面仅次于电工技术.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政府要求化学家尽可能研究和改进当时的化学102高师理科学刊第22卷工业,发明了多种经济简便的硫酸和苏打制备法.法国的化学家还专门研究了植物生长的化学,他们发现了二氧化碳的自然循环.这些成果后来被应用到农业上去了.德国人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后,人造染料的研制才取得重大突破使德国化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贝尔纳说:/物理学和化学渗入到化学工业中,改变了化学工业状况,以前,靠仅仅改变传统化学操作,并扩大它们的规模,这种办法到此就让位给有意识设计的化工厂,按照计算好了方式把实验室的结果应用到规模完整的操作上去.用仪器而不是靠经验或歌诀来控制.0可见在得到科学指导以前,技术发明是偶然的、经验的,一旦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掌握了规律,技术的进步就成了自由的过程.可以看出,以上科学对技术的作用,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造来源于科学理论和科学预见的物化;一是技术创造来源于科学实验的放大和扩展.综上所述,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在19世纪以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关系是生产)))技术)))科学,而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三者关系主要是科学)))技术)))生产,近代科学与技术是从两个相对独立,并行发展,走到了相互作用,形成了/技术科学化0、/科学技术化0的.我们只有从近代科学发展中全面、历史和逻辑的辨析科学和技术关系,才能把握好当代高科技的/科学技术一体化0特征,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科学与技术,实现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目的.参考文献:[1][英]齐曼J著.元科学导论[M].刘君君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2]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贝尔纳J D著.历史上的科学[M].伍况甫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On the discri 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and technology in the light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science and technologyW ANG Shu-song(Humanity College,Qiqihar Univeris ty,Qiqihar161006,China)Abstract: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c onte xt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is from independent to interactive,and then form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eh-conology-sciencize and science-technologize.The cntext also analyze,generalize and summarize the micro-logic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Key words:science,technology;history;techology-sciencize;science-techologize。
机密★启用前202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考试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代码00353)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我们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物质形态、运动形态及其规律的知识,主要获取方式是A. 自然科学研究B. 人文科学研究C. 社会科学研究D. 历史科学研究2. 以下不属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点的是A. 加速化B. 综合化C. 社会化D. 单一化3. 现代科技革命的本质是A. 信息革命B. 工业革命C. 农业革命D. 国防革命4.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的我国领导人是A. 毛泽东B. 邓小平C. 周恩来D. 胡锦涛5. 艾根超循环理论认为,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是A. 首次循环B. 反应循环C. 催化剂D. 生成物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试题第1 页 ( 共4 页) 6. 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者是比利时科学家A. 牛顿B. 爱因斯坦C. 普利高津D. 居里夫人7. 微型计算机的“大脑”指的是A. 内存B. CPUC. 主板D. 硬盘8. 中国首项月球探测计划“嫦娥工程”,发射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称为A. 风云一号B. 嫦娥一号C. 东方红一号D. 长征一号9. 维纳的控制论最基本的思想要素是A. 客观规律B. 微积分C. 可能性空间D. 机械决定论10.1965年,美国实验室里诞生了第一个由反粒子组成的人造反物质,它是A. 反氢B. 反氧C. 反碳D. 反氘11. 牛顿力学把绝对空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称为A. 银河系B. 太阳系C. 惯性系D. 引力系12. 大陆架和深海(如海沟)之间有一段很陡的斜坡,称为A. 大陆坡B. 大洋中脊C. 大洋盆地D. 海底平原13. 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开始于欧洲的A. 古希腊时期B,中世纪时期C. 文艺复兴时期D. 罗马帝国时期14. 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是A. 个人计划C. 政府调控15.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准则是A. 自然规律C. 人口素质B. 家庭计划D. 市场调控B. 经济发展水平D. 社会制度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试题第2 页 ( 共4 页)。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导论1、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事业和一种社会发展过程。
2、科学主要回答自然事物本身“是什么”、“为什么”;而技术则是改造和控制自然。
3、一般认为科学中心经历几次转移,其顺序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第一篇近代科学技术1、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牛顿力学是整个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一切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3、近代科学史上物理学已完成了几次大综合。
第一次是牛顿力学、第二次是能量守恒定律、第三次是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
4、17世纪上半叶,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
5、英国的化学家玻意耳提出了元素的定义,把化学确立为一门科学。
法国的拉瓦锡否定了“燃素说”,建立燃烧的氧化理论。
6、荷兰人惠更斯创立了光的波动说。
1785年法国人库仑提出了库仑定律,使电学进入定量研究阶段。
7、在科学方法上,培根强调观察和实验,笛卡尔推崇理论思维。
伽俐略提出理想实验方法。
惠更斯阐述了假说的作用。
牛顿提出分析和综合方法。
8、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的凯伊发明了飞梭为导火索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重要标志。
9、1709年,英国的比达父子发明了用焦炭炼铁的方法。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了火车。
10、18世纪,法国在分析力学方面的工作是首屈一指的。
11、19世纪下半叶,康德和拉普拉斯先后提出了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
英国人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并把人们对天空的认识扩展到了银河系。
12、19世纪初,地质学之父史密斯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化石层序律。
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了地质变动的灾变论。
13、1865年,德国的克劳修斯提出了“熵”的概念。
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到整个宇宙,提出了“热寂说”。
14、1803年英国人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人阿佛伽德罗提出了分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