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前五册书文言文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2
种树郭橐驼传(一)重点实词:瘘(脊背弯曲)伏(弯腰)固(确实)故(旧)虑(担忧)(二)通假字: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而,通“尔”,你们)(三)古今异义: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四)一词多义:虽虽窥伺效慕(即使)虽曰爱之(虽然)故其土欲故(旧)故不我若也(所以)实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其实害之(实际)若其置也若弃(像)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而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业驼业种树(以……为职业)理,非吾业也(职业)然隆然伏行(……的样子)既然已(这样)然吾居乡(然而)病病瘘。
(患,生……病,名作动)故病且怠(困苦)者有类橐驼者(……的样子)他植者则不然(……的人)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人。
“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以以致其性焉尔(来)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早实以蕃(表并列的连词)而卒以祸(因,因为)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表目的的连词)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修饰的连词)且无不活,且硕茂(而且)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故病且怠(又)传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五)词类活用:1、名作动:①不知始何名(叫)②病瘘,隆然伏行(患病)③名我固当(称呼)④早实以蕃(结果实)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⑥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⑧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⑨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⑩移之官理可乎(做官)2、动作名:或移徙(移栽的树)3、名作状:①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4、形容词用作动词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不断地发布)②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保全)③遂而鸡豚(遂,成,喂大)5、使动用法:①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②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③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结果实)早;使……(结果实)多)④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荣,子孙兴旺;安,使……安乐)5、意动用法:驼业种树(以……为职业)(六)重点虚词:而(句末语气词)(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理,非吾业也。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5册文言文知识汇总以下句子中存在哪些文言现象?请加以分析。
(附:文言现象有以下几种类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8.肇锡余以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辟”通“僻”10.来吾道乎先路“道”通“导”11.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通“晻晻”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展”通“辗”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19.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20.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彀”通“够”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3.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25.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26.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通“能”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通“现”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33、是谁之过与“与”通“欤”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直”通“只”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景”通“影”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4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曾”通“增”;“内”通“纳”46再拜便辟“辟”通“避”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无”通“毋”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5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5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倍”通“背”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60不嗛,则奋击“嗛”通“慊”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62太尉判书,辞甚巽“巽”通“逊”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覆”通“复”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66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67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无”通“毋”6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71.遂寘姜氏于城颍“寘”通“置”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通“掘”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通“赐”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通“磨”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76.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7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上海高中文言文整理1. 上海高中课内所有古文高中语文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背诵全文)《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劝学(背诵全文)《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沪教版高一上语文知识点高一上学期语文教材主要包括了《文言文阅读与鉴赏》、《现代文阅读与鉴赏》、《古代文学》、《百年风云》等多个模块,下面将对这些模块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本模块主要学习了古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鉴赏方法,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1.文言文的基本认识学习了文言文的定义、特点以及与白话文的区别,了解了文言文的演变过程和地位。
2.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学会了通过猜词猜意、分析语法结构等方法来理解古文,提高了古文阅读的能力。
3.文言文的鉴赏方法学习了如何欣赏、评价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与鉴赏本模块主要学习了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培养了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现代散文的阅读学习了现代散文的形式与特点,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散文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现代小说的阅读学习了现代小说的分类和写作技巧,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小说,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现代诗歌的阅读学习了现代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手法,通过分析诗歌作品,培养了学生的诗意和感悟能力。
三、古代文学本模块主要学习了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把握。
1.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时期和流派,了解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和创作背景。
2.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学习了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通过阅读古代文学名著,培养了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
3.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文化符号,了解了古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
四、百年风云本模块主要学习了近代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了解了近代史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1.近代历史事件的了解学习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了解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思潮。
2.近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了反映近代社会现象和思潮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近代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把握了当时的文学风貌。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一、春秋战国1、《诗经》(1)《蒹葭》(《国风》)和《采薇》(《小雅》)选自《诗经》;(2)“六义”:风、雅、颂、赋(直接叙述铺陈)、比(比喻)、兴(起兴,借一个别的事物来开头,然后再转到正题,所借事物和所写的主要事物,有的相关,有的无关;有时兴中有比,称为“比兴”。
)(3)《诗经》的表现形式“重章、叠句、叠字、双声、叠韵”。
2、百家争鸣(1)《诸子喻山水》(2)《秋水》选自《庄子。
外篇》,道家思想的代表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庄子,名庄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3)《劝学》选自《荀子》,荀子名荀况,(4)《论语七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论语》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
(5)《鱼我所欲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选自《孟子》,孟子名孟轲,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
3、《国殇》选自《楚辞。
九歌》,作者屈原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楚辞代表作家,名平,战国后期楚国人。
“国殇”意识是为国牺牲的将士;“殇”是指为国死难者。
4、《秦晋殽之战》选自《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原名《左氏春秋》,为左丘明所撰,编年体史书。
在描写复杂的战事时,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写得从容自如,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成功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汉朝1、《史记》(1)《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项羽本纪》)(选自《史记》;(2)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3)纪传体:本纪(记述天子的事迹)、世家(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记述天子、诸侯以外的人的事迹),是我国最早的通史。
(4)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和张弛的叙事方式。
2、《<新序>二则》(《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宋人有得玉者》)选自《新序》,由刘向编撰。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另有《说苑》、《列女传》、辞赋《九叹》。
上海市高考语文记诵手册统编版(选必上、中册)教材古诗文知识全梳理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文常目录选择性必修上册 (1)1*《论语》十二章 (1)2*《大学之道》《礼记》 (3)3*《老子》四章春秋.老子 (4)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5)5《五石之瓠》庄子 (6)6《兼爱》墨子 (7)选择性必修中册 (8)1*《屈原列传》《史记》西汉.司马迁 (8)2*《过秦论》西汉.贾谊 (14)3《苏武传》汉.班固 (19)4《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 (23)注:序号上标有*表示必背记诵篇章。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1*《论语》十二章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四、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2.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大学之道》《礼记》(一)古今异义1.大学之道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二)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三)一词多义1.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2.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3.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四)状语后置1.在止于至善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3*《老子》四章春秋·老子一、通假字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行”通“形”,形体)2.其脆易泮(“泮”通“判”,分离)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通“蔂”,土筐)二、古今异义1.埏埴以为器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上海高中前五册文言文课文文学常识归纳第一篇:上海高中前五册文言文课文文学常识归纳上海高中文言文课文、文学常识归纳一、《种树郭橐驼传》1.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有《柳河东集》。
文体:寓言。
2.内容概要:通过对郭橐驼种树情况的记述,映照当时弊政,表达了作者关于“养民”的思想。
3.艺术手法:①立意新颖:烦政扰民;②对比、类比手法。
(类比:养树--治民;他植者—长人者)二、《病梅馆记》龚自珍: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
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内容概要:通过对病梅的批评,批判社会政治,状物和议政溶为一体,这篇以生活琐事为题材的小品寓托着深刻的政治内容。
艺术手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题发挥,以梅喻人,借物议政。
三、《促织》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
“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字,“志”即“记”,“志异”即记叙奇闻轶事。
内容概要: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艺术手法:①借古讽今的笔法:借明朝喻清朝,讽刺揭露贪官虐吏;②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③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四、《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
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内容概要:本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唐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艺术手法:①使用大量的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传统技巧;②语言特点:使用若干散句,整散结合;③注意韵脚变化,更加自由奔放。
《黄州快哉亭记》选自《栾城记》。
苏辙:字子由,晚年退居颍川,自号颖滨遗老,又号栾城,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
内容概要:苏辙被贬筠州期问,借为快哉亭作记,寄情于山水间,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慰藉,表现出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高三1-5册文学常识训练答案班级姓名学号一、现代文学常识:中国:1、《边城》的作者是现代作家沈从文,他祖居湖南凤凰,另著有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2、史铁生,当代作家,其选入高中课本的篇目是《合欢树》,其代表作还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或《命若琴弦》。
3、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新月派(诗派)的代表,选入课本的诗是《再别康桥》,诗中作者善用意象,表达出康桥之美以及作者对康桥的深情。
4、《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他还有一首名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5、《双桅船》的作者是当代诗人舒婷,她是朦胧诗派(诗派)的代表诗人,此诗派还有顾城、北岛。
6、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戏剧家、古文字学家。
7、《老王》的作者是当代作家杨绛,文中她表现出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者的愧怍的思想。
她还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小说《洗澡》。
8、《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她与庐隐、石评梅、张爱玲合称中国现代文学四大才女。
9、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他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作品之一,其塑造的人物阿Q也是世界文学长廊中不朽的艺术形象。
10、《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是鲁迅为纪念“左联五烈士”所作,他们分别是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胡也频。
11、《药》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药的内涵是华老栓为儿子治病的药、鲁迅拯救麻木群众的药、鲁迅提醒革命者的药。
12、贾平凹,中国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浮躁》、《秦腔》。
13、白莽,是现代诗人徐祖华的笔名,他的另一知名笔名是殷夫。
14、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戏剧《茶馆》。
上海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总结文言文,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伟大历史和优秀传统,是高一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上海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一)《师说》作者: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劝学》作者: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第三、四册课内复习第三册文学常识1、孔子,名丘,字,时期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
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编撰而成,首创体。
它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它与《》《》《》《》《》《》《》《》。
并称“四书五经”。
3、孟子,时期鲁国人,名,字,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学派代表人物。
4、韩非,战国时韩国人,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5、李耳,又称,后人称其为“老子”,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家学派创始人。
著有五千字《》。
6、,春秋末期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是东方兵学的鼻祖。
著有军事著作《》。
7、庄子,名_______,_______中期_______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_______的思想,两人并称为“_______”,为_______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9、《秋水》是一篇(体裁),庄子通过援譬设喻,阐明了这样一个哲理:。
由本文引出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等。
8、苏轼,字,号,(朝代)著名文学家,是宋词坛派(风格流派)代表人物。
11、唐宋八大家分别是12、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和的特点,它的主要特点是,有时虚设主客,通过“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方式阐述观点。
《前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写出了由到、又由到的感情变化过程,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有机结合,体现出理趣之美。
13、王安石字,晚号,是时期著名的家和家。
他的作品中有《王临川集》,集子的命名是因为。
14、《游褒禅山记》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的意志和“”的态度。
前半部分记游,后半部分议论。
写作特点是,。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沪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所、守、或、匪、亲2、径、须、沽、取、对、君、酌3、耶、娘、妻子、走、相送4、禾、生、陇、亩、无、东西二、古今异义1、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2、禾生陇亩无东西3、危樯独夜舟4、月涌大江流5、凭轩涕泗流三、一词多义危乎高哉可以横绝峨眉巅知安而不知危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邦有道,危言危行入武关,秦兵绝其历民贫则危乡轻家佛印绝类弥勒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所守或匪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烹羊宰牛且为乐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河水清且涟猗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吾攻赵,旦暮且下径须沽取对君酌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惟有饮者留其名江水又东,径巫峡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后世之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主人何为言少钱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焚百家之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耶娘妻子走相送王笑而不言老翁逾墙走将进酒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呼儿将出换美酒豫备走舸,系于其尾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家住黄花入麦村,闲将稚子出柴门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判断句)4、我为赵将。
(“为”,是,判断句)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被,被动句)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被,被动句)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判断句)10、大王见臣(于)列观。
(省略介词“于”)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12、为降虏于蛮夷。
(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1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15、何以复加。
高一第一册文言文第五单元:品味“树木花卉”中的人格、情趣、哲理《诗经·蒹葭》蒹葭②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溯洄④从之,道阻⑤且长。
溯游从之,宛⑥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⑦,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⑨。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⑩。
蒹葭采采⑾,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⑿。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⒀。
翻译(意译)浩荡芦苇莽苍苍,清晰白露化为霜。
心湖摇曳惟有她,伶俜站立水一方.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道艰漫且长. 顺流而下互追随,已然她在水中央.茂密芦苇盛萋萋,犹湿白露映霞光心湖荡漾惟有她,依偎水草连岸旁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路弯崎山冈顺流而下互追随,隐约淡坐孤石上葳蕤芦苇郁葱葱,晶莹白露烁光芒心湖涟漪惟有她,悠然徜徉水岸乡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途曲径如肠顺流而下互追随,了却沙洲寂寞伤一、文学常识:《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又《诗三百》,儒家经典。
因所配曲调不同,分风、雅、颂,艺术手法上创造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称“诗经六义”。
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
开创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
二、重要词语:1、所谓伊人..:那个人。
2、溯洄..从之:逆流而上。
3、溯游..从之:顺流而上。
4、在水之涘.:水边。
三、情感:1、思念向往。
2、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
四、写作特色:1、朦胧凄清的意境。
2、重章叠句的结构方式。
3、赋、兴手法的运用。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译文〕郭橐驼,不知最初叫什么名字。
他患有伛偻病,耸着背脊,弯着腰,脸朝下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
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当然很恰当。
”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原文〕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高中第1——6册文言练习(一)(高一上)《种树郭橐驼传》1、文学常识填空:《种树郭橐驼传》作者,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
曾任柳州刺史,又称“”。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⑵虽曰忧之,其实..仇之()⑶而卒.以祸()⑷故病.且怠()⑸名.我固当 ( ) ⑹不害.其长 ( )⑺得养人术.()⑻且不得暇.()⑼其本.欲舒()⑽去不复顾.()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名.我固当②旦.视而暮抚③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连词,虽然)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连词,即使)B.因.舍其名(连词,表示承接,于是)因.击沛公于坐(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C.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连词,而且)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D.既.然已,勿动勿虑(表时间,已经)既来之,则安之(表推论,既然)(一)(高一上)《种树郭橐驼传》答案:1、柳宗元柳河东柳柳州2、①繁殖、滋生;②那实际上;③最终;④困苦;⑤称呼;⑥妨碍;⑦方法;⑧空闲、闲暇;⑨树根;⑩往回看。
3、A.名词用如动词 / 名词作状语 / 使动用法4、D 。
既来之,则安之(表时间,已经)(二)(高一上)《病梅馆记》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清代浙江仁和(现浙江杭州)人,又名巩祚,字瑟人,号___________。
我国近代杰出的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以欹.为美()(2)以夭.梅病为业以求钱也()(3)斫.直()(4)明告鬻.梅者()(5)遏.其生气()(6)既泣.之三日()(7)甘受诟厉..()(8)安.得使予多暇日()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夭.梅病.梅为业B.既泣.之三日C.纵之顺.之D.必复.之全.之4、解释下列各句瘇加点的“以”字(1)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________(2)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________(3)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________(4)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_________5、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B.纵之顺之C.辟病梅之馆以贮之D.必复之全之二、(高一上)《病梅馆记》参考答案1、龚自珍,定庵,思想,文学2、(1)倾斜;(2)使……成为病态;(3)砍;(4)卖;(5)阻止、抑制;(6)为……哭泣;(7)辱骂;(8)怎么3、B (泣:为……哭泣,为动用法,其余均为使动用法)4、(1)介词,凭借(2)介词,把(3)介词,把(4)连词,来5、C(C句中第一个“之”为助词“的”,其余七个“之”均为代词,可译为“它”,指代“病梅”)3、与“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20XX年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六上1.《为学》作者:彭端淑,清代文学家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集》中心:本文以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之间的辩证关系,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六下2.《天时不如地利》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被称为“亚圣”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和他弟子所著。
中心: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3.《橘逾淮为枳》作者: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选自《晏子春秋》中心:文章叙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的尊严,表现了一个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晏子和平庸愚昧的楚王形象。
故事告诉我们在羞辱别人的同时也在羞辱自己;待人要随和,心胸狭窄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
七上4.《伤仲永》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心:通过描写方仲永的事迹,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
提示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5.《周处》选自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编辑的《世说新语》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中心: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6.《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选自《柳河东集》中心:作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的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7.《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中心:卖油翁以高超的酌油技艺表演征服对方,用事实证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8.《核舟记》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选自清朝人张潮所编的《虞初新志》中心: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第一册★种树郭橐驼传一通假字1早缫而绪。
通“尔”,你们2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孳”同“滋”,繁殖、滋生4既然已。
通“矣”,了二词类活用名作动:1病瘘,隆然伏行。
患病2名我固当。
称呼3早实以蕃。
结果实4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用爪抓,掐5而卒以祸。
受到祸害。
名作状:1 旦视而暮抚。
在早上;暮,在晚上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3旦暮吏来而呼曰。
从早到晚形作动:1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保全使动用法:1以致其性焉尔。
使……达到2非有能硕茂之也。
使……硕大茂盛3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使……结得早;使……多4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使……多5鸣鼓而聚之。
使……发出响声;使……聚集。
6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繁荣。
安,使……安乐。
意动用法:1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为动用法:1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作传三古今异义1、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2、既然已(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4、若不过焉则不及(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四固定结构1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大概……吧)2 嘻,不亦善夫(不也……吗)3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罢了)五特殊结构1.判断句官理,非吾业也2.倒装句橐驼,不知始何名苟有能反是者3省略句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而卒以(之)祸苟有能反(于)是者然吾居(于)乡(主语)鸣鼓而聚之移之(于,到)官理可乎4宾语前置故不我若也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吾又何能为哉六课文知识写作背景: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
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本文选自《柳宗元集》。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有《柳河东集》。
•文体:寓言。
•内容概要:通过对郭橐驼种树情况的记述,映照当时弊政,表达了作者关于“养民”的思想。
•艺术手法:•①立意新颖:烦政扰民;•②对比、类比手法。
(类比:养树--治民;他植者—长人者)《病梅馆记》•龚自珍: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
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内容概要:通过对病梅的批评,批判社会政治,状物和议政溶为一体,这篇以生活琐事为题材的小品寓托着深刻的政治内容。
•艺术手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题发挥,以梅喻人,借物议政。
《促织》•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
•“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字,“志”即“记”,“志异”即记叙奇闻轶事。
•内容概要: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艺术手法:•①借古讽今的笔法:借明朝喻清朝,讽刺揭露贪官虐吏;•②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③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
•曹雪芹:字梦阮,号雪芹。
•内容概要: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故事在小说原来的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这“苦吟”二字正是全篇主旨,梦中成诗是“苦吟”的最鲜明的体现。
•艺术手法:•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个性;•②引用诗句,丰富小说的内容。
《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有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演义》等。
•内容概要:全文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讲述周瑜利用蒋干设下反间计,曹操中计杀蔡瑁、张允两人。
•艺术手法:•①以“计”贯穿全文,章回小说环环相扣的手法;•②通过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来描摹人物形象。
(写周瑜六笑,刻画其心思缜密,足智多谋的个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
•施耐庵: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
•内容概要:围绕林冲的遭遇,课文情节的展开可以说张弛有度、波澜起伏,反映了林冲由安分守己、随遇而安到彻底反抗的思想变化过程。
•艺术手法:•①以“风雪”为线贯穿全文;•②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③擅用“巧合”推动情节;•④人物形象在情节变化中发展。
《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
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内容概要:本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唐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艺术手法:•①使用大量的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传统技巧;•②语言特点:使用若干散句,整散结合;•③注意韵脚变化,更加自由奔放。
《黄州快哉亭记》•选自《栾城记》。
•苏辙:字子由,晚年退居颍川,自号颖滨遗老,又号栾城,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
•内容概要:苏辙被贬筠州期问,借为快哉亭作记,寄情于山水间,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慰藉,表现出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艺术手法:•①以“快哉”之意行文布局,自然流畅;•②写景议论之间,寄寓深刻,令人回味。
《项脊轩志》•选自《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人。
•题中“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内容概要: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植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艺术特色:•①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②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③采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来表情达意•④语言清新、凝练。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又题为《孔雀东南飞》。
•内容概要:•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控诉;•对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反抗精神的赞美;•对珍惜美好婚姻、爱情、生命的愿望。
•艺术手法:•①双线结构:矛盾冲突一线与爱情纠葛一线,交替发展;•②叙事前呼后应,互为映衬;•③形象鲜明,描写见性格,对话有个性。
•④比兴、铺陈等手法的运用,景物渲染。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称为“诗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与杜甫并称“李杜”。
•内容概要: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
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艺术手法:•①借告别题材,抒情言志;•②用梦幻内容,写现实之事;•③以夸张手法,描绘幻想世界;•④借灵动诗体,表现恣肆奔放的感情。
《诸子喻山水》•1.选自《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鲁国人,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选自《韩非子》,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3.选自《管子》,管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
•4.选自《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后世称为“亚圣”。
•5.选自《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
•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6.选自《孙子》,孙子:名武,字长卿。
•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
著有《孙子兵法》。
•内容概要:通过先秦诸子有关山水的十一则议论,展示了古代先哲们对山水的思索和感悟,表达了他们由山水悟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艺术手法:•设喻说理的议论方法,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将深奥的哲理浅显化,给人以鲜明清晰的认知和生动形象的美感。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庄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人,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
•内容概要:文章通过黄河、北海、天地以及人与万物的对比,旨在宣扬相对主义思想。
启示我们宇宙是无穷的,而人的认识受时间、空间、个人因素的影响.只有不满足于现状,努力上进,才能突破局限,超越自我。
•艺术手法:•①议论说理形象化;•②设想奇特,章法谨严;•③气势充沛的语言特色;•④比喻、对比、铺陈等手法的运用。
《前赤壁赋》•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赋是介乎韵文(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内容概要: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表达对于宇宙、人生的见解。
•艺术手法:•①景、情、理紧密结合:充满诗情画意又寄寓人生哲理;•②“以文为赋”:诗歌的情韵,散文的透辟;•③语言可感:形象优美,精譬恰当。
《游褒禅山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内容概要:•阐述“志”“力”“物”三者统一的做事条件;•提出“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艺术手法:•①因事说理:不重景物描绘,而重阐述哲理,给人以思想启迪;•②叙议结合:叙为议立下根基,议是叙的回应和提升,前呼后应,环环相扣。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内容概要:本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赞美了蔺相如的智勇与爱国主义精神,即对敌斗争的坚持和对同僚的退让;同时也赞美了廉颇的忠于赵国与勇于改过。
•艺术手法:•①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②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③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④叙事写人详略得当,运用反衬手法。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内容概要;文章以自然现象设喻,以历史教训佐证,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积其德义”,力戒骄怠奢纵,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
体现了魏征不顾个人得失,勇于直谏的精神。
•艺术手法:•①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使说理形象、透彻;•②语言上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③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雄辩的逻辑力量。
《〈新序〉二则》•刘向: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五经通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1.《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内容概要:通过季札兑现心中许下赠送宝剑给徐君的诺言,赞颂了季子以诚信为贵的高尚行为。
•艺术手法:•①运用对话描写展现人物的诚信品质;•②故事虽短,然故事的展开一波三折。
•2.《宋人有得玉者》内容概要:子罕在他人献玉之宝物时,不以物质的“玉”为宝,而是以精神的“不贪”为宝,展现了子罕崇高的精神境界。
•艺术手法:•①在人物对话中,文旨显现;•②在比较选择中,结论自明。
《训俭示康》•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陕州(今山西夏县)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
•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内容概要:•俭可使人廉洁自奉,成就事业清名;侈则使人贪得无厌,直至败家亡身。
•本文是一篇父亲对儿子的训诫,作者要求儿子及子孙要崇尚节俭,不追求奢靡。
•艺术手法:•①举例繁复而不显累赘;•②正反对比而角度不一;•③语言朴实不矫情造作。
《过秦论》•贾谊: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辞赋家。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最著名。
•内容概要:本文通过叙述秦从秦孝公至秦亡由盛而衰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事实,指出秦政的过失在于夺取天下后不施仁义,遭到天下人的反对,终至国破身亡。
以此提醒汉统治者要以秦为鉴,广施仁政。
•艺术手法:•①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心论点,用叙事来说理;•②运用对比手法;•③大量运用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表现主旨。
《师说》•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著有《昌黎先生集》。
•内容概要:本文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表现出作者“奋不顾流俗”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
•艺术手法:•①论证严密,说理透彻;•②对比手法逐层深入论证;•③整句和散句穿插变化。
《石钟山记》•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
•内容概要:本文记叙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明自己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