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3.84 KB
- 文档页数:2
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赵欣欣;蒋奔;宁一明;骆群【摘要】目的观察连续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常规和血栓弹力图(TEG)的影响,以保证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和献血者的自身健康.方法分别检测观察组(连续固定采集血小板时间大于1年,每次间隔15~20 d)与对照组(首次采集血小板或距上次采集时间超过1年)采血前后的血常规、TEG常规指标(R值、K值、α角、MA值)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采血前后观察组较对照组MPV、PDW均增大(P<0.05),而PLT及TEG各参数(R值、K值、α角、MA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采血后较采血前K值、MPV、PDW增大(P<0.05),α角、MA值、PLT减小(P<0.05);对照组采血后较采血前K值、MPV增大(P<0.05),α角、MA值、PLT 减小(P<0.05).结论频采献血者MPV、PDW均增大,但其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仍在正常范围,即频采不会损害献血者的健康及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可以保证血小板输注疗效,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期刊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年(卷),期】2015(017)001【总页数】4页(P23-25,29)【关键词】献血者;机采血小板;血栓弹力图;血常规【作者】赵欣欣;蒋奔;宁一明;骆群【作者单位】100071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100071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100071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100071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3.2;R331.1+43血小板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临床上血小板主要用于救治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的患者。
一般常见于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患者,以及因放化疗而引起骨髓抑制的癌症患者,其中多数需要依靠不间断地输注血小板来维持生命。
机采血小板因浓度高、纯度高、白细胞和红细胞混入量少、保存时间长、输血后传染病及输血反应少、输注后不易产生HLA 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等,可显著减少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现已被临床广泛使用且需求量逐年上升。
机采血小板采集效果评价目的评价机采血小板采集效果。
方法选择54名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对采集前后外周血检测指标、采集过程参数及成品质量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54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后外周血主要指标:WBC、RBC、HGB、HCT、PLT、MPV、PDW、P-LC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外周血PLT 计数、成品PLT计数与血细胞分离机设定值(估算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红细胞、白细胞影响不大。
献血者及血小板成品实际采集后计数与机器提供参数存在个体差异,为保证产品质量需适当提高机器设定值,谨慎使用机器采后计数下限。
选择技术先进、采集效率高、应用范围广的血细胞分离机可以保证采集产品质量,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同时保障献血者身体健康,从而招募、保留更多的献血者。
标签: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效果机采血小板是指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在无菌密闭的条件下,从单个供体内分离采集血小板成分,满足患者的用血需求。
机采血小板具有纯度高、疗效好、副作用少的优点,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机采血小板来源目前只能依靠无偿献血者捐献,如何既保证献血者身体健康又保证血小板产品质量是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研究对54名机采血小板捐献者采集前后外周血检测指标、采集过程参数及成品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13年9~11月从本站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随机抽样54名,其中男42名,女12名,根据献血者身高、体重、采前外周血计数、机器预测采后计数决定献血量[1-3],并征得本人同意。
其中捐献量1个治疗单位15人,2个治疗单位39人,体检和血液检查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4]。
1.2仪器设备血小板采集采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及配套双针耗材,血液样本检测采用日本Sysmex KX-21N型血球计数仪。
1.3试验方法献血者捐献前抽取静脉血3 mL进行初筛及血常规检测,合格后上机献血,机器设定目标产量为2.5×1011/袋[5]。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变化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机器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变化。
方法对102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献血者首次和末次献血前的血检报告,对比PLT、PDW、MPV、RBC、P-LCR、RDW-CV、WBC和HB的变化。
结果末次献血前志愿者的PLT、PDW、RBC、P-LCR、WBC和HB水平与首次献血前水平无明显差异,但MPV水平较首次献血前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DW-CV水平有了明显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严格遵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多次进行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健康基本无影响。
【关键词】机器单采血小板外周血象献血者变化【中图分类号】R5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146-01对于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小板缺少的患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移植等,临床上常采用血小板输血治疗法。
由于单人份的全血中所含血小板少,达不到治疗需求,近年来,机采血小板在临床血小板的采集及应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
机采血小板是指在血细胞分离机的帮助下,从单个供体内分离采集血小板。
由于血小板来源于同一个体,因此机采血小板能有效降低输血后的传染率以及输血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便于配型成功[2]。
但机采血小板时间较长,一次约为1.5小时,且较多献血者为多次重复鲜血,为了解机采血小板是否对献血者的健康产生影响,本文观察分析了102例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外周血象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均为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中心血站自愿进行机采血小板达5次以上的献血者,共102例,年龄22~43岁,平均(33±11.5)岁。
志愿者每次献血周期为3~4个月,献血前志愿者均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进行体检,待体检合格、志愿者外周血小板计数均≥150×109/L、红细胞压积≥0.36,则方可进行机采血小板。
单采血小板前后血常规结果分析孙家志【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3(035)002【总页数】2页(P297-298)【关键词】献血者;单采血小板;血常规【作者】孙家志【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中心血站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7.1血小板输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是临床上重要的支持疗法[1]。
机采血小板产生同种免疫机会少、纯度高、治疗效果好,是血小板制剂的首选[2]。
随着机采血小板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需要也越来越多,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后体内血常规如何变化,对献血者身体健康是否产生影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为继续巩固和发展固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我们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前和采后的血常规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观察对象选取2011年自愿单采机采血小板献血者51名,其中男35名,女16名;年龄25~49岁,中位数(M)年龄34岁。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符合GB18467-2001标准对于献血者的体检要求,且采前外周静脉血血小板(PLT)计数≥150×109/L;2次采集间隔>1个月;采前72 h内未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3]。
1.2 仪器与试剂 MCS+9000血细胞分离机(Haemonetics公司)及其1次性封闭耗材(995E和995E2),ACD-A抗凝剂(四川南格尔公司,批号:100622),血细胞计数仪(AC-970,德国倍肯公司),血细胞分析仪质控物(烟台卓越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1.3 方法每次单采前抽取献血者静脉血5 ml/份,EDTA二钠+抗凝,先用血细胞分析仪质控物检测,血常规值在质控范围内马上开始检测献血者标本(标本须在4h内完成检测),合格后立即采集血小板,于血小板采集完后30 min立即抽取静脉血检测,并于采集后3 d和7 d抽取献血者静脉血标本1份进行血常规检测,检测项目是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体重对外周血常规影响刘宇健;陈晓文;李华恒;李春丹【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11【摘要】目的:研究年龄、体重对于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86名在1年内捐献血小板20次以上的无偿献血者,收集其首次和末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外周血常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结果: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末次献血前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计数(Hb)、血细胞压积(Hct)差异在18-30、31-40年龄段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末次献血前血常规中体重为50-60kg体重段献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体重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行献血规定对大部分献血者的健康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是仍应该就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执行细则和指引,更加完善对献血者的安全指导.【总页数】3页(P42-43,58)【作者】刘宇健;陈晓文;李华恒;李春丹【作者单位】广州血液中心机采成分部,广东广州 510095;广州血液中心机采成分部,广东广州 510095;广州血液中心机采成分部,广东广州 510095;广州血液中心机采成分部,广东广州 510095【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 [J], 张艳琼;罗宏新2.分析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 [J], 姜洪梅3.分析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 [J], 姜洪梅4.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常规变化的初步观察 [J], 刘宇健;陈晓文;李华恒;李春丹5.多次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分析 [J], 梁丽华;陈超红;黄智娴;余红兰;沈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献血员单采前后生化指标的分析摘要】目的:对献血员单采前后及2周后生化指标进行连续监测,研究单采血小板对献血员健康的影响。
方法:对37例单采血小板献血员在单采前、后以及2周后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
结果:K+、Ca+、Ng+、P+、Cu+、Zn+、iron、血糖、尿素氮、肌酐、尿酸、胆固醇、甘油三脂、总蛋白、白蛋白、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指标采集前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血糖、.Na+、C1-差异不显著。
与采后2周相比,除血糖、总蛋白、白蛋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外,其余均为无差异。
结论:时间间隔适当的条件下,单采血小板对献血员的健康在生化指标方面无影响。
【关键词】献血员单采生化指标【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158-02近年来,血小板输注的需求量逐年增长。
为了解长期多次献血小板后对献血者的影响,对37例单采血小板献血员在单采前、白、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21项指标进行跟踪测定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主要试剂和仪器美国COULTER-JT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及配套进口试剂,包括质控血细胞,日本OLYMPUS-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英国RONDOX标准血清和质控血清。
1.2研究对象献血者选择2010—2012年间血小板采前计数≥250x109/L,,红细胞比容(HCT)≥0.36、WBC计数:(4-10)X109/L、RBC计数(3.8-5.5)X1012/L、libl20-180g/L、体重>55kg、身高:女>156cm、男>165cm。
1.3 采血方法CS-3000型血细胞分离机,选择:PLT程序,耗材为4R2210T,采血速度50ml/min,离心速度5100r/min,抗凝剂(ACD-A):全血为1:11,界面探测值(IDO值)为6-8,预设采集总量为6.0X109,平均处理血量5000ml,血小板终产量≥2.5X1011,每单位200ml,每个献血员采两个单位。
机采血小板冲红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目的探讨分析机采血小板冲红的原因,寻找防控对策。
方法对机采血小板冲红的32名献血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捐献机采血小板正常的32名献血者作为对照组,上机前抽取静脉血5 mL,做全血常规检验并进行分析。
结果防止机采血小板冲红应结合献血者个体差异及采前血细胞计数检测结果综合判定,HCV、MCH、MCHC低或偏低是引起机采血小板冲红的主要原因。
结论机采血小板冲红的原因除与采前血细胞参数值正常外,还与采血方法、献血者频繁采血、自身因素及机采的环境温度等有关,加强采前外周血液指标检测是关键。
标签:机采血小板;血细胞计数;冲红;质量红细胞的混入(冲红)直接影响机采血小板产品的质量,其风险是直接导致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临床输注效率差;有时还会造成耗材的浪费,甚至拖延临床最佳治疗,加强采前献血者外周血检测指标和采前献血者健康状况的评估是控制血小板冲红的有效措施,能积极预防或减少异常情况的发生,为探讨机采血小板冲红的原因,寻找防控对策,该研究对2010年12月—2012年12月该中心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出现的32例冲红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1]符合国家体检标准,血小板功能正常,一周内禁服阿司匹林类药物,初检筛选合格,机采中的冲红者32人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正常血小板采集32人为对照组。
1.2 试剂与仪器血细胞计数仪AC970EO+(瑞典)、MCS+血小板分离机(美国血液技术公司中国分公司)、与其配套的一次性耗材(REF995E),EDTA-Na2(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
1.3 冲红血小板处理对于第1或第2次循环中冲红的献血员进行还输,再用适当减小采集速度,增加循环次数以加大处理血量的方法再次采集;而后几次循环冲红者用轻离心的方法:(22±2)℃,RCF200,790 r/min轻离心10 min,分出上清液中的血小板,去除大部分红细胞,肉眼观察符合血液外观标准即可发放。
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员血常规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员身体健康的影响,根据其血常规检测结果,评价其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月期间自愿参与机采血小板的102名献血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每2周1次的频率机采血小板,分别对献血员献血前、献血后4周和献血后24周的血常规进行检验,观察其变化。
结果:献血员献血前、献血后4周和献血后24周的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等多项血常规指标水平对照相仿(P<0.05)。
在多次机采血小板期间,献血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
结论: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员血常规并无显著的影响,不会损害献血员的身体健康,是一种安全的血液捐献方式,能够为临床医疗服务提供重要的支持。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献血频次;血常规【中图分类号】R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327-02血小板采集是血液捐献的一种方式,一般采用机采方法,单采血小板,能够制备纯度更高的血小板,并同时降低病菌感染风险,避免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
根据血小板输注的实际需要,献血员往往需要频繁、多次的接受机采血小板。
该过程中,献血员机体血小板水平降低,对其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多次机采血小板对于献血员身体健康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献血员的血常规水平,警惕其异常变化,进而对机采频次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3]。
本研究以2017年5月—2018年1月期间自愿参与机采血小板的102名献血员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多次机采血小板对于献血员血常规的影响,评估其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2017年5月—2018年1月期间自愿参与机采血小板的102名献血员,其中男性58例,女性44例,最高龄54岁,最低龄22岁,平均年龄(35.2±4.9)岁。
血常规分析仪的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要点血常规(Complete Blood Count,CBC)是一种基本的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
血常规分析仪是一种自动化设备,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血常规检查,提供各项指标的结果。
下面将介绍血常规分析仪的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要点。
一、血常规分析仪的操作步骤1. 样本采集:首先,使用无菌、一次性的血液采集器具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
注意要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确保采得的样本不受外界污染。
2.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放入血常规分析仪的试剂槽中,按照设备提示选择相应的试剂和管型。
3. 开始分析:根据血常规分析仪的操作界面,设置相应的分析参数,如样本编号、分析模式等。
然后启动分析程序,等待仪器自动完成分析过程。
4. 数据输出:分析过程完成后,血常规分析仪会自动生成一份血液检测报告。
通过设备的显示屏或打印功能,将结果输出给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
二、血常规结果解读要点1.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常规分析仪会给出血红蛋白的浓度值,用于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
正常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范围为120-160g/L,成年男性为130-180g/L。
2.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用于评估患者的红细胞总量。
成年女性的正常范围为3.8-5.1×10^12/L,成年男性为4.3-5.7×10^12/L。
3.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反映患者体内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范围通常为4-10×10^9/L。
4.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用于评估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反映出血凝功能的状态。
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
5.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表示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比例。
正常成年女性的血细胞比容范围为35-45%,成年男性为40-50%。
机采血小板采集前献血者体检指标分析及采集全程质量控制的研究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机采血小板采集前献血者的体检指标和采集全程质量控制的研究以确保机采血小板制品质量,从而提高临床输注效果。
方法:收集庆阳市中心血站2014年至2019年363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的体检资料,观察其年龄及身体状况和采集前的血常规指标对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影响,并对采集全程质量控制进行研究,以期增加机采血小板的采集效率,确保机采血小板质量。
结果:血小板计数在200-250×109/L的献血者采集量和采集效率最高(p<0.05)。
献血者的身高、体重较大者其血容量大采集效率较高(p<0.05)。
结论:机采血小板制品的质量与献血员的年龄、身体状况、血液指标以及采集、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均有一定的关系,对每个环节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才能确保血小板的质量。
关键词献血者采集前体检指标机采血小板质量控制近几年,机采血小板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类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而引起的出血,机采血小板制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临床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而影响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因素较多而且较复杂。
现就对庆阳市中心血站2014年1月- 2019年12月363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的体检指标及采集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并全程进行质量控制,探讨其影响血小板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血常规检测是采集献血者的肘部静脉血;献血者的选择:健康标准除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者的体检标准外,机采前献血员的经脉血常规应为血小板计数(Plt)≥ 150× 109 /L、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7.8 fL;红细胞压积(HCT)≥ 35%。
且1个月内未采集过其他血液成分,机采前1周未服用过阿司匹林类药物,机采前献血者精神状态良好,无饥饿、劳累等情况。
无脂血,静脉血液血常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献血者体重应在55公斤以上,身材高大者为宜。
1.2主要仪器与试剂血细胞分离机:MCS+型血小板采集设备,配套一次性血细胞分离器(995E采血小板)耗材(美国血液技术公司),ACD-A抗凝剂500 ml/袋(四川南格尔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HAEMDNETICS品牌公司的MCS+型机采血小板的操作规程。
单、双份机采血小板对捐献者血常规的影响伍娟;孙革;王大明;黄文娟;田怡;庄乃保;孙雄飞【期刊名称】《解放军护理杂志》【年(卷),期】2016(033)011【摘要】目的探讨单、双份机采血小板对捐献者血常规的影响,以评价双份机采血小板的效率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深圳市血液中心进行机采血小板捐献者100名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份机采组和双份机采组,每组50名.在机采前和机采后(献血后5 min),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其血常规.在机采时,注意观察捐献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捐献者机采血小板成品合格率为100%,捐献者生命体征均基本平稳.采集前、后,两组捐献者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集后,两组捐献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小板(platelets,PLT)均较采集前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采血小板前,两组捐献者WBC、HGB、RBC、HCT、PL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采血小板后,两组捐献者WBC、HGB、RBC、HC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L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两组捐献者外周血中PLT的计数均高于国家标准.结论双份机采血小板方法既高效又安全.【总页数】3页(P72-73,76)【作者】伍娟;孙革;王大明;黄文娟;田怡;庄乃保;孙雄飞【作者单位】深圳市血液中心血小板机采组,广东深圳518035;深圳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广东深圳518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9【相关文献】1.双份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结果分析 [J], 伍娟;孙革;庄乃保;熊恺轩;王霞;孙雄飞2.单双份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对比分析 [J], 伍娟;熊恺轩;孙革;王霞;田怡;张琳;孙雄飞3.单双份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变化 [J], 王芳;龚宏伟4.高频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单、双份血常规对比 [J], 田洁;马伟5.比较不同型号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献血者单双份血小板产品的效率 [J], 孙玉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常规上机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血常规上机实验,对血液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了解和分析被测血液样本的健康状况。
实验设备与试剂- 设备:血常规分析仪- 试剂:采集到的血液样本实验步骤1. 用适当的方法采集被测者的静脉血液样本,避免对被测者造成伤害。
2. 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放置于试剂盘中,装入血常规分析仪中。
3. 启动血常规分析仪,按照仪器操作要求进行操作。
4. 等待仪器分析完成,得到血常规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血常规分析仪得到的数据,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和解读。
常见的血常规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等。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在单位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通常用十亿个/升为单位。
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5-5.5×10^12个/升,女性则略低一些。
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通常用克/升为单位。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为130-175 g/L,女性为115-155 g/L。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在单位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通常用10^9个/升为单位。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10×10^9个/升。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在单位体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通常用10^12个/升为单位。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50-400×10^9个/升。
实验结论根据分析得到的血常规数据,据此可以初步判断被测血液样本的健康状况。
例如,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过低可能暗示贫血,白细胞计数偏高可能表示存在炎症或感染,而血小板计数异常偏低或偏高可能意味着存在血液系统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血常规数据只是初步的指标,不能作为最终诊断的依据,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血常规数据的异常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确诊。
PA法用针对G P b a的单抗PL1 64和PL2 46,针对G P1a a的单抗G i9、P16(N I BSC,英国)和AK7、针对GP !b ∀的GR P单抗及针对 2-微球蛋白的B1G6单抗,发现是1个新血清型。
用父亲、母亲、患儿的DNA检测H PA -1、 3- 16,均无发现阳性带。
为证实是1个新的抗原,又通过对父、母、患儿及正常对照者的G P Ia c DNA进行测序以分析G P!a基因的CD S,在父亲与患儿的标本中发现了1个杂合性的突变2235G>T引起了Q716H(G l n716H is),命名为Cab a。
通过采用Cv i A 限制性内切酶的PCR RFLP法证实该突变位于GP!a第17外显子。
为分析新等位基因在我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以评估可能的输血反应,我们采用由美国G&T公司合成的Cab a+/-引物分别检测GP!a外显子17的2235G和2235T。
本次分型共计299例均出现Cab a-阳性条带,无一例出现Cab a+阳性条带,得到的Cab a-基因频率为1 000,Cab a+基因频率为0 000。
Cab a-/-的基因型频率为1 000,C ab a+/-、Cab a+/+的基因型频率均为0 000。
不同的血小板等位基因存在于不同的糖蛋白上,从已经报道并正式命名的H PA1-17及最新发现的Cab a看,存在于G P!a上的HPA只有HPA-2、-5、-12、-13及Cab a,绝大部分H PA等位基因存在于GP a上。
就H PA a/b等位基因频率而言,HPA-1--6、-15的a/b均有不同的多态性,以H PA-3、-15呈高度多态性,其余均为低频抗原。
本次在我国汉族部分人群中所进行的H PA新等位基因Cab a基因分型中全部检出Cab a-(2235G),未检出Cab a+(2235T)。
G e ra l d Bertrand等在他们的研究中调查了104名高加索人的Cab a基因,也均无检出Cab a+(2235T)。
从本次的Cab a基因分型及频率统计及G er a l d Bertrand等的结果看,Cab a+(2235T)是低频抗原,Cab a-(2235G)应为高频抗原。
参考文献[1]孙国栋,段现民,张彦平,等.献血者血小板1 16抗原基因遗传多态性分析及已知H PA型供者数据库的建立.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5,13(5):889 895.[2]刘衍春,薛敏,吴敏慧,等.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 PA 17b w基因分型及基因频率调查.中国输血杂志,2009,22(5)353 354.[3]B ertrand G,Jall u V,Saillan tD,et a.l The ne w p latelet all oanti genC aba:a s i ngle po i nt m utation G l n716H is on t h e a2i n tegri n.Transfus i on,2009,49(10):2076 2083.(2010 02 05收稿,05 13修回)本文编辑:李弘武#尚云∃实验研究∃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分析胡玉秀#李聚林#李文初#葛建明#邹梅馨(广西血液中心,广西柳州545005)##摘要:目的#了解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变化情况,把握捐献者条件选择与机采效果,保障捐献者安全与机采质量。
方法#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142名,分为2组,比较机采1U(相当1个治疗量)与2U血小板前后血常规变化与机采质量并分析。
结果#1U与2U血小板采集前后捐献者的外周血RBC与H ct均有明显差异, H ct上升2% 2 5%,RBC增高约0 25%1012/L;1U和2U的血小板总容量比较U=10 25,P<0 01;血小板比较 2=7 52,P<0 01;合格率为96 48%;142人采后P lt最低为115%109/L;捐血者除轻度低血钙症状,无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捐献者条件选择合理,采集方法适当,效果稳定、安全、可靠,血小板制剂质量符合要求[1]。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捐献者;血常规##中图分类号:R457 1#R331 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549X(2010)12 1041 02机采血小板以其高纯度、高含量、高疗效、副作用少而得到临床广泛应用。
为更好把握捐献者条件、机采效果,把握捐献者安全和血小板质量状况,我们随机抽查2009年5月 2010年4月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142名,并采集1U与2U血小板前后血常规变化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 1#捐献者资料#随机抽取2009年5月 2010年4月本中心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142名,采集前按性别、年龄、身高、体重、RBC、H ct、M CV等指标分为机采1U和2U 组(表1),捐献者条件符合文献[1]的规定,体重:男>55kg、女>50kg;H ct0 35 0 50;W BC(4 10)%109/L;Hb:男& 120g/L,女&110g/L;捐献1U血小板:P lt&150%109/L,捐献2U血小板:P lt&250%109/L。
表1#血小板采集前捐献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情况(x∋S)n男#女年龄(岁)身高(c m)体重(Kg)1U8670#1632 58∋8 90166 87∋6 0266 11∋9 40 2U5639#1733 48∋9 96165 00∋6 7666 07∋9 431 2#材料#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 氯化钠注射液(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批号:H31022233)。
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 血液保存液(!)(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批号:H31022233)。
1 3#机采参数与方法#M CS+采血速度80m l/m in,ACD A 与全血比例为1(11,LDPLP程序,REF995E与REF995E2耗材;Am icus选择单针程序,耗材型号:R4R2336、R4R2316等。
产量设定均为2 5%1011或5 0%1011。
1 4#血液检测#取捐献者静脉血标本,单采血小板前后血象检测使用血球计数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BC 3000型和日本SYS M EX的KX 21型)。
1 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资料以x∋s表示,采血前后数据比较采用U检验,P< 0 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表2,3)表2#机采血小板前后RBC、H c t、M CV、P lt比较(x∋s)RBC(%1012/L)H ct MCV(fl)P lt(%109/L)血小板1U采前(n=86)4 83∋0 390 42∋0 0387 06∋3 80235 04∋41 07采后(n=86)5 07∋0 470 44∋0 0386 85∋3 83181 09∋37 60血小板2U采前(n=56)4 90∋0 520 43∋0 0387 87∋3 20292 25∋35 21采后(n=56)5 15∋0 420 45∋0 0387 80∋3 09195 75∋32 83注:1U血小板采集前后比较RBC U=3 64,H ct U=4 26,P l t U=8 99,P均< 0 01;2U血小板采集前后比较RBC U=2 81,H ct U=3 81,P lt U=14 98P均<0 01;M C V U=0 12,P>0 05表3#机采血小板1、2U血小板总容量及血小板数下降情况(x∋s)总容量(m l)下降率(%) 1U(n=86)455 77∋13 1123 14∋6 922U(n=56)487 13∋20 2833 44∋8 64注:1U与2U血小板总容量比较U=10 25,P<0 01;采集后血小板下降率比较 2=7 52,P<0 01142人捐献机采血小板最低为115%109/L。
不合格5例,占3 52%,其中红细胞混入量不合格1例,发生率为0 70%,血小板含量不合格4例,发生率为2 82%。
捐血者除轻度低血钙症状,无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从表2可知,单采血小板后,由于捐献者体内损失了一定量血浆,血液被浓缩,1U或2U血小板机采前后捐献者静脉血RBC数与H ct值均有统计学意义,H ct随即平均上升了近2% 2 5%,单位体积RBC计数增加约0 25%1012/L,但对健康成年捐献者无碍[2],尤其是使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体外循环血量少,可通过管道初始化等给捐献者补充适量生理盐水,血容量在整个采集过程变化不大,并且采集耗时短,分离效果好[3],将更受捐献者和使用者欢迎。
机采1U与2U血小板后捐献者将损失约450 500m l 血浆(表3),采集中与采集后适当补充水分不仅有助于血容量的恢复与防止血容量问题产生意外[3,4],还可改善血液粘稠度与血细胞密度而有利于血小板分离。
建议在献血前后4h内需喝比平时要多一点的液体(流汁)与献血前一天最好多饮水[2]。
采血前勿空腹,当日必须吃早餐。
术前饮用一杯牛奶(200m l)还可有效预防低血钙的发生[3]。
机采1U与2 U血小板后P lt比采集前平均大约下降23% 33%(表4),相当于人体1/4 1/3的血小板[2],下降幅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捐献者血液血小板总数与每单位血液中血小板数目,不同个体或不同区域群体血液血小板数目不同,正常人血小板数还随时间与生理状态改变,如一天之内可增减6% 10%,高原居民高于平原居民,午后高于早晨,冬季高于春季,运动、餐饮后增高。
静脉血P lt比毛细血管血高10%[6]。
正常人血小板含量为(100 300)%109/L,目视计数法参考区间成人男性为(85 303)%109/L,女性为(101 320)%109/ L[5]。
血小板增多(>400%109/L)患者建议不宜献血,因为在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增高标本中,约有50%来自恶性疾病患者[6]。
如仅略偏高于正常值的人,经复查及多方排查证实为健康者可以献血。
联合血小板直方图有助于分析红细胞碎片、小红细胞等对P lt的干扰。
仪器计数存在许多干扰因素导致P lt不可靠,可以目视计数法进行复查校正[6]M CV降低,小红细胞越多,仪器计数时使血小板数假性越高,将此数据作为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参数势必影响产品质量,而过多的小红细胞混入血小板终产品也容易发生受血者免疫反应或配血困难。
红细胞凝集或微聚物增多造成的M CV假性增高、检测或机采工作液渗透压过高过低导致红细胞缩小或肿胀使M CV发生改变影响血小板检测[7]和检测体系稳定性与机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