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 格式:doc
- 大小:386.50 KB
- 文档页数:74
三小时负变压异常指数及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意义肖 安 许爱华XIAOAn XUAihua江西省气象台,南昌,330096犑犻犪狀犵狓犻犕犲狋犲狅狉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犗犫狊犲狉狏犪狋狅狉狔,犖犪狀犮犺犪狀犵330096,犆犺犻狀犪2017 03 29收稿,2017 07 27改回.肖安,许爱华.2018.三小时负变压异常指数及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意义.气象学报,76(1):78 91犡犻犪狅犃狀,犡狌犃犻犺狌犪.2018.犜犺狉犲犲犺狅狌狉狊狀犲犵犪狋犻狏犲狆狉犲狊狊狌狉犲犪狀狅犿犪犾狔犻狀犱犲狓犪狀犱犻狋狊狊犻犵狀犻犳犻犮犪狀犮犲犻狀狊犲狏犲狉犲犮狅狀狏犲犮狋犻狏犲狑犲犪狋犺犲狉犳狅狉犲犮犪狊狋.犃犮狋犪犕犲狋犲狅狉狅犾狅犵犻犮犪犛犻狀犻犮犪,76(1):78 91犃犫狊狋狉犪犮狋 3hsurfacepressurechangethatissmallerthanthedailypressurevariationcanoftenbefoundbeforetheoccurrenceofsevereweatherprocessesforcedbylow levelwarmadvection.ThePressureChangeRange(PCR)isdefinedas3hpressurechangethatissmallerthanthedailypressurevariationbutlargerthanonestandarddeviationcalculatedfromlong termPCRtimeseriesbasedonconventionalgroundobservations.Climatologic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the3hpressurechangeso vercentralandeasternChinaareanalyzedinthepresentstudy.ThePCRindexisappliestostudythreesevereweatherproces ses.Theresultshowsthatthestandarddeviationofthe3hpressurechangehasasmallerdailyvariationcomparedtothemeanvalueof3hpressurechangeovercentralandeasternChina.ThePCRisanappropriateindexformeasuringtheanomalyofpressurechange.ThePCRcountsinNortheastChina,NorthChina,CentralChinaandEastChinaareaareabnormallyhighinwinterandspringthaninsummerandautumn.InSouthChina,thePCRcountsareabnormallysmallinautumn.PCRsaremainlyconcentratedoverlowintensityrange.AhighPCRvalueoftenindicatesthatstrongconvectiveweathermighthappen.CyclonicsystemsareprimaryweathersystemsthatleadtohigherPCRinNortheastChina,whilethedecayingorrapideast wardmovementofhighpressuresystemsareresponsibleforhigherPCRsinotherregions.HigherPCRinNortheastChinapossiblycorrespondstocloudswithTBB≤-52℃.Whenthesurfacepressurefieldshowsaninvertedtroughpattern,higherPCRalwayscorrespondstocloudsTBB≤-52℃.ForhigherPCRsinducedbydecayingorrapidmovementofhighpressuresystem,thereexistnocloudswithTBB≤-52℃.Thethreesevereweatherprocessesinvestigatedinthepresentstudyalloc curredovertheareacoveredbyaninvertedtrough.AnobviousPCRcenterappearedabout3hbeforethesevereweatherhap pened,andthemesoscalecloudsmovedtothePCRcenterduringtheprocess.犓犲狔狑狅狉犱狊 3hpressurechange,Climaticcharacteristics,Severeweatherprocesses,TBB摘 要 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强对流发生前,地面经常伴有低于日变化的3h变压。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标准化项目管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09.10.19•【文号】标委办综合[2009]186号•【施行日期】2009.10.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标准化项目管理的通知(标委办综合[2009]186号)国务院各有关部委,行业协会、集团公司标准化主管部门,各项目承担单位、推荐单位、各有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加强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标准化领域研究项目(以下简称公益科研项目)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公益科研项目取得预期实效,根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和财政部、科技部、质检总局的有关要求,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提高认识,严把立项关开展公益科研项目研究,是财政部、科技部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支持开展公益性行业科研工作的重要举措。
国家标准研究纳入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支持范围,对于促进标准化工作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提升我国标准适应性和有效性,增强标准化工作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标准化领域研究项目应当以研制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为主要目标,相关软课题研究应当突出为国家标准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按照《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要求,加强立项审查把关,从源头提高项目质量。
二、加强项目执行情况监督管理(一)强化经费使用管理。
各项目承担单位要加强经费使用监督管理,并按照《办法》的规定,严格执行项目预算,专款专用。
同时,还应当确保项目任务书中约定的自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二)加强项目监督检查。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对项目执行情况定期进行自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要求做好项目阶段总结,确保项目按照任务书约定时间进度和目标内容完成研究。
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推荐表推荐类别:西部优秀气象人才推荐人选张凯专业领域: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工作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推荐单位:甘肃省气象局填报日期:2020年7月14日中国气象局制2020年7月推荐人选承诺本人在气象“十百千”人才计划推荐评审过程中诚实守信,表中所填写的内容及所提供的材料都是真实客观、准确有效的。
如有任何不实或隐瞒,本人愿意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并按有关规定接受处理。
推荐人选签名:日期:年月日姓名张凯性别男民族汉族照片出生年月197606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工作单位(填写法人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参加工作时间200407身份证号现职称(资格时间)副研究员(201112)岗位级别(聘任时间)专技五级(201907)现工作岗位科研手机近3年年度考核情况2017年:优秀2018年:优秀2019年:优秀是否为国家人才工程人选否入选年份是否为原“双百”计划人选否入选年份是否为原气象部门青年英才否入选年份是否为原气象部门西部优秀青年人才津贴获得者否入选年份主要学习经历教育类型起止时间校(院)、系及专业学历学位全日制19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士全日制20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自然地理专业研究生硕士在职学习201909-至今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自然地理专业研究生博士二、专业能力和业绩成果(仅填写科技、人才、业务技术个人奖励和荣誉,限填5项。
其中气象领军人才、首席气象专家推荐人选应填写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荣誉,青年气象英才和西部、东北优秀气象人才推荐(三)代表性成果情况(限填8项,不超过2页)论文论著等总体情况(推荐人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时,只统计1次):第一(通讯)作者在正式期刊上发表本专业相关论文共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9篇,包括:核心期刊论文26篇、SCI(E)收录篇、EI收录3篇;通讯作者论文篇,包括:核心期刊论文篇、SCI(E)收录篇、EI收录篇。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下达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4.01.08•【文号】中气办函〔2024〕3号•【施行日期】2024.01.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下达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中气办函〔2024〕3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各有关单位:2024年度气象软科学课题经专家评审、会议审核和中国气象局局领导审定等程序,共确定立项57项,其中重大课题5项、专项课题7项、重点课题20项、面上课题25项,现将课题计划下达给各单位,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任务书填报各单位归口管理部门应尽快组织本单位立项课题的负责人,按照立项信息及《气象软科学结题验收管理办法》规定的结题条件,对申请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后,填写课题合同书。
归口管理单位审核通过后,于2024年1月31日前统一将课题合同书报送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
气象部门通过“气政通2.5版政策法规管理系统软科学子模块”报送,行业单位通过电子邮件报送(E-mail:57868137 )。
二、课题组织管理1.课题研究时间为2024年1月—2024年12月,2025年3月31日前完成结题验收。
2.2024年3月31日前,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将组织召开重大课题、专项课题研究启动会,请课题组于2024年3月15日前将开题报告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2024年10月31日前,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将组织开展重大课题、专项课题中期检查,请课题组于2024年10月15日前将中期研究成果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2025年2月28日前,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将组织开展重大课题、专项课题结题验收,请课题组于2025年2月15日前将结题验收材料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
3.各单位归口管理部门应于2024年3月31日前,组织完成本单位承担的重点课题、面上课题的研究启动工作,并加强组织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按时完成结题验收。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支持开展公益性行业科研工作,中央财政设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境保护是其重点支持的行业.为规范和加强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环保科研专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219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环保科研专项主要支持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围绕《规划纲要》和《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环保科技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开展环保行业的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
主要包括:(一)环保行业应用基础研究;(二)重大环境技术前期预研;(三)环境管理和环境治理实用技术及应急处理技术开发;(四)国家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研究;(五)环境监测监理技术研究。
第三条环保科研专项面向国家环保需求,直接为环境管理服务,为环境科技的发展服务.环保科研专项突出环保工作的重点和特点,着重环保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些科研问题,并与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合理区分层次,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现有机衔接.环保科研专项下只设项目层次,专项经费使用要避免分散.第四条根据专项经费项目类型特点,一般采取招标或者择优委托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承担单位一般为中国大陆境内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等。
第五条环保科研专项的实施要面向建立环保“统一战线”的要求,充分发挥全社会环保科技力量的作用。
国家环保总局系统外的单位承担专项经费项目的财政资金应当占环保科研专项经费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家环保总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后报送财政部备案.第六条环保科研专项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申报、项目评审和立项、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项目支出和预算执行、项目验收和绩效考评等环节。
附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验收材料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期限:验收时间:二O 年月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编制有关验收材料的说明一、验收材料明细:1.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验收申请表2.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验收总结报告3.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财务验收申请报告4.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研究报告摘要5.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研究报告6.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验收意见书7. 其他附件(如光盘、影像资料等)二、验收材料明细的说明:1、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财务审计由项目承担单位在科技部认定的149家会计师事务所就近自行选择进行,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财务审计报告书,并加盖公章。
2、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研究报告摘要为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研究报告的浓缩版,要求重点突出,言语简练,高度总结概括研究成果。
3、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研究报告后面要求附上依托项目出版的专著、学术论文、专利、标注、技术规范、技术与示范工程证明等成果。
三、项目验收程序:1、项目承担单位提出验收申请。
需要提交的文件为验收申请表、验收总结报告、财务验收申请报告、研究报告摘要、研究报告等,一式两份。
2、科技标准司会同有关司(局)对验收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和财务审查,提出审查意见,视情况决定是否组织业务验收。
3、科技标准司组织专家组和委托第三方召开项目验收会议。
4、正式提交验收材料,采取网上提交和纸质提交两种。
项目承担单位根据验收专家组意见修改完善验收材料,提交纸质材料包括验收申请表、验收总结报告、财务验收申请报告、研究报告摘要、研究报告以及验收意见书等一式六份盖章后报送科技标准司,同时附2张含有上述内容的光盘。
科技标准司审定盖章后存档两份、其余返回承担单位。
网上提交到科技标准司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验收申请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验收总结报告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期限:验收时间:二〇年月注:本表内容可根据需要加页。
应用气象研究计划(2013—2020年)中国气象局2013年3月序言科技和人才是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实现气象现代化是气象部门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06‟3号文件)提出的气象事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和历史任务,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人才队伍。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是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并强化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为切入点,面向世界气象科技发展,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在天气、气候、应用气象和综合气象观测四个重点领域,凝练重大科技问题,梳理并提出重大科研方向、科研重点与主要任务,制定并修订天气、气候、应用气象和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为扎实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更加有效地推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2010年3月,中国气象局首次发布天气、气候、应用气象和综合气象观测四项研究计划,并以此为据,组织一系列诸如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等科研项目的实施。
截至2012年底,四项研究计划提出的重点研究任务有73.4%得到落实,完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其中有些研究成果已转化应用到气象业务中,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2012年,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要求,结合现代气象业务发展中新问题,面向2020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新要求,再次组织专家学者修订四项研究计划,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气象科研的方向、重点与主要任务。
为此,四项研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以及相关院士、专家和业务、管理人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付出了许多辛勤的劳动。
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我希望,各级气象部门、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业务服务单位能够围绕四项研究计划确定的气象科研方向、重点与主要任务,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气象科研工作。
中国气象局关于公布废止和宣布失效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5.05.12•【文号】气发〔2015〕27号•【施行日期】2015.05.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公布废止和宣布失效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气发〔2015〕2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按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我局对1984年至2014年现行有效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截止到2014年底应废止和宣布失效的规范性文件共计60件,现将文件目录予以公布,并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中国气象局2015年5月12日中国气象局废止和宣布失效规范性文件目录(1984~2014年)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气象部门机关档案工作管理办1 国气办发〔1989〕26号1989.6.12法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中国气象报记者站和特约记者2 气报发〔1990〕10号1990.11.13管理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宣传工作3 中气办发〔1999〕23号1999.7.14的意见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4 气发〔2005〕141号2005.7.4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气象报社5 气发〔2006〕213号2006.8.10记者站建设的通知中国气象局全国性会议管理办6 气发〔2007〕78号2007.3.30法7 气发〔2007〕371号2007.10.23 中国气象局工作规则中国气象局新闻媒体采访管理8 气发〔2008〕75号2008.3.14规定全国气象部门新闻发言人管理9 气发〔2008〕485号2008.12.2制度(试行)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10 气发〔2009〕53号2009.3.9 气象部门综合考评办法11 国气候发〔1989〕16号1989.5.24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业务服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12 气发〔2006〕278号2006.9.29 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13 中气函〔2012〕178号2012.4.28关于调整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的通知14 中气预发〔2000〕21号2000.6.16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业务服务暂行规定15 气发〔2001〕17号2001.7.10关于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意见16 气发〔2006〕45号2006.2.28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分方案17 气发〔2006〕45号2006.2.28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分方案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18 国气业字〔1986〕第024号1986.2.19 国家基准气候站实施办法19 中气业发〔1997〕46号1997.12.4 地面气象测报质量考核办法20 中气测发〔2001〕14号2001.5.25 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变动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技术装备21 中气测发〔2001〕14号2001.5.25保障工作的意见22 气发〔2003〕182号2003.7.11 自动气象站业务规章制度气象科学技术成果推广试行办23 气科发〔1992〕30号1992.2.27法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章24 气发〔2008〕282号2008.6.19程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25 气发〔2008〕345号2008.7.17管理办法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暂行办26 气发〔2007〕302号2007.8.30法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27 气发〔2008〕418号2008.9.22 气象部门公务卡管理实施办法28 气发〔2010〕15号2010.1.19关于印发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29 气发〔2011〕78号2011.9.20 关于印发《“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30 中气计发〔1993〕45号1993.8.24气象专业有偿服务收费项目及标准的原则规定31 中气计发〔1994〕37号1994.2.18 关于转发国家计委、财政部调整航空天气报和危险天气报收费标准的通知32 中气计发〔2000〕242号2000.12.14 气象部门在京单位职工购房补贴资金拨付、发放和管理暂行办法33 中气计发〔2001〕58号2001.4.30中国气象局外事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34 气发〔2002〕384号2002.11.25中国气象局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学支出管理办法(暂行)35 气发〔2013〕117号2013.12.10气象部门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36 气发〔2005〕192号2005.8.17气象部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会计核算办法37 中气科发〔1996〕9号1996.5.3中国气象局关于鼓励优秀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的若干意见38 中气人发〔1997〕39号1997.6.18西藏气象部门进藏职工内调工作暂行办法39 中气人发〔1997〕52号1997.7.29中国气象局局属合资企业中方人员人事管理暂行办法40 气发〔2002〕271号2002.8.28 中国气象局关于开展气象科技和管理骨干交流互访的实施办法(试行)41 气发〔2002〕271号2002.8.28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管理办法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试行)42 中气党发〔2004〕53号2004.12.2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43 气发〔2006〕45号2006.2.28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分方案44 中气科发〔2001〕4号2001.3.16 中国气象局关于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及提高气象队伍整体素质的若干意见45 气发〔2003〕4号2003.1.2气象部门在职研究生学历(位)教学管理暂行办法46 中气人发〔2001〕11号2001.5.21关于建立健全公益气象服务机构的意见47 中气法发〔2001〕4号2001.2.2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48 气发〔2008〕249号2008.6.5 气象标准化工作流程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49 气发〔2004〕294号2004.12.2中国气象局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细则50 中气函〔2011〕256号2011.8.10关于印发行政管理局改革方案的通知51 国气外发〔1987〕6号1987.4.16气象部门外事管理若干暂行规定52 中气外发〔1994〕193号1994.7.26 关于因公护照管理的暂行办法53 中气外发〔1995〕44号1995.3.2 气象部门贯彻执行《关于调整派遣临时出国人员和邀请外国人员来华审批权限的办法》实施细则54 中气外发〔1997〕24号1997.5.12 中国气象局外事接待工作规定55 气发〔2005〕250号2005.10.30气象部门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规定56 中气党发〔2003〕19号2003.4.3关于印发《中国气象文化建设纲要》的通知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57 中气党发〔2006〕18号2006.4.19中国气象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58 气发〔2002〕4号2002.1.15气象部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59 气发〔2006〕281号2006.10.3气象部门内部审计结果公告暂行规定60 中气审发〔1999〕2号1999.2.13 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管理暂行办法中国气象局二〇〇七年六月十一日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组织管理体系 (2)第三章项目申报及其预算审批 (4)第四章项目申请有关要求 (6)第五章项目实施及其预算执行 (8)第六章项目验收与绩效考评 (10)第七章监督管理 (11)第八章附则 (1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规划纲要》)和《气象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下称《气象科技规划》),规范和加强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以下简称“气象行业专项”)的管理,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219号)(下称《试行办法》)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气象行业专项主要支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围绕《规划纲要》和《气象科技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开展支撑“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的应急性、培育性和基础性科研工作。
主要包括:(一)气象行业应用基础研究;(二)重大气象技术前期预研究;(三)气象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四)国家标准和气象行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五)气象监测、检验检测技术研发等。
第三条气象行业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原则:(一)气象行业专项支持的项目要面向气象事业发展需求,直接为气象业务和服务提供科技支持。
项目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充分体现气象行业科研的特点、重点和急需,并且与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合理区分层次,做好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衔接。
专项经费使用要避免分散,专项下只设项目层次,项目不分解。
(二)气象行业专项经费管理各方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坚持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相结合,实行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三)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要加强气象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有效整合。
(四)严格按照国家和中国气象局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将气象行业专项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四条根据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类型特点,一般采取择优委托或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承担单位一般为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和内资控股企业等。
第五条中国气象局系统外单位承担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的财政资金需占专项经费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中国气象局确定后报财政部备案。
第二章组织管理体系第六条中国气象局在财政部、科技部的指导下,组织有关部门、气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方面的科技、管理、经济等领域专家成立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
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组成员和其他可能影响公正的人员不得担任委员会委员。
委员会可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专家组协助工作。
委员会成员不少于9人,其中气象部门系统以外的人员占40%及以上,委员会主任由中国气象局领导担任。
委员会成员名单报财政部、科技部备案。
第七条设委员会办公室,挂靠中国气象局有关职能司,为委员会办事机构,具体办理委员会交办的日常事务。
第八条中国气象局负责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的组织、管理与实施,其主要职责是:(一)制定气象行业科技发展规划;(二)负责委员会的组建和管理工作;(三)负责征集气象科技发展需求,建立项目建议库;(四)建立项目评审专家库,建立并完善评审专家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五)审核委员会提交的项目建议;(六)组织项目实施方案的评审和协作攻关,提出项目年度预算安排建议方案;(七)确定项目承担单位,签定项目任务书;(八)协调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项目监督检查、财务审计、项目验收和对项目经费的绩效考评,成果管理。
第九条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一)根据气象科技发展规划,提出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建议;(二)提出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承担单位建议;(三)对项目执行的全过程发挥咨询评议作用;(四)受中国气象局委托,参与气象行业专项项目管理工作。
第十条项目承担单位主要职责是:(一)按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二)按照签定的项目任务书内容具体实施项目,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自筹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三)接受监督检查、验收和绩效考评,及时报告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四)在项目实施前与各参与单位签定协议,明确对项目执行中产生的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权属;(五)按要求进行成果登记,并对项目形成的成果资料(包括技术报告、论文、数据、评价报告等)进行归档,推动项目成果应用、转化及推广。
第三章项目申报及其预算审批第十一条中国气象局结合《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紧密围绕气象工作的重点及气象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国家五年规划期第一年制定本行业科技发展规划,报送科技部和财政部备案。
第十二条委员会依据气象科技的总体布局和发展需求,提出科研开发需求和重点项目建议。
第十三条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委员会建议,结合《规划纲要》和《气象科技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结合气象业务和服务发展需求,公开征集项目建议,形成气象行业专项备选项目建议库。
第十四条委员会对委员会办公室提交的备选项目建议库进行评议,并根据气象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实际需求,提出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建议。
第十五条中国气象局对委员会提出的项目建议进行审核,于每年的4月底前报科技部、财政部。
第十六条中国气象局根据科技部的反馈意见,委托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调整,并由委员会提出项目承担单位选择方式建议报中国气象局。
第十七条中国气象局根据委员会提出的项目承担单位选择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
第十八条中国气象局组织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评审。
第十九条中国气象局根据评审评估结果,提出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项目预算安排建议,按照优先顺序排序后于每年7月底前一并报送财政部。
第二十条中国气象局根据财政部批复的项目总预算,与项目承担单位签定项目任务书,下达项目总预算,并纳入全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统一管理,分年度滚动安排。
第二十一条中国气象局根据财政部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和批复的项目总预算及年度预算,在部门预算“一上”时报送项目年度预算。
第二十二条中国气象局根据财政部批复的年度经费预算安排项目承担单位年度经费预算。
第二十三条实行招标投标管理的项目,按照国家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气象行业专项经费预算安排鼓励实行“项目先启动、依据成果后补助”的方式。
第四章项目申请有关要求第二十五条专项申请者人要求(1)项目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5岁,院士不超过65岁,应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固定工作单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无不良科研行为,主持或参加过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
(2)每人作为专项项目负责人只能承担一项,并最多只能以参加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再参加一项项目。
每人作为参加人参加的项目不得超过三项。
(3)已获支持尚未结题的,不能申请主持新项目。
(4)前一个承担项目未通过财务验收或业务验收的不得申请。
第二十六条项目建议的要求(一)面向气象业务、服务、行业管理对科技支撑的需求;(二)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考核指标,完成后能直接投入应用或具有较强应用前景;(三)与国家科技计划及其他科研计划层次区分清楚,避免交叉重复;项目建议书主要内容包括:(一)立项的必要性、紧迫性;(二)与规划纲要、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之间的衔接;(三)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四)项目研究任务及技术路线、难点、创新点;(五)建议承担单位及产生方式、前期研究基础;(六)项目研究周期及工作计划安排。
第二十七条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项目实施方案应技术路线清楚,研究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任务明确,绩效目标和考核指标明确,具备可操作性。
主要内容包括:(一)项目概述(二)项目总体目标、年度目标;(三)项目研究任务、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方式;(四)项目分年度实施方案;(五)项目承担单位已有科研条件;(六)项目组主要成员信息;(七)科技成果共享方案。
第二十八条项目经费开支和预算编制按《试行办法》要求执行。
第五章项目实施及其预算执行第二十九条实行项目专家负责制,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与中国气象局签订项目任务书,签订后由第一承担单位监督组织具体实施。
第三十条项目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报中国气象局:(一)市场、技术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动,造成项目原定目标及技术路线需要修改;(二)项目依托的工程已不能继续实施;(三)项目负责人调动单位、项目或项目承担单位变更;(四)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第三十一条需要调整或撤销的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书面意见,报中国气象局核准后执行。
必要时,中国气象局可根据实施情况及专家评估意见等直接进行调整。
第三十二条需要撤销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对已开展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设备仪器、阶段性成果、知识产权等情况做出书面报告报中国气象局核查备案。
第三十三条项目经费的拨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项目预算执行的有关问题按照《试行办法》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气象行业专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中国气象局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研开发。
气象行业专项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气象行业专项实施中所需的仪器设备应当尽量采取共享方式取得。
气象行业专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以减少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建立规范、健全的项目科学数据记录和报告制度,并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要求及时上报项目有关数据。
第六章项目验收与绩效考评第三十六条中国气象局结合《试行办法》就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的要求,逐步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考评制度和项目成果管理制度。
第三十七条中国气象局按照《试行办法》的规定负责组织项目验收和绩效考评。
验收和绩效考评的结果将作为项目承担单位预算规模调整以及未来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八条滚动执行项目应在每年第四季度,按照项目任务书和年度实施协议,撰写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并提交财务支出明细,拟定下年度实施方案。
中国气象局对项目承担单位提交的报告和方案进行评估。
未通过评估的,视情况调整下年度经费额度,情节严重的将中止项目执行并做相应处理。
第三十九条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3个月内向中国气象局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项目验收分为财务验收和业务验收两个阶段,财务验收是进行业务验收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