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

知识梳理

1、儒家思想形成:春秋战国

(1)儒学产生的背景:随着铁制农具和犁耕的出现、井田制崩溃,小农经济兴起;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2)儒学的地位:儒家是“百家争鸣”中诸家之一。这一阶段,战国时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最高道德准则,解释为“仁者爱人”;以“礼”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②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认为人性本善。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

(3)特点:此时的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关于思想休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2、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虽统一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

3、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1)背景: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

(2)主张: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之说,糅合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将天道和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一统维护政治上的统一。(3)影响: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

作用;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

(4)特点:以儒学为基础,儒学、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儒家思想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4、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1)背景:唐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延续近千年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2)内容: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表现;②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实质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途径和“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

(3)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学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5、儒学遭受打击——戊戌变法、辛亥期间

(1)康有为、梁启超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思想,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2)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3)1898年的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的诏书中有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的内容,但很快被慈禧废除。

(4)19世纪晚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

6、儒学重新泛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附身符。

7、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时期

(1)内容: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好了思想准备。(2)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前期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倾向。

8、儒学统治地位的彻底动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的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和马克思主义意见不一的儒学继续逐渐遭遇厄运,受到更为猛烈、更有组织的批判。“文革”时期,开展“批孔批林”、“批周公”运动等闹剧,对儒学文化进行全民规模的、彻底性地破坏,也最终将反传统文化的推向了历史的顶点,儒学思想在我国影响进一步减弱。

9、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思想解放”运动,儒学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前国家领导人号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升华认识

1、儒家思想被尊崇的原因

①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在于其理论本身宣扬天人感应,道德规范,提出大一统,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

③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喜爱。

2、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学之所以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