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航海船
- 格式:doc
- 大小:15.62 KB
- 文档页数:6
新中国科技成就(二)(讲义)新中国科技成就(二)航海科考1.“向阳红一号”——中国第一艘水文气象船2.“大洋一号”——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3.“远望一号”——中国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4.“蛟龙号”——中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5.“雪龙号”——中国极地科考船新中国科技成就(二)航海科考6.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罗斯海新站(在建)口诀:城中论泰山螺丝真题回顾1.(2019下)1979年我国第一艘航天测量船投入使用,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该航天测量船的名称是()。
A.大洋一号B.远望一号C.东方红一号D.向阳红一号2.(2018上)海洋科学考察离不开考察船的建设,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到现在,已经拥有了各种类型的科考船。
我国建造的第一艘水文气象科考船是()。
A.大洋一号B.远望一号C.东方一号D.向阳红一号新中国科技成就(三)生物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2.屠呦呦——发现抗疟疾新药青蒿素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中国科技成就(三)生物3.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中国成为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4.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参与这一研究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5.人类基因组“中国卷”完成——中国为破译人类基因组“天书”做出了独特贡献一个小结新中国科技成就(四)军事1.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2.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3.中国原子核理论——于敏(氢弹之父)新中国科技成就(四)军事4.山东舰——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四大导航系统: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中国北斗、欧洲的伽利略)一个小结试题回顾1.(2019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交通、减灾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历代航运发展史1405年7月11日,明朝正使郑和率2.7万多人,乘大船62艘,第一次出使西洋。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
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
中国历代航运发展史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拥有强大的海军,派往北伐朝鲜,南征越南。
西方商船由罗马操控的红海航向中国,中国船舶则向西与之贸易。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人们已懂得使用钉子建造船只,并在船上设置横梁,即横隔舱的前身。
晋朝(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中国已跟印度及斯里兰卡维持稳定的海上交往。
这时期最著名的航海故事是僧人法显(约337—约422)独自西行取经返国遭受暴风吹袭。
这艰险的航程反映出当时的对外交通,仰赖的是出众的航海技术如观星导航等知识。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在安史之乱后面临重大的政治危机,中国通向西域的陆上交通为外族彻底阻隔,唐室遂被迫开辟海上贸易。
当时行走这条航道的多是外国的船舶,从印尼打捞出满载唐朝贡物的阿拉伯三角帆船便是明证。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古代中国航运的黄金时期。
海上贸易与工业发展相辅相成,较佳的造船技术与经改良的导航装备使更大更安全的海船得以建成。
这种海船可以远航西至印度与阿拉伯,东至日本与朝鲜。
国内的河流与运河网络客运交通业十分频繁。
为了与蒙古骑兵在海滨之地交战,宋廷组成了一支灵巧的江河水师,其中配置的各式战船包括具爆破威力的联环舟与用以追击敌船的车轮舸。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亦成就了不少伟大的海上事业,曾派遣4400艘船舰攻打日本。
1292年,500艘由泉州出发的船舰只花了数个月便抵达爪哇,充分显示出蒙古人卓越的后勤组织、航运技术及航运力。
蒙古大汗忽必烈派使节到海外国家建立藩属关系,各地向中国输人贡物以换取元室的保护。
1349年,航海家汪大渊乘商船出海,著书记述由亚洲至桑给巴尔(Zanzibar)及阿拉伯海一带的风土人情。
中国船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海洋文化的国家,其船舶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船的形式和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从最初的简陋木筏到如今的现代化船只,见证了中国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
古代中国的船只主要是以木质船为主,最早的船只是简单的木筏。
这些木筏由几根木头捆绑而成,用来在河流和湖泊中进行短程航行。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开始使用更大型的木质船只,如独木舟和木质双船。
这些船只在船身结构和船尾设计上进行了改进,使得船只更稳固,航行能力更强。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的航海技术不断提升,船只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开始使用帆船。
帆船采用帆布作为动力源,可以远离岸边航行,具有较强的适应海洋环境的能力。
这一时期的帆船结构较为简单,主要由船体、船帆和舵组成,可以依靠风力进行航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对船只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不断提高,船舶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
在宋代,中国人发明了多层甲板、装甲和火炮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船只的战斗力。
这种新型船只被称为“大型战船”,在海上航行时具有较强的攻击和防御能力。
明清时期,中国船舶进一步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发明了水车和水轮机等技术,使船只能够更高效地行驶。
此外,中国人还发明了鳍舵和船舱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船只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到了近现代,中国的船舶制造业迎来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人开始引进西方的船舶制造技术,并进行改良和创新。
这一时期的中国船舶以现代化、高速化和多功能化为主要特点,例如融合了蒸汽动力和帆布动力的蒸汽船、蒸汽轮船以及现代化的远洋货船和客轮等。
如今,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船舶生产国之一。
中国造船业在世界船舶产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涵盖了各类船舶,包括商船、军舰、渔船等。
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提高船舶的性能和质量。
总结起来,中国船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从木筏到木质船、帆船、大型战船、近代船舶,再到现代化的船舶制造。
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成就与发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众多令世界瞩目的科技成就与发明。
我们常说的“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些发明都源于中国。
这些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创新之一。
在此,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历史上的其他科技成就和发明。
水利工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当时的商代人民开始开展灌溉工程,希望将黄河中下游荒芜的土地利用起来。
公元前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就开始建设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今兴建的太湖明渠就采取了与当时灌溉工程相似的设计方案。
水利工程除了解决人类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外,还为中国古代商业、交通和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造船、航海与海洋学中国在造船和航海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宋朝时期,大量的远洋航行使得科技发展取得了一个重大的飞跃。
著名的中国船只,如宝船和灯笼船,是中国造船技术的代表。
由于中国的许多航行是在印度洋和南海进行的,因此海洋学也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孙中山革命时期,中国的先进水下战术赢得了世界瞩目。
冶金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铜、铁的国家之一。
从公元前2300年左右开始,中国就使用青铜器。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中国通过对金属材料的大量研究,发现了很多金属合金,如锡铜合金和铸铁。
特别是钢铁的发明,对世界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高超水平镇压了西方的同行,为古代中国的发展和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纺织业中国历史上的纺织工艺也是举世无双的。
大约在公元前341年唐戈国所有丝绸雕塑就描绘了所有的织缝工艺步骤。
之后,织造技术古老但含义更广泛的织布工艺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艺之一。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人就利用亚麻编织纱线,在公元前2000多年时,中国各地都拥有大量的织布站。
通过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技术,中国向全世界提供了物美价廉的织品。
中国船发展史简介中国的造船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个国家都开始尝试制造船只以便于进行海上贸易和军事活动。
但是在那个时代,由于技术和条件限制,造船行业的发展十分缓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造船技术逐渐得到发展。
唐代时期,中国已经具备了高度的造船技术,其中最有名的是北宋钱元瑛所制造的“大宝船”,该船在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船”,其吨位达到了2200吨,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海船。
明清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瓶嘴船等新型船只相继出现,成为中国船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但是尽管如此,进入20世纪,中国的造船业始终处于落后状态。
在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造船工业,船只大多数需要向西方国家进行购买。
193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船舶工业,在最初的几十年时间内,中国造船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1950年,中国的第一艘现代化的600吨货轮“松花江”下水,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的开端。
进入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国的造船工业蓬勃发展,1970年代中国船舶工业迎来转机,达到了新的高峰。
中国在这一时期建造了大量的船舶,包括货轮、油轮、拖轮等不同类型的船只,同时也开始建造军舰。
1980年代,中国的造船业进一步扩张,建立了更多的船厂和造船企业,导致中国船舶工业的产值进一步提高。
如今,中国的造船业已经实现了高速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船舶工业国家之一。
相比上世纪70年代,中国造船业的总产值已经翻了几个倍。
中国的造船业在近年来还不断的创造新的记录,例如2018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建造的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尚德九号”,其载重量达到了22,000标箱,再次将中国造船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总的来说,中国的船舶工业从春秋战国到现代,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成为了世界船舶工业的重要一员。
未来,中国的造船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为全球航运行业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中国17世纪的风帆战列舰—明朝鸟船17世纪初,随着荷兰殖民者的到来,中国的海域纷争不断。
明军、海盗、荷兰人互相攻伐,新式的滑膛炮——红夷炮随着战事的开展也在中国的海军中逐步普及。
同时,中国水师中原有的福船、苍山船、沙船等战船已经不再适应战事的开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行动迅捷的新型战舰——鸟船。
"鸟船〞,因其在海上航行速度快,形似在海面上高速飞行的海鸟,故而得名。
鸟船是从嘉靖时的开浪船开展而来。
一开场的鸟船体型较小,船身比较低矮,船头尖细,设有四桨一橹,行驶快速,船可容三五十人。
万历时,在沿海,海商开场用鸟船载货去各地贸易,其"船身长,安两艕,有橹六枝,尾后催稍橹两枝,不畏风涛、行使便捷。
〞说明这时的鸟船的体型较嘉靖时有所增大,船身的两旁从4支桨便为6支橹,在船尾也增加了1枝橹,其推进力得到增强。
到了崇祯年间,鸟船的船体相对于嘉万时期的鸟船进一步加大加长,其身长已经到达了七丈五尺〔约23米〕,而且橹设在船尾,两旁并不设橹部。
何如宾在"兵录"记载了此时鸟船的特征:"头小肚澎,身长体直,尾有两边,催橹两枝,有风扬帆,无风摇橹,转折轻便,篷长橹捷,如鸟之飞也。
〞鸟船的船身虽然庞大,但速度却与沙船、唬船并驾齐驱,适宜在近海作战。
所以该船成为了明军的制式装备。
除了明军军舰之外,在当时,还有一种下洋的大型商船,也被称为"鸟船〞。
这种船只体型硕大,船长可达十余丈,吃水深,载重量要比兵船大的多,多被闽粤客商驾乘用来从事远洋贸易。
因此该船常常受到沿海海盗的"关爱〞,海盗在海上抢夺商人的鸟船后,也使用这种船只作为自己的海盗船。
民族英雄成功的父亲——大海盗芝龙就曾抢夺粤商的鸟船作为自己的海盗船,其对手海盗香舰队中同样也有许多鸟船。
明军攻打香时,就曾焚毁香3只鸟船。
根据记载,香每艘鸟船都安大炮十余门,载员300余人。
这种远洋鸟船有的为单层甲板,有的为双层甲板。
中国古代船舶名称在中国古代,船舶在交通运输和海洋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船舶种类繁多,每种船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和特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著名的中国古代船舶名称。
一、赤帝船赤帝船是古代中国的传说中的第一艘船,相传是黄帝时期的神话人物赤帝所乘坐的船。
赤帝船被认为是古代中国航海技术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船舶的起源。
二、蓬莱船蓬莱船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神仙船,相传是神话人物伏羲所乘坐的船。
蓬莱船被认为是通往仙境蓬莱山的交通工具,象征着福气和幸福。
三、孤帆船孤帆船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小型船舶,因为只有一片帆而得名。
孤帆船常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象征着孤独和无助。
四、龙船龙船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豪华船舶,是古代中国皇帝和贵族常用的交通工具。
龙船的船身呈龙形,船头上装饰着龙头,非常壮观华丽。
五、战船战船是古代中国用于战争的船舶,具有较强的攻击和防御能力。
战船通常装备有弓箭、弩和投石器等武器,能够有效地进行海上战斗。
六、商船商船是古代中国用于海上贸易的船舶,主要用于运输商品和交换货物。
商船通常比较大型,能够承载大量的货物,是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工具。
七、渔船渔船是古代中国用于捕捞和打渔的船舶,主要用于海洋捕鱼和淡水捕鱼。
渔船通常比较小型,便于操作和捕捞,是古代中国渔民的生活工具。
八、运河船运河船是古代中国用于运输和运河交通的船舶,主要用于运送货物和人员。
运河船具有较大的载货能力和较快的航速,是古代中国运河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扁舟扁舟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小型船舶,船身扁平而宽阔,通常用于河流和湖泊的航行。
扁舟比较轻便灵活,适合在狭窄的水道中行驶,是古代中国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之一。
十、木筏木筏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简易船舶,由多根木头拼接而成,通常用于河流和浅水区域的航行。
木筏便于制作和操作,适合在水流缓慢的地方进行短程航行。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代船舶的名称和特点,每种船舶都有自己独特的用途和意义。
这些古代船舶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重要象征。
船的发展史1、筏子与独木舟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着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以一定的启迪。
“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
经过长期实践,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这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
原始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单根竹木虽具浮力,但因其为圆形,浮在水中易滚动且面积窄小,运载力有限,如将数根并扎,则在水中可平稳漂浮且运载量增加,既可载物又可载人。
筏子,古时也称为“桴”、“泭”,或“箄”。
继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周易·系辞》)。
“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
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
“剡木为楫”(《周易·系辞》),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
“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释名·释船》)。
削木头做成桨,以推进舟的行驶。
人们才可较随意地在水面上活动。
独木舟具体出现的时代尚不能断定。
但1977 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桨,表明至迟在大约七千年前,我国已开始使用独木舟,同时也说明,我国发明和使用舟船的历史较之车马出现的时代要早数千年之久。
我国古代独木舟的形制,大致有三种:一种头尾均呈方形,不起翘,接近平底;一种呈头尖尾方形,舟头起翘;一种头尾均呈尖形,两头起翘。
独木舟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独”字,舟身浑然一体,严整无缝,不易漏水,不会松散,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所以沿用的历史很长,直至今日,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木舟还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与独木舟的相继出现,是人类开拓水域交通迈出的第一步。
有了它们,人类的活动范围便从陆地扩大到水上,人类从此可以跨江渡河,使地域上的阻隔失去了原有的威力。
中国航海博物馆福船简介中国航海博物馆位于上海,在博物馆内有一艘福船,它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艘福船的历史背景、特点、保存情况及如何参观。
历史背景福船是明代(1368-1644年)一种商船,多用于南海、东南亚地区贸易。
福船不仅在航行速度和装载能力上都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抗风浪能力。
当时,福船在海洋贸易运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福船特点福船为顶篷船体系,是当时中国造船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福船的木材、帆布、绳索等都选用了最佳的材料。
福船全长75米,船宽约19.5米,装载能力高达1,500吨。
在福船上有五十多个舱室,主甲板上设有水池和厨房,并配有行政区域,如官厅、封金库等。
此外,在福船上还配备有大量的厢房、饭厅等,满足了远航海员的基本需求。
保存情况由于福船的年代较为久远,保存情况并不乐观,但是中国航海博物馆在修复福船时,尽量保留了原有的材料和构造,让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福船的历史背景和造船工艺,对中国古代航海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参观方式如果您想参观福船,可以前往中国航海博物馆,参观者需要购票。
中国航海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
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的9:00-17:00。
同时,博物馆还有专门的讲解员,可以为观众提供详细的解说和讲解。
总之,福船是中国古代海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代表了中国航海技术的高度,更是中国古代对于海外贸易的重要贡献。
通过参观福船,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航海历史,还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精湛。
晚清和民国时期长江历史名船回忆录编者按:川江自古就被视作天险,滩多流急、航道狭窄、礁石林立,船舶行驶困难重重。
自清末川江开行轮运以来,百姓生活更加便捷,国民经济逐渐发展,接下来一起回顾一下长江上的历史名船。
近代长江航运历史上机动客船以海船进江和订购国外江船为主。
招商局1877年3月1日,招商局正式收购在华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外商航运企业——美商旗昌轮船公司。
这不仅是中国民族工商企业第一次收购外商资产,也使招商局在长江营运船舶实力大增,与英资太古、怡和在长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1930年代民族工业设计建造一批川江客船,用于抗战时期的川江航运。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了大量敌伪船舶,并从美国、加拿大购买二战后的剩余船舶,分别用于长江客货运输,运输船型得到增强。
这些船型以及打捞沉船修复后的船组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江客货主要船型。
1、“万县”轮“万县”轮,368客位客货轮,载货540吨,1911年建造。
主尺度L×B×D(m×m×m):65.53×10.05×3.20。
“万县”轮,1911年英国建造,属于英国太古公司。
1940年出售给民生公司,改名“民万”,用于经营川江客货运输。
民生公司并入长航局后,1963年,该轮进行了改造,1966年12月更名为“东方红109”轮。
2、著名实业家卢作孚的民生公司第一艘客船“民生”轮主尺度L×B×D(m×m×m):23×4.27×2.36“民生”轮是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建造的第一艘客轮。
1926年由上海合兴船厂建造,吃水1.52 米,专作客运的浅水小轮船,安装两台功率56 马力的德国造柴油发动机,速率14.82公里,总吨位70.6吨。
“民生”寓为“为民而生”由此开启了中国长江航运史是一段传奇。
3、1949年长江复航第一船“江陵”轮“江陵”轮(原名“武陵丸”轮),1906年建造。
盘点中国古代战船之最1.大翼战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吴国,中国最早的战船,也是春秋时代体积最大的战船。
船长28米,宽3.6米,可配备作战士兵91人,靠划桨驱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
在技术上,大翼战船已领先世界,成为后来中国船称雄世界的基石。
2.横隔舱:是隋唐时中国特有的船体内部构造,用仓板将船体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仓区,即使船体进水,也可避免沉没。
欧洲真正实现横隔舱技术,比中国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驱动踏板行船,速度很快。
此船最早作为水战中的快速冲锋舟,在唐宋两代几经改良,变成宋代中国内河主力战舰———“车船”,在宋金战争中屡立奇功。
现代轮船的雏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桨驱动原理,皆从此船中演变而来。
4.蜈蚣船:原为葡萄牙殖民者开辟新航路和拓展东方殖民地的战船。
葡萄牙人曾以这种战船,在广东番禺等地与明朝海军交手,尽管被明朝海军击败,但其船只的优越性能,“撼”倒了当时的中国人。
16世纪中叶,明朝大规模仿制此类战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龙出水:明清时代中国海军主战火器之一,现代舰对舰导弹的雏形、二级火箭技术鼻祖,因外形似火龙而得名。
龙头和龙尾各有火药桶,由二级引信连接。
中国航母瓦良格下水试航,不但在军事层面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标志着中国人的舰船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回首历史,中国古代的大船一度称霸世界。
鉴于此,本报特邀请青年文史学者、作家张嵚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发出石破天惊的咏叹:“曾经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那里有聪明勇敢的人民,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线上往返。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并非和西方“一样”,而是遥遥领先。
那些古代的大船,今天或许已成文物,或许仅留有文字图纸的身姿。
在炎黄文明的演进中,这些大船,到底留下了怎样的风情万种?1.大船,在春秋孕育发展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船只,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当时动用了47艘战船,主要是运送粮食物资。
船的发展史1、筏子与独木舟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着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以一定的启迪。
“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
经过长期实践,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这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
原始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单根竹木虽具浮力,但因其为圆形,浮在水中易滚动且面积窄小,运载力有限,如将数根并扎,则在水中可平稳漂浮且运载量增加,既可载物又可载人。
筏子,古时也称为“桴”、“泭”,或“箄”。
继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周易系辞》)。
夸『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
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
剡木为楫”(《周易系辞》),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
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释名释船》)。
削木头做成桨,以推进舟的行驶。
人们才可较随意地在水面上活动。
独木舟具体出现的时代尚不能断定。
但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桨,表明至迟在大约七千年前,我国已开始使用独木舟,同时也说明,我国发明和使用舟船的历史较之车马出现的时代要早数千年之久。
我国古代独木舟的形制,大致有三种:一种头尾均呈方形,不起翘,接近平底;一种呈头尖尾方形,舟头起翘;一种头尾均呈尖形,两头起翘。
独木舟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独”字,舟身浑然一体,严整无缝,不易漏水,不会松散,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所以沿用的历史很长,直至今日,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木舟还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与独木舟的相继出现,是人类开拓水域交通迈出的第一步。
有了它们,人类的活动范围便从陆地扩大到水上,人类从此可以跨江渡河,使地域上的阻隔失去了原有的威力。
2、木板船的诞生在独木舟的基础上,人们创制出新型的船——木板船。
中国船舶的发展历程中国船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华夏先民就能制作简单的木筏进行航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船舶的制造技术也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中国古代的船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陆上交通工具转化成的船舶,如木筏、皮船等,另一类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海洋船舶。
在商、周时期,由于内河交通的发展,木筏、竹筏等小型船只成为华夏民族最早使用的船舶类型。
随着商业贸易的兴起和海洋交通需求的增加,中国古代开始出现了大型海洋船只——战船、商船、货船等,它们载重量较大、航行稳定,成为中国船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到了明、清两代,中国船舶制造业迎来了鼎盛时期。
明朝的船舶设计和制造水平十分先进,明代的床船、神舟等类型的大型船舶,不仅船体结构合理,而且装备齐全,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舶之一。
明代还特别重视航海领域的发展,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船舶制造技术的进步。
清代时期,中国船舶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海洋经济的推动下,中国推出了一系列先进的船舶,如领航船、维新船等,达到了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相当的水平。
而后,中国封闭政策的实施导致了船舶制造业的衰退,直到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造船技术水平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船舶工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并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1954年,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综合性货轮“光华轮”下水,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正式迈入了现代化阶段。
此后,中国船舶工业始终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涌现出一大批专业化的造船企业和造船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船舶工业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大力引进国外的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中国船舶工业逐渐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如今,中国船舶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船舶制造国之一,国产船舶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船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古代简单的木筏到现代化的大型船舶,中国船舶制造业经历了蓬勃发展、经济落后、再到如今的快速崛起。
中国航海博物馆福船简介
中国航海博物馆福船简介
中国航海博物馆福船简介
福船是中国宋代时期的一种大型海船,也是中国航海史上的重要代表。
福船的建造技术和航海能力在当时是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了中国航海史上的传奇。
福船长约52米,宽约15米,船舱高度达到6米,能够搭载上千人和大量货物,是中国古代最大的船只之一。
福船的建造技术突破了当时的船舶建造传统,采用了多层船板交错穿插的方式,加强了船体的牢固度和承重能力。
福船还采用了多种航行辅助装置,如指南针、水流计、天文仪器等,提高了船只的导航和航行精度。
福船的水密隔舱和船体加强措施,也使得它在海上能够抵御更大的风浪和暴风雨。
福船的航行范围涵盖了中国东海、南海、印度洋和非洲东海岸等地区,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福船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仅在中国航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有一艘复原的福船模型,采用了当时的建造技术和航行辅助装置,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博物馆中,可以通过模型和图文资料了解福船的历史、建造和航行,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航海史和文化。
- 1 -。
明代海军大放送系列二:明代海军舰船篇(一)明代海军舰船篇(一)何锋在世界海军发展史上,中国古代海军可谓独树一帜。
从秦汉到元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古代海军的划桨战船和桨帆战舰,无论是在建造工艺还是在使用水平上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唐代时,阿拉伯商人就喜欢乘坐高大坚固而且配有武装士兵的中国船从事远洋贸易。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海军的战舰更加趋于专门化。
用于内河水战的有各种平底的桨帆楼船、划桨船、轮船,用于海战的有平底沙船和尖底海船,其中平底沙船用于长江以北浅海区,尖底海船用于长江以南的闽广深海区。
海军战舰的大小当时用“料”来表示,这是一个奇怪的复合单位,它既可以表示排水量、载重量,也可以表示船舶的长、宽、高等技术参数。
当时官方的料只及民间的一半,为的是少给工钱。
譬如在北宋,一艘政府船场建造的500料船,合民料就是1000料,排水量就达250吨,这还是一般的战舰。
北宋宣和年间,中国甚至造出了两艘5000料的巨型战舰来访问高丽。
到了元代,中国船舶大型化趋势越发明显。
摩洛哥人伊本·巴都(Ibn Batuta)在他的游记中写道,中国用于航海的大型海船有12帆,可载1000人,其中600人为水手,400人为护勇、弓箭手和铳手(火枪兵)。
每艘大船的船桨大小和桅杆大约相等,一船共有20支桨,大船所用桨需要30人方能摇动。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舰船的建造水平是多么高超。
明朝初期,中国海军舰船依然承袭了元代船舶大型化和专门化的趋势。
永乐年间,为郑和下西洋而建造的宝船更是中国当时造船技术的巅峰之作,其中大型宝船的排水量达到了1万吨以上,这种大吨位的桨帆船可能是在风帆战舰时代到来之前世界上最大的海军舰船了。
可惜好景不长,在从桨帆舰向风帆舰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15世纪50年代,中国落伍了。
随着宣德年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活动的结束,中国海军的海上远征行动就此终结。
此后,明朝政府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海禁政策,造船业迅速萎缩,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也全面内缩。
古代四大船系的长宽比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1. 明代福建船系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船系之一,其特点是长宽比大,吃水深,适合远洋航行。
2. 浙系船是浙江地区制造的船只,其特点是船身长而宽,船头狭小,适合在近海地区航行。
3. 沙船是一种具有特色的船只,是中国古代四大船系之一。
它的特点是船身高大,甲板平坦,适合在浅水地区航行。
4. 福船是古代福建制造的船只,也是四大船系之一。
它的特点是体积大而宽,吃水深,适合远洋航行。
总的来说,这四大船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船型、适航性、航行区域等方面。
福建船系和浙系船主要适用于近海航行,而沙船和福船则更适合远洋航行。
长宽比是指船只长度与宽度之间的比值,它对船只的航行性能和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长宽比越大,船只的航行性能和稳定性可能就越好,但同时也需要更大的船体和更多的燃料。
因此,不同船系的长宽比选择是根据当时的技术条件、航行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到相关网站查询或询问专业人士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中国四大航海船
中国四大航海船
专题简介
福船和广船、沙船、鸟船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船。
15世纪是中国帆船发展鼎盛时期,造船工艺和技术领先世界,而福船是当时应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船型之一。
福船
福船,亦称“大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
也是明代一种巨型战船。
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
"明代我国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
抗倭名将戚继光说:“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
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
”
古代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
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
发,往往能克敌制胜。
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胜。
福船吃水四米,是深海优良战舰。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舶叫宝船,它采用的就是中国古代适于远洋航行优秀船型--福船型。
《明史·兵志四》:“(大福船)能容百人。
底尖上阔,首昂尾高,柁楼三重,帆桅二,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炮床;中为四层,最下实土石,次寝息所,次左右六门,中置水柜,扬帆炊爨皆在是。
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设翼板,可凭以战。
矢石火器皆伏发,可顺风行。
” 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宝船是商人和海盗们对超大型福船的通称,这种船适合近海贸易,载人和载货量均是一流,船体宽大结实,百叶窗一样的木质船帆可以使用很多年不换。
前进速度慢而稳,通常用来运载瓷器等易碎物品,只有泉州到吕宋之间海盗较少的海面上,这种船才出现。
扩展阅读:
福船百科
中国船舶发展史。
跑船是什么类型的工作。
中国古代四大船分为哪四类?
广船
广船产于广东,与沙船、福船成为我国古代的三大船型(也认为
有四大船型——广船、福船、沙船、鸟船)。
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上宽下窄,线型瘦尖底,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
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跟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擸(木字傍)维持。
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
广船起源于春秋时期或更早期,唐宋时期是发展成熟期定型于元明,成为我国的一种著名船型。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对广船的评述,但所言极简,各个朝代的记述也极其有限,要从各种其它史书中寻找,所以对广船历史的研究缺乏人才,你只要看看,当你打入“广船”字条时,出现的绝大部分是“广船国际”。
扩展阅读:
什么是广船?
有关舟船的资料。
古代中国第一艘战船叫什么?
古代中国哪里造船业航海业最发达?
沙船
沙船,是一种平底、方头、方艄的海船,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船型。
在唐宋时期,它已经成型,成为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海船。
因其适于在水浅多沙滩的航道上航行,所以被命名沙船,也叫作‘‘防沙平底船”。
它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适航性特别强,宽、大、扁、浅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沙船的纵向结构采用‘‘扁龙骨”,从而使纵向强度得到加强;横向结构则是采用水密隔舱的工艺。
这样,沙船纵横一体,抗沉性较好。
同时,为提高抗沉性,沙船上还有“太平篮”。
当风浪大时,从船上适当位置放下用竹编的其中装有
石块的竹篮,悬于水中,使船减少摇摆。
沙船的特点:第一,沙船底平能坐滩,不怕搁浅。
在风浪中也安全。
特别是风向潮向不同时,因底平吃水浅,受潮水影响比较小,比较安全。
第二,沙船能调俄使斗风,顺风逆风都能航行,甚至逆风顶水也能航行,适航性能好。
第三,船宽初稳性大,又有各项保持稳性的设备,所以稳性最好。
第四,多桅多帆,帆高利于使风,吃水浅,阻力小,快航性好。
沙船结构:沙船方头方尾,俗称"方艄";甲板面宽敞,型深小,干舷低;采用大梁拱,使甲板能
迅速排浪;有"出艄"便于安装升降舵,有"虚艄"便于操纵艄篷:多桅多帆,航速比较快,舵面积大又能升降,出海时部分舵叶降到船底以下,能增加舵的效应,减少横漂,遇浅水可以把舵升上。
沙船采用平板龙骨,比较弱,宽厚是同级缯船船的百分之四五十,结构强度仍比其他同级航海帆船大。
采用多水密隔舱以提高船的抗沉性。
七级风能航行无碍,又能耐浪,所以沙船航程远达非洲。
沙船载重量:一般记载说是四千石到六千石(约合五百吨到八百吨),一说是二千石到三千石(约合二百五十吨到四百吨),元代海运大船八九千石(一千二百吨以上)。
清代道光年间上海有沙船五千艘,估计当时全国沙船总数在万艘以上。
沙船运用范围非常广泛,沿江沿海都有沙船踪迹。
早在宋代以前公元十世纪初,就有中国沙船到爪哇的记载。
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都有沙船类型的壁画。
扩展阅读:
什么是沙船?
“船” 起源来自哪个国家?
古代是如何利用指南针导航的?
鸟船
鸟船,又称绿眉毛,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为中国古代著名海船船型。
鸟船是浙江沿海一带的海船,其特点是船首形似鸟嘴,故称鸟船,古代浙江人认为是鸟衔来稻谷种子,才造就了浙江的鱼米之乡,所以把船头做成鸟嘴状。
由于鸟船船头眼上方有条绿色眉,故它又得名绿眉毛。
据造船史研究者中研究,在郑和船队中就有鸟船这种古船型。
近年来,浙江新造一艘鸟船“绿眉毛”号,船长31米,宽6.8米,吃水深2.2米,排水量230吨;采用古老的木制舵,舵长11米,宽2.3米;有三桅五帆,其中主桅高24.5米,主帆三面,使用风力航速最高可达每小时9海里。
扩展阅读:
什么是鸟船?
郑和宝船的结构推测?
长期在海船上工作的人要如何防止晕船?。