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阅读概述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413.00 KB
- 文档页数:37
论述类阅读一、基本看法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 ( 过去叫谈论文 ) 。
它是以论述、剖析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事理、表示主张的文章,拥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含社会科学类( 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 和杂感类 ( 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样现象发布的谈论、叹息等) 文章。
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指针对必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论述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同时用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谈论文。
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看法加以批评,在批评的同时论述自己的看法的谈论文。
依据内容和用途,我们习惯上把它分为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
二、文体种类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论述和谈论目前重要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谈论性文章。
政论文讨论的是政治问题,所以政论文的国别色彩很浓。
它主要包含社论、政治谈论、思想谈论、国际时势谈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对于重要事件、社会问题的谈论性文章。
政论文以谈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拥有说服力的案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看法或看法、辨明是非黑白,做到以理服人。
2.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特意的知识来谈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商讨的书面成就,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系统和研究成就,它拥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切性、科学性的特点。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固然以谈论和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谈论文不尽同样,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 包含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实的逻辑推导。
3.时评,就是对目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布看法的文章。
时评是评说近来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拥有时效性、针对性、正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思路概括讲目标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思路、概括要点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分析文章思路、概括要点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分析结构思路【高考典例】1、【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解篇)一、命题了解1、【命题情况】根据材料的文本内容性质,非连续性文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论述类材料(政论文、学术论文、书评、时评)的组合文本;一类是实用类材料(新闻、调查报告、传记、科普文章、图表等)的组合文本。
选文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材料主要选自主流媒体发布的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新闻等。
注重文化积淀,关注社会焦点,文本大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和人文性。
2、【题型设置】在题型设置上以“客观题+主观题”的形式呈现,侧重考查文本的论述特点,侧重以论述性的内容去命题,同时加强了对论证的考查,分别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方式考查了论据和论证特点。
二、考纲要求(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常常包括:(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2)反映文章深层含意的词语;(3)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连接呼应作用的词语;(5)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6)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7)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文中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主要包括:点明主旨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文眼”句);内涵丰富的句子;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所谓“文中的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知识、事例、理论、观点或设想等;“筛选”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对文本信息进行搜索、选择、获取;“整合”是指对筛选得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并压缩,使之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简洁化。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结构为表,思路为里,二者互相映照。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做如下规定:“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近几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1.从选材的角度来看,文本一般取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但近几年的选文主要为社会科学类,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
文章贴近现实,注重时尚,题材多样且宽泛,既不规避社会热点,也不回避专业论文,尤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文章篇幅不长,一般是1000字左右,但信息量大,适合考生阅读、理解。
2.从考查方式、设题量及赋分情况来看,三道题均采用客观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共9分,题型基本固定。
从近两年高考语文的三套全国卷来看,选项字数由往年的50个字左右变成35个字左右,阅读量减少,但选项信息概括和加工的程度加深。
3.从考查的知识点(命题热点)来看,主要考查理解语句含意,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
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
一 论述类文本常见考点举例(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临时意义、修辞意义、引申意义等。
从历年的高考考情来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极高,且多套试卷出现了“概念在文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对它的考查更为灵活。
释义 类别“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
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重要的指示代词。
蕴含深层意义的词语。
示例一:(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示例二:(2014年辽宁卷第1题)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考语⽂专题⼀论述类⽂本阅读讲义第2讲明确⽂体特征专题⼀论述类⽂本阅读第2讲明确⽂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掌握论述类⽂本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般出现在议论⽂的以下四个位置上:(1)在⽂章的标题。
⽂章的标题如果表⽰了⼀个⽐较完整的意思⼀般就是论点。
例如《科学需要探索精神》《痛苦也是精神财富》等⽂章就是这样。
(2)在⽂章的开头。
从在全⽂中所起的作⽤来看,⽂章开头即提出中⼼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
例如在《谈⾻⽓》这篇⽂章中,⽂章的第⼀句话“我们中国⼈是有⾻⽓的”就是开门见⼭的中⼼论点。
(3)在⽂章的中间。
这种论点⼀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定的隐蔽性。
(4)在⽂章的结尾。
例如孟⼦论述“天将降⼤任于是⼈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的。
2.论据论据是⽤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分明显: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可以是⼤家⽐较熟悉的名⾔、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3.论证论证是⽤严密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法和过程。
(1)常见的论证⽅法有:考⽣阅读论述类⽂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分析⽂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落实论述类⽂本的三步读⽂法论述类⽂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式,以阐明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等为主要内容,读⽂的重点应放在厘清⽂章的论述关系和⾏⽂的逻辑关系。
三步阅读法如下:第⼀步:边读边标出3类关键词根据表达的需要,作者在⾏⽂中往往精⼼选取3类词语来强调要表达的内容,有时还有意识地利⽤这些词语暗⽰⽂章的思路,读⽂时,要能迅速捕捉到并标⽰出来:在阅读过程中,要梳理的关系有两类,⼀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作者观点态度编制:丁权包科人:朱一松审核:印制份数:1100一、掌握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2015江苏卷《罗丹的雕刻》(原文前面学案一)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分)答:。
二、掌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周国平九十年代以来,国学好像又成了显学。
而在国学热中,有一个概念赫然高悬,这便是“天人合一”。
在一些人嘴里,它简直是新福音,用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难题。
其最旗帜鲜明者甚至断言,惟“天人合一”才能拯救人类,舍此别无出路。
按照他们的解释,西方文化的要害在于天人相分乃至对立,由此导致人性异化和生态危机,殊不知完备的人性理论和生态哲学在中国古已有之,“天人合一”便是,它的威力足以引导人类重建内心的和外部的和谐。
我的印象是,鼓吹者们一方面将儒道佛一锅煮,最后熬剩下了“天人合一”这一点儿浓汁,另一方面又使这一点儿浓汁囊括了一切有益成分,于是有了包治百病的神效。
“天人合一”原是一种儒家学说,把道家的“物我两忘”、禅宗的“见性成佛”硬塞入“天人合一”的模子里,未免牛头不对马嘴。
即使儒家学说也不能归结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仅是儒家在人与宇宙之关系问题上的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关于“天人合一”的含义,我认为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的归纳最为准确,即一是滥觞于孟子、流布于宋儒的天人相通思想,二是董仲舒的天人相类思想。
他认为,后者纯属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而前者主张人的心性与宇宙的本质相通,因而人藉内省或良知即可知天道。
这基本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颇有些道理,我们自可对之作学理的探讨,却没有理由无限地扩大其涵义和夸大其价值。
事实上,在西方哲学中也不乏类似的思想,例如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可是人家并没有从中寻找什么新福音,相反倒是挖掘出了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
(节选)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答:。
论述文概括
论述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它是由一个人关于一个主题的深刻思考和讨论而写的文章。
论述文的目的是要使读者了解作者对一个具体话题的看法,获取重要信息,并改变读者对一个特定事件或情况的看法。
论述文具有明确的结构,从而使读者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
论述文的开头部分通常由一句简单而有力的论点开始,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开头部分,还可以介绍一些重要背景信息,以让读者对作者要讨论的主题和观点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开头部分还应该说明论文的主旨,向读者展示关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论述文的中心是论点。
作者应该具体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应该用相关的例子和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此过程中,作者也可以探讨一些潜在的问题,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可行性和关联性。
此外,作者也应该不断重申自己的观点,以用赞同或反对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同意某方观点,则可以提供其他观点,以支持作者论点。
论述文的结尾应该包括对作者观点的总结以及对读者的新思考
的表达。
在结尾,作者可以简单地重申自己的论点,也可以引用一句名言或一段习语来让读者有深刻的感受。
结尾可以激发读者未来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以及对这个问题的更多关注。
总而言之,论述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具有明确的结构,有助于作者传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影响读者对特定事件或情况的看法。
作者应该仔细规划自己的文章,充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将论点和例子融合在一起,以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专题02 论述类阅读之思路概括精讲目标1.回顾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思路概括要点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和运用高考论述类文本阅分析思路概括要点类试题答题技巧。
精讲考向考向一:结构思路【真题典例】1、【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