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法学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以功利主义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学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法律应该追求最大的幸福或最小化的痛苦。
这种理论认为,法律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大众的福利而存在的,它不应该受到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宗教信仰、道德准则或政治利益等。
尽管功利主义法学在某些方面具有吸引力,并且在一些国家的法律实践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功利主义法学忽视了法律的习惯和传统,对法律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缺乏理解和敬畏。
法律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并受到传统、历史、宗教、文化和哲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理解和解释法律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作用。
其次,功利主义法学忽视了个体权利,重视社会整体福利。
它将个人视为社会的一员,在法律实践中,重点是实现社会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保护个体的权利。
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对个体权利的侵犯,进而威胁到个体的自由和尊严。
第三,功利主义法学往往过于简化了问题,忽略了社会复杂性和多样性。
事实上,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如何平衡这些因素并达到最优的结果需要考虑许多复杂的变量,单纯采用功利主义法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往往无法应对这种复杂性。
最后,功利主义法学可能会面临着政治化和利益化的问题。
由于功利主义法学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幸福和最小化的痛苦,其很容易被政治和利益方所利用。
政治家和利益集团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来利用法律,而不是真正去追求最大的幸福和最小化的痛苦。
这种政治化和利益化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法律的公正性和公正性,也会削弱法律的权威性和信任度。
综上所述,功利主义法学虽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法律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个体权利、社会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防止其政治化和利益化等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功利主义法学是指以功利主义理论为依据的法律理论体系。
在功利主义法学中,法律的目的在于实现最大幸福,法律的正确性是依据其对社会幸福的促进程度来判断的。
这一理论体系在法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本文将对功利主义法学进行浅评。
功利主义法学把幸福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以此为出发点,明确了法律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在这一理论体系中,法律不再只是为了维护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更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幸福与福祉。
这种价值取向对法律的制定和解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立法过程中,立法者需要考虑到法律的实施对社会幸福的影响,因此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尽量做到最大幸福的实现。
在司法解释中,法官需要考虑案件的判决对社会幸福的影响,而不是仅仅考虑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
这种以幸福为出发点的法律理论,使法律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价值追求。
功利主义法学强调了法律的效果和结果。
在传统法学中,法律主要着眼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侧重于行为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而在功利主义法学中,法律的效果和结果被赋予了更多的重要性。
法律的正确与否不再只是依据法律条文本身的合理性,更需要考虑其实际的运用结果。
如果一个法律条文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幸福与福祉,那么即使其在道德上合理,也应当进行相应的修正或者废除。
这种以法律实际效果为中心的理论视角,使法律的实践更加接地气,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功利主义法学倡导了法律的变革和创新。
在传统法学中,法律往往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法学家们更多的关注法律的传统和源自。
而在功利主义法学中,情况则截然不同。
因为功利主义法学将法律的价值取向放在了社会幸福与福祉的实现上,因此对法律的变革和创新更加积极。
在这一理论体系中,法学家们更倾向于关注社会的实际需求和问题,并致力于提出创新的法律解决方案。
这种积极主动的法律变革态度,有利于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功利主义法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关于“最大幸福”的理念可能带来一定的悖论。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以功利最大化为核心理忨的法学学说,它将法律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果都归结为实现最大的功利。
在功利主义法学看来,任何法律问题的解决都应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或者说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
在这种理念下,法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法律的制订和执行来实现社会最大利益。
下面,我们将从功利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特点和争议等方面来对其进行浅评。
功利主义法学的特点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法学学说。
在功利主义法学看来,任何法律问题的解决都应该以实现最大的功利为目标,而对于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并不重要。
这就意味着,功利主义法学对于法律问题的解决更加关注结果,而对于手段则相对较为宽松。
功利主义法学强调社会利益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在功利主义法学看来,法律应该为社会带来最大的利益,而法律的制订和执行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
功利主义法学在解决法律问题时更加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个人或团体的利益。
功利主义法学追求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在功利主义法学看来,法律问题的解决应该最终使得最多的人受益,而不是只为少数人或者特定的利益集团服务。
功利主义法学的法律效果更多地是面向整个社会的。
功利主义法学的争议虽然功利主义法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多数人的利益,但是它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功利主义法学忽视了个体权利和自由。
在追求社会利益和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功利主义法学常常会忽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这就意味着,个体在法律面前很可能会受到忽视和损害。
功利主义法学很难确定“最大的功利”是什么。
在实际应用中,很难确定何为最大的功利,因为不同人对于功利的理解往往是有所差异的。
这就使得功利主义法学的原则难以具体操作,而进一步引发了争议。
功利主义法学往往会忽视少数群体的利益。
在追求多数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功利主义法学很可能会忽视少数群体的利益,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功利主义法学在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多数人利益最大化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功利主义的法学功利主义法学生产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大陆的英国,是把功利主义运用到法学领域而产生的法学流派。
功利主义基于这样一种伦理原则: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的,人的行为是受功利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而对于社会或*** 来说,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基本职能。
功利主义法学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强调追求“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立法的宗旨、评判法律优秀的标准和法律实务欧洲大陆,对政治学、法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以后,功利主义法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被西方法学、社会法学、自由主义法学、经济法学等所吸收。
第一,功利主义法学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意识形态,它提出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尽管从表面上看与“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有相似之处,但两者有实质性的区别。
功利主义所谓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本质是自由主义而非社会主义,这个原则鼓励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自由竞争,国家奉行不干涉主义,国家的任务只是为自由竞争提供良好的环境。
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优胜劣汰、两极分化,这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原则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功利主义原则不是人类伦理的绝对最高原则,人类伦理的原则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因为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
过分地强调功利,实际上使功利主义学说最终陷入到自然法的思维方式中去(尽管边沁坚决地反对自然法学),即用一种绝对的标准去衡量、限定人类行为,所以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没有自然法的自然法理论。
关于这一点,可以借用丹宁勋爵的评价:“他(指边沁)是世间最自负的人。
就像浴室里的阿基米德一样,1768年他发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成语时,他喊道:‘尤里卡!’(Eureka,是古希腊语,意为好啊!有办法啊!)他认为功利主义哲学可以解释所有法律和社会问题。
但它什么也解释不了。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功利主义法学是指法学领域中的一种理论思潮,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法律的功能和效果,以实现社会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理论思潮在法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实际应用,因为它强调了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效果,将法律与社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备受学者和法律实践者的关注和重视。
功利主义法学的核心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强调法律应当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利益为宗旨。
“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利益”是功利主义法学的根本理念,这也是它与其他法学理论的显著区别。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功利主义法学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用于指导法治建设和法律实践。
在这里,我们将对功利主义法学做出简要的评述,以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理论思潮的内涵和影响。
功利主义法学注重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效果。
传统的法学理论常常将法律视为一种抽象的规范体系,其主要任务就是制定和维护一套普遍适用的规范和法律制度。
功利主义法学认为法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规范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功利主义法学鼓励人们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来审视法律,重视法律的实际效果以及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这一观点使得功利主义法学更加关注法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它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影响,从而为法律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功利主义法学注重法治建设和社会改革。
在功利主义法学的理论框架下,法律的目标和使命是要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利益为出发点和目标。
功利主义法学强调了法治建设和社会改革,致力于发现和解决法律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以期通过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高法律对社会的效用和贡献。
这一观点对于社会改革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法治建设者和社会改革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重视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效果,注重法律的社会效益和实用性,致力于为法治建设和社会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的法学理论思潮。
在当今法学领域,功利主义法学的理论思想备受关注和重视,因为它强调了法律与社会利益的紧密联系,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用于评价法律对社会的贡献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以功利主义原则为基础的法学理论,强调法律的目标是追求最大幸福最大化。
它认为社会的目标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法律应该以此为导向来制定和解释。
功利主义法学注重结果和效果,认为法律规则应该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
它主张在制定法律时,要根据预期的后果来选择最有利于社会利益的规则,以最大化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受。
功利主义法学主张法律应该是实用和灵活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功利主义法学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福利,而不是个体的利益。
它认为法律应该根据社会的整体利益来制定,而不应该只顾及个人的权益。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社会的效益,但也容易陷入忽视个人权益的问题。
功利主义法学的主要思想家是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
他认为人们的目标都是追求幸福,政府和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幸福的最大化。
边沁主张法律应该根据对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产生最好的结果来评判。
他还提出了有关判决的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主张通过经验和实证研究来改善法律制度。
功利主义法学的理论在一些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强调了法律的实用性,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有助于规避形式上的法律规定和程序,提高法律的操作性和适应性。
功利主义法学的方法也有助于解决一些公共政策和争议问题,例如资源分配、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功利主义法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它忽视了个人权益和道德价值的重要性。
在功利主义法学中,个人的权利和幸福可以被社会福利所牺牲,容易导致对少数人权益的剥夺。
功利主义法学对实证研究的依赖可能导致主观性和局限性,导致法律的规制变得过于机械和功利。
功利主义法学对于如何度量和评价幸福感受和社会福利的标准也存在争议,这使得其应用变得复杂和困难。
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以追求最大幸福最大化为目标的法学理论,通过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来制定法律。
它在强调实用性和效果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对于如何平衡个人权益和社会福利,如何度量和评价幸福感受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
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以功利主义为指导原则的法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追求产生最大
幸福或效用的行为,认为法律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的整体福利。
本文将对功
利主义法学进行浅评。
功利主义法学强调了法律的效果和结果。
与传统的法律理论强调法律的公正和正义不同,功利主义法学更关注法律的实际效果是否能带来幸福或效用的增加。
这种侧重结果而
非过程的态度使得功利主义法学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问题的改善,能够为社会
提供更为积极和直接的解决方案。
功利主义法学也面临一些批评。
功利主义法学往往忽视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由于其
追求最大社会幸福或效用,可能会忽略少数人的权益或利益,使得个体的自由受到了侵犯。
功利主义法学也容易被滥用,因为其着眼于结果而非过程,可能会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择
手段。
功利主义法学在具体实施中也会面临困难。
如何准确地度量和评估幸福或效用是一个
难题。
不同个体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评估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平衡不同幸福利益也
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功利主义法学会面临激励问题。
由于追求最大社会幸福,可能
会导致个体过分依赖于集体利益,从而导致个体主动性的丧失。
功利主义法学在满足现实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强调结果而非
过程,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的整体福利。
它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争议,如忽视个体权利和
自由、滥用的风险等。
在运用功利主义法学理论时需要权衡利弊,尊重个体权益,并积极
探索更完善的实施方式。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强调以效果和结果为导向的法学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法律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促进幸福、最小化痛苦。
在功利主义法学中,法律被视为一种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
根据功利主义法学的观点,一个法律的好坏应该根据其产生的效果来评价,即法律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的福利和幸福感。
功利主义法学的提出者之一是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
他认为,法律应该服务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利益。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应该以最大多数的福利为导向。
一个法律是否符合功利主义法学的原则,取决于其对社会的影响。
如果一个法律能够带来正向的社会效果,即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的福利和幸福感,那么它就是一个好的法律。
反之,如果一个法律产生的负面效果超过了正面效果,那么它就是一个不好的法律。
功利主义法学的优势在于它强调了法律的实际效果和结果,而不是局限于原则和规则的抽象。
这样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求,使法律更具现实意义。
功利主义法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确定一个法律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一个法律可能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人可能从中受益,但也有些人可能受到损害。
如何评估一个法律的效果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功利主义法学可能会忽视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和原则。
在追求最大多数人福利的可能会牺牲一些个体权利和正义的考量。
这样可能导致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被忽视或被牺牲。
功利主义法学强调以效果和结果为导向的法律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社会需求。
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功利主义法学派功利主义法学派一、功利主义法学派的概念(一)功利主义的概念功利主义简言之就是幸福主义,即以幸福为基本价值判断,在追求幸福过程中,以功利为基本原则,以行为效果为评价依据,以社会感情为纽带,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强调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幸福。
它把社会福利或个体的幸福看作是最终的价值,任何人、任何行为以及任何事物在价值上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增进这一最终价值。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
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
(二)功利主义法学派的概念功利主义法学就是以功利主义作为标准来分析法律,将"功利主义"作为其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哲学基础。
"功利"就是人的"趋乐避苦"本能中的"苦"与"乐",它既是区分是非、善恶的标准,也是衡量人们行为好坏的唯一尺度。
法律与功利的结合表现为法律追求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二、功利主义法学派产生背景1、政治条件:政治制度不能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工业革命后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导致了政治权力的争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工业革命之前,英国资产阶级中的土地贵族和金融贵族在经济上、政治上均占有优势地位。
在工业革命中,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了土地贵族阶级,但是他们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仍遭贵族阶级的欺压。
这种强烈的反差现象使他们无法容忍,从而强烈呼吁重新分配政治权力,要求改革议会选举制度。
2、科学文化条件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逐渐发展并兴盛,到了18 世纪科学精神居于统治地位,笛卡尔和牛顿,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方法,即一种观察和准确性的精神,在精心研究的基础上构思并形成清晰、精确的法则和规律,运用于哲学诸人文科学领域。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功利主义法学是指以社会福利为基础,通过推行法律改革来提高社会福利的学说。
这种学说强调,法律应该在维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利益之间寻找平衡,以实现最大化的幸福感。
这种立场不同于其他法律学派,比如自然法学和形式主义法学,这些学派主张法律应该基于真理、自然法则或符号的严格解释,而不是以实际效果为导向。
功利主义法学主张,法律应该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的。
这种立场主张通过转换法规和改革法律体系来适应不同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最大化社会福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减少贫穷、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提高公共卫生、保障人权等。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功利主义法学倾向于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思考它的课题,计算利益、风险和成本。
尽管功利主义法学是需要反复检讨和修改的,它并非是不存在问题的。
它将法学领域转化为一种经济利益计算,可能会削弱对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视。
作为对比,自然法学和形式主义法学则强调法律的角色在于提供一种社会基础和社会认可的价值和固有权利。
当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处理问题时,这种忽视导致法律受到质疑,受到批评。
另一个问题是,功利主义法学强调法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法律本身的目的。
法律原本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自由和自主权、保护私人产权等一系列范畴的自由,而非从纯利益的角度出发考虑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总体而言,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实证主义尝试,强调法律的目标是促进社会福利。
与其他法学派相比,它更加关注法律的实际效果,更加关注社会利益和贡献。
尽管存在问题,这种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迪意义。
因此,感性地看,功利主义法学的视角或许有权利看似片面,却能够引起我们重新审视的问题以及思考。
而在现代社会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基于平等、公平、正义、尊严等基本价值观的诉求是永远不会消逝的,而功利主义法学对于我们思考社会法律运行方式,对于我们进行社会发展的指引作用可以秉承,但不可虔信。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以实用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法学理论,以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核心原则。
功利主义法学主张法律和法律制定者应该以最大化社会利益为目标,无论其具体形式是什么,只要它有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就是可取的。
这种法学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例如功利主义法学忽视了个体权利和公正性等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功利主义法学进行浅评。
功利主义法学的核心理念是追求最大化社会效益。
这一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功利主义哲学家杰里米•边沁的思想。
边沁认为,行为的道德性应该根据其产生的结果来评判,即行为的好坏应该根据其对社会效益的影响来衡量。
这种思想在法学领域的应用就是,法律的制定和解释应该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这一理念所代表的是一种对法律和社会的现实需求的关注,是把法律的目的放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之上。
功利主义法学主张法律应该是一种工具,用来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
从这一角度来看,法律应该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工具,用来解决社会问题和冲突,而不应该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法律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即法律应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规则和制度,能够真正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
功利主义法学可能也忽视了公正性和平等性等问题。
功利主义法学关注的是社会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但这种观点可能会忽视一些边缘群体的利益。
在实际的法律制定和解释中,怎样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以及怎样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功利主义法学对于法律制定和解释的原则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方向。
尽管功利主义法学主张的是以最大化社会效益为目标,但它也为法律的制定和解释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原则,即法律应该是一种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工具。
这种观点为法律的实际运作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指导原则,也有利于促进法律的适用和实施。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法学理论,强调法律的目标是实现最大的幸福或最大的利益。
这一理论主张,法律应该以提高社会福利为目标,法律的制定和解释应该根据实现最大利益的原则来进行。
功利主义法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
他们认为,一个行为的好坏应该以其对社会的影响为标准,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行为应该被鼓励,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应该被限制或禁止。
功利主义法学的核心思想是“最大幸福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法律应该追求实现社会的最大幸福或最大福利。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功利主义法学提出了一些具体原则。
功利主义法学主张追求实现最大幸福的法律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
法律应该适用于所有人,而不应该对特定人群或利益集团进行特殊待遇。
这样可以避免法律的偏袒和不公正,保障社会的整体利益。
功利主义法学认为法律应该追求平等和公正。
法律应该给予每个人相同的权利和机会,不应该有任何形式的歧视。
这样可以保障每个人的利益受到公正的平等对待,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功利主义法学主张法律应该以实现最大的幸福为目标,而不是追求个人或特殊利益的最大化。
法律应该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个别利益。
这就需要权衡不同人群的利益,寻求最大程度的共同利益。
功利主义法学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如何衡量和评估幸福或利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不同人对幸福和利益的定义和认知可能存在差异,如何权衡不同人的利益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功利主义法学主张以实现最大幸福为目标,有时可能会忽略或损害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个人权利和自由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过度强调幸福或利益可能导致法律的专断和滥用。
功利主义法学的实施可能面临难以实现的困境。
在实践中,法律往往需要权衡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观念,追求最大幸福的目标并不总是可行或适用。
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法学理论。
功利主义法学的背景及评价内容摘要:功利主义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以功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法学思想或流派,主张功利主义原则既是个人与政府活动的准则,也是道德与立法的准则。
那么,功利主义法学产生的背景如何?其思想渊源又是怎样?本文将就代替对功利主义法学的一些认识谈谈这些问题。
关键词:功利主义法学边沁哲学功利主义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著名西方思潮,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功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法学思想或流派,主张功利主义原则既是个人与政府活动的准则,也是道德与立法的准则。
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本科生,我将联系功利主义法学产生的背景对其思想渊源做一些初步阐述一.功利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正当其他西方国家正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积蓄力量的时候,英国正经历着一场性质迥异于政治革命但意义更深远的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
1765年,瓦特蒸汽机的诞生,掀开了这场革命的历史篇章。
众所周知,这场生产过程的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模式和结构可观的变革。
而英国模式和结构的突破性变革使得产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被视为最高价值标准的自然法逐渐显得不合时宜。
用边沁的话来说:“说起自然法,如果(当我相信它会出现),它不过是空洞的术语了。
”1功利主义法学派斗争的矛头直指自然法理论,他指责其理论是一种幻想、虚假的理论,是不能实现的。
代替这种不现实的理论预设方法,功利主义法学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将功利主义原则引入到法学研究领域中。
故而由此可见,功利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取舍都在于权利的权衡,所以统治者制定法律不得违背这一原则,这是立法宗旨,也是衡量法律优劣的唯一标准;法律实施的基础也是功利主义。
总之,功利原则是法律的出发点和归宿。
边沁是功利主义法学的创始人。
二.关于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又称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是一种关于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功利主义的思想1转引自张乃根:《西方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功利主义法学名词解释
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道德准则和法律原则的理论,其认为最大化人类福利是法律和政策的最高目标。
它主张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最大化社会福利的总和,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个人的需求和利益。
下面是对功利主义法学的术语解释:
1.功利主义:一种道德和政治理论,其认为人的行为应该基于最大化幸福和利益的原则,也称为效用主义。
2.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社会的总体福利和利益,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方面,是衡量政策和法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3.效用:效用是指个人或社会从某个行为或政策中获得的利益或快乐的程度,它是功利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4.最大化:在功利主义中,最大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总体利益为目标,制定政策和法律。
5.利益:指个人或群体获得利益的程度和质量,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方面。
6.福利优先原则:福利优先原则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社会的总体福
利和效用最大化。
7.效用计算:效用计算是功利主义法学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衡量不同政策和法律的效用,来确定最佳决策。
总之,功利主义法学认为最大化社会福利是法律和政策的最高目标。
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需要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影响和后果,并通过效用计算来确定最佳决策。
功利主义法学的背景及评价
内容摘要:
功利主义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以功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法学思想或流派,主张功利主义原则既是个人与政府活动的准则,也是道德与立法的准则。
那么,功利主义法学产生的背景如何?其思想渊源又是怎样?本文将就代替对功利主义法学的一些认识谈谈这些问题。
关键词:功利主义法学边沁哲学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著名西方思潮,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功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法学思想或流派,主张功利主义原则既是个人与政府活动的准则,也是道德与立法的准则。
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本科生,我将联系功利主义法学产生的背景对其思想渊源做一些初步阐述
一.功利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正当其他西方国家正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积蓄力量的时候,英国正经历着一场性质迥异于政治革命但意义更深远的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
1765年,瓦特蒸汽机的诞生,掀开了这场革命的历史篇章。
众所周知,这场生产过程的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模式和结构可观的变革。
而英国模式和结构的突破性变革使得产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被视为最高价值标准的自然法逐渐显得不合时宜。
用边沁的话来说:“说起自然法,如果(当我相信它会出现),它不过是空洞的术语了。
”1
功利主义法学派斗争的矛头直指自然法理论,他指责其理论是一种幻想、虚假的理论,是不能实现的。
代替这种不现实的理论预设方法,功利主义法学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将功利主义原则引入到法学研究领域中。
故而由此可见,功利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取舍都在于权利的权衡,所以统治者制定法律不得违背这一原则,这是立法宗旨,也是衡量法律优劣的唯一标准;法律实施的基础也是功利主义。
总之,功利原则是法律的出发点和归宿。
边沁是功利主义法学的创始人。
二.关于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又称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是一种关于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功利主义的思想1转引自张乃根:《西方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希腊、罗马。
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昔勒尼学派和伊壁鸠鲁主义、经验哲学、神学功利主义、法国唯物主义等哲学思潮都为其提供了广泛的思想渊源。
2但功利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法学流派,则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尤以边沁及其后继者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最为杰出,故下面着重谈谈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
在批判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说的思潮中,边沁运用的是自己创立的功利主义的思想武器。
耶利米·边沁出生于伦敦,其父亲和祖父都是律师。
1760年在牛津女王学院学习,1763年取得学士学位之后进入林肯法学院,并在高等法院法庭中做见习生,1766年取得文学硕士学位,结束了大学生活。
边沁终生未婚,专心于改良法律的研究工作。
边沁政治思想的基础是“趋乐避苦”、“趋利避害”。
边沁继承了前人的观点,并加以充分的发挥和改造,建立了完整的功利主义学说。
什么是功利?它指的是能够给利益攸关的当事人带来快乐(或幸福、好处、利益、善良)或防止痛苦(或危害、邪恶、不幸福等)的事物特性。
功利原则就是追求快乐、避免痛苦。
不管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管我们身处什么地位、环境,担当什么样的社会角色,都会尽力避免痛苦,追求快乐。
人们随时都在盘算着个人的利益和得失及其量的多少,人们正是通过这种盘算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边沁认为,人类行为唯一可能具有的目的就是幸福,这是一条不证自明的真理。
他主张要用成本——收益计算和“不问你是谁”的方式来处理幸福问题,并进而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边沁的功利主义是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但力图落脚在整个社会的进步上。
他认为,从客观上说,个人主动精神是社会进步的根源,社会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个人利益的总和构成社会利益。
社会是由个别的认为所组成的一个想象的团体,社会利益是组成社会的成员利益的总和。
因此,要认识什么是社会利益,关键是要弄清个人利益的含义。
在边沁看来,个人利益就在于增加其快乐之总和,或减少其痛苦之总和。
许耀桐认为,按照他的逻辑,每个人只要能够追求和实现个人的最大利益,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3
边沁把功利主义贯穿在国家理论之中。
在他看来,能够体现功利主义原则的是民主制政体。
但民主制是否优良还要看它运行的效率如何而定。
在民主制政体下,国家的权力在人民手中,执政者向人民负责,人民对执政者的功过是以谋功利如何加以判断的。
人民不必2孙义刚:《论功利主义对法学的历史贡献与局限》,《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许耀桐:《西方政治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158页。
以所谓自然权利为根据来反抗政府,只要以功利为根据就足够了。
这样政府的各种弊病就可以减少甚至消除。
三.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法学
边沁所提出的功利主义思想对于后世具有重大影响,实际上也是分析法学思想的最早提出者。
他坚持认为,任何原则只不过是实际情况的总结,那些脱离实际空想出来的原则是荒谬的,所以他抛弃了自然法学的虚构,代之以活生生的人的功利需求。
其一,功利主义是思考法律问题的元点。
法律是一种治国的方略,而法律的正当性则必须通过伦理学上的根据来加以证成。
在边沁之前的启蒙思想家的学说中,法律的正当性往往是通过“自然法”、“契约论”来加以证成的,但边沁认为,这些“大词”虽然“并不非常明确地故作玄虚”,然而“它们只是有气无力地坚持要被当做关于它们本身的实在标准看待,而且似乎满足于有时被认作表示有关问题符合适当标准,不管该标准是什么”。
就此,必须转移思考法律问题的视角,用新的标准来代替“真正理性”、“天然正义”、“天然公平”、“正常秩序”等不着边际的字眼。
这一新的标准就是“功利”。
其二,功利主义是解构法律制度的准则。
边沁指出:“任何行动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我们称之为它的功利;而其中的背离的倾向则称之为祸害。
关于法律特别有所规定的行为,惟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的性质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
总之,这是使得得到满足的惟一方法。
”正因如此,功利就成为一项调控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它可以用来控制并指导这门科学所研究的某些制度或制度组合体的分类。
惟有用这种原则来解释这些制度的组合体所具有的名称,才能使它们的分类变得清晰而令人满意”。
简言之,对于法律问题的认识与解构,只有通过功利原则才得以可能。
其三,功利主义也是推动法律改革的动力。
边沁将“功利原则”又简化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从人类本身的欲求与社会发展的情势而言,“幸福”所依托的“快乐”本身是无止境的,法律要保证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内容上做出适时的调整。
边沁认为,包括法律在内,没有一种制度安排可以达到“一切事物都各得其所”的程度,因为这种说法,不但跟理性冲突,跟功利原则冲突,而且也是自相矛盾的。
四.对功利主义法学的评价
功利主义法学是以功利主义为其理论基础是功利主义在法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和贯彻,功利主义风行于19世纪的英国、正如理性主义风行于17、18世纪一样,以至成为一个哲学运动而被运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成为19世纪英国法治现代化的政治伦理基础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功利主义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它完全符合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比
起自然权利一类的空洞说教来要现实得多,功利学说清楚地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比如说国家干预的加强,法律的社会化趋向等,这使得功利主义法学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
这表明功利主义法学的历史局限性并没有否定它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功利主义法学,过去曾经将来也同样在人类法律思想的宝库里闪耀独特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